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意吧 关注:101贴子:1,086
  • 4回复贴,共1

历史各教各派方法论(心法、功法)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8-08-16 15:31回复
    修行修行,行为上,事相上,锻炼脚力,火炼真金,淘汰泥塑。
    大道无为至简,每个人行时路上风光,因缘而出,谁能向外夸精进,受限于语言逻辑的局限性束缚,也很少有同道真正能够无弊端的交流。
    以此为背景,谈谈历史各派功法的问题:
    从历史上去纵观道家各种门派、心法、功法,
    黄帝老子时代,不讲铅汞龙虎、水火、爻辞铢两,
    至汉代因为外丹铅汞,魏伯阳这一代前辈,引入外道炉火黄芽,结合大道世界观,和易经的变化规律体系,
    糅合三家,派生出丹鼎内丹修炼体系。
    这是从朴素、原始的大道践行,逐渐往方法论上走,这是智慧的逐渐下潜,道的智慧会逐渐丢失,损失,得到的是方法论上的完善,次第分明,步步有循。
    丹鼎派继而细分,分化出少阳派等道家各种宗派,及唐宋元明,越来越往下走,衍生流传出来的各门心法、功法,道的智慧越来越少,越来越偏重于方法论上、事相上的枝枝末末,因小失大。
    明清的伍柳派,专讲大小周天。这条道路,道的智慧越来越隐约不可触及。
    能走通的人,需要大智慧,并且机缘不可缺少。
    因为这种心法,相对大道无为,入手繁琐,云里雾里,学人难以把握纲目,大道玄渺。
    流弊、弊端、过失太大。
    世俗层面,老百姓不能从道(无为)的简单、质朴中受用。
    相对于朴素、简朴的大道,丹道学,内丹学,后世这类方法论(心法、功法),学者从色身入手,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等等。这套方法论(心法、功法),次第分明,步步有循。
    学人在这种方法论上的打磨,弊端不少。
    非常需要过来人,或者学人本身的无为智慧,去佐制、矫正,否则会丢失很多大道无为智慧,因小失大。终身在色窟宅里混活计,这也是别家比如佛家一些人针砭道家这类功法,智慧不够的原因。
    后世道家中人,有人因自身机缘,接触并引入佛家心性智慧,尤其是借重佛道结晶的禅宗智慧,讲究明心见性,也说明此人并无大道的见道悟道体任,所以才会如此借重佛家智慧。
    借重佛法充实提高自身根基,无可厚非,合情合理,不过也说明后世这类人,大道根基不足。
    当然,补足之后,也是不错的,毕竟最后殊途同归,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只是其方法论、路数,道家朴素无为的味道,不纯了,对道的体任,应该始终会差一些。
    原始朴素的道家,黄帝老子时代,不讲铅汞龙虎、水火、爻辞铢两,不讲火候,成道也是副产品。
    以其不自成,故能成其成,以其不自道,故能成其道,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以其不自私,而能成其私。
    所以,修道的传承与传授,
    过来人一定要在传授方法论的同时,重点点明,哪些是方便法,哪些是大道旨归。
    让学人有路可走的同时,把握纲目,把握旨归,从最初级的无为状态,到大道层次的无为状态,一一为学人指明,学人才不容易迷失在功境中。
    惜乎从道家传承、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我们道家的功法、心法,越来越远离大道智慧,大道智慧越来越丢失,越来越着眼于方法论上的枝枝末末。
    这就是人间传承,必然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弊端,并不是每个传人,都具备大道根器,这是客观规律。
    弊端积累日久,就是道德下流为术与法。
    我们现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自己,要有这样的历史观,去规避道家人间传承的问题。
    重点是引导、教授学人,从最朴素,最原始,最实际,最简单,最初级的无为,去体任大道德行。
    如此入门的话,一路上都是以无为为根基,则可以自行摸索,也可以师学前辈、历史上传下来的功法,而不容易迷失其中。
    因为有核心的智慧。
    所以,重大道智慧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普及,而相对重要于功法的细节。
    功法可以摸索,落实具体行者,可以随顺因缘,随机应变。道法自然,道法天然,道法自成呀。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各循本性,无需人为,天地自判,井然有序。
    若懂无为之静养,懂潜藏,懂内蕴,精气神潜藏多了,人身自然会遵循满则溢,熏肤充身泽毛,淖泽注于骨,无需太多人为。
    这是人体本身的规律,人身的潜能。
    满则溢,
    下者满了自然会上升,
    上者满了自然会下降,
    这是天地之理,无需人为,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多么简单、朴素、易学。
    汇通中宫,天地交泰。
    黄庭不求其成而天成。
    历代派生的各种功法、心法,
    自有其因缘和对应根器,
    师者和学人,都应看到其核心,以及这种功法的适应范围和局限性。因材施教,各人也可遵循大道无为自行因缘调整。
    下面说说普通人、凡夫能够理解并掌握的最初级的无为状态:
    沉睡刚醒,意识尚未动,万籁寂静,这时车水马龙声,鸟语花香声,人声水声,声声入耳,清晰可闻,人还没参与进去,却能把握全场的状态,就是最初级的无为状态。
    普通人这时会参与进去,声音动听,花香好闻,就逐渐破坏了这种无为状态,等起床,刷牙洗脸,出门上班,交人接物,完全参与进去后,这种全局的掌握状态就丢失了,无为状态丢失了。
    修行修道,初学者,可以从最初级的无为状态去体任、把握。这是一条简单、朴素、容易的路子。随着无为涵养的日积月累,会明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圆融,提升无为状态的适应面,慢慢普及到行住坐卧日用中去,机缘纯熟,就有机会直觉大道的无为状态。


