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闲人吧 关注:17,838贴子:191,844
一楼喂度娘。


IP属地:上海1楼2018-09-21 21:04回复
    首先声明,我对于历史小说中的很多细节有特别关注,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吹毛求疵,这些质疑多为自然科学以及逻辑方面而非历史方面,因为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当然,对于历史小说中的疏漏我也能够理解,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样样精通,只是少许的错漏并不会太影响我对于小说的评价,当然那些漏洞百出YY成分太过严重的除外(典型的如有很多人由于戴着情怀滤镜而目之为神作的《商业三国》)。


    IP属地:上海2楼2018-09-21 21:11
    回复
      言归正传,首先这部小说我只看了一小半,说实话不喜欢主角的性格。臭美、强迫症、洁癖,这些特质除了提供一些冷笑点之外对于塑造人物毫无作用,感觉像是为了塑造多面性强行加上去的,有点画蛇添足——但注意,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把主角写成什么样是作者的自由,我不喜欢主角的性格,但并不以为这是刺。同理,情节线索如何编写也是作者的自由,即使个人不喜欢某些情节,但只要它没有显著违反常理,就不以其为刺。


      IP属地:上海3楼2018-09-21 21:20
      回复
        以下正篇,到主角被撵出长安之前为止,大致有以下几个有问题的细节:
        一、开篇主角治天花,对孙思邈解释牛痘原理的时候说的是牛也会染上天花,但牛的生命力强不会死——这其实是错误的,牛染上的是牛痘病毒而非天花病毒,两种病毒同属于痘病毒,有很大的相似性,对牛痘产生抗性同时也会对天花产生抗性,所以严格来说牛痘与我国古代的人痘虽然应用的是相同的原理,但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病毒。
        这其实只是个小刺,考虑到主角是个不学无术的现代人,对牛痘一知半解也算说得过去。只是我不明白的是主角穿越前三十多岁,而天花在1980年被消灭,所以主角前世也该是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高中生物也应该学过天花疫苗的原理,然而穿越过来没几天想发明个牛痘竟然还会记不清牛痘到底是预防用的还是治疗用的——这也就罢了,更奇怪的是主角对天花疫苗这么常识的内容记得不清不楚,反而是对李承乾的一个男宠称心的出身来历记得清清楚楚——就算是高中文科也不会涉及这种内容吧。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主角的知识树实在是点歪了太多。


        IP属地:上海4楼2018-09-21 21:31
        收起回复
          二、主角通过东阳给李二献了分化薛延陀之策,李二微服私访主角问策,主角随口说了用间谍渗透、收买、破坏、暗杀等手段,李二顿时大受启迪,惊为天人——话说这段让人看得贼TM尴尬:震惊!堂堂天可汗竟然不学无术,没有看过《孙子兵法》用间篇,要么就是孙武关于五间的说法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线上。再者,即使退一步说,孙子兵法中的用间写得太过简略,但历史上的用间实例可不少啊——专诸刺王僚不是暗杀?郑国受韩王之托入秦修郑国渠不是破坏?吕布叛丁原杀董卓不是被收买策反的结果?这么多历史实例李二视而不见,却对一个田舍奴的随口胡言惊为天人,看来李二那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是空口说大话???
          这个刺说实在相当大,但也算是为了情节发展不得不为,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想必能想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这么敷衍了事。不过个人总觉得这么写太过小白,不止是主角把古人当傻瓜,更有几分作者把读者当傻瓜的嫌疑。


          IP属地:上海5楼2018-09-21 21:51
          回复(2)
            三、主角掌管火器监后,李二命令火器监加大产量以备军演,众人无策,主角拿出了流水线方法,还说这个方法在秦代就有,后来失传了,作者还特别拿出一段论述了这件事——当然不能说秦代一定没有流水线,但个人认为现在还没有决定性的证据证明秦代就有了流水线。作者认为秦代有流水线想必是受那些秦代兵马俑考古纪录片的影响,典型的如《失落的军团》,但这里要注意,这些纪录片只支持了一点,即秦军武器生产实现了严格的标准化,然而,标准化和流水线并不能混为一谈,虽然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特点。实现标准化并不一定需要有流水线,比如铸造兵器,只要管理人员严格把关,严密监控熔铸金属的比例以及模具的尺寸,即使不使用流水线方法也能得到大批规格高度一致的武器,比如发掘出来的秦军箭头。考古证明的另外一点是秦军对于兵器质量有严密的监管追责制度,即物勒工名,但这也无法说明流水线的存在,因为勒的工名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是“车间主任”、“厂长”乃至秦国丞相等管理负责人员的名字,并不直接参与兵器生产,如果兵器上面勒的是张三铸造、李四修整、王五打磨的话倒是能证明有流水线雏形的存在,然而可惜的是并没有这样的考古发现。
            这也是个小刺,很多历史小说中也都有类似的误解,好像秦国的军事黑科技无敌,都是因为秦末战乱所以消失无踪云云——然而实际上汉承秦制可不是白说的。秦代流水线的说法很多小说中都有提到,只不过这里作者特意长篇大论了一番所以才引起了我的注意。


