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纱沉烟吧 关注:553贴子:67,267

看了"震撼! 让人流泪的中国教育记实z"后行动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类帖也看了不少了
泪也流了不少了
行动呢
惭愧啊


应居士的要求在此发帖
希望老大能牵头,我们来做点什么


1楼2005-11-03 11:56回复
    转: 贫困是普遍的。虽然这些年一直在实行“两基”工程,但失学现象仍然是较为严重。学校收费采用“一费制”,每学期80元,但这80元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导致失学的占绝大多数。虽然学校为完成“两基”任务,多次到家里拉回失学者,暂缓学费的交纳,但学生坚持下来的也是不多。毕竟暂缓不免交,学生家庭为减少支出,千方百计的逃避上学。另一方面,落后地区的教育意识不高也是很大的因素。读书无用,读书不如帮工打工的想法普遍存在,一些家长在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便缀学被送到外面打工,成为挣钱的机器。


    2楼2005-11-03 11:58
    回复
      2025-11-24 02:25: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支甘教师疾呼:关注支援西部贫困地区教育 
       
      记者 朱国亮 
       
       “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敬业精神,这里的教师真的太苦太累了!” 

       一提到在甘肃支教的感受,几乎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天津来甘肃支教的老师都感慨不已。他们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西部贫困地区教育,都能以实际行动援助西部贫困地区教育。 

       甘肃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支援省份。2002年,天津市从本市13个县、区100所中小学抽调了100名骨干教师到甘肃天水、定西、陇南3市(地)13个县的100所中小学支教。这一活动从2000年开始,每两年一期。4月23日-26日,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率团前来慰问了这一期支教教师,向每位教师发放了1000元慰问金,并向甘肃捐助了85万多元的资金和教育设备。 

       这期间,支教教师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近两年的支教感受和看到的西部教育境况。 

       “教师缺编严重,1300多学生,才39个教师,校长也得上课。”冯玉华老师说,他在天水甘谷县磐安中心小学支教,“在这39个教师中,还有10个是代课教师,每个教师一周平均20多节课,最高达到24节。”平电光老师在甘谷县六峰镇苍耳王村小学支教,他介绍,因为缺编太严重,许多老师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语,还得兼带音乐、体育等课,一些山里的学校只有一两个老师,只能开设语文和数学两门课。 

       谈及教学,支教老师反映,素质教育几乎无法进行,不仅没有现代的教学设备,即使最基本的教室、课桌都没法保证,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60人以上。王德伟老师在天水张家川县一所中学教初中英语,他介绍:“我所在的这所学校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这是英语教学最大的缺陷。”王德伟带了3个班,最大的一个班有117个学生,而他所在中学班级学生平均数达90人。而在天津,一个班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40人,小班只有20来人。 

       在陇南礼县石桥乡中心小学支教的于茂泽老师告诉记者,他看到最寒心的一幕是在刘阳村小学,60多学生挤在一个不到12平方米的教室上课。他实在不忍心,于是联系了另外两个支教老师,捐了15000元给当地学校买课桌,维修教室。 

       受条件限制,教师进修困难,教育理念也十分落后。在礼县进行过调研的于茂泽介绍说:“老师上课,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灌输方式,仅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很多老师跟不上新课程。”于茂泽说,如果老师的教学理念不改变,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享受的教育将更加不平等。 

       尽管许多支教老师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但甘肃当地教育部门担心他们无法忍受那里艰苦的生活,因此都将他们安排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任教的学校也大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然而支教老师们依然从中体味到了当地教学的困难。现在最让这些支教教师担心的是,“五年制改为六年制后,教师缺编将更加严重,教室、课桌将更加短缺。” 

       甘肃农村的教学环境虽让天津支教教师惊讶,但当地老师的敬业精神更让支教教师感慨。“这里的老师教学任务非常重,条件也极其艰苦,一些山里的老师一周才回家一次,带的就是干馍馍和挂面。”王德伟说,“然而越是偏远的地方,工资反而越低,一些代课老师的工资甚至不足150元,而且常常拖欠。” 

       学生的吃苦精神也打动这些来自大城市的老师。在甘谷六中支教的徐秋顺说:“许多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走一两个小时,早上5点多就出发,晚上天黑才回家,中午则就着白开水啃干馍馍,而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早自习的时候,教室容不下,他们就在校园里或站或坐,人手一本书。我真想把这些摄下来,带回天津给我的学生看,可惜没有设备。” 

       许多支教老师们认为,西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已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王德伟介绍说:“这里许多些县发工资都困难,根本没钱投入到教育中,国家投入也是杯水车薪,教育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教育越差,经济越落后;经济落后,又反过来制约教育。”因此,支教教师呼吁,全社会,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应给予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更多的关注和援助,加强东西部教育交流。


      3楼2005-11-03 11:59
      回复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省、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严重缺水的恶劣状况,导致当地农民生活艰难、生产原始、教育落后、妇女的疾病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妇女们承担着数倍高于正常环境下妇女肩负的生活重任。2000年至2001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两亿元,在中西部12个省378个贫困县实施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第一期项目,但孕产妇死亡率较高在西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偏远地区妇女高龄育、密育的情况较为普遍,母亲自我保护意识极其淡漠,保健知识极为缺乏,妇科疾病成为影响农村妇女健康的罪魁祸首。据统计,200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53/10万,西部等边远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则高达114.9/10万,是沿海地区的5倍多。


        4楼2005-11-03 12:00
        回复
          中国乡村教育现状 

           农村辍学率令人担忧
           理论上经济越发展,教育会越普及,义务教育越有效果。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近些年在乡村调查,有的地方辍学率已达6.67%,还有的地方高达10%。农村孩子之所以辍学,读不起书和读书无用论双双起了作用。一是因为农民贫穷无力让孩子读书;二是因为对读书“前途”无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学费增长幅度较快。对于当前的高校收费,大部分的家庭认为已达到了承受的极限,甚至有所超出。虽然国家有助学贷款,但不是理论上那么简单。一些农村青年读了中专,但找不到工作,有些师范毕业的农村青年到学校教书,要交数千至数万的就业金。每年全国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从1985年的22.3%降到1999年的18.6%。数据映射出的问题是触目惊心的。
           
           农村教育的条件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
           “城乡差距大,农村地区学校条件差”,1999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1492.2元,而农村是476.1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671.2元,农村是861.6元。农村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和教育落后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是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直至目前,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提高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以及校舍改造等基本办学设施的建设。这也是教育行政部门验收农村中小学校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即使这样,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也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部分农村教师处在半工半读状态,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5楼2005-11-03 12:03
          回复
            流泪


            6楼2005-11-03 12:06
            回复
              中国特色


              7楼2005-11-03 12:06
              回复
                有话说的请继


                8楼2005-11-03 12:07
                回复
                  2025-11-24 02:19:3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支持!

                  让我们的无语/无奈化做行动 
                  用我们微薄之力共筑爱的希望...


                  10楼2005-11-03 14:07
                  回复
                    ................


                    12楼2005-11-03 18:58
                    回复
                      !!!!!!!!!!!!!!!!


                      16楼2005-11-04 23: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