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修行,行为上,事相上,锻炼脚力,火炼真金,淘汰泥塑。
大道无为至简,每个人行时路上风光,因缘而出,谁能向外夸精进,受限于语言逻辑的局限性束缚,也很少有同道真正能够无弊端的交流。
以此为背景,谈谈历史各派功法的问题:
从历史上去纵观道家各种门派、心法、功法,
黄帝老子时代,不讲铅汞龙虎、水火、爻辞铢两,
至汉代因为外丹铅汞,魏伯阳这一代前辈,引入外道炉火黄芽,结合大道世界观,和易经的变化规律体系,
糅合三家,派生出丹鼎内丹修炼体系。
这是从朴素、原始的大道践行,逐渐往方法论上走,这是智慧的逐渐下潜,道的智慧会逐渐丢失,损失,得到的是方法论上的完善,次第分明,步步有循。
丹鼎派继而细分,分化出少阳派等道家各种宗派,及唐宋元明,越来越往下走,衍生流传出来的各门心法、功法,道的智慧越来越少,越来越偏重于方法论上、事相上的枝枝末末,因小失大。
明清的伍柳派,专讲大小周天。这条道路,道的智慧越来越隐约不可触及。
能走通的人,需要大智慧,并且机缘不可缺少。
因为这种心法,相对大道无为,入手繁琐,云里雾里,学人难以把握纲目,大道玄渺。
流弊、弊端、过失太大。
世俗层面,老百姓不能从道(无为)的简单、质朴中受用。
相对于朴素、简朴的大道,丹道学,内丹学,后世这类方法论(心法、功法),学者从色身入手,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等等。这套方法论(心法、功法),次第分明,步步有循。
学人在这种方法论上的打磨,弊端不少。
非常需要过来人,或者学人本身的无为智慧,去佐制、矫正,否则会丢失很多大道无为智慧,因小失大。终身在色窟宅里混活计,这也是别家比如佛家一些人针砭道家这类功法,智慧不够的原因。
后世道家中人,有人因自身机缘,接触并引入佛家心性智慧,尤其是借重佛道结晶的禅宗智慧,讲究明心见性,也说明此人并无大道的见道悟道体任,所以才会如此借重佛家智慧。
借重佛法充实提高自身根基,无可厚非,合情合理,不过也说明后世这类人,大道根基不足。
当然,补足之后,也是不错的,毕竟最后殊途同归,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只是其方法论、路数,道家朴素无为的味道,不纯了,对道的体任,应该始终会差一些。
原始朴素的道家,黄帝老子时代,不讲铅汞龙虎、水火、爻辞铢两,不讲火候,成道也是副产品。
以其不自成,故能成其成,以其不自道,故能成其道,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以其不自私,而能成其私。
所以,修道的传承与传授,
过来人一定要在传授方法论的同时,重点点明,哪些是方便法,哪些是大道旨归。
让学人有路可走的同时,把握纲目,把握旨归,从最初级的无为状态,到大道层次的无为状态,一一为学人指明,学人才不容易迷失在功境中。
惜乎从道家传承、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我们道家的功法、心法,越来越远离大道智慧,大道智慧越来越丢失,越来越着眼于方法论上的枝枝末末。
这就是人间传承,必然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弊端,并不是每个传人,都具备大道根器,这是客观规律。
弊端积累日久,就是道德下流为术与法。
我们现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自己,要有这样的历史观,去规避道家人间传承的问题。
重点是引导、教授学人,从最朴素,最原始,最实际,最简单,最初级的无为,去体任大道德行。
如此入门的话,一路上都是以无为为根基,则可以自行摸索,也可以师学前辈、历史上传下来的功法,而不容易迷失其中。
因为有核心的智慧。
所以,重大道智慧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普及,而相对重要于功法的细节。
功法可以摸索,落实具体行者,可以随顺因缘,随机应变。道法自然,道法天然,道法自成呀。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各循本性,无需人为,天地自判,井然有序。
若懂无为之静养,懂潜藏,懂内蕴,精气神潜藏多了,人身自然会遵循满则溢,熏肤充身泽毛,淖泽注于骨,无需太多人为。
这是人体本身的规律,人身的潜能。
满则溢,
下者满了自然会上升,
上者满了自然会下降,
这是天地之理,无需人为,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多么简单、朴素、易学。
汇通中宫,天地交泰。
黄庭不求其成而天成。
历代派生的各种功法、心法,
自有其因缘和对应根器,
师者和学人,都应看到其核心,以及这种功法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因材施教,各人也可遵循大道无为自行因缘调整。
下面说说普通人、凡夫能够理解并掌握的最初级的无为状态:
沉睡刚醒,意识尚未动,万籁寂静,这时车水马龙声,鸟语花香声,人声水声,声声入耳,清晰可闻,人还没参与进去,却能把握全场的状态,就是最初级的无为状态。
普通人这时会参与进去,声音动听,花香好闻,就逐渐破坏了这种无为状态,等起床,刷牙洗脸,出门上班,交人接物,完全参与进去后,这种全局的掌握状态就丢失了,无为状态丢失了。
修行修道,初学者,可以从最初级的无为状态去体任、把握。这是一条简单、朴素、容易的路子。随着无为涵养的日积月累,会明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圆融,提升无为状态的适应面,慢慢普及到行住坐卧日用中去,机缘纯熟,就有机会直觉大道的无为状态。
