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论丛》2018年01期
陈鹏
武德元年(618)十二月,唐帝李渊下《秦王太尉陕东行台制》,命次子秦王李世/民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制文曰:论道经邦,任惟勋德。分陕作伯,实寄亲贤。尚书令、雍州牧、右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气宇冲深,智谋英果。……今区宇方缉,巩洛犹芜,镇俗治戎,允资望实。可太尉、使持节陕东行台,其蒲州、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并受节度,余官悉如故。
次年正月李世民赴长春|宫,十月从长春|宫出发与刘|武周交战。
自陈寅恪先生以来,学界对唐武德年间政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就李世民出镇长春|宫而言,黄永年、萧锦华二位先生注意到李世民自此开始担负起经略山东的重任,但未展开讨论。李渊命李世民出镇长春|宫,并令“蒲州、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并受节度”,本意是让李世民以长春|宫为基地来|经略山东地区。但历史的车轮并未按照他的意愿行驶,在经略山东的过程中,秦府集团迅速膨|胀,成为促发“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此而论,武德二年李世民出镇长春|宫,不仅关乎李唐初年兼并战争的进行,更为秦府集团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一、长春|宫概况与李世民出镇原因
长春|宫位于同州朝邑县(今陕西大荔)强梁原上,始建于北周,隋开皇年间曾予以修葺;李渊起兵取长安时,住过此宫。唐开元年间人梁洽《晴望长春|宫赋》称“长者,仁寿之宗符;春者,发生之所向”。这可能是长春|宫得名的缘由。赋文又曰:“视河外之离宫,信寰中之特美;飞重楼之沓秀,绕长垣而层趾。详巨制与宏模,固一君而万祀。”这是开元时人的描述,武德二年时或未至这般雄伟。
不过,长春|宫的重要性不在于规模,而在战略地位。恰如赋文所称,其地‘扼秦|晋之襟带,据山河之表里”,“对华山之赑质,挟重关之股肱”。介永强先生将唐代行宫分为避暑宫、温泉宫、边防宫和两京道行宫四类,长春|宫为控扼关中通往河东、山东的要塞,属边防宫。长春|宫的战略地位,源自于其地处同州朝邑县。唐代名将李晟称“河中距长安才三百里,同州当其冲”;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亦谓“关中要襟,莫如同州矣”。同州朝邑县地当关中之门户,又是蒲津关的后盾,还是经略山东的前沿阵地,实属要冲所在。
武德元年十一月,李唐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的西秦政|权,统一关中。但当时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威胁着李唐起兵的根据地太原;王行本据守蒲州,直接威胁关中。长春|宫为关中门户,又是经略山东的前沿阵地。李渊令李世民出镇此地,正是欲使李唐进可东争天下,退可固保关中。而且,平定关中而后东争天下,是李唐创业时的既定方略,令李世民经略山东是对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李渊命蒲州、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并受李世民节度。
不过,从史料记载来看,李渊命李世民出镇长春|宫,似还有其他方面考虑。李世民在平定薛仁杲后,声威高涨,颇有压盖太子李建成乃至功高震主之势。《旧唐书 太宗本纪》称平定薛仁杲后,李世民与诸将论破敌缘由,被称赞“非凡人所能及也”;李世民慰抚降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贼徒荷恩摄气,咸愿效死”;又谓李世民班师途中,遇到李密,“密见太宗天资神武,军威严肃,惊慄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这些记述或许参杂史官鼓吹的成分,但多少反映出李唐将士和降众对李世民的钦服。李世民在灭薛仁杲后名望声威得到提高当属不虚,而这将引起李建成乃至李渊的猜忌。
据《通鉴》记载,李世民破薛仁杲后,十一月癸亥(二十二日)凯旋,十二月壬申(二日)即被任命使持节陕东行台、出镇长春|宫,间隔仅有九天。他得以于次年正月癸卯(三日)才离京,可能还是因在京城过新年的缘故。李渊如此急于让李世民出镇,固然有从国家利益层面考虑的因素,然颇有悖父子常情。考虑到武德年间李唐政|权内部的政治斗争,令人怀疑另有缘故。《册府元龟》中保留了如下细节:
二年,命秦王镇长春|宫。初,秦王自幼年常从高祖,及起|义,或总戎在外,事毕则还,未尝久别。至是作镇,悲不自胜。高祖戒曰:“汝之于家则父子,出则君臣。父子之道,岂欲分别?但安天下耳。汝既情深家国,时宜勉之。”
李世民“至是作镇,悲不自胜”,有父子亲情的缘故,怕出镇在外而与李渊疏远,但亦当有担心远离权力中心的考虑。李渊自称令李世民出镇长春|宫是为“安天下”,实则很可能希望借此避免李世民与李建成在京师发生冲突,同时令李世民远离权力中心。当然,不能否认李氏父子兄弟当时尚存亲情;而且唐政|权面临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一干外敌,对敌作战是主要任务,内部矛盾尚不突显。李渊令李世民出镇长春|宫的主要意图在于经略山东,对李世民的遏制是次要的、隐性的。李世民显然也明了这一情况,于次年正月三日受命上任。
陈鹏
