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9月03日漏签0天
寿张集吧 关注:759贴子:3,478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回复贴,共1页
<<返回寿张集吧
>0< 加载中...

亘古之地,轩辕皇帝诞生之地!寿张集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jiass2008
  • 锋芒毕露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这仍是皇甫谧在他著作中的记载,但没有说是曲阜。皇甫老先生是西部甘肃平凉人,他的记载恐怕大多也是来自传说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认定:黄帝出生地在鲁。清代《寿张•乡土志》云:春秋鲁庄公筑郿城于“寿张”(前666年),郿谓之微,鲁邑也。这里鲁邑就是鲁国,郿城是鲁国西部重邑,古址在今梁山西北尚岭(现属台前县,另有文章《台前境内极有可能存在的两处史前遗址》)。这说明鲁庄公曾聚郿城执政,桃丘就在上岭东北,只有十几公里,如果指寿聚城,就更近。古语曰:“邱者,聚也”,寿聚自然可称寿丘,完全符合“寿tao丘在鲁东门北”之说。鲁(郿城)东门北有寿tao丘,这样说才能还原历史,给桃丘正名,给“黄帝生于寿丘”之说驱散迷雾。
鲁桓公十年(前702年),“卫、齐、郑等国伐鲁,公会卫宣公于桃丘”。此时桃丘应该是桃、寿tao分离时期。桃丘后改为桃城埠,寿tao聚改为寿聚城。到秦统一六国又统一文字后,桃字寿义淡化,寿字桃音渐消失。
很多史学家也都认为,山东中东部是东夷苗地盘,尤的天下,曲阜不可能是黄帝的老家。济南档案馆的学者们曾认为鲁西定陶县陶丘与“寿tao丘”有关系,不曾想还有一个更为准确的桃丘。从人文发展过程分析,陶也晚于桃,陶字古时读yao音,与窑、尧同宗。
哪谁把寿丘安在了曲阜呢?
三千年后的宋真宗(997-1003年间)需要祭祀黄帝,认为“黄帝生于寿丘在鲁东门北”的记载是曲阜。又因为曲阜多圣贤,就把曲阜改为仙源县,并建有景灵宫纪念黄帝,在当时就算把文化中心定在了曲阜。南宋罗泌著的《路史》又附和:“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至此,寿丘在曲阜之说“成立”。
"黄帝生于寿丘”新郑版当今宣传也很火热,那是黄帝部落迁徙过去后的怀旧情结所致。设立供后人纪念缅怀黄帝的景观无可厚非,但新郑不是黄帝的出生地寿丘,确切说,新郑是黄帝的第二故乡。中国人怀旧情结浓厚,因此,到处都有移接的人文景观,就像阳谷县城内谷山和会盟台一样(谷山、会盟台在古阳谷地,平阴县东阿镇谷城和东平县王古店)。另外试想一下,宋真宗做朝廷在开封,离新郑只有一百多里路,如果当时“黄帝生于寿丘”于新郑说能得到公认的话,真宗皇帝又何必六、七百里迢迢东寻呢?寿丘在鲁地确凿,但鲁不是指曲阜,是鲁庄公的佐治之所郿城。当然,也不排除庄公等鲁国人把寿丘定在曲阜纪念,当时桃丘属卫国,是齐、卫、鲁的交汇点。由于河徙之故,桃丘有可能也归属过鲁国。反反复复,桃丘成了各诸侯国的争夺地。鲁国人失桃丘而定寿丘于曲阜,正符合古代儒学雅仕的怀旧情结。另举两例:1、寿张志载古八景之一:“子房(张良)三冢在寿张城西”。都知道张良墓在微山县湖中,离今寿张有四百里路,真不知何时的“寿张城西”呀。2、寿张的凤鸣台也有可能是古桃丘、寿聚城址的文化徙迁,因为寿张、竹口、寿张集等古寿张地都有凤凰台。台前县才成立二十几年,台前人已急匆匆把凤鸣台南移四里至金堤河南岸,成了台前县一景。其实大可不必,这“台前”县名正源于此“凤鸣台前(南)”。综上所述,各地附会的人文景观历史悠长,代代相传。形成原因,一是民族迁徙附带;二是治所迁移嫁接;三是僻乡文化移进城(桥北张村张公艺家族有张家庙,唐代旧寿张城东街建有张家庙,后与故城同废;明代又于今寿张城东街建张家庙,废于“文革”时期)。凡此种种,均是民族情感的怀旧情结所致。但移接旧址的古人们都有一个自私的心态,就是采用各种手段迷乱真相,把移接景粉饰“成真”。
