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自然人事,种收同质。佛家义理旨在劝教人事,却与农业规律相合。
“种瓜得瓜”,是说种下的是瓜的种子,那么后面收获的是瓜的果实。“种豆得豆”亦如是,种下的是豆种,收获的则必然是豆豆而非其它。也就是说,先前种下什么因,那么日后必收获什么果,即所谓“因果报应”。因果报应,亦即“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播种与收获的东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样的理解是最表层的含义。
佛教义理充满智慧的灵光,它既含有人生哲理,又符合自然事理,并能深入浅出,劝人向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简称“瓜瓜豆豆”),其喻理十分恰当。它用种瓜种豆这样的日常农事来说明因果报应之理,这样使得芸芸众生皆能通晓和接受此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这样,本是很深的佛理一下子变得令人晓喻了!尤其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期,用“瓜瓜豆豆”之喻进行说教,其效果可想而知了。也许,这又是佛家的一种智慧所在。
其实“瓜瓜豆豆”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实有的,很多的。
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监狱狱长问三个囚犯,当你们每人都可以得到一个心愿的满足时,你们最想要什么?其中英国人说,“我要烟”;法国人说“要美女”;而犹太人说“要一部可以与外界沟通的电话”。这个监狱长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三年后,他们三人都同时出狱了。可这三个人的变化却比三年前大不相同。当年要烟的那个英国人耳朵上夹着烟,嘴里嚼着烟,他没有火,这三年只能靠闻嚼烟丝度日。法国人浪漫,他要美女相伴,结果他身边这位美女手里牵着一个孩子,肚里怀着一个孩子,他老兄本人还抱着一个孩子。而那个犹太人很聪明,他要了一部电话后,这三年利用电话与外界保持联系,结果他的商业不但没有受损,反而生意更加兴隆。这就是三个人由于三年前不同的决定而在三年后发生的不同结果。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