“我们的第四世”——天各一方(作者:疯子哀)
时光匆匆,忙碌复忙碌,分手又如何,充其量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故事,如若不是偶然听见一曲《天各一方》,余晓和殷茵亦无暇顾及心底尚未愈合的伤口。
爱是必然的,可惜爱火燃到最后,灰烬带着余温灼伤了彤红的心。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出隔阂,疏离,同床异梦。
可能是他们的行事方式愈发变得迥异的时候。
可能是他们开始因理念不同而发生争吵的时候。
又或许,从他们第一次见面,为“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两种立场在辩论的时候开始,他们之间就注定了终有一天会背道而驰。
余晓是警察,凡事追求是非黑白,不得混淆,相信善恶有报,相信法律制裁,他依靠纯洁的信仰来建构一个坚固的理念体系。
殷茵是记者,追求真相与事实,但她相信灰色地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当法不能为人谋利益时,应当凭借社会舆论的力量实现正义,这是她的信念。
殷茵总是为了这些事情不顾一切,每当遇到警方认为证据不足的案件,她就将自己搜来的信息散布出去,并动用自己的交际网络,借助舆论推动事件发酵,以引蛇出洞。
余晓一次次告诫殷茵,她是在进行一场豪赌,赌赢了自然可达到她心中的正义,可若赌输了,输了的不仅是殷茵自身的名誉,更是位于事件漩涡中心者的一生。
殷茵依旧安然坐在电脑前,低头翻看资料,指尖在键盘上快速穿梭,她应了一声:“我知道,我会小心再小心的。我还要工作呢,我忙完再跟你说,好不好?”
嗓音里带有她惯常的撒娇口吻,可忙碌不止的动作总让人觉得这话语略显敷衍。
余晓拿她没办法的,辩论上,他赢了,感情上,他输了,或许也不该说输赢,只是,他太在乎她,舍不得罢了。
当日争辩,殷茵辩不过他,余晓还滔滔不绝地说着,她气不过,怒火上头,一踮脚就亲了上去,不过是为了让他闭嘴,才这么做,后来的亲近却是彼此都没想到的。
殷茵不把余晓的叮嘱放在心上是有原因的,她相信自己的直觉与判断,而事实也一次次证明了她是对的,久而久之,她开始沉沦在自我营造的自豪感里,如慢性毒药,一点点地侵蚀了该有的警惕性。
余晓后来发现,殷茵与黑道人物来往过密,且她不愿意过多谈及,余晓问起,她都不耐烦地扯开话题。
“阿茵,我是担心你……”
“我知道,但你相信我好不好?我可以处理好工作上的事情,你不必担心,我从来不会过问你在警局的事情,我也希望你能尊重我。”
“你觉得,我是不尊重你吗?”
“我没有这么说,我只是希望,你不要过多干涉我的事情,好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有分寸。”
“……好。”
自此以后,他们的关系就变了,感情的升温可能只需要某个特殊点,同样,感情的变质也只需要某个特定点。
当猜疑顾忌替代甜蜜变成一段感情的主旋律时,也是一段感情即将走向破灭的预兆,彻底幻灭只需静待某个契机。
又一桩案件,又是证据不足,又是同样的手法,可惜殷茵这次赌输了,嫌疑人因承受不住最终选择了自杀,人们追溯根源,她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她被摆了一道,对方不仅达到了借刀杀人的目的,而且直接令她成为了人肉箭靶。
“对不起……对不起……”殷茵无颜为自己辩解,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句话。
“殷茵……这是一条人命……我没有办法……”
重重的关门声在偌大空间里来回飘荡,似无依的鬼魂惊慌失措地寻找出去的路,屡次碰撞墙壁不得其法的慌张绝望。
殷茵瘫软在地,趴着沙发,肩膀一耸一耸,啜泣声时隐时现。
她失去他了。
殷茵承担了她应当接受的惩罚。
余晓再没回去过他们同居的住所,连私人物品都不曾拿走,殷茵搬家的时候将它们和垃圾一并扔掉了。
日子还在继续,几年过去了,他们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各自生活着,柴米油盐,亲情纠纷,充斥着他们的生命,唯独感情事,不曾再沾染。
是因为疼痛感太深刻,尚未抛却?还是因为彼此放不下?谁知道呢。
只是在某一天,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音像店里播放着某首歌,他们都被那段独白吸引了。
“系好耐以前 我听过一首歌
唔知你仲记唔记得 今日你同我天各一方
你有你嘅生活 我继续我嘅忙碌
但系假如有一日 我哋真系喺路上咁偶然撞到嘅话
我哋会点下头 问候一下 然后已经唔知讲乜嘢好啦
因为你会发现我已经改变咗
正如我可能会再认识你 但系哽其实有乜嘢关系呢
我只系知道喺呢一刹那
我系几哽想念你”
离话要说不忍说,情歌惹泪不忍听。痛吗?自然是痛的,否则泪腺怎会不受控制地浸湿眼角。
殷茵的手不自觉地摩挲脖子上的项链,这是相识一周年纪念日当天他送她的礼物。
他承诺相伴到老,他们还对着夕阳畅想未来,臂弯搂着彼此的力度是一致的。是她先松开了手,怪不得别人。
她偷偷抹掉眼泪,向左走。
余晓仰头,看了看刺眼的阳光,任由泪水在高温下被蒸发。他习惯性地擦拭着手表表面,向右走去。
随着时间推移,光晕发生了变化,在地面映射出一个个人影,究竟哪个是他们的呢,无从分辨,更遑论重叠交错。
时光匆匆,忙碌复忙碌,分手又如何,充其量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故事,如若不是偶然听见一曲《天各一方》,余晓和殷茵亦无暇顾及心底尚未愈合的伤口。
爱是必然的,可惜爱火燃到最后,灰烬带着余温灼伤了彤红的心。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出隔阂,疏离,同床异梦。
可能是他们的行事方式愈发变得迥异的时候。
可能是他们开始因理念不同而发生争吵的时候。
又或许,从他们第一次见面,为“恶法亦法”与“恶法非法”两种立场在辩论的时候开始,他们之间就注定了终有一天会背道而驰。
余晓是警察,凡事追求是非黑白,不得混淆,相信善恶有报,相信法律制裁,他依靠纯洁的信仰来建构一个坚固的理念体系。
殷茵是记者,追求真相与事实,但她相信灰色地带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当法不能为人谋利益时,应当凭借社会舆论的力量实现正义,这是她的信念。
殷茵总是为了这些事情不顾一切,每当遇到警方认为证据不足的案件,她就将自己搜来的信息散布出去,并动用自己的交际网络,借助舆论推动事件发酵,以引蛇出洞。
余晓一次次告诫殷茵,她是在进行一场豪赌,赌赢了自然可达到她心中的正义,可若赌输了,输了的不仅是殷茵自身的名誉,更是位于事件漩涡中心者的一生。
殷茵依旧安然坐在电脑前,低头翻看资料,指尖在键盘上快速穿梭,她应了一声:“我知道,我会小心再小心的。我还要工作呢,我忙完再跟你说,好不好?”
