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吧 关注:239,491贴子:1,986,396
  • 57回复贴,共1

现在开始练习蹲马步 有什么要注意的没有 还有马步冲拳能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开始练习蹲马步 有什么要注意的没有 还有马步冲拳能不能刚开始就练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9-23 03:25回复
    马步冲拳本身是震脚,很多人打的时候是打反的,即先震脚后出拳,正确的打法是:虚握掌(虚握无名指和小尾指就好)先冲拳后震脚,用打击冲力把拳头给握实,一拳死。
    但马步冲拳不能一开始就练,蹲三个月后再考虑考虑吧,蹲的时候记得顺便一块练气
    补充一点就是,蹲马步不是为了练力或练肉,而是为了练劲,所谓劲者,既是筋连骨头稳而有劲


    IP属地:广西2楼2018-09-23 10:52
    收起回复
      2025-07-30 04:57: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怎么连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9-24 02:19
      收起回复
        练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9-24 02:19
        收起回复
          八极拳定式-两拳立起拳心朝自己面部,就像托报着婴儿,八极拳,小架为基础,定式,更是小架中的基础。和形意拳的三体式一样,都是拳之根本,极为重要
          八极拳定式口诀,十趾抓地头顶天,怀抱婴儿肘拄泰山
          小架定式歌曰:十趾抓地,头顶青天,怀抱婴儿,肘拄泰山,两肩松下,气沉丹田,拔背含胸,膝扣裆圆,尾闾中正,不倚不偏,两目平视,呼吸自然。单单这一个站立的姿势,就有十二项要求!
          这十二项要求之中,那头顶青天、怀抱婴儿两项,却是似是而非,并没有讲具体的动作。让你头顶青天,却没有说如何顶,怀抱婴儿,也没有讲如何抱,只是用形象具体的语言,表达出了一种站桩的意境。这两句话的意境,才是八极小架定式的点睛之处。
          “十趾抓地头顶天,怀抱婴儿肘拄泰……这几句,才是八极最最基础的东西,可笑没有体悟好这两句中的意境,就妄图去练习八极拳的拳法套路,还想要修炼八极拳中的打法,简直是可笑之至!


          IP属地:辽宁5楼2018-09-24 14:34
          收起回复
            转中国武术讲究桩功,形意拳更是注重桩功,老谱中有“要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之说。“三体式”是形意拳桩功中的代表,有“万法出于三体”之说。站桩的过程是求“形正、劲整的过程,也是增长力量、磨练意志的过程,还是逐渐学习和掌握拳术要领的过程。所以初学时要多
            站桩,以便打下扎实的基础。练习一段时间后,也要经常站桩,不断加深理解,不断有新的体会。可以说,“三体式”桩功是伴随着练习形意拳始终的。
              站桩也是练习内功的方法。所谓内功就是练内的功夫,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的内功,内功是为自己拳种的技术服务的。形意拳内功有一整套功法,通过内功的联系可以使技术更快地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功的练习,可以使自己身体强壮,达到养身健身的目的。只有有了强壮的身体,才能使武术技术更上一层楼。长期练习内功能促进人境界的提高。
            张全亮:阴阳合一法自然
              武术的桩功,既是筑基的功夫,又是登堂入室,步入高级阶段的高级功法。练好武术,必须从桩功开始。桩功就是向地下打桩筑基,也像栽树一样,可以落地生根。中国人讲究天人台一,把自然界中的这现象,引用到武术练功当中,就把武术的基本功训练称作桩功。从人体的健康保健角度看,腿是人体的根基,人老腿先老。腿部的肌肉力量强壮,人的心肺功能也好,身体就强壮;反之,腿部力量不足,健康就没有保障。所以,从健身角度看,桩功可以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从技击万面来讲,如果你脚下根基不稳,也很难取胜。因此,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各种武术都讲究脚下根基,讲究腿上的功夫,武术有“手打三分,脚打七”的说法,就是强调腿上的功夫。
              站桩能够增强腿部力量;同时也能够使内气下沉,落地生根,外力不容易打动自己。还有,通过站桩,能够培养整力,上下贯通,能使力量从脚到手,一气贯通。桩功不完全是练习外形的,它主要的是联系内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矛盾的,如果形向下,气就往上走;如果形向上,气就向下走。通过站桩,可以把人的气息调动起来,让气进入丹田,进入各个脉络,达到周身上下畅通。再有,站桩需要静,可以使人心绪平静,不再心浮气躁。站桩开始的时候很烦躁,慢慢的气向下沉,肾水上升,水火既济,达到阴阳平衡。
              另外,人一般动的时候多,静的时候少。站桩则是一种反先天的运动——站立不动,神意内守。通过静站,蓄养神意调动内气,达到阴阳平衡。“大道源于返还”,这种反先天的运动,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对桩发的要求,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要求,但是,大体上讲,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比如马步桩、虚步桩、三体式、弓步桩,各种桩法外形都很相似。这桩法,在外形上都是练习某一部分肌肉、筋骨的力量,比如马步桩是双腿屈膝下蹲,练习双腿的支撑力量;虚步桩重心落在后腿上,弓步桩向前弓出,联系单腿的力量。锻炼的部位是不同的。一般的养生桩则是稍微屈膝不能姿势太低,这样有利于健身养生。当然,年轻人练习桩功,如果想出功夫,姿势是要低一些的。
              各种桩法外形相似,但是里面的意念要求是不祥的,比如:有的是意守丹田,也有意守大小周天的,意守穴位的意守点的,意守线的。虽然有诸多的不一样,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松静、自然、意念专一。比如:八卦掌和太极拳的桩法就不同,各式太极拳也有自己的桩法。但是分析起来这些桩法都是有共同的地方的是大同小异。
              再有,桩功有静桩和动桩之分。太极拳和八卦掌本身就是种桩法。因为它们在运动中都是很缓慢的是种动桩。
              练习传统武术无论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都要求你在练拳的同时适当地打坐站桩,特别是太极拳和八卦掌
            更强调站桩,一般都要求站三年桩。古人更是说不练套路只是站桩就可以生发出许多东西,达到养生养气的目的。因此,不管练习什么,都要把桩功房子重要的位置,终身都要站桩。站桩是越站越有味道,越站里面的感觉越多,越站身体素质越好,越站功夫上身越快。因此,无论是健身还是技击都要好好站桩。
