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吧 关注:7,642贴子:116,785
  • 42回复贴,共1

几点对姚襄事迹考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整理了不少姚襄的史料, 又衍生了不少疑问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18-12-31 16:49回复
    先说两点。
    一、通鉴因为是编年体的通史, 所以大部份时间都是自洽的, 因此不会两存说法。但这不能籍此判断史料优劣, 纪传体的晋书、魏书等纪传之间必定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说法, 即使通鉴表面上自洽, 然而很可能只是为了达成自洽而搬龙门。
    二, 因为通常司马光有明显取舍删削, 很多时侯要追溯纪传体史料原文来补充通鉴的不足之处。
    一、外黄之败:
    这个算是比较实锤的分析。
    姚襄所部多劝襄北还,襄从之。五月,襄攻冠军将军高季于外黄,会季卒,襄进据许昌。 《资治通鉴 卷一百》
    十一年......夏四月壬申,陨霜。乙酉,地震。姚襄帅众寇外黄,冠军将军高季大破之。 《晋书帝纪第八》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18-12-31 17:00
    回复
      2025-11-12 01:34: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两种说法表面上完全冲突, 然而经过其他史料补充, 可以得出结论: 姚襄被高季大败后, 高季突然暴卒, 姚襄转战入许昌。
      襄将佐部众皆北人,咸劝襄北还。襄方轨北引,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进攻外黄,为晋边将所败。襄收散卒而勤抚恤之,于是复振。 《晋书载记第十六 姚弋仲姚襄姚苌》
      晋书载记通常照抄十六国春秋, 和资治通鉴一对照, 可知资治通鉴缺失了姚襄被高季大败的部份。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18-12-31 17:06
      收起回复
        然而, 《晋书.帝纪第八》又提供了另一个姚襄入许昌的时间:
        十二年......三月,姚襄入于许昌,以太尉桓温为征讨大都督以讨之。 《晋书帝纪第八》
        这时又要拿另一则史料来对照:
        《臧荣绪晋书》: 十一年四月、五月,又频地震。是时姚襄入许昌,百姓愁苦之应。 《太平御览》
        由于地震变动等纪载比较可信, 所以似以四、五月入许昌为对。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18-12-31 17:12
        收起回复
          二、所谓江逌破姚襄
          《晋中兴书》曰:殷浩北伐,江逌为长史。及丁零反叛,浩军震惧。姚襄去军十里结草为营,方欲击浩,浩甚怀忧。令逌伐之,逌曰:「今兵非不精,而众少于羌,且堑栅甚固,难与校力。」乃取数百鸡以长绳连之,脚皆系火,一时驱放,以兵遏后,群鸡骇散,一时飞过堑并集羌营,皆燃。因其惊乱,纵兵击之,襄遂【摧退】。 《太平御览》
          此段不见于通鉴, 结合史实, 山桑之战结局是以殷浩惨败告终。
          @高数小天才 曾指出这是在谯城撃退姚襄。不过此役更似是殷浩大军被姚襄伏击后, 陷入包围, 死里逃生打开缺口。另外...本传声称【逌为上佐,甚有匡弼之益,军中书檄皆以委逌。 】, 江逌恐怕是殷浩的谋主, 综观殷浩在处理姚襄的手法上, 诸多毛病, 最后覆没在山桑, 江逌也难辞其诟......


