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前辈先贤,作为成就者,过来人,是吾辈楷模,稽首顶礼。
金刚经云: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水流:乃至无菩萨相——无圣贤相)
这里,没说如何无诸相。
显然,这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人讲的,
要理解其所说,是要有基础的(下面从原理上分析佛法脉络)。
达摩悟性论:
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又说菩提是什么: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还说佛是什么:
离一切诸相,既名诸佛。
达摩为百姓、普罗大众、凡夫,罗织名词,是顺着百姓能够理解的语言逻辑(工具),去勘破、悟透诸名相(世界观)。
但达摩前辈没说,具体如何灭诸相,如何离相为宗。
显然,这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人讲的,
要理解其所说,是要有基础的。
或曰:离相、灭诸相,就是无分别,不计较,无为。
这样,与佛陀教诲核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没有明白,也没有佛家不共之智的证量:无常证量。
为何?
下面与有缘者分享:
佛家一切证量、果位成就,是建立在,以因缘法(缘起法)为认识论、方法论,观察世界因缘聚散,缘起缘灭,如浪花泡沫,恒动迁流,无有坚固。
这是动态观。
谓之曰:诸行无常(世界观)。
所谓因缘法,缘起论,缘,条件的意思。
为百姓有人相、我相、寿者相,进而引发一系列世界观,引发一系列世俗感悟,比如做成一首歌,就是没有如此如实观察世界,不能说错,是不究竟。
对事物没有深入观察,没有认识到人相也是诸缘和合,会随时变化的。如果深入观察,人相随时在变,比如全身的红细胞,最长约140天全部换掉。拉长到时空背景,婴幼到青年,再到中年,再到老年,也都随时在因缘变化之中,条件一变,相就变。
百姓,凡夫没有认识到,反而固化诸相,成坚固世界观。
这是静态观。
谓之曰: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有菩萨相,有圣贤相,贡高我慢,高低贵贱,喜怒哀乐,贪嗔痴慢疑,由此产生)。
现在回头看前文金刚经讲的: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好理解了吧。
再看达摩悟性论:
离一切诸相,既名诸佛。
好理解了吧。
佛是什么?
达摩说,佛者,觉也:
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名为佛,不是要百姓再坚固一个佛名,此名,乃方便之名,针对凡夫地而名,明白佛陀教诲,如实观察,则亦无佛相)
行文至此。以此义理来观察凡夫与证者(重点:实证到的,亲眼看到的,非哲学思辨层面的臆想——下面这段是重点):
凡夫观察物质世界,如岩石树木,凡夫视之坚固牢固不变,证者视之犹如浪花泡沫,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组成事物的诸种因缘,前后相涌),恒动迁流,是故色器世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岩石树木,恒常及暂,未有岩石树木故,空也。
佛家核心把握住了,佛家讲的平等、无分别义理,如何来的,你才算从原理上,从源头上,厘清了。
你走佛家这条路,才扎实可靠。
这是佛家不共之智。
道家没有这些逻辑推理,没有这样的思辨,没有这样的计较,直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直接观察到世界实质,直觉到道,跳过了后天逻辑推理,直接契入道的世界观。
此人思维活动上,世界观上,行为上,方法论上,自然显露道之无为,清静无为,越来越单纯、纯净,返璞归真。
这种单纯,像婴儿一样,做每一件事,都处于这样单纯的状态,睡觉就是睡觉,站就是站,单纯,无思无虑,心与行为之间,单纯无它,没有隔碍,心行相应。
其实,这就是道之无为的德行。
道德经,老子全是讲无为德行,全是讲道的德行。
道,无影无迹无为,没法说,百姓没法理解,只有通过道的一些行为表现,去描述。感兴趣者,可找道德经看看,道家世界观,道家如何观察世界的。
道可道,非【常道】,百姓、凡夫容易固化,这正是佛家勘破的。
老子这句话,意思是道无常相,亦即无道相。
说明老子悟道,他已经认识到,观察到,世界随时处于变化的状态,开篇特地为百姓、凡夫点出。
金刚经云: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水流:乃至无菩萨相——无圣贤相)
这里,没说如何无诸相。
显然,这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人讲的,
要理解其所说,是要有基础的(下面从原理上分析佛法脉络)。
达摩悟性论:
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又说菩提是什么: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还说佛是什么:
离一切诸相,既名诸佛。
达摩为百姓、普罗大众、凡夫,罗织名词,是顺着百姓能够理解的语言逻辑(工具),去勘破、悟透诸名相(世界观)。
但达摩前辈没说,具体如何灭诸相,如何离相为宗。
显然,这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人讲的,
要理解其所说,是要有基础的。
或曰:离相、灭诸相,就是无分别,不计较,无为。
这样,与佛陀教诲核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没有明白,也没有佛家不共之智的证量:无常证量。
为何?