              我们在站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周身放松,二是要入静,三是不能贪功。
              如果不放松,不入静,浑身僵劲,胡思乱想,站桩就达不到好的效果,还会严生偏差,不利于健康。还有个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贪功,也就是在意念上过于执著,这样也会出现偏差。
            人在放松入静的状态下,能分泌出有益的物质,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所以站桩要求眉头展展展,膻中空空空,会阳松松松。这几个部位是非常重要的,眉头放松,胸中空了,会阴穴通了,内气就能够上下贯通。有时,在站桩中会出现些幻听、幻觉的现象,对这些现象要淡然处之,勿忘勿助,不能过分追求否则极易产生偏差。
              站桩产生内气后,人体处于一种练功的状态,这时练习八卦掌和太极拳套路,感觉是完全不样的,有一种“阴阳合一法自然”的感觉。通过站桩使人体阴阳平衡,这时人体的动作就非常协调,处于这种气功状态,平时不能做的动作这时都能够做到。
            怎么样站桩呢?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2.调整身心,放松身体,平稳呼吸,心态平和。
            3.稍屈膝,似蹲似站,双手合抱,两手高度在胸腹之间,五指撑开,两手心相对,两手距离以舒服为度,呈抱球状。
            站桩最重要的就是让身体放松下来,这中间有几个要领需要我们认真把握。
            第一点就是虚顶领劲。就是把头往上微微顶着,就好像有一根线拉着头,这时候,颈部是舒展的,下腭是微微的含着,这时候会感觉到头轻轻地往上顶着,练久了,会感觉到思维特别敏捷,感觉特别灵敏。
            第二点是含胸拔背。在站桩时,我们的手好像抱球一样,前胸是空的,后背就圆起来,会感觉很充实,找到这种感觉的话,我们的气就不会浮在上面,就很容易建立起腹式呼吸的感觉。所以站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慢慢练习腹式呼吸。
            很多人把含胸拔背给误解了成含胸驼背了。很多肺气不足的人就喜欢含胸弯腰站着,脊柱是弯的,尤其是一些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等,就喜欢这样,好像对人很恭敬的样子。实际上这是内在的气不充实尤其是肺气不充实的表现。我们在站桩的时候,要含胸拔背,就是在挺直脊柱的同时把胸放松,双手作出抱球的姿势,这就是第二个要领。
            第三点是松腰坐胯。松是放松,把腰松下来。坐就是往下坐,胯就是髋关节。松腰坐胯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腰放松下来。一般人喜欢挺腰,导致腰部肌肉很紧张。站桩就要求腰部放松,松腰的时候,腰是微微往后贴的,从腰椎到脊柱成一条直线,腰是平贴的,这样腰能够得到放松。怎么验证呢?比如说我们靠墙站着,如果不松腰的话,在腰与墙之间可以插一只手进去。如果松腰的动作做到位的话,把腰真正贴到墙面上,手是插不进去的,这是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让我们整个腰部跟墙面完全平贴。那么,胯怎么坐呢?实际上就是腹部往里收,腹部往里收的时候,腰就会自动下沉,这样一来,腹部就厚实了。所以练太极拳时间长了以后,小腹丹田气会特别饱满充实,抗击打能力很强。
            第四点是膝关节放松。膝关节一放松,全身的力量就都落到脚底了,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部位,肾水就像泉水一样从这儿涌出。我们都知道身体有十二条经脉,涌泉穴老百姓叫做脚心,很多人都知道搓脚心可以治疗失眠,原因就是把脚心搓热了之后,火气就降到肾水里面去了,这叫水火既济,可以帮助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的人入睡。而我们通过站桩也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把气沉到涌泉。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把全身力量放到足底,身上不使劲,越放松越好,这也是引气血下行的一个方法。
            站桩站得久了,练到位了,同时也拥有拉筋的功效,能把整个脊柱给拉直。我们都知道,小孩的脊柱都是很直的,人老了之后,脊柱就弯了。所以说,脊柱是否舒展,与人的健康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站桩恰恰就是把脊柱充分伸展开的绝妙办法! 人的很多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眩晕、心慌、胃脘痛、腹泻、腰椎病、下肢麻木等都与脊柱错位、紊乱、椎间盘突出等问题有着莫大的关系,脊柱舒展健 康,很多疾病自然迎刃而解。因为脊柱跟脏腑的联系非常密切,每一个内脏都有神经跟脊神经相连,所以说,只要脊柱练好了,内脏的很多问题自动就好了。有人可能听说过,西方有一套医学叫做整脊医学,可以通过整脊治疗很多内脏的病,原理就是这个。
            站桩能够治病,原理也在于整脊,把脊柱的位置和状态调整好之后,内脏的病自动就好了。一般人无论行住坐卧,很多重量都是压在脊柱上的,所以脊柱(特别是腰椎和颈椎)容易出问题。通过站桩,周身松透,将脊柱不正确的压力卸掉,把脊柱充分舒展,并且让它松沉下来。身体完全松下来,内脏的运动就活跃了,内气就开始恢复了。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小孩,小孩的脊柱是直的,肚子是圆鼓鼓的,很饱满,整个身体都是圆乎乎的,这是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表现。
            我们通过站桩,实际上就是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人在12岁前,阳气没有泄,是先天纯阳的状态,站桩的目的就是把身体内在的先天状态给练出来。很多人对呼吸有些茫然,其实站桩时不用特别去管呼吸,练久了,练到位了,呼吸自然会变得长久而轻柔。很多人的呼吸是粗重的,呼吸粗重说明人的烦恼比较重。站桩将呼吸练得轻柔了,心也会变得清净,乱七八糟的念头也会少很多。
            一般来讲,站桩从短时间开始站,站到长时间,就是一开始先站10分钟,到后来可以站半小时到40分钟,再后来站到一小时。越站身体会越放松,身体越放松你会感觉越舒服,到后来就会感觉到每天都要站一站,这样的话全身就舒展了。
            学习站桩不难,难在坚持,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不能坚持的客观原因有很多,之所以说是客观原因,毕竟他们在心里是愿意站桩的,也可以说主观上是愿意的,就是因为某种客观原因,没有坚持下来。
            说到坚持,本来没有什么可讲的,因为从根本上讲,能不能坚持就在于一个人有没有这样的的意志和毅力,当然这是一般而言,在这里,我就如何学会坚持站桩这个问题,讲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站桩无疑就是练功了,不能坚持站桩,最大的客观原因可能都是说这样或那样的没有时间,关于这个问题,师父曾经讲过很多次,他说:你再忙,你睡觉吗?如果你还要睡觉,那就少睡一个小时,多站一个小时桩。
