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剧版如懿传短评
“还念吗?不念了。”
Part1 北京爱情故事
长久以来,我都不喜欢延禧攻略里的乾隆,也不喜欢如懿传里的皇帝,这大概和我现代人的爱情观有关。
延禧攻略里皇帝对妃嫔的爱意更像是一种施舍,他以睥睨天下的王者之姿坐在王座上,看着那些如花美妇们为了得到他而争得头破血流,最终,那个最机敏伶俐的女子排除万难,走到了他的面前,他也终于放下架子,颇有自得的和她站在一起。天命所归,他从来不需要付出什么,他对女人们的爱意就是对她们最大的嘉奖。
如懿传的皇帝则像是一个对自己的爱情没有规划,欠缺安全感,总是想要用各种方式添补自己内心空洞的浪子。因为父爱的缺失,他格外看着家庭的完整,对家世显赫的皇后富察氏很是敬重,同时又对心中挚爱,那个青色樱花般清新别致的少女旧情难忘。他希望青春不朽,希望身边永远花团锦簇,希望能永远拥有那烈火般灼热的爱情。他是天子,本就该是坐拥万物的至贵之人,毕竟,大家都那样告诉他。
于是乎,这个男人的恣情任性,几乎磋磨了如懿的一生。甜蜜的爱情总有变成繁琐的夫妻日常的一天,就像《爱在午夜降临前》里,那对曾经在异国街头彻夜畅谈爱情观念的文艺情侣,多年后会因为是否搬家的问题而互相骂对方“bull shit”。
曾经爱若珍宝的鲛珠,终有一天会变成蒙尘的鱼目,是否所有夫妻的末路都是如此。那个曾经明眸善睐,有着和紫禁城格格不入的爽烈活泼的少女,渐渐变成了身边一个婉顺的妇人。她开始像其它妇人一样,整日为子女的未来操心,当触碰她的身体也和抚摸身边的瓷器一样稀松平常时,这个男人才恍惚惊觉,他的少年时光已经离他远去了。
顺应天命吗?他是不甘的。此时的他拥有了一切权力,内心的欲望也膨胀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年少的爱情已经不复当年的滋味,那些鲜妍明艳的少女们却能给他带来新鲜的体验。他是天子啊,一份随意的施舍都能使那些女人欣喜若狂。一国之君自然配得上任何绝色,美人和君王的爱情故事总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谈资,即便是那已垂垂老矣的唐明皇,不也和杨贵妃成就了一段佳话吗。
况且,他知道自己的妻子一定会顺从他。他给了青樱至高的荣耀,珠宝金玉的重重缠缚,红墙绿瓦的锦绣牢笼。她是逃不走的,而且,她是爱我的,所以,她一定会理解我。
人到中年,他却开始患得患失,害怕青春的衰朽,开始渴望冒险与变革。他肆意撷取那些鲜妍的花朵,美丽的女子们像不知疲倦的蝴蝶,含羞带怯的在他的耳边述说着缱绻柔情,粉饰着那个没有尽头的花好月圆。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漫长,大概还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美人儿,收获花开各色的爱情。他在自己的寝殿里和妃嫔们郎情妾意,他的妻子却在孤清中受尽磋磨----丧女,丧子,爱情被质疑……他都没有来宽慰他。
一对夫妻的故事,竟变成了两个人各自的话本。
终于,他看到了这个女人的另一面,不再是恃爱而骄的灵动与得意,是因为失望而冰冷的、疏离的眼,因为薄怒而紧紧抿住的嘴唇。
“朕这些天没有来看你,你为什么不能来养心殿找朕?”
“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确实不如孝贤皇后多了。”
皇帝这样说道。
话不投机半句多。青樱没有过多的解释,潇洒利落的转身离开。鞋跟窄细的花盆底只能在青石砖路上踩上一小块土地,转身的瞬间,她单薄的身躯几乎站立不稳,轻微的摇晃后,她略显僵硬的越走越远。天地孤清,唯一人萧索。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周迅的诠释。不同于原著小说中青樱顾影自怜的文青毛病,周迅演绎的青樱并不会沉浸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就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话说明白了就潇洒转身,不给虚伪者丝毫辩解的机会。如此敢爱敢恨,倒像极了《如果爱》结尾洗尽铅华的孙纳。见惯了北漂者的爱恨纠缠,再回首,只有洒脱和泰然。这大概也和周迅的自身阅历有关。