武德元年(618)十二月,唐帝李渊下《秦王太尉陕东行台制》,命次子秦王李世/民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制文曰:论道经邦,任惟勋德。分陕作伯,实寄亲贤。尚书令、雍州牧、右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秦王世民,气宇冲深,智谋英果。……今区宇方缉,巩洛犹芜,镇俗治戎,允资望实。可太尉、使持节陕东行台,其蒲州、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并受节度,余官悉如故。
次年正月李世民赴长春|宫,十月从长春|宫出发与刘|武周交战。
自陈寅恪先生以来,学界对唐武德年间政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就李世民出镇长春|宫而言,黄永年、萧锦华二位先生注意到李世民自此开始担负起经略山东的重任,但未展开讨论。李渊命李世民出镇长春|宫,并令“蒲州、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并受节度”,本意是让李世民以长春|宫为基地来|经略山东地区。但历史的车轮并未按照他的意愿行驶,在经略山东的过程中,秦府集团迅速膨|胀,成为促发“玄武门之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此而论,武德二年李世民出镇长春|宫,不仅关乎李唐初年兼并战争的进行,更为秦府集团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一、长春|宫概况与李世民出镇原因
长春|宫位于同州朝邑县(今陕西大荔)强梁原上,始建于北周,隋开皇年间曾予以修葺;李渊起兵取长安时,住过此宫。唐开元年间人梁洽《晴望长春|宫赋》称“长者,仁寿之宗符;春者,发生之所向”。这可能是长春|宫得名的缘由。赋文又曰:“视河外之离宫,信寰中之特美;飞重楼之沓秀,绕长垣而层趾。详巨制与宏模,固一君而万祀。”这是开元时人的描述,武德二年时或未至这般雄伟。
不过,长春|宫的重要性不在于规模,而在战略地位。恰如赋文所称,其地‘扼秦|晋之襟带,据山河之表里”,“对华山之赑质,挟重关之股肱”。介永强先生将唐代行宫分为避暑宫、温泉宫、边防宫和两京道行宫四类,长春|宫为控扼关中通往河东、山东的要塞,属边防宫。长春|宫的战略地位,源自于其地处同州朝邑县。唐代名将李晟称“河中距长安才三百里,同州当其冲”;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亦谓“关中要襟,莫如同州矣”。同州朝邑县地当关中之门户,又是蒲津关的后盾,还是经略山东的前沿阵地,实属要冲所在。
武德元年十一月,李唐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的西秦政|权,统一关中。但当时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威胁着李唐起兵的根据地太原;王行本据守蒲州,直接威胁关中。长春|宫为关中门户,又是经略山东的前沿阵地。李渊令李世民出镇此地,正是欲使李唐进可东争天下,退可固保关中。而且,平定关中而后东争天下,是李唐创业时的既定方略,令李世民经略山东是对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李渊命蒲州、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并受李世民节度。
不过,从史料记载来看,李渊命李世民出镇长春|宫,似还有其他方面考虑。李世民在平定薛仁杲后,声威高涨,颇有压盖太子李建成乃至功高震主之势。《旧唐书 太宗本纪》称平定薛仁杲后,李世民与诸将论破敌缘由,被称赞“非凡人所能及也”;李世民慰抚降众,“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贼徒荷恩摄气,咸愿效死”;又谓李世民班师途中,遇到李密,“密见太宗天资神武,军威严肃,惊慄叹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不如此,何以定祸乱?'”这些记述或许参杂史官鼓吹的成分,但多少反映出李唐将士和降众对李世民的钦服。李世民在灭薛仁杲后名望声威得到提高当属不虚,而这将引起李建成乃至李渊的猜忌。
据《通鉴》记载,李世民破薛仁杲后,十一月癸亥(二十二日)凯旋,十二月壬申(二日)即被任命使持节陕东行台、出镇长春|宫,间隔仅有九天。他得以于次年正月癸卯(三日)才离京,可能还是因在京城过新年的缘故。李渊如此急于让李世民出镇,固然有从国家利益层面考虑的因素,然颇有悖父子常情。考虑到武德年间李唐政|权内部的政治斗争,令人怀疑另有缘故。《册府元龟》中保留了如下细节:
二年,命秦王镇长春|宫。初,秦王自幼年常从高祖,及起|义,或总戎在外,事毕则还,未尝久别。至是作镇,悲不自胜。高祖戒曰:“汝之于家则父子,出则君臣。父子之道,岂欲分别?但安天下耳。汝既情深家国,时宜勉之。”
李世民“至是作镇,悲不自胜”,有父子亲情的缘故,怕出镇在外而与李渊疏远,但亦当有担心远离权力中心的考虑。李渊自称令李世民出镇长春|宫是为“安天下”,实则很可能希望借此避免李世民与李建成在京师发生冲突,同时令李世民远离权力中心。当然,不能否认李氏父子兄弟当时尚存亲情;而且唐政|权面临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一干外敌,对敌作战是主要任务,内部矛盾尚不突显。李渊令李世民出镇长春|宫的主要意图在于经略山东,对李世民的遏制是次要的、隐性的。李世民显然也明了这一情况,于次年正月三日受命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