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之小宝与康熙》
作者:上官小美
《鹿鼎记》之名源于“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两个成语典故,开宗明义讲述天
下之争。刀光剑影、纵横捭阖之中,洞悉形势指点天下的是杰出的政治家康熙。然而这样
一部气势恢宏的小说,主角竟是一个顽皮的小孩;这小孩又用顽皮的手法,折服了上至帝王
下至贩夫走卒的一大批人。这就是奇人韦小宝。
小说《鹿鼎记》的主题明显地通过一个泼皮无赖味十足的市井人物韦小宝的宦海浮
沉,以及康熙皇帝与韦小宝的君臣关系,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玩笑,韦小宝夹在“官场”和
“江湖”两大是非之地,居然左右逢源,处处讨好,甚至主导一群草莽英雄,演出一幕波澜
壮阔的喜剧。这其中又隐喻着中国“国民性的悲剧”与“文化的悲剧”。它突破了江湖
恩怨、武林争霸的传统武侠小说模式,赤裸裸地描写政治生活——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政
治生活。金庸本人在《鹿鼎记》后记承认:“《鹿鼎记》已然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
历史小说。”
有人说,《鹿鼎记》是金庸最好的武侠小说,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也有人称之为
“社会问题小说”,更多的看法则是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小说。英国汉学家约翰
·明福德在《鹿鼎记》英译版前言中认为它“完全可以同司各特、大仲马、史蒂文森以
及其他名作家的佳作并列”。而金庸自己认为:“我比较喜欢最后的一部(即《鹿鼎记》
)。我的一些对文学有兴趣的朋友,多数也比较喜欢这一部。”包括作者在内,谁的看法
皆可见仁见智,但无庸置疑的是,这部小说的妙处就在于塑造了韦小宝这么一个小家伙。
在金庸笔下,“韦小宝这小家伙”(这是金庸一篇文章的题目)出生于妓院,十二岁
被拐上北京,十三岁被掳进清宫,接着结交小皇帝、相助擒伏权臣鳌拜、削平三藩,辅佐康
熙亲政,不到廿岁登坛拜将,远征雅克萨,大振国威,继而功成身退,率领七位妻子归隐江湖
。他这一生似乎很顺,只有他玩人,没人玩得过他,即使康熙也拿他没辄。小说中的亮点不
在于金庸一贯擅长的儿女之情、侠者之义,而是白描了康熙和韦小宝之间超脱了君臣关系
的友谊,尽管其中夹着一个“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原著里的康熙以其宽宏大度、韦小宝
以其长袖善舞,终能比较圆满地避开了更剧烈的对立而给予读者一个聊足自慰的美好结局
,尽管多少有些意犹未尽。
十多年来香港拍摄的几次《鹿鼎记》,不论当中如何谬之千里的胡编乱改,为了照顾
到中国人普遍盼望“大团圆”的感情以及小男小女们毕竟脆弱的神经,也为了编导继续有
戏唱,胡闹了一番之后,无一例外地以皆大欢喜收场。尽管人们心里明白,康熙与韦小宝这
样的君臣关系放在不管哪个朝代的现实当中,决难善罢。现实的政治、现实的人生毕竟更
加残酷无情,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知道比他们更亲的关系到了利害相争的激烈关头也是水
火不容。传统的金庸戏就是到底避开了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而求得一时自欺之苟且,这大
概也同“参悟佛学”的作者金庸本身自欺欺人的写作敷衍心态息息相关。
尽管世间花心或表面不花心的男人或明或不明地艳羡小宝有“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
”,然而谁都不否认《鹿鼎记》无论怎样改编,真正的主戏还得围绕着韦小宝与小皇帝康
熙来周旋,即使是扎在这一对“总角之交”的好朋友中间的陈近南,戏份也得让一让。八
十年代初,香港无线TVB初拍此剧一夜空巷,饰韦小宝的梁朝伟风头顿时盖过当时扮康熙的
刘德华。按金庸戏的规律,“男演韦小宝、女扮俏黄蓉、耍酷拣杨过、最难做郭与乔”,
拈着了这几个好角色想不红都难。到了九十年代,王晶开拍电影版《鹿鼎记》,“无厘头
大师”周星驰演韦小宝无疑当仁不让,此角进一步奠定了他片酬1300万的喜剧天王地位,
演康熙的温兆伦却只能排在一堆如花似玉的女星后边当花瓶。到了九七年,无线TVB重拍