Part2 俯瞰风景
实际上,青樱和红荔都是极为骄傲的人。
青樱向往的是自在随心,恩爱不疑,她想做一只鸟儿。
红荔追求的是人定胜天,他想和青春赛跑,想和命运赛跑,他厌憎失去,想将一切都牢牢抓在手中。他想做一条真龙。
看小说时,我们常常埋怨青樱对感情的看不透。如果能早点放下自己的痴心该多好,学学甄嬛,学学那些相敬如宾的夫妻,甚至,学学武媚娘。
每当听到朋友们这般抱怨时,我总是不自觉的想起奈须蘑菇所写的《俯瞰风景》。
书里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一个人不能长久的从高处俯瞰大地,也不能长期的独居。因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群居性生物,只有融入在限定的朋友圈和社会环境中才会获得安全感。长期的与世隔绝会让人产生一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出世感,继而产生不安与自我怀疑,这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很危险的(本观点被b站up主网易王三三首次诠释)。
换言之,人生而为人,就注定了他的局限。人类是一种画地为牢的生物,更需要足够的感情寄托,注定只能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圈子里。
青樱想要飞过红墙绿瓦,自在随心一回,可儿女和夫君是她的牵绊,她寄托了太多情感,离开他们,她可能很久都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红荔想要事事两全,不负如来不负卿,可他终究是人,赛不过青春也赛不过时间,衰老并不可怕,真正弥足珍贵的,是面对衰老时,能陪伴他,和他携手并进的人。
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

Part3 浦岛太郎的盒子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我们能在未来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可事实是,这一生中,真正能和你趣味相投的朋友只能遇到三两个,能走进你心坎里的朋友也只有三两个。行走的过程中,有的被你放弃了,有的被你遗忘了。等你回过头再次寻觅,便再也找不到了,也找不到类似的了。
或许,直到青樱断发时,红荔才明白自己会失去什么。原来她也会离开自己,彻底的弃绝自己。我总以为人生中会有无数的玉堂春色,可实际上,除了眼前人,再也不会有谁让我一生一次心意动,再也不会有人娇憨的趴在我肩头,说只愿长长久久,恩爱不离。
他终于开始慌了,才会小心的捡起青樱的断发,妥善珍藏,真相大白后,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恳求他的原谅,只盼她回头一顾。
这些亡羊补牢的行为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命运的齿轮倾轧而下,终于将他推到了面对那些残破的画卷的一天。
他以天子的语气命令画师复原青樱的画像,他的语气恳切而郑重,仿佛是在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
画师推辞不过,索性坦然,时过境迁,他已记不得青樱昔年的模样,何况破镜难圆,画能摹,情难描。
青樱的少年郎终究没有留住心上人的半卷画像。
他终于顿悟了,原来权力留不住苍驰不息的青春岁月,也抓不住那个不再回头的青衫女子。他的人生终究要迎来暗淡的暮年,而这一次,再也没有哪个女人能和他携手并肩,给他坦然面对的勇气。
《星际牛仔》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青春就像浦岛太郎的盒子,当你打开它,并开始了解成长的苦涩与艰辛时,你便开始老了,那些明快无忧的少年岁月,已经不属于你。
我看着电视剧结尾时,在城楼上独自哭泣的红荔,感觉他终于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两小无猜的少年岁月终究变成了只能供他独自回味的苦酒,再也没有一个女子能这样走进的他的心里,再也没有。他的爱情破灭了,余下的岁月里,他只能抱着那些黯淡的灰烬,独自迎接寂寞的暮年。
曾经不可一世的天命之龙,终究变成了龟缩在梅坞一隅的垂暮老人。
没有人能够逃脱自己的牢笼,没有人。人本就是这样画地为牢的生物。

Part4 不念了
写到最后,想说说青樱的结局。
电视剧结尾时,周迅的那句“不念了”是第一次让我落泪的地方。看着她疲倦的说出这句台词,不知怎么的,我竟想起了纪录片《二十二》里导演采访 wei an妇老人的一幕。
纪录片里,导演询问老人做wei an 妇的细节,老人本想尽力去描述,可那些经历实在太不堪回首,到最后,她半句也说不下去了,只摆着手,委屈的哽咽道,“不说了,不说了。”
青樱真的放下了吗?我觉得没有。只是她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磋磨,如今她太累了,已经没力气去想了。她的心里装过太多的事情,甜蜜的,辛酸的,愤恨的,悲悯的,到如今,她装不下也想不清了,索性敞开手臂,金的玉的碎琉璃,稀里哗啦落了一地。
怎么可能不念呢。他和她,谁也没有走出自己的牢笼。