            IP属地:上海6楼2018-09-21 22:15
            收起回复
              四、主角搞蔬菜大棚,特意采买了轻薄的绢布,还议论说古代有几十克重的纱衣,现代技术还仿制不出来——说到这里想必有不少人已经想到了,这里说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这是个流传很广的谣言,可惜作者好像只听了谣言却没穷究过真相——最初仿制这件纱衣的时候确实怎么也达不到那种重量,但这并不是因为纺织技术不行,而是蚕丝不一样:素纱襌衣所用的蚕丝来自三眠蚕,其吐的丝比现代四眠蚕的丝细,因而现代人用四眠蚕的丝去仿制就总是超重。后来在显微镜下发现这一秘密后改用三眠蚕蚕丝就成功仿制出了不逊于原品的纱衣。顺带说一句,养蚕技术从汉代的三眠蚕发展到后来的四眠蚕是一种进步,因为四眠蚕的蚕丝产量更高、质地更优良,现代养蚕出现三眠或五眠蚕反而会视之为次品而加以丢弃。


              IP属地:上海7楼2018-09-21 22:32
              回复
                五、还是蔬菜大棚的事,主角没搞出玻璃就想用轻薄的劣质绢布来造大棚,说实在的这是不懂农事的表现——不说绢布的透光性和防风保温性能,就说现代的塑料大棚,大棚用的塑料薄膜,无论从透光性、保温能力、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来说都要远优于绢布,这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吧?然而就是这样的薄膜,在实际应用中却几乎要每年一换,因为在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中薄膜会很快老化破裂。塑料薄膜尚且如此,用次品蚕丝织出的绢布难道还会表现更佳?只怕几个月就破得不成样子了。没几个月就要花上两千贯换绢布,一年怕是要花上上万贯,这样的大棚真能挣钱?作者想来以为这买来的绢布自带耐久无限特性,根本不用更换的罢?


                IP属地:上海8楼2018-09-21 22:45
                回复
                  以上,主角离开长安前的部分暂且告一段落,下面是主角前往西州的情节中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半夜袭杀那一段。这一段明显地暴露了作者在古代军事知识方面的缺失。首先是袭击的时间,从文中情节可以看到,袭杀发生于主角半夜和龟兹商人聊天的时候,没有说具体时间,但想来应该是上半夜或半夜,因为唐军组织得很快,而且主角的两位贴身保镖也没有睡熟,那么问题来了,按军事常识,人在后半夜到凌晨时最困,夜袭也多在此时发动,而袭击主角一行的突厥人并非不知兵,为什么不选大多数人都熟睡的凌晨,而非要在唐军清醒时发动呢?
                  其次,突厥骑兵袭来时,是主角的贴身保镖郑小楼察觉到了动静从而示警,用的还是最简单的听地法。这里且不说为什么训练有素的唐军没听到反而是郑小楼听到了,就当是郑小楼听力过人。问题是,既然要以少击多趁夜偷袭,为什么不在马蹄上裹布或皮毛减少动静?这可是偷袭的标准操作,难道突厥骑兵统帅是**?
                  再次,主角一行当时已经即将进入沙漠,一路上渺无人烟,唐军哨骑也没发现有人窥探,茫茫草原戈壁上,突厥人既没事先侦查又没打火把照明,他们是怎么准确找到主角一行的?别说朝着火光走,草原广阔无边,就宿营那点火光,除非能将范围确定到数十里之内,否则根本找不到。


                  IP属地:上海9楼2018-09-21 23:09
                  回复
                    然后是突厥骑兵被箭雨所阻后,两军在黑暗中对峙,唐军不敢打火把暴露目标,直到主角想出照明弹的方法后才打破僵局——毫无疑问,这又是吹主角的桥段。且不说主角身边的人好像突然间智商清零以至于连扔火把这么简单的事都想不到,就算在夜战中,如果不是偷袭的一方,打火把也是正常操作。说到这里想必有人会用萨尔浒之战来质疑,但这里得说一句,萨尔浒中杜松战败被杀与明军打火把与八旗对射实际上关系不大,只不过这个情节对于不知兵的文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又有故事性,所以他们才会有意无意夸大这件事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杜松进军的失误之处在于他屡次分兵轻敌冒进,先是将火炮辎重等留在后军自己轻装渡过浑河,结果被后金军用水攻截断联系,然后又分兵扎下萨尔浒大营自己仅率一万余人向赫图阿拉进发,结果首尾不能相顾,给了后金军各个击破的机会。等到明军打火把与八旗对射时已经是被重重包围败局已定,所以说以暗击明或以明击暗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再回到文章情节上来,唐军一方不打火把据作者说是怕暴露目标,但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决定胜负的多是近身肉搏,就连早期的火器时代也是如此,单靠远程攻击很难直接击败敌人。说到这里想必又有人会吹蒙古骑射或曼古歹之类,然而吹骑射的多半都是半吊子,根本不知道蒙古军有强悍的冲击重骑。再者,草原民族使用的多为弓力较小的角弓,威力很有限,只有在十数步距离上射出的破甲重箭才对披甲的精锐唐军有威胁,能够及远的都是轻箭,只能用于骚扰。所以说弓箭的远程威胁并不大,相反在肉搏时打着火把能分清敌我并与袍泽相互掩护组成阵势,而另一边却是抹黑而战,打昏头后只怕连敌我和方向都分不清,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IP属地:上海10楼2018-09-22 07:27
                    回复
                      接下来是主角到达西州,远远看到夯土城墙还未实际探察就觉得不牢靠,想要建一座砖石城——显然作者对于我国古城的建筑方式不甚了然,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城池的城墙都是用夯土的方式建造的,无他,成本低且便于取材,档次稍微高一些的是夯土包砖,而全砖石结构的城池不说没有,但多为以举国之力建造的重要城市。且不说明太祖建南京发动了多少力量,单说俺答汗建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周长二里,规模不大,但全用青砖建造,号称大青城;从地图上看归化城距最近的明代重镇大同的直线距离不过150公里左右,又靠近黄河有河运之便,建筑材料的运输条件比西州那样的荒蛮之地好得多,就这样修归化城都花费了三年时间。按历史高昌亡于贞观十四年,距主角到达西州的时间只有两三年,然而主角的西州,人力、财力、建筑材料运输等比之俺答汗建归化城都相差甚远,主角哪里来的信心能够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建好一座全砖石结构的西州?


