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851,770贴子:12,703,265
  • 3回复贴,共1

明清引进欧洲火器略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作者@曲墨封


IP属地:湖北1楼2019-01-22 03:48回复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元朝的诸多战争当中,火器着实没有多少作用,和14世纪欧洲的情况类似。
      【纳速剌丁以舟师会诸军讨之。距三垛镇,贼众猝至,纳速剌丁麾兵挫其锋。后贼鼓噪而前,乃发火筒火镞射之,死者蔽流而下。贼缭船于背,尽力来攻,而阿速卫军及真、滁万户府等官,见贼势炽,皆遁走】在高邮得胜湖之战中,元军使用了原始的火门枪攻击张士诚义军,但仍然被义军反杀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军内讧。上都留守兼开平府尹达礼麻识理“纠集丁壮苗军”,“布列铁旗竿山下”,“火铳什伍相联”(《元史·达礼麻识理传》),以拒太保兼中枢左丞相孛罗帖木儿的军队进驻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但也不过是用以虚张声势——【扬言四方勤王之师皆至,帖木兒等大骇,一夕东走】——并没有起到实战效果。
      有意思的是,义军远比元军重视火器,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的部队都曾大量使用火铳。如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军与张士诚军在绍兴的战斗中,双方都投入了火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率号称20万大军进攻平江城(今江苏苏州),也是依靠大量火器破城,俘张士诚。
      明代前期是火器迅猛发展的时代。金属管形火器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明代火铳在继承元火铳的基础上,野战火铳朝着轻巧灵便的方向发展,城池攻防的火铳则向着远射程、大威力方向发展,逐渐划分为“枪”、“炮”两大类型;瞄准装置和火绳点火也从无到有;单管单发也发展到了多管连发。
      火器在明军中的大量装备(洪武年间明军火器达到装备编制的10%,嘉靖年间有些部队火器已占编制兵器的50%),进一步改变了军队编制和战争形式,永乐年间,明成祖设立神机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的火器部队。由此可见明朝对于火器的重视。
      但是明朝缺乏体量相当的对手,这是永乐朝之后,火器发展逐渐减缓的原因。而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生产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战争越发系统化,群雄林立确保了战争的密度,生产力的进步则使得有更多资金用于军事技术的研发,百年战争和土耳其扩张战争,是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全欧大战,推动了欧洲军事体系、技术的急速进步。
      不过,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打君士坦丁堡所使用的乌尔班巨炮,实际上比起明朝火器并没有什么优势。火炮绝非越大越好,乌尔班巨炮虽然起到了震慑作用,但并没能打开君堡城墙,反而工程师乌尔班本人也被其中一门巨炮炸膛致死。反倒是拜占庭人守城使用的小型管形火器给了土耳其人很大打击——
      【由于拜占庭的小型火炮并不适合发射重型炮弹,于是守军另辟蹊径,将一些火炮(其实应该称作“手炮”,它们可单兵操作)当作“散弹枪”使用。他们在炮管中装填5到10枚核桃大小的铅弹,当奥斯曼士兵蜂拥而至时从极近的距离发射--效果是敌军血流遍地,有些地段尸体甚至堆积到了城墙的高度。
      这些拜占庭袖珍火炮所发射的铅弹穿透力极强。它常常可以贯穿一名身着铠甲的奥斯曼士兵,击中他身后的另一名士兵,再次贯穿,再击中下一名士兵,直至炮弹的威力消逝。于是一发铅弹常常一次便能杀死2到3名敌兵。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奥斯曼军队遭到了惨重的伤亡,但是对兵力雄厚的苏丹来说,这样的损失是可以承受的。】


    IP属地:湖北3楼2019-01-22 03:49
    收起回复
      2025-11-02 15:52:0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由于赞巴拉克在康熙朝引起重视不足,推广程度低下,结果雍正朝岳钟琪又被吊打了【惟贼人器械有名赞不喇大鸟枪者,重不过十四五斤,颇能击远。较之子母炮轻便而稳。对敌之际,我军若用子母炮击贼,而贼用此大鸟枪,则击远更过于子母炮】。
        虽然乾隆朝初年准噶尔部自爆,被乾隆帝捡漏(详见拙文《乾隆平准与七年战争》),但清军很快在清缅战争中被使用葡萄牙火器的缅甸人打得头破血流。大清国被缅甸吊打后虽然也零星仿制了燧发枪,但是大清这边却又开始**【惟自来火枪,发虽便捷,不及火绳之准】。
        (知乎用户【很小的哀姆】宣称:缅甸火器也没有很强,清军苦战主要地形和气候的原因,清军不善山林野战,火器以传统攻城为主,打仗输是多方原因造成的,我目前还没看过这样的特别明确的史料介绍缅甸军队火器的
        然而史料明确指出【攻缅之役,满蒙兵不服水土,病死者多;绿营兵有闻枪炮声即股栗窜伏者】,则缅人火器技术胜于满清非常明显)
        当然,清朝前期虽然对于火器发展不利,但毕竟是略有发展的。但是奇怪的是,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王朝竟然大量使用明末火器(详细情况可以搜索《鸦片战争时期,为抗英事业做贡献的明代火器》一文)!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清缅战争之后,清王朝的火器甚至开了倒车。


      IP属地:湖北6楼2019-01-22 03:50
      回复
        由于防汉的原因,先进的火器技术被严密管控,无法推广。随着清王朝军备废弛,大量遗失并不奇怪。
          乾隆朝对民间拥有火器并不做太多限制,这并不值得吹捧。古代皇权不下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火器在民间拥有量越来越多是不可阻挡的事情。清朝中后期乡村械斗固然不少使用鸟枪土炮,但所使用的火器均十分落后,当然是因为满清严密管控火器技术的结果。
          清吹宣称清王朝后期火器衰退,只是承平日久、吏治腐败造成,无疑解释不了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许多战场还在使用明末火器。认为如果汉人王朝继承明朝,火器和西方的差距也会和满清与西方的差距一样大,这种和稀泥的嘴脸,无疑是充满了洋奴的气质,体现出兔小将们奴性十足,为了翼赞满清不惜随时向洋人下跪的丑陋模样。


        IP属地:湖北7楼2019-01-22 03: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