张爱玲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生而为人,便不得不接触那百态繁杂的社会圈子,可一旦呼吸了那些烟火气,便少不得人世间的种种磋磨,谁也逃不掉。前路漫漫,只愿你被岁月温柔以待。
(完)
“还念吗?不念了。”
Part1 北京爱情故事
长久以来,我都不喜欢延禧攻略里的乾隆,也不喜欢如懿传里的皇帝,这大概和我现代人的爱情观有关。
延禧攻略里皇帝对妃嫔的爱意更像是一种施舍,他以睥睨天下的王者之姿坐在王座上,看着那些如花美妇们为了得到他而争得头破血流,最终,那个最机敏伶俐的女子排除万难,走到了他的面前,他也终于放下架子,颇有自得的和她站在一起。天命所归,他从来不需要付出什么,他对女人们的爱意就是对她们最大的嘉奖。
如懿传的皇帝则像是一个对自己的爱情没有规划,欠缺安全感,总是想要用各种方式添补自己内心空洞的浪子。因为父爱的缺失,他格外看着家庭的完整,对家世显赫的皇后富察氏很是敬重,同时又对心中挚爱,那个青色樱花般清新别致的少女旧情难忘。他希望青春不朽,希望身边永远花团锦簇,希望能永远拥有那烈火般灼热的爱情。他是天子,本就该是坐拥万物的至贵之人,毕竟,大家都那样告诉他。
于是乎,这个男人的恣情任性,几乎磋磨了如懿的一生。甜蜜的爱情总有变成繁琐的夫妻日常的一天,就像《爱在午夜降临前》里,那对曾经在异国街头彻夜畅谈爱情观念的文艺情侣,多年后会因为是否搬家的问题而互相骂对方“bull shit”。
曾经爱若珍宝的鲛珠,终有一天会变成蒙尘的鱼目,是否所有夫妻的末路都是如此。那个曾经明眸善睐,有着和紫禁城格格不入的爽烈活泼的少女,渐渐变成了身边一个婉顺的妇人。她开始像其它妇人一样,整日为子女的未来操心,当触碰她的身体也和抚摸身边的瓷器一样稀松平常时,这个男人才恍惚惊觉,他的少年时光已经离他远去了。
顺应天命吗?他是不甘的。此时的他拥有了一切权力,内心的欲望也膨胀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年少的爱情已经不复当年的滋味,那些鲜妍明艳的少女们却能给他带来新鲜的体验。他是天子啊,一份随意的施舍都能使那些女人欣喜若狂。一国之君自然配得上任何绝色,美人和君王的爱情故事总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谈资,即便是那已垂垂老矣的唐明皇,不也和杨贵妃成就了一段佳话吗。
况且,他知道自己的妻子一定会顺从他。他给了青樱至高的荣耀,珠宝金玉的重重缠缚,红墙绿瓦的锦绣牢笼。她是逃不走的,而且,她是爱我的,所以,她一定会理解我。
人到中年,他却开始患得患失,害怕青春的衰朽,开始渴望冒险与变革。他肆意撷取那些鲜妍的花朵,美丽的女子们像不知疲倦的蝴蝶,含羞带怯的在他的耳边述说着缱绻柔情,粉饰着那个没有尽头的花好月圆。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漫长,大概还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美人儿,收获花开各色的爱情。他在自己的寝殿里和妃嫔们郎情妾意,他的妻子却在孤清中受尽磋磨----丧女,丧子,爱情被质疑……他都没有来宽慰他。
一对夫妻的故事,竟变成了两个人各自的话本。
终于,他看到了这个女人的另一面,不再是恃爱而骄的灵动与得意,是因为失望而冰冷的、疏离的眼,因为薄怒而紧紧抿住的嘴唇。
“朕这些天没有来看你,你为什么不能来养心殿找朕?”
“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确实不如孝贤皇后多了。”
皇帝这样说道。
话不投机半句多。青樱没有过多的解释,潇洒利落的转身离开。鞋跟窄细的花盆底只能在青石砖路上踩上一小块土地,转身的瞬间,她单薄的身躯几乎站立不稳,轻微的摇晃后,她略显僵硬的越走越远。天地孤清,唯一人萧索。
在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周迅的诠释。不同于原著小说中青樱顾影自怜的文青毛病,周迅演绎的青樱并不会沉浸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就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话说明白了就潇洒转身,不给虚伪者丝毫辩解的机会。如此敢爱敢恨,倒像极了《如果爱》结尾洗尽铅华的孙纳。见惯了北漂者的爱恨纠缠,再回首,只有洒脱和泰然。这大概也和周迅的自身阅历有关。