                      IP属地:上海11楼2018-09-22 08:02
                      回复
                        坐等楼主更新,小说里面不合理的地方确实不少,希望老贼能出个修订版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9-22 08:14
                        回复
                          最后是西州官吏陷害主角一行,联系了那支神秘的黑衣骑兵突袭主角的大营。这里槽点实在太多,突袭大营为什么不在晚上非要光天化日?突袭营地又不是骑兵对冲,为什么要排成锋矢阵?大漠上视野极为开阔,十里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算从那里开始冲锋又有什么突然性?难道黑衣人以为自己的五百骑强悍到能正面击溃一千唐军精骑?再说从十里外就开始冲锋真不怕自己马力衰竭被唐军以逸待劳逃都逃不出去?就算唐军都被主角带去西州城立威了,难道大营就空无一人没个留守?不怕别人趁机溜进来搞破坏?


                          IP属地:上海13楼2018-09-22 08:14
                          收起回复
                            在西州这一段里,可以看出来作者有蔑视夯土城墙防御力的倾向——但事实上古人用夯土并不单看中它造价便宜,防御力也是重要考量。以真实历史来说,北汉都城太原,多次承受北周和北宋的攻击而不陷落,这应该足可称为一座坚城吧。然而在史书记载赵匡胤攻打太原时,曾经掘汾水和晋水淹城,结果导致太原南城一段城墙垮塌——如果太原城全为砖石结构,即使遭受水淹使用于粘结的三合土糯米汁之类失效,也不至于导致城墙垮塌,因为水淹情况下宋军也无法用攻城器械攻击城墙,而且汾水与晋水又不是黄河那样的悬河,也没有什么洪峰可以借助。由此可以推测,至少这一段垮塌的城墙必然为夯土或夯土包砖的城墙。连太原这样的军事重镇北方坚城都能用夯土城墙,可见夯土的防御力并不弱。更好的一个例子是十六国时赫连勃勃所建造的统万城,此城为蒸土所筑,也就是传统在夯土所用的土和糯米汁之外再加石灰,筑成后监工命力士持铁椎击打城墙,如果深入超过一寸就斩建造此段城墙的工匠并重筑(貌似还有种说法是如果不超过一寸就斩力士),由此可见统万城之坚。所以说,看到夯土城墙就觉得防御力不行实在是一种想当然的偏见。


                            IP属地:上海14楼2018-09-23 13:09
                            回复
                              然后是主角对于用砖石建房子的谜之执着,不惜让商人千里迢迢从沙州城运砖石——且不说运输条件落后的古代,现代交通运输如此发达,你有见到过四五百公里长途运输普通砖石泥沙的货车吗?砖石这种利润低、必要性不高又极为占用运力的货物历来是运输业的最末选择,烧砖采石历来都是就近取用,根本没听过靠商人千里迢迢转运的。那些商人有这运力哪怕只装一半重量的丝绸或瓷器都比装砖石赚的多,真当商人的唯利是图是假的?历史上千里运砖建城的只有两例,一是明太祖建南京,二是俺答汗建归化,但这两者都是靠行政力量才得以实现的,主角又不是皇帝,想要靠抬高砖石价格这种经济手段修宅子,只怕家里有矿都遭不住。再说,西州的砖石根本不必从沙州转运,按作者的描述西州应该在今吐鲁番附近,而现代在吐鲁番发掘出了许多高昌王国时期的砖志,也就是在烧制成的砖上涂抹颜料作为底色后再书写或刻划的文书,也就是说唐时吐鲁番地区早就有烧砖技术,也不缺烧砖的原料。主角千里求砖实在是缘木求鱼。


                              IP属地:上海15楼2018-09-23 14: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