大道无为至简,每个人行时路上风光,因缘而出,谁能向外夸精进,受限于语言逻辑的局限性束缚,也很少有同道真正能够无弊端的交流。
以此为背景,谈谈历史各派功法的问题:
从历史上去纵观道家各种门派、心法、功法,
黄帝老子时代,不讲铅汞龙虎、水火、爻辞铢两,
至汉代因为外丹铅汞,魏伯阳这一代前辈,引入外道炉火黄芽,结合大道世界观,和易经的变化规律体系,
糅合三家,派生出丹鼎内丹修炼体系。
这是从朴素、原始的大道践行,逐渐往方法论上走,这是智慧的逐渐下潜,道的智慧会逐渐丢失,损失,得到的是方法论上的完善,次第分明,步步有循。
丹鼎派继而细分,分化出少阳派等道家各种宗派,及唐宋元明,越来越往下走,衍生流传出来的各门心法、功法,道的智慧越来越少,越来越偏重于方法论上、事相上的枝枝末末,因小失大。
明清的伍柳派,专讲大小周天。这条道路,道的智慧越来越隐约不可触及。
能走通的人,需要大智慧,并且机缘不可缺少。
因为这种心法,相对大道无为,入手繁琐,云里雾里,学人难以把握纲目,大道玄渺。
流弊、弊端、过失太大。
世俗层面,老百姓不能从道(无为)的简单、质朴中受用。
相对于朴素、简朴的大道,丹道学,内丹学,后世这类方法论(心法、功法),学者从色身入手,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等等。这套方法论(心法、功法),次第分明,步步有循。
学人在这种方法论上的打磨,弊端不少。
非常需要过来人,或者学人本身的无为智慧,去佐制、矫正,否则会丢失很多大道无为智慧,因小失大。终身在色窟宅里混活计,这也是别家比如佛家一些人针砭道家这类功法,智慧不够的原因。
后世道家中人,有人因自身机缘,接触并引入佛家心性智慧,尤其是借重佛道结晶的禅宗智慧,讲究明心见性,也说明此人并无大道的见道悟道体任,所以才会如此借重佛家智慧。
借重佛法充实提高自身根基,无可厚非,合情合理,不过也说明后世这类人,大道根基不足。
当然,补足之后,也是不错的,毕竟最后殊途同归,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只是其方法论、路数,道家朴素无为的味道,不纯了,对道的体任,应该始终会差一些。
原始朴素的道家,黄帝老子时代,不讲铅汞龙虎、水火、爻辞铢两,不讲火候,成道也是副产品。
以其不自成,故能成其成,以其不自道,故能成其道,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以其不自私,而能成其私。
所以,修道的传承与传授,
过来人一定要在传授方法论的同时,重点点明,哪些是方便法,哪些是大道旨归。
让学人有路可走的同时,把握纲目,把握旨归,从最初级的无为状态,到大道层次的无为状态,一一为学人指明,学人才不容易迷失在功境中。
惜乎从道家传承、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我们道家的功法、心法,越来越远离大道智慧,大道智慧越来越丢失,越来越着眼于方法论上的枝枝末末。
这就是人间传承,必然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弊端,并不是每个传人,都具备大道根器,这是客观规律。
弊端积累日久,就是道德下流为术与法。
我们现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自己,要有这样的历史观,去规避道家人间传承的问题。
重点是引导、教授学人,从最朴素,最原始,最实际,最简单,最初级的无为,去体任大道德行。
如此入门的话,一路上都是以无为为根基,则可以自行摸索,也可以师学前辈、历史上传下来的功法,而不容易迷失其中。
因为有核心的智慧。
所以,重大道智慧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普及,而相对重要于功法的细节。
功法可以摸索,落实具体行者,可以随顺因缘,随机应变。道法自然,道法天然,道法自成呀。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各循本性,无需人为,天地自判,井然有序。
若懂无为之静养,懂潜藏,懂内蕴,精气神潜藏多了,人身自然会遵循满则溢,熏肤充身泽毛,淖泽注于骨,无需太多人为。
这是人体本身的规律,人身的潜能。
满则溢,
下者满了自然会上升,
上者满了自然会下降,
这是天地之理,无需人为,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多么简单、朴素、易学。
汇通中宫,天地交泰。
黄庭不求其成而天成。
历代派生的各种功法、心法,
自有其因缘和对应根器,
师者和学人,都应看到其核心,以及这种功法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因材施教,各人也可遵循大道无为自行因缘调整。
下面说说普通人、凡夫能够理解并掌握的最初级的无为状态:
沉睡刚醒,意识尚未动,万籁寂静,这时车水马龙声,鸟语花香声,人声水声,声声入耳,清晰可闻,人还没参与进去,却能把握全场的状态,就是最初级的无为状态。
普通人这时会参与进去,声音动听,花香好闻,就逐渐破坏了这种无为状态,等起床,刷牙洗脸,出门上班,交人接物,完全参与进去后,这种全局的掌握状态就丢失了,无为状态丢失了。
修行修道,初学者,可以从最初级的无为状态去体任、把握。这是一条简单、朴素、容易的路子。随着无为涵养的日积月累,会明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圆融,提升无为状态的适应面,慢慢普及到行住坐卧日用中去,机缘纯熟,就有机会直觉大道的无为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