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不过百年,短短的一生中,难免遭遇各种起起伏伏,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发奋图强。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方显沧海本色。
于种种经历之中,先贤孔子认为有三道关口最难过: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有人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人名利双收心未休,为让后人不至于重蹈覆辙,夫子方有这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
◆◆l少时光阴最可贵◆◆
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刚从懵懂状态中长成,未免容易对外貌容颜形成贪恋,由此分散了学习知识的精力,从而错过大好的进步时光。
须知,容颜易老,风骨长存,让一个人扎根于社会的,永远不是姣好的面容和优雅的身段,而是人格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知识的涵养和岁月的浸润。
孔子曾介绍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的就是十五岁便立志要做学问。15岁,正值青春的躁动期,能够立下这样笃定的志向,方使得孔子在晚年成为人人敬仰的大教育家。
唐代诗人杜荀鹤曾在《题弟侄书堂》一诗中写道: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身处晚唐乱世,虽时局动荡,仍以此诗告诫家中子弟要潜心读书,勤修礼乐,不要因外界的风风雨雨而挥霍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读书以明志,习礼以修身,年少时的辛苦是终身大事,不负光阴方能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l壮年切莫争高低◆◆
壮年时期,最易犯的是争强好胜之心,争胜心起则祸乱易生。
在《庄子·山木》篇中曾讲到一则故事: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说的是有一人乘船渡河,突然有一只空船撞了上来,即使那人是个不好惹的急性子,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生气;但如果那不是一艘空船,被撞的人就会大声喊叫着:“撑开你的船,给我退后!”喊了一声听不到回应,便再喊一声,若仍无回应的话,第三声就一定是恶语相加地谩骂起来。
壮年之人年富力强,无论在家庭还是事业上大多都已有所成就,正因此,往往将自己看得比谁都来的重要,而缺少了谦虚诚正之心。
庄子在故事的结尾特地给了忠告:“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起先不生气而现在生气,是因为一开始空船没有人而现在有了人。人如果能以“虚己”的态度与世界相处,谁还能够伤到他呢!所谓“虚己”,指的就是保持低调和谦虚的态度。
◆◆l老来恬淡须放手◆◆
最后一道关是晚年时期,人活了一大把岁数,本该有所放下,以平常心淡然处世。然而芸芸众生,晚景时最放不下的却是一颗患得患失之心。
看看如今的老人们,除了担心子孙儿女的出路,就是生怕老来失却名声,虽时日无多,却倍加留恋过去,总想着再求点什么,须放手时不放手,徒增悲伤与哀愁,最后往往弄得身心俱疲,于己无益。
春秋时期一代霸主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当其晚年之时,宠幸妃子骊姬,废长立幼,酿成身后一场宫廷大乱:太子申生自缢,二子重耳、三子夷吾流亡国外,骊姬专政几致亡国。
想来晋献公也是一代英主,奈何如此老来糊涂?太子申生曾说:“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大意是说,我的父亲(献公)老了,没有妃子的照料和陪伴则寝食难安。时日无多的晋献公,按理应该让位于有贤德的太子,可他却迟迟不肯交出自己的王座,还一味地纵情于声色犬马的享受,实在是老来糊涂晚节不保。
佛说:心动,则魔障生。人生宛如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迷宫,游走其间太容易迷失自我,没有一个指示的路标则何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孔夫子言中的三道关口是他人生经历的总结,唯有把得牢、守得住,人生才不至于沦为一种暧昧甚至堕落的媚俗。(摘自传统文化吧)
于种种经历之中,先贤孔子认为有三道关口最难过: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有人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人名利双收心未休,为让后人不至于重蹈覆辙,夫子方有这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
◆◆l少时光阴最可贵◆◆
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刚从懵懂状态中长成,未免容易对外貌容颜形成贪恋,由此分散了学习知识的精力,从而错过大好的进步时光。
须知,容颜易老,风骨长存,让一个人扎根于社会的,永远不是姣好的面容和优雅的身段,而是人格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知识的涵养和岁月的浸润。
孔子曾介绍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的就是十五岁便立志要做学问。15岁,正值青春的躁动期,能够立下这样笃定的志向,方使得孔子在晚年成为人人敬仰的大教育家。
唐代诗人杜荀鹤曾在《题弟侄书堂》一诗中写道: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身处晚唐乱世,虽时局动荡,仍以此诗告诫家中子弟要潜心读书,勤修礼乐,不要因外界的风风雨雨而挥霍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读书以明志,习礼以修身,年少时的辛苦是终身大事,不负光阴方能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l壮年切莫争高低◆◆
壮年时期,最易犯的是争强好胜之心,争胜心起则祸乱易生。
在《庄子·山木》篇中曾讲到一则故事: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说的是有一人乘船渡河,突然有一只空船撞了上来,即使那人是个不好惹的急性子,遇到这种情况也不会生气;但如果那不是一艘空船,被撞的人就会大声喊叫着:“撑开你的船,给我退后!”喊了一声听不到回应,便再喊一声,若仍无回应的话,第三声就一定是恶语相加地谩骂起来。
壮年之人年富力强,无论在家庭还是事业上大多都已有所成就,正因此,往往将自己看得比谁都来的重要,而缺少了谦虚诚正之心。
庄子在故事的结尾特地给了忠告:“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起先不生气而现在生气,是因为一开始空船没有人而现在有了人。人如果能以“虚己”的态度与世界相处,谁还能够伤到他呢!所谓“虚己”,指的就是保持低调和谦虚的态度。
◆◆l老来恬淡须放手◆◆
最后一道关是晚年时期,人活了一大把岁数,本该有所放下,以平常心淡然处世。然而芸芸众生,晚景时最放不下的却是一颗患得患失之心。
看看如今的老人们,除了担心子孙儿女的出路,就是生怕老来失却名声,虽时日无多,却倍加留恋过去,总想着再求点什么,须放手时不放手,徒增悲伤与哀愁,最后往往弄得身心俱疲,于己无益。
春秋时期一代霸主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当其晚年之时,宠幸妃子骊姬,废长立幼,酿成身后一场宫廷大乱:太子申生自缢,二子重耳、三子夷吾流亡国外,骊姬专政几致亡国。
想来晋献公也是一代英主,奈何如此老来糊涂?太子申生曾说:“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大意是说,我的父亲(献公)老了,没有妃子的照料和陪伴则寝食难安。时日无多的晋献公,按理应该让位于有贤德的太子,可他却迟迟不肯交出自己的王座,还一味地纵情于声色犬马的享受,实在是老来糊涂晚节不保。
佛说:心动,则魔障生。人生宛如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迷宫,游走其间太容易迷失自我,没有一个指示的路标则何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孔夫子言中的三道关口是他人生经历的总结,唯有把得牢、守得住,人生才不至于沦为一种暧昧甚至堕落的媚俗。(摘自传统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