            师父的话讲得很明白,就是无论如何,每天都要抽时间站桩。但作为一个人来讲,确实是多多少少都有些惰性的,我过去没有上山前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如何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这还是需要一些方式和方法。以我个人的体会,就是不要把站桩当成是练功,而要当成是生活,因为如果你把站桩当成是练功的话,那样练功有的时候会成为一种负担,合适的时候你就练,不合适的时候你就不练,你会有可练可不练的选择,但如果你把站桩当成是生活,那你就别无选择,因为生活就是这样,你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总是逃不掉,也总是躲不了。
            这些年来,我就是把站桩列入自己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慢慢的坚持下来了,正如师父说得那样,站桩就象是我们吃饭,每天我们都要吃饭,每天我们也都要站桩,不吃没体力,不站没精神,已经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生活的需要,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件每天必做的事情,不做你不踏实,做了才能心安理得。
            所以说,学会坚持站桩,最重要的就是把站桩融入到生活,使每天站桩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稍加时日,习惯自然养成,一旦成了习惯,那个时候,你就不再会为自己能不能坚持站桩,感到有什么烦恼、压力,以至不必要的担心了。


            IP属地:辽宁7楼2018-09-26 20:21
            回复(17)
              姿势要正确,下盘要稳。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9-28 10:22
              收起回复
                练马步别和冲拳一起练,低效率的方法。
                武术最讲究整体发力,而马步是一种静态的力量练习法,双脚不动,只能练腿力,冲拳是练手力,两者不能结合。


                9楼2018-10-06 14:05
                收起回复
                  2025-07-30 04:51: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要注意的事問師父去
                  每家要點不同。而且沒當面抓過姿勢。字寫的沒卯月。
                  馬步沒蹲好就開始打沖拳,那拳也是沒卯月。唯一的效果就是讓你可以數着你蹲了多久....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18-10-06 21:28
                  回复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学术谫陋无文,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也。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桥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运用,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是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用意之用于丹田,以神转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不有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元轩轾。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既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於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弊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术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均,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乎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易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余敬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势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吾人立身涉世,处处皆是诚中形外,拳术何独不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忠武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扬崇拜之心。若田开疆、古冶子辈,不过得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丧其所守,良可慨也。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余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年刊之发行,余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IP属地:辽宁12楼2018-10-07 20:58
                    回复
                      形意混沌辟开天地五行学
                      总纲 形意无极学
                        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计较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
                      第一式
                        起点面正,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式。此式是顺行天地自然之道,谓之无极形式也。
                      第一节 形意虚无含一气学
                        虚无者,○是也,含一气者,①是也。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便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将动而未动之时,内心空空洞洞,一气浑然,形迹未露,其理已具,故其形象太极一气也。