嗓音里带有她惯常的撒娇口吻,可忙碌不止的动作总让人觉得这话语略显敷衍。
余晓拿她没办法的,辩论上,他赢了,感情上,他输了,或许也不该说输赢,只是,他太在乎她,舍不得罢了。
当日争辩,殷茵辩不过他,余晓还滔滔不绝地说着,她气不过,怒火上头,一踮脚就亲了上去,不过是为了让他闭嘴,才这么做,后来的亲近却是彼此都没想到的。
殷茵不把余晓的叮嘱放在心上是有原因的,她相信自己的直觉与判断,而事实也一次次证明了她是对的,久而久之,她开始沉沦在自我营造的自豪感里,如慢性毒药,一点点地侵蚀了该有的警惕性。
余晓后来发现,殷茵与黑道人物来往过密,且她不愿意过多谈及,余晓问起,她都不耐烦地扯开话题。
“阿茵,我是担心你……”
“我知道,但你相信我好不好?我可以处理好工作上的事情,你不必担心,我从来不会过问你在警局的事情,我也希望你能尊重我。”
“你觉得,我是不尊重你吗?”
“我没有这么说,我只是希望,你不要过多干涉我的事情,好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有分寸。”
“……好。”
自此以后,他们的关系就变了,感情的升温可能只需要某个特殊点,同样,感情的变质也只需要某个特定点。
当猜疑顾忌替代甜蜜变成一段感情的主旋律时,也是一段感情即将走向破灭的预兆,彻底幻灭只需静待某个契机。
又一桩案件,又是证据不足,又是同样的手法,可惜殷茵这次赌输了,嫌疑人因承受不住最终选择了自杀,人们追溯根源,她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她被摆了一道,对方不仅达到了借刀杀人的目的,而且直接令她成为了人肉箭靶。
“对不起……对不起……”殷茵无颜为自己辩解,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句话。
“殷茵……这是一条人命……我没有办法……”
重重的关门声在偌大空间里来回飘荡,似无依的鬼魂惊慌失措地寻找出去的路,屡次碰撞墙壁不得其法的慌张绝望。
殷茵瘫软在地,趴着沙发,肩膀一耸一耸,啜泣声时隐时现。
她失去他了。
殷茵承担了她应当接受的惩罚。
余晓再没回去过他们同居的住所,连私人物品都不曾拿走,殷茵搬家的时候将它们和垃圾一并扔掉了。
日子还在继续,几年过去了,他们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各自生活着,柴米油盐,亲情纠纷,充斥着他们的生命,唯独感情事,不曾再沾染。
是因为疼痛感太深刻,尚未抛却?还是因为彼此放不下?谁知道呢。
只是在某一天,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音像店里播放着某首歌,他们都被那段独白吸引了。
“系好耐以前 我听过一首歌
唔知你仲记唔记得 今日你同我天各一方
你有你嘅生活 我继续我嘅忙碌
但系假如有一日 我哋真系喺路上咁偶然撞到嘅话
我哋会点下头 问候一下 然后已经唔知讲乜嘢好啦
因为你会发现我已经改变咗
正如我可能会再认识你 但系哽其实有乜嘢关系呢
我只系知道喺呢一刹那
我系几哽想念你”
离话要说不忍说,情歌惹泪不忍听。痛吗?自然是痛的,否则泪腺怎会不受控制地浸湿眼角。
殷茵的手不自觉地摩挲脖子上的项链,这是相识一周年纪念日当天他送她的礼物。
他承诺相伴到老,他们还对着夕阳畅想未来,臂弯搂着彼此的力度是一致的。是她先松开了手,怪不得别人。
她偷偷抹掉眼泪,向左走。
余晓仰头,看了看刺眼的阳光,任由泪水在高温下被蒸发。他习惯性地擦拭着手表表面,向右走去。
随着时间推移,光晕发生了变化,在地面映射出一个个人影,究竟哪个是他们的呢,无从分辨,更遑论重叠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