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吧 关注:3,619,403贴子:72,956,102

【原创】818高考志愿那点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先给百度


IP属地:北京1楼2018-12-03 19:49回复
    本人初中高中均在北京前三的学校,高考失利调档,调剂到外省211,后自己申请海外留学。自己创业,是知名软件公司创始人之一,目前在从事金融和投资的工作。前段时间有亲戚的孩子来咨询,发现中国目前的高考和我经历过的高考环境一样糟糕,家长和孩子一样对填报志愿一无所知,所以我希望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年的经历和走过的路与大家分享。
    首先声明啊,
    这不是一篇指导如何填报志愿的文章!
    这不是一篇指导如何填报志愿的文章!
    这不是一篇指导如何填报志愿的文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只是想了解多少分填报多少志愿的问题,可以离开了,这篇文章旨不在于此。
    适合阅读人群:如果你是高一高二和高三上的同学,那么我建议你邀请你的家长或者孩子一起阅读。如果你已经是高三下的同学和家长,抱歉,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非常晚了,作用不大,也可以离开了。


    IP属地:北京2楼2018-12-03 19:50
    回复
      2025-05-16 18:58:04
      广告
      =========华丽分割线=====
      之所以我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高考填志愿永远不仅仅和填报技巧有关。注意啊,我这里用的是不仅仅,说明两者之间还是有关系的。毕竟如何在已经圈定的几所学校里面,通过分数这一单一指标,实现选择的最优化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里,我定义为“技”,而技术脱离了术,无论有多好,也是本木倒置了,就变成了为填志愿而填志愿。更多的“术”需要更多知识来补充,并不单单是填报技巧了。而这篇文章,则要更多的去讨论这个“术”。
      说到这呢,我想我也表达清楚了目前高考市场,填报志愿这一领域的问题。即大多数的服务、咨询等等都是这个“技”,很少甚至基本没有人在谈论“术”的问题。
      为什么?
      因为难啊!
      如果我们把填报技巧比喻成写好一个汉字的话,而这个“术”就是挑选哪一个汉字来写。两者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后者更难量化,从而更难优化,但显然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所以在高考志愿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之一)面临这种又难又重要的问题的时候,很难拿到中肯而又有价值的意见。若刻意追求,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才出现了,大量充斥高考填报技巧,而无人问津志愿之“术”这个问题了。
      难!
      不仅难,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来源于你自己。但这对于中国的高考环境来说,想通过自己冷静的分析、研究,并可以做出独立判断,得出什么是自己的“术”,几乎是不可能的。
      想想我们都经历了什么?没日没夜的学习,没日没夜的补课,怎么可能有时间来判断未来10年,人生的走向呢?即便有,大多也会接受大量来自父母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想法啊,父母未完成的梦想啊等等。但是时代在变化,而且速度之快远超你任何维度的想象。一个片面的、陈旧的判据,如何支撑你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寻找一席之地呢?你会说:很难啊,不是吗。


      IP属地:北京3楼2018-12-03 19:50
      回复
        家长在这里,其实扮演了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你要求你的孩子在整个高中期间,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学习,要进入状态,素质教育、兴趣统统不重要。但是突然有一天,你要求你的孩子在100小时之内,决定兴趣、爱好、工作、甚至是未来的生活。你不觉得有些不公平吗?我在这里没有责怪的意思,但是做法确实欠妥,也缺乏前瞻性。你寄希望于你的朋友、亲戚,希望可以找到一些路径可依,但大多照猫画虎,水土不服。有时也寄希望于大师咨询和专业机构,那无非就是用钱来转移责任罢了,不切实际的咨询,饮鸩止渴。
        立马停下来,思考一下,是不是我也是这个样子?我的孩子,或者我的父母也面临这样的情况。你的人生是否精彩,如果不愿意交给那个100个小时拍脑门子的决定,或者交个某些个砖家叫兽,那你就要立刻马上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的“术”在哪?
        其实能坚持看到这的人啊,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那么恭喜你,你离发现这个“术”已经不远了,或者说已经走完90%了,接下来仔细看好,你会收获很多。


        IP属地:北京4楼2018-12-03 19:51
        回复
          一、这些专业都是什么鬼?
          真的,我第一次拿到志愿大本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
          我清晰的记得在我拿到志愿大本的时候,赫然看到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这两个专业名称。相信我,我当时和你们看到这两个名字时候的表情一样,真的是一脸懵逼。然后我继续打开了这两个专业下面的简介
          ???