阳谷城内的谷山,寿张城西的张良墓及曲阜、新郑的寿丘,都属附带移接之景,唯独曲阜寿丘少露破绽,这就是“桃寿”变故及人为作用所形成的今寿丘现象。
桃丘地界几成泽国,宋代梁山八百里水泊再连“大野泽”,那已荒野了的“九岭十八堌堆”中的桃丘,不在水中就在北河滨。皇帝金口玉言,说在曲阜就是曲阜了,既便是请来之景灵,又有谁人敢驳?他大兴土木,造“黄帝故里”与圣贤府集一隅,一来祭祀方便,尊宗敬贤功德无量;二来要为大宋江山的牢固奠定宗教信仰基础。道教把黄帝尊奉为玉皇大帝(俗称天爷爷),主管三界,宋朝皇帝崇尚儒学和信仰道教,其青睐曲阜自然情理中事。
五:寿张迁徙路
寿张名源于桃丘,这是元址,时间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第二址是桃聚或寿(tao)聚,在今东平县西戴庙附近。夏朝设九州,属兖州顾国;商代属纣王庶兄其的封地微(微乡即梁山西北的上岭);西周属须句(gou)国(太昊伏羲时代所属一族 ——东夷苗裔风姓国,址在梁山北小安山东张家庄)。
(三)春秋鲁国设西部 郿 城,下设良邑(东平霍家庄),寿tao聚城属良邑,良即梁山之意。郿城在今梁山县西北赵堌堆一带。
(四)战国(前475-前211)时代属齐国,改良邑为寿邑(因境内有古寿tao聚),址未变。
(五)秦朝又改为张县属东郡,址仍是今霍家庄。
(六)西汉改张县为寿良县,因寿邑和良邑源于寿tao聚和良山,又有纪念汉相张良之意。
(七)东汉因避光武帝叔叔刘良名讳,改寿良为寿张县,仍是思慕怀念张良加之张县之意,属东平国。
(八)420年,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改寿张为寿昌县(因境内原有须句国后改的须昌县),属兖州东平郡。
(九)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480年),又改寿昌为寿张县。
(十)东魏,原寿张县治撤销,并入济州,又设寿张县于梁山西北今寿张集。
(十一)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建新州,在寿张设寿州,又置寿良县。寿州领寿良、寿张二县,寿张县治在梁山北35华里(约东平县西戴庙附近),属郓州。
(十二)宋咸平三年(1000年)水患,寿张于梁山北35里处迁梁山南部,方位难考。从古八景之一“子房三冢在寿张城西”的记载分析,应在今微山县南部,后又迁回寿张集。
(十三)金大定七年(1167年),河决坏城,寿张迁竹口,今阳谷县南部祝(竹)口村,十九年复旧志。
(十四)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黄河水溢,县治所移至梁山东(旧县南五十里,属东平路总管府)。
(十五)洪武十三年(1380年),治迁王陵店(今寿张),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清属山东兖州府。民国早期属山东东临道;1928年后属山东省政府。
(十六)1949年8月-1952年11月,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64年4月撤销寿张县;1978年12月29日成立台前县,属河南省安阳地区,后属濮阳市。
寿张自古以来境域多变,据不完全统计,寿张历代曾经的区域,东西有一百里之多,南北至少二百多里。大致区域:东平县西部、南部;汶上县北部;梁山县大部;郓城县北部;阳谷县南部和今台前县。


  • 旧时光
  • 声名远扬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回复贴,共1页
<<返回寿张集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