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数学时,应是一边思,一边悟,积小悟为大悟,积浅悟为深悟。这样才能减少习题量,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通过听老师讲解和阅读教科书,弄懂每一章节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公式究竟是什么意思,和以前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怎样演化而来的?而不应死记硬背地只是记住。
学生上课听老师讲解听懂了,阅读教科书读懂了,只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者只是表面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若要自己独立再重复一遍,就不一定能做得出来,因此,只有认真做一下课后的练习,反复体会,才能逐步明白而达到会。我们许多学生学习之所以费力,成绩上不去,主要是一开始对概念的理解不重视,课后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做作业,而不是从认识事物的角度去琢磨其概念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满足于一知半解,完成作业即完事大吉,于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就感到越来越吃力。还有,许多学生常常满足于听懂了,看懂了,很少再动手去做几遍,不注意课后的练习,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逃避不做,日积月累,问题逐渐增多,等想学了,才发现为时已晚,学不会了。建议学生们在做作业之前,要把教科书先看一遍,复习一下每一章节的概念,把例题多做几遍,一边做一边琢磨解题的每一步骤都用了哪些概念,用了什么定理和公式,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做起作业来,速度也会快许多,甚至于所用时间的总和,比不看书,不做例题,直接做作业的时间还要少。因此,在做题之前一定要先弄懂概念,而懂了之后若不马上动手做一做,就仍然还是不会。如此这般,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当然就会越来越困难。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能达到质的飞跃。学习也是同样道理。学习概念、公式和定理是对课程的初步认识,课后练习和复习时的大量习题是量的积累。随着学习广度的逐步扩展和认识深度逐步加深,学习的程度也就不断得以提高。而量的积累究竟需要达到多少,也就是说,究竟需要做多少习题,才能达到质变,也就是达到“悟”,则因人而异。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于同一个事物,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深度不同,学习的程度也就有所不同。所以,要达到同样学习的深度,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同学做的习题量就可以少一些;而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就是做了许多习题,也达不到悟的深度。
【为什么西安家长都信赖学大?】
学大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科特点和辅导需求,为学生定制个性的辅导内容。包括:校内各科目个性化1对1同步辅导,面向基础知识薄弱的考生提供的个性化委托辅导,考试串讲与模考,寒假的预科课程辅导,优等生单科或全科强化,小升初培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