                      第一式
                        起点半边向右,两手下垂,左足在前,靠右足里胫骨,为四十五度之式。内舌顶上腭,谷道上提。此式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逆运先天真阳,不为后天假阳所伤也。
                      第二节 形意太极学
                        太极者,属土也,在人五脏属脾,在形意拳中之横拳,内包四德(四德者,即劈、崩、钻、炮之拳名也)。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
                      第一式
                        起点身法由静而动,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左足后根靠右足踝骨,为四十五度之式。两肩松开下垂劲,两肘紧靠胁,两手抱心,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食指向前伸,平直在下,右手中指亦向前伸,平直在上,盖于左手食指之上,二指相合。头要往上顶,项要直竖,腰往下塌劲,两胯里根均平抽劲。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腿徐徐曲下。两腿曲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身子仍不可有一毫之歪斜,心中不可有一毫之努气。起点之时,心意如同人在平地立竿,将立定之时,心气自然平稳沉静,亦无偏倚,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之谓内三合也。不如是,始有一毫之差,而终有千里之谬也。故求学者宜深索焉。
                        又云式立定之时,谓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取名一气含四象也。“易”云: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鸡腿者:有独立之形也;龙身者:三折之式也;熊膀者:项直竖之劲也;虎抱头者:两手相抱,有虎离穴之势也。
                      第三节 形意两仪学
                        两仪者,拳中动静起落伸缩往来之理也。吾人具有四体百骸,伸之而为阳,缩之而为阴也。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拇指要与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心口为止,拇指根里陷坑紧靠心口。左足与左手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具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拇、食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扣,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扭,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也。肩要催肘,肘要催手。腰要催胯,胯要催膝,膝要催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看阳而有阴,看阴而有阳,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虽云内外相合,实则阴阳相合也。阴阳相合,三体因此而生也。
                      第四节 形意三体学
                        三体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为头手足也。三体又各分为三节:腰为根节(在外为腰,在内为丹田)是也;脊背为中节(在外为脊背,在内为心)是也;头为梢节(在外为头,在内为泥丸)是也。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也。此理乃合于洛书之九数。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此之谓也。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量,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察也。以后演习操练,万法皆出于三体式,此式乃入道之门,形意拳中之总机关也。
                      第五节 形意演习之要义
                        形意拳演习之要:一要塌腰,二要缩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横顺要知清,七起钻落翻要分明。塌腰者,尾闾上提,阳气上升,督脉之理也;缩肩者,两肩向回抽劲也;扣胸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提者,谷道内提也;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钻也;落者,翻也。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为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是起落也。无论如何起、落、钻、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胁,手不离心。此谓形意拳之要义是也。知此,则形意拳之要道得矣。
                      三害九要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腆胸提腹。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以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我,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腆胸提腹者,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得中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因人如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躜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及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IP属地:辽宁13楼2018-10-07 21:04
                      收起回复
                        给我来串葡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0-08 13: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