          IP属地:中国香港5楼2018-12-31 22:57
          回复
            三、桓温第二次北伐
            晋书、通鉴皆曰在八月破姚襄, 独《晋中兴书》指出在十月破姚襄, 疑《晋中兴书》误。
            八月,已亥,温至伊水,姚襄撤围拒之,匿精锐于水北林中,遣使谓温曰:「承亲帅王师以来,襄今奉身归命,愿敕三军小却,当拜伏路左。」温曰:「我自开复中原,展敬山陵,无豫君事。欲来者便前,相见在近,何烦使人!」襄拒水而战。温结陈而前,亲被甲督战。襄众大败,死者数千人。襄帅麾下数千骑奔于洛阳北山,其夜,民弃妻子随襄者五千余人。襄勇而爱人,虽战屡败,民知襄所在,辄扶老携幼,奔驰而赴之。温军中传言襄病创已死,许、洛士女为温所得者,无不北望而泣。襄西走,温追之不及。弘农杨亮自襄所来奔,温问襄之为人,亮曰:「襄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资治通鉴 卷一百》
            秋八月己亥,桓温及姚襄战于伊水,大败之,襄走平阳,徙其余众三千余家于江汉之间,执周成而归。使扬武将军毛穆之,督护陈午,辅国将军、河南太守戴施镇洛阳。 《晋书帝纪第八》
            《晋中兴书》曰:十一年,温进征讨大都督督司冀州诸军事,委以专征之任。温乃合众治兵。七月,率众伐羌。十月,温次伊水。羌帅姚襄来逆,军屯于北,遣使诣温,奉身归命,愿敕前锋小却,当拜伏路左。温答曰:「我自修复中原,展敬山陵,无豫君事,欲来相迫,何复求却?」于是方轨齐进,襄率骁勇万余人距水前战。温命小弟冲及诸将奋击,襄大败奔北,自相杀害,死者数千,越北芒而奔走。温屯故太极殿前,贼周成率众降温,徙入金墉,谒先帝诸陵,被侵毁者皆缮复之,选陵令守护。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19-01-02 11:52
            回复
              四、张遇镇许昌
              秋,七月,秦丞相雄徙张遇及陈、颍、许、洛之民五万余户于关中,【以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许昌。】谢尚降号建威将军。 《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九》
              遂虏遇及其众归于长安,【拜遇司空、豫州刺史,镇许昌。 】《晋书载记第十二 苻健》
              苻健使其弟雄袭遇,虏之。 《晋书帝纪第八》
              时【苻健将杨平戍许昌】,尚遣兵袭破之,征授给事中,赐轺车、鼓吹,戍石头。 《晋书列传第四十九 谢尚 》
              冬,十月,谢尚遣冠军将军王侠攻许昌,克之。【秦豫州刺史杨群退屯弘农。征尚为给事中,戍石头。 】《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九》
              按: 苻雄虏张遇回朝后, 恐怕苻健不会再将张遇放回许昌, 结合晋书谢尚传和通鉴记载, 似以杨群镇许昌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19-01-02 11:56
              回复
                五、《晋书.殷浩传》
                重头戏来了, 今次开帖主要想谈谈的, 就是《晋书.殷浩传》。李则芬曾经指出纪传体将叙事放在列传中, 相当容易造成混乱。不独《殷浩传》, 晋书中的《王弥传》等都有很多和通鉴差异的地方, 这些差异包括, 时序、因果、事件、人物。
                《晋书.殷浩传》:
                及石季龙死,胡中大乱,朝过欲遂荡平关河,于是以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浩既受命,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许洛。将发,坠马,时咸恶之。既而以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开江西田千余顷,以为军储。师次寿阳,潜诱苻健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使杀健,许以关右之任。初,降人魏脱卒,其弟憬代领部曲。姚襄杀憬,以并其众,浩大恶之,使龙骧将军刘启守谯,迁襄于梁。既而魏氏子弟往来寿阳,襄益猜惧。俄而襄部曲有欲归浩者,襄杀之,浩于是谋诛襄。会苻健杀其大臣,健兄子眉自洛阳西奔,浩以为梁安事捷,意苻健已死,请进屯洛阳,修复园陵,使襄为前驱,冠军将军刘洽镇鹿台,建武将军刘遁据仓垣,又求解扬州,专镇洛阳,诏不许。浩既至许昌,会张遇反,谢尚又败绩,浩还寿阳。后复进军,次山桑,而襄反,浩惧,弃辎重退保谯城,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刘启、王彬之击襄于山桑,并为襄所杀。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19-01-02 19:04
                回复
                  2025-11-12 01:28: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先整理一下时间线:
                  通鉴: 殷浩北伐、谢尚北伐、姚襄杀魏憬、山桑之败
                  晋书.殷浩传: 姚襄杀魏憬、殷浩北伐、谢尚北伐、山桑之败
                  浩上疏请北出许、洛,诏许之。以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奖荀羡为督统,进屯寿春。谢尚不能抚尉张遇,遇怒,据许昌叛,使其将上官恩据洛阳,乐弘攻督护戴施于仓垣,浩军不能进。三月,命荀羡镇准阴,寻加监青州诸军事,又领兖州刺史,镇下邳。
                  通鉴将姚襄杀魏憬放在殷浩山桑之败之前, 而且采用了载记的说法, 认为是殷浩派魏憬袭击姚襄, 殷浩传则认为是姚襄私自吞并魏憬的部队, 事实上无论是姚襄载记还是殷浩传:
                  【九月】姚襄屯历阳,以燕、秦方强,未有北伐之志,乃夹淮广兴屯田,训厉将士。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囚襄诸弟,屡遣刺客刺之,刺客皆以情告襄。安北将军魏统卒,弟憬代领部曲。浩潜遣憬帅众五千袭之,襄斩憬,并其众。浩愈恶之,使龙骧将军刘启守谯,迁襄于梁国蠡台,表授梁国内史。 《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九》
                  初,降人魏脱卒,其弟憬代领部曲。姚襄杀憬,以并其众,浩大恶之,使龙骧将军刘启守谯,迁襄于梁。 《晋书 列传第四十七 殷浩》
                  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惮其威名,乃因襄诸弟,频遣刺客杀襄,刺客皆推诚告实,襄待之若旧。浩潜遣将军魏憬率五千余人袭襄,襄乃斩憬而并其众。浩愈恶之,乃使将军刘启守谯,迁襄于梁国蠡台,表授梁国内史。 《晋书载记第十六 姚弋仲姚襄姚苌》


                  IP属地:中国香港9楼2019-01-02 19:32
                  回复
                    第二个差异是殷浩北伐的原因和时间:
                    如果按《晋书殷浩传》所言, 那他第一次北伐就是因为
                    【会苻健杀其大臣,健兄子眉自洛阳西奔,浩以为梁安事捷,意苻健已死,请进屯洛阳,修复园陵】
                    问题是, 这个原因根本不成立, 因为【会苻健杀其大臣,健兄子眉自洛阳西奔】一事, 就是由于张遇叛前秦而引发的大乱。
                    首先, 在张遇之变之前, 晋书、通鉴未曾记载前秦在东晋手上夺取洛阳, 苻雄东援张遇后, 前秦势力才推进至许、洛一线。其次, 苻黄眉西奔, 只可能因张遇叛前秦引发关中皆乱, 前秦被迫将大军撤回关中平乱。 《晋书殷浩传》反而倒果为因, 实在莫名其妙。
                    《晋书王彪之传》也指出【会苻健杀其大臣,健兄子眉自洛阳西奔】, 是山桑之败之前:
                    既而长安人雷弱儿、梁安等诈云杀苻健、苻眉,请兵应接。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营复山陵。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寻而弱儿果诈,姚襄反叛,浩大败,退守谯城。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自顷以来,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晋书列传第四十六 王彪之传》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19-01-02 19:50
                    收起回复
                      可能实际情况是殷浩声言大举出师, 先锋谢尚大败而放弃, 他可能连许昌也未到。二伐出泗口应该是配合冉魏投降东晋, 这个反而比较合理。三伐是认为关中有变而北上, 实际上他连前秦边都未摸到。
                      而且我认为殷浩传专美专主:
                      桓温素忌浩,及闻其败,上疏罪浩曰:
                      案中军将军浩过蒙朝恩,叨窃非据,宠灵超卓,再司京辇,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职次,而侵官离局,高下在心。前司徒臣谟执义履素,位居台辅,师傅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礼请退,虽临轩固辞,不顺恩旨,适足以明逊让之风,弘优贤之礼。而浩虚生狡说,疑误朝听,狱之有司,将致大辟。自羯胡夭亡,群凶殄灭,而百姓涂炭,企迟拯接。浩受专征之重,无雪耻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风尘,遂使寇仇稽诛,奸逆并起,华夏鼎沸,黎元殄悴。浩惧罪将及,不容于朝,外声进讨,内求苟免。出次寿阳,顿甲弥年,倾天府之资,竭五州之力,收合无赖,以自强卫,爵命无章,猜害罔顾。 【故范丰之属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变于肘腋。 】
                      羌帅姚襄率众归化,遣其母弟入质京邑,浩不能抚而用之,阴图杀害,再遣剌客,为襄所觉。襄遂惶惧,用致逆命。生长乱阶,自浩始也。复不能以时扫灭,纵放小竖,鼓行毒害,身狼狈于山桑,军破碎于梁国,舟车焚烧,辎重覆没。三军积实,反以资寇,精甲利器,更为贼用。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之忧,将及社稷。臣所以忘寝屏营,启处无地。夫率正显义,所以致训,明罚敕法,所以齐众,伏愿陛下上追唐尧放命之刑下鉴《春秋》无君之典。若圣上含弘,末忍诛殛,且宜遐弃,摈之荒裔。虽未足以塞山海之责,粗可以宣诫于将来矣。


                      IP属地:中国香港11楼2019-01-02 22:42
                      收起回复
                        姚襄基本没啥军事才能。。负多胜少,没啥争议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2-19 22:31
                        收起回复
                          这里讨论的都是老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2-21 07: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