Part2 俯瞰风景
实际上,青樱和红荔都是极为骄傲的人。
青樱向往的是自在随心,恩爱不疑,她想做一只鸟儿。
红荔追求的是人定胜天,他想和青春赛跑,想和命运赛跑,他厌憎失去,想将一切都牢牢抓在手中。他想做一条真龙。
看小说时,我们常常埋怨青樱对感情的看不透。如果能早点放下自己的痴心该多好,学学甄嬛,学学那些相敬如宾的夫妻,甚至,学学武媚娘。
每当听到朋友们这般抱怨时,我总是不自觉的想起奈须蘑菇所写的《俯瞰风景》。
书里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一个人不能长久的从高处俯瞰大地,也不能长期的独居。因为人本质上是一种群居性生物,只有融入在限定的朋友圈和社会环境中才会获得安全感。长期的与世隔绝会让人产生一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出世感,继而产生不安与自我怀疑,这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很危险的(本观点被b站up主网易王三三首次诠释)。
换言之,人生而为人,就注定了他的局限。人类是一种画地为牢的生物,更需要足够的感情寄托,注定只能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社会圈子里。
青樱想要飞过红墙绿瓦,自在随心一回,可儿女和夫君是她的牵绊,她寄托了太多情感,离开他们,她可能很久都不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红荔想要事事两全,不负如来不负卿,可他终究是人,赛不过青春也赛不过时间,衰老并不可怕,真正弥足珍贵的,是面对衰老时,能陪伴他,和他携手并进的人。
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

Part3 浦岛太郎的盒子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我们能在未来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可事实是,这一生中,真正能和你趣味相投的朋友只能遇到三两个,能走进你心坎里的朋友也只有三两个。行走的过程中,有的被你放弃了,有的被你遗忘了。等你回过头再次寻觅,便再也找不到了,也找不到类似的了。
或许,直到青樱断发时,红荔才明白自己会失去什么。原来她也会离开自己,彻底的弃绝自己。我总以为人生中会有无数的玉堂春色,可实际上,除了眼前人,再也不会有谁让我一生一次心意动,再也不会有人娇憨的趴在我肩头,说只愿长长久久,恩爱不离。
他终于开始慌了,才会小心的捡起青樱的断发,妥善珍藏,真相大白后,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恳求他的原谅,只盼她回头一顾。
这些亡羊补牢的行为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命运的齿轮倾轧而下,终于将他推到了面对那些残破的画卷的一天。
他以天子的语气命令画师复原青樱的画像,他的语气恳切而郑重,仿佛是在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
画师推辞不过,索性坦然,时过境迁,他已记不得青樱昔年的模样,何况破镜难圆,画能摹,情难描。
青樱的少年郎终究没有留住心上人的半卷画像。
他终于顿悟了,原来权力留不住苍驰不息的青春岁月,也抓不住那个不再回头的青衫女子。他的人生终究要迎来暗淡的暮年,而这一次,再也没有哪个女人能和他携手并肩,给他坦然面对的勇气。
《星际牛仔》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青春就像浦岛太郎的盒子,当你打开它,并开始了解成长的苦涩与艰辛时,你便开始老了,那些明快无忧的少年岁月,已经不属于你。
我看着电视剧结尾时,在城楼上独自哭泣的红荔,感觉他终于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两小无猜的少年岁月终究变成了只能供他独自回味的苦酒,再也没有一个女子能这样走进的他的心里,再也没有。他的爱情破灭了,余下的岁月里,他只能抱着那些黯淡的灰烬,独自迎接寂寞的暮年。
曾经不可一世的天命之龙,终究变成了龟缩在梅坞一隅的垂暮老人。
没有人能够逃脱自己的牢笼,没有人。人本就是这样画地为牢的生物。

Part4 不念了
写到最后,想说说青樱的结局。
电视剧结尾时,周迅的那句“不念了”是第一次让我落泪的地方。看着她疲倦的说出这句台词,不知怎么的,我竟想起了纪录片《二十二》里导演采访 wei an妇老人的一幕。
纪录片里,导演询问老人做wei an 妇的细节,老人本想尽力去描述,可那些经历实在太不堪回首,到最后,她半句也说不下去了,只摆着手,委屈的哽咽道,“不说了,不说了。”
青樱真的放下了吗?我觉得没有。只是她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磋磨,如今她太累了,已经没力气去想了。她的心里装过太多的事情,甜蜜的,辛酸的,愤恨的,悲悯的,到如今,她装不下也想不清了,索性敞开手臂,金的玉的碎琉璃,稀里哗啦落了一地。
怎么可能不念呢。他和她,谁也没有走出自己的牢笼。

张爱玲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生而为人,便不得不接触那百态繁杂的社会圈子,可一旦呼吸了那些烟火气,便少不得人世间的种种磋磨,谁也逃不掉。前路漫漫,只愿你被岁月温柔以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