          IP属地:北京5楼2018-12-03 19:53
          回复



            IP属地:北京6楼2018-12-03 19:55
            回复
              我唯一能看出这俩个专业本质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理科,一个是工科。emmmm......然后呢,一个是在搞科研,一个是搞产品。
              看到这,恭喜你,你已经把这里面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全部挖掘出来了。
              然而
              并没有任何卵用。
              任何一个未入世事的高中生,包括当时的我,在接受到这些信息之后的反应就要提更多的问题。这些专业要学习那些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磁理论,天线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单片机、信号与系统分析、ARM嵌入式系统、模拟电路、高频电路、通信原理等”。
              等一下,这些又是些什么鬼?+_+


              IP属地:北京7楼2018-12-03 19:56
              回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又重新陷入了新的知识陷阱里面去,开始无限查询什么是“电磁原理、模拟电路”。你可能会查课程结构、教学大纲、考试标准,有心的人甚至会去查教材讲义。但是无论你如何深入的查询(前提是你由非常充足的时间,显然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根本不可能)最终,你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是的,问题之上的问题最为致命。那就是学了这些课程可以干啥?
                那么接下来你就要顺理成章的去检索就业数据,行业分布,就业薪水等等。我
                们就来仔细看看这些数据 - -


                IP属地:北京8楼2018-12-03 19:56
                回复
                  2025-05-16 18:52:04
                  广告
                  我们来看看这些数据哈,27%的就业去了新能源,26%的人毕业去了深圳,有33%的人在刚毕业的时候可以找到工作,那么平均工资是¥5600/月。
                  完了?
                  嗯,完了。
                  如果你选了这个专业,就有大概1/3的概率刚毕业就找到了工作,去了深圳,做了新能源,月薪5600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份数据无非就就是拨开了云,又见了雾。首先,我们要先明白这类数据的真实和局限性。大部分的数据来源(无论他们是否描述),但大多来源于几类。一个是大学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一部分来源于招聘网站逆推的生源地和学历背景等等,不再赘述,你只需要理解一个结论,那就是任何数据分析如果不能穷尽全部数据源,那么任何数据都是无意义的,就比如这个薪酬平均值“取自275份样本”,就别说275份样本,就是2750份样本也是很难充分表达平均收入这一概念。在这里,使用行业平均收入甚至还不如使用地区平均收入来的靠谱一些。以收入水平为例,剩下的数据源以及采集路径都多多少少存在偏差,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就随着这些偏差变得毫无价值。


                  IP属地:北京9楼2018-12-03 19:57
                  回复
                    第二就是职业发展的路径不透明性。其实这里我也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性概念,即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数以万计的新的商业模式在不断的诞生,有些伸着还没有走入普通人的视野当中就走向了消失。由此,有更多的职业和工作内容在不断的被需求着。即使是看上去和过去没有什么区别的职业,在现在也已经变得多元化,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探索,没有更多的前辈经验可以跟随。那么即使是同一专业的毕业生,在面对职业发展的道路的时候,也有非常多的选择,比如有提前去实习,比如有人自己尝试内容创业,比如有人提前把诸多资格证完成等等。单单的看毕业生去向,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就显得极其模糊。也正因为发展路径的不透明性,在专业选择之后,仍然面临巨量的挑战。而非过去的大公司的“包分配”的方式发展。
                    第三就是不可预测性,就着上一点的社会问题。我也想继续展开的讨论现在职业发展的不可预测性这一点。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即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这个概念到现在也是一个经验名称,并没有完整的从业资格信息或者严格定义。理论上来说,任何产品化的公司中,负责产品的那个人就是产品经理。那么这个角色往往涉及到管理,实施,设计等工作内容,而针对不同行业的产品经理又是千差万别,美妆、app、工程机等等,不同的行业也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也需要挖掘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比如app产品经理,最好有设计功底;工程机的产品经理多需要有EE或者CSE的功底等。你会发现在这个时代中,每个公司都需要个产品经理的职位,在目前大学中却没有完整的全日制产品经理的学科。
                    为什么?


                    IP属地:北京10楼2018-12-03 19:57
                    回复
                      因为这个行当,或者这些工作职能被汇集起来由一个人来完成管理和统筹的历史也不超过10年。任何一个学科,尤其是这种需要复杂交叉的学科是很难细化和升华从而形成一类学科的。更着,产品经理的精髓就在于变化,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趋势。所以,这里以产品经理为例,说明很多新时代的职业都没有完整的发展途径。反观传统职业,其实也是如此,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的内容与日后从事工作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因为当初入学的时候学习的内容,在4年后,已经落后了。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诱因就是社会发展迅速,时代变化过快。
                      真实性?
                      路径不透明性?
                      未来职业不可预测性?
                      我们一定要明白专业选择的第一件事,那就是专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千万不要通过这些数据来进行自我**,依赖美丽的数据来对未来做预期,那就是思维惰性。父母如果过度相信这些数字的价值就是责任转移,将孩子的未来寄托在这些美丽的数据上了。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现在的大学并不同过去,并不是毕业包分配工作的时代(除去几个特别垂直的行业之外)。再加上新兴产业的多样化、融合化和跨境化,人才素质不再单单为技工专业型的工作服务的时候,社会更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应对,和不断应对新问题的能力,那么专业选择的大数据根本就不能代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而是你未来职业发展的起点,注意⚠️,是起点,这代表着无限的可能,多样性,这同时也是你作为一个个人奋斗努力的前提,如果我们把未来交给预测数据,都和生活在楚门世界没什么分别,生命将毫无意义。如果你能认清这一点,那么这些数据的价值在你面前就会变的一文不值。