    2楼2018-11-15 15:40
    回复
      2025-08-15 12:47: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真实、诚实的前提下,直面内心的种种,欲,七情六欲,性,性格性情,乃至喜怒哀乐。
      先贤云,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
      从修行角度讲:
      中,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快不慢,不上不下,不内不外,不喜不怒。。。
      不动状态。
      金刚状态。
      中道状态。
      无为状态。。。
      所以,中,就是无为
      百姓、凡夫在落实层面、操作层面具体怎么操作、实践?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道家先贤教诲: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真是假传万卷书的不二传的口诀了。
      怎么理解?
      顺其自然。
      浊气遵循其本性,要下降,你要下去就去吧,不拦你。
      清气遵循其本性,要上升,上吧,随你,
      任其自然。
      各从其欲。
      如此,皆大欢喜,皆得所愿。
      从佛家体系来讲,这叫布施。
      当然,属于无为法的布施。
      布施,是佛家修行体系中,菩萨六度中一种。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密宗,藏传佛教,
      有一种修法,施身法,
      观想有缘众生,应该属于索取业报者,来讨债,来噬你,
      修者,观想,把自己的手呀,肉呀,切出来,布施给他们,
      满足他们,
      这种观想法,修行原理,就是布施,无我布施。
      布施,可以对治我见。
      道家不讲有我、无我,不讲布施,不讲这些,无为就行了,真做到道的无为状态,那什么都有了,什么都做成了,成道都是顺带而来的。
      所以先贤教诲:
      无为而无不为。
      仔细思考,无为还真能涵括菩萨六度。
      不过在般若这一度,要迂回一下。
      具体有缘再详细分享吧。


      3楼2018-11-15 16:30
      回复
        道家自有不同气象。一个学道的人,是温淳质朴的,是天性纯真的。因学道者效仿的是天地大道:
        涵括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不自居、不主宰,不自言。不管身体气机、私心杂念如何运行、化育、变化、翻腾,我自任之,如是,气机变化自然能随痛气滞碍、乐气畅通而随势而至,私心杂念自然能随念起生、贪起着而各从其欲,如是,气机、欲望皆得所愿,而安立主人公。
        这种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无为之治,其直接表现就是不再受怒喜忧思恐等情欲的羁绊,变得洒脱飘逸,仙风道骨。外有天地,运行日月,内有小我,涵养身心。虽有内外,其道一也,故人与天地万物相沟通,往来消息,无所拘束,清静寂寥,恬恬淡淡,无为任旷。这种境界是内敛的,是静谧的,是了无痕迹的。道家常讲道行,德行,主要就是指道人的这种涵养与表现了。像清静经所云的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此皆仅是其中之表象矣。
        ——节选自@loveHDuff 2013年03月02日在密意吧《儒道学人的风采》一帖:
        https://tieba.baidu.com/p/2190904748


        4楼2018-11-15 16: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