下面与有缘者分享:
佛家一切证量、果位成就,是建立在,以因缘法(缘起法)为认识论、方法论,观察世界因缘聚散,缘起缘灭,如浪花泡沫,恒动迁流,无有坚固。
这是动态观。
谓之曰:诸行无常(世界观)。
所谓因缘法,缘起论,缘,条件的意思。
为百姓有人相、我相、寿者相,进而引发一系列世界观,引发一系列世俗感悟,比如做成一首歌,就是没有如此如实观察世界,不能说错,是不究竟。
对事物没有深入观察,没有认识到人相也是诸缘和合,会随时变化的。如果深入观察,人相随时在变,比如全身的红细胞,最长约140天全部换掉。拉长到时空背景,婴幼到青年,再到中年,再到老年,也都随时在因缘变化之中,条件一变,相就变。
百姓,凡夫没有认识到,反而固化诸相,成坚固世界观。
这是静态观。
谓之曰: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有菩萨相,有圣贤相,贡高我慢,高低贵贱,喜怒哀乐,贪嗔痴慢疑,由此产生)。
现在回头看前文金刚经讲的: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好理解了吧。
再看达摩悟性论:
离一切诸相,既名诸佛。
好理解了吧。
佛是什么?
达摩说,佛者,觉也:
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名为佛,不是要百姓再坚固一个佛名,此名,乃方便之名,针对凡夫地而名,明白佛陀教诲,如实观察,则亦无佛相)
行文至此。以此义理来观察凡夫与证者(重点:实证到的,亲眼看到的,非哲学思辨层面的臆想——下面这段是重点):
凡夫观察物质世界,如岩石树木,凡夫视之坚固牢固不变,证者视之犹如浪花泡沫,缘聚缘散(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组成事物的诸种因缘,前后相涌),恒动迁流,是故色器世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岩石树木,恒常及暂,未有岩石树木故,空也。
佛家核心把握住了,佛家讲的平等、无分别义理,如何来的,你才算从原理上,从源头上,厘清了。
你走佛家这条路,才扎实可靠。
这是佛家不共之智。
道家没有这些逻辑推理,没有这样的思辨,没有这样的计较,直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直接观察到世界实质,直觉到道,跳过了后天逻辑推理,直接契入道的世界观。
此人思维活动上,世界观上,行为上,方法论上,自然显露道之无为,清静无为,越来越单纯、纯净,返璞归真。
这种单纯,像婴儿一样,做每一件事,都处于这样单纯的状态,睡觉就是睡觉,站就是站,单纯,无思无虑,心与行为之间,单纯无它,没有隔碍,心行相应。
其实,这就是道之无为的德行。
道德经,老子全是讲无为德行,全是讲道的德行。
道,无影无迹无为,没法说,百姓没法理解,只有通过道的一些行为表现,去描述。感兴趣者,可找道德经看看,道家世界观,道家如何观察世界的。
道可道,非【常道】,百姓、凡夫容易固化,这正是佛家勘破的。
老子这句话,意思是道无常相,亦即无道相。
说明老子悟道,他已经认识到,观察到,世界随时处于变化的状态,开篇特地为百姓、凡夫点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