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觉得,诸葛亮事必躬亲,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事实果真如此嘛?稍稍讨论一下:
以《三国志》统计,所谓人才标准, 以《三国志》中有传为准。除去先帝及其家属,诸葛亮本人及儿孙,剩下63人。
一、在诸葛亮之前出仕者9人:
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简雍,刘封,尹籍,刘琰。
二、在诸葛亮死后出仕者5人:樊建,陈祗,卻正,刘敏,黄皓。
三、其余49人:
1.直接被诸葛亮提拔重用者28人:
董厥,秦宓,马良,马谡,董允,魏延,蒋琬,杨仪,王连,向朗,张裔,杨洪,杜微,来敏,尹默,李误,谯周,李恢,吕凯,马忠,王平,费祎,姜维,邓芝,张翼,宗预,杨戏,廖化。
2.不是直接提拔但是明确称赞过的9人:
董和,刘巴,陈震,廖立,李严,向宠,马超,庞统,法正。
3.记载中找不到明确拔擢关系的12人:
吕义,彭羕,霍峻,费诗,周群, 杜琼,许慈,孟光,黄权,张嶷,黄忠,张裕。
那么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和诸葛亮同一时代出仕的49人中,28人属于他直接提拔重用,占57%,如果加上称赞过的9人,则占75.5%。也就是说,整个季汉有传记的人物,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后出仕的,有四分之三是被他提拔和称赞过的,超过一半是他直接提拔的。
而达不到作传标准但可以在其他史书或者三国志注解中提到的,也被他直接提拔的季汉官员。不完全统计还有: 岑述(盐铁校尉),杨顒(丞相主簿) ,姚佃(丞相参军),句扶(左将军),高翔(右将军),吴壹(车骑将军) ,吴班 (骠骑将军),孟获(御史中丞),孟琰(虎步监),其中吴家兄弟,句扶,孟琰均跟随诸葛亮北伐。再加上这些人,远远超过一半。
另外,被诸葛亮称赞过的9人中,董和,刘巴,马超,庞统,法正在建兴之前已经去世,诸葛亮不可能提拔他们,而廖立,李严属于自己作死。
综上所述,能在史书留名的绝大部分的季汉大臣都是诸葛亮一手识别,寻找,提拔,重用的。
现如今常见的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论调,无非是那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作为蜀汉名义上的二把手,实际上的掌舵人,这难道不是正常操作嘛?而所谓事必躬亲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更是无稽之谈。因为诸葛亮践行的,始终都是“亲贤臣”“提拔逸隐,以进贤良”,他这么说了,更这么做了。
最后送两句史料:“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
(以上数据分析参考自LOFTER用户子非001)
以《三国志》统计,所谓人才标准, 以《三国志》中有传为准。除去先帝及其家属,诸葛亮本人及儿孙,剩下63人。
一、在诸葛亮之前出仕者9人:
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简雍,刘封,尹籍,刘琰。
二、在诸葛亮死后出仕者5人:樊建,陈祗,卻正,刘敏,黄皓。
三、其余49人:
1.直接被诸葛亮提拔重用者28人:
董厥,秦宓,马良,马谡,董允,魏延,蒋琬,杨仪,王连,向朗,张裔,杨洪,杜微,来敏,尹默,李误,谯周,李恢,吕凯,马忠,王平,费祎,姜维,邓芝,张翼,宗预,杨戏,廖化。
2.不是直接提拔但是明确称赞过的9人:
董和,刘巴,陈震,廖立,李严,向宠,马超,庞统,法正。
3.记载中找不到明确拔擢关系的12人:
吕义,彭羕,霍峻,费诗,周群, 杜琼,许慈,孟光,黄权,张嶷,黄忠,张裕。
那么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和诸葛亮同一时代出仕的49人中,28人属于他直接提拔重用,占57%,如果加上称赞过的9人,则占75.5%。也就是说,整个季汉有传记的人物,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后出仕的,有四分之三是被他提拔和称赞过的,超过一半是他直接提拔的。
而达不到作传标准但可以在其他史书或者三国志注解中提到的,也被他直接提拔的季汉官员。不完全统计还有: 岑述(盐铁校尉),杨顒(丞相主簿) ,姚佃(丞相参军),句扶(左将军),高翔(右将军),吴壹(车骑将军) ,吴班 (骠骑将军),孟获(御史中丞),孟琰(虎步监),其中吴家兄弟,句扶,孟琰均跟随诸葛亮北伐。再加上这些人,远远超过一半。
另外,被诸葛亮称赞过的9人中,董和,刘巴,马超,庞统,法正在建兴之前已经去世,诸葛亮不可能提拔他们,而廖立,李严属于自己作死。
综上所述,能在史书留名的绝大部分的季汉大臣都是诸葛亮一手识别,寻找,提拔,重用的。
现如今常见的诸葛亮事必躬亲的论调,无非是那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作为蜀汉名义上的二把手,实际上的掌舵人,这难道不是正常操作嘛?而所谓事必躬亲导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更是无稽之谈。因为诸葛亮践行的,始终都是“亲贤臣”“提拔逸隐,以进贤良”,他这么说了,更这么做了。
最后送两句史料:“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
(以上数据分析参考自LOFTER用户子非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