                      IP属地:北京11楼2018-12-03 19:57
                      回复
                        就此,我们回归章节的主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搜集足够多有价值的判据来帮助了解专业的信息,未来发展和就业情况。所以在专业选择的第一步,我们就遇到了核心问题,那就是专业都是什么🤔?换句话说,只有我们了解足够多的信息之后,才能做出判断,而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的信息产品均仅止步于此。均停在了量化数据这一环节。
                        所以我毫不避讳的说,买志愿卡,专家卡的学生家长们。都是病急乱投医。
                        没错,当年我的家长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花了大几百块钱,买了一份专属高考麻醉剂。越信越迷。一份阴沉木做的救生圈,抱得越紧沉得越快。
                        就此,第一个论点已经完结。即,不要迷信高考志愿卡,办卡办套餐的都一样,是一只吞噬恐惧的猛兽,一张填不满的嘴。


                        IP属地:北京12楼2018-12-03 19:57
                        回复
                          二、时间是关键
                          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了,如果您是高三的学生或者家长,那么抱歉,这篇文章对你们来说太晚了。因为选择志愿最关键的就是时间。有了时间就可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没有则只能陷入病急乱投医的死循环。
                          第一章我做了简单的扫盲工作,如果你仍然对高考前一小段时间,利用恐慌,贩卖的高考信息卡抱有希望的人,请重新阅读第一章的内容。从这一章开始,我要逐渐分享我的经验,掉进去的坑,希望可以给大家分享更多“术”上面的事情。
                          嗨呀!好气啊😟,如果当初XXX,现在就XXX....
                          是不是有很多时候你都在想上面的这句话?这是你正在或者是即将要面对的一种窘境,而对于大学的专业选择,后悔当初可不再是按下restar重启键就可以重来的,或许可能影响你的一声。面对这个问题,唯一解决方案就是要提前做好准备。笔者本人也是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这样情况后,才逐渐摸索出一套相对稳健的方法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IP属地:北京13楼2018-12-03 19:58
                          回复
                            第一个坑,第一个误区,千万不要想当然。
                            曾经的我很喜欢物理,在中学时期的物理成绩也经常名列前茅。在这里,每个人都会陷入一个思维惰性循环,即我擅长物理,所以我未来的专业一定要选物理,和物理相关的专业。
                            嗯。。。我就是这样思考的,这可能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策失误。
                            首先,我擅长物理 和 未来就要进入物理相关的专业,这两者之间一定不要想当然的划上等号!否则就一定会陷入盲区。人们都喜欢待在自己的comfy zone舒适区里面,不愿出来。所以往往在自己中学阶段形成的知识体系里面,一旦进去了,就很难出来。越是学得好的人,越难割舍。其实这是第一个误区。
                            要记住,跳脱出自己擅长的方向并不等于走出你的舒适区。
                            首先,中学期间的知识体系会比较简单,都是基础学科,很难映射相应到大学的专业,学习的内容也大相径庭,在中学课程里你感兴趣的点也不一定在大学中找到。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物理好就要去学物理,英语好就要去学英语。千万不要让你的舒适区限制你的思路。


                            IP属地:北京14楼2018-12-03 19:58
                            回复
                              2025-05-16 18:46:04
                              广告
                              要善用你的舒适区
                              第二,你要发挥你最擅长的一部分,而并不是整个学科。其实在专业选择上,舒适区带给你的安全感一定要充分在专业上体现,这一点在未来可以给你带来无限的优势。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优势建立的过程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在这里积累的不仅仅的专业的知识(相信我,这些知识大部分在你未来的人生中扮演不了多少重要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利用好这种思维方式,实现对新鲜事物的快速理解掌握,这种正向的大脑奖励得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使用好他们,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专业选择上,要不断发掘专业中的闪光点,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你舒适区的优势,这才是正解。
                              第三,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发展好的
                              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为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80%的人会从事与他们兴趣爱好毫不相干的工作。在这里要注意,是全世界80%的人,这里包含了北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数据。在中国这一比例将变得更高。也就是说,在中国,几乎全部的人都在坐着与自己兴趣不相干的工作。这一点是可悲的,于是,年轻的人就思考着要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这样的想法即将会让你犯上第二个误区。


                              IP属地:北京15楼2018-12-03 19: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