此剧集,竟选错了角儿挑陈小春、马浚伟分别扮演韦小宝与康熙,其他演员也大都是些庸
脂俗粉或碌碌无能之辈,这套戏出来的效果犹如小石头掉大西洋,“无线”太自信了,而且
吝啬,事实一再证明金庸的某些戏是不能做得太鼠肚鸡肠的。
香港电影市场到了今年更像一个只吞不吐的无底洞,任凭再“有种”的电影玩家也
渐渐地不大敢再往深渊里投钱,除非投的是老外的钱,比如郭富城的《霹雳战警》。纵然
连王晶、文隽那样儿一向有得玩的“大玩家”似乎也开始吃不住死水般的电影市道了,于
是,由发家于小荧屏的王晶探路,去年起就架了桥联络“亚视”和台湾电视机构,拍起了电
视剧。一度在电影市场呼风唤雨的“永盛中国星集团”也是这般,但成绩显然不如“最佳
拍档”(BOB)。王晶们的“最佳拍档”去年帮亚洲电视拍《纵横四海》尝到了小荧屏的
甜头,恰好台湾方面去年也有张卫健扛旗的《少年英雄方世玉》收视告捷,几拨“搞手”
在小荧屏上搞来搞去终于搞到了一起,好久尝不到影市卖座大甜头的王晶文隽们当然想索
性大搞,要大搞就得搞金庸,而《鹿鼎记》当然是王晶心中“至爱”。台湾人虽然不见得
喜欢戏里“施琅平台”那一段,但赚钱要紧,久已不给电影投钱了的大片商杨登魁这会儿
冒了出来,做电视剧《鹿鼎记之小宝与康熙》的出品人(亦即投钱的)。
演员阵容也算来头不小,除朱茵、舒淇、陈法蓉、吴辰君等女星外,当红的郑伊健以
及老资格的吴孟达等港台腕儿也在不同程度上亮相。新一代的韦小宝除张卫健之外不作
第二人想,至于港台人心目中可有可无的“康熙大帝”,由来自王晶阵营力捧的谭耀文继
位,此人出道早过“四大天王”,却一直不红,直到遇见了挤身小荧屏的王晶,才以“奸角
”姿态出位,并因陈嘉上电影《野兽刑警》问鼎前年金像奖,是个配角戏演得好的。此番
他们两个老资格的“新红人”电视里聚首,同台较量果然擦出观众的几滴泪花——其中有
我的。
这不容易了,我看《铁达尼号》都面不改色的。他们更不容易,首先台湾人的戏一向
无聊,电视上除了偷电影的果果没多少新花样,比如最近见了电影《卧虎藏龙》赚,不出所
料地又翻个电视版,找一堆娘娘腔的极度奶油之辈娇滴滴地耍剑学发哥琼姐安公子扮大侠
。还好这次《鹿鼎记》仍然是香港人下厨,台湾凯子买单。张卫健更不容易,在这部戏里
他越往后边演连样子好象都跟着变得不是张卫健了,也不是韦小宝的模样,倒像某位各位
观众肯定熟悉极了的“一代宗师”。谁呀?黄——飞——鸿!而且是很壮烈就义、家庭生
活很凄惨的那种。意不意外?
不是韦小宝吗?怎么变革命烈士了?别着急,等看了这部戏你还会发现这位弟弟居然
还是一位好有情有义的大情圣呢,简直赶上李欧拿度那小子了,就是没那么多铁达尼号给
他沉。真的好佩服香港同行的编剧本领,整个儿把金庸那儿的韦小宝偷梁换柱变了一个人
。但这一次似乎改也有改得好的地方,不喜欢忠于原著的人或不喜欢本来的韦小宝的人,
以及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可以撇开书来看戏。即使放在一堆金庸戏里头,此趟《小宝与
康熙》仍是得了高分的,从前的改编没这一次好,尽管不是十分好。诚如其名,此次的得分
较多部分正是韦小宝与康熙的关系上处理得总算认真,不再当这位帝王可有可无,不再忽
视政治中的人情和人情中的政治。尤其在后半部更将两人之间的冲突加以戏剧化,用煽情
的手法制造紧张激烈的对立效果,借此将韦小宝的人格升华到深明大义、杀身成仁的英雄
境界,也成全了独步长城而君临天下的一代大帝康熙的英明形象。
《明报》专栏作者罗贵祥写道:“英雄无论有多虚假,许多时候都代表了一个社群的
价值观。没有英雄的年代,或许说明了这个社会丧失了一个大部分人能够认同的价值。”
在王晶看来,金庸式的武侠说教已经过时了,但金庸仍是一个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的“卖点”,因而仍有阉割的必要。阉割文化,使之流行于不同时势的市肆,从中渔其利
,此是王晶式现代犬儒的“成功心诀”。王晶式的“无厘头文化”,就是一种只要有利可
图就可以把一切都阉割了的“文化”。
当年一心模仿周星驰演戏套路而走火入魔的张卫健,为了“出位”而认王晶为“契
爷”(亦即“干爹”),虽然见了报,王晶也找了“最佳绿叶”吴孟达来烘托这位无厘头
新秀,经过几次票房实践,发现张卫健是个“阿斗”,还上了年度“票房毒药”的榜。于是
张卫健只好“下野”,遁去台湾混了一阵小荧屏,直到他碰巧拈着了无线TVB剧集《西游记
》里孙猴儿那撮“救命毫毛”,终于得以一蹦而出。接着,去年张卫健扮小痞子式《少年
英雄方世玉》,那套台湾剧在“亚视”收视率也不错,在内地也有几分热闹。一向势利的
“无厘头之王”王晶因见张卫健演电影没戏却在小荧屏讨好,“孺子可教也”,见好当然
要收为己用。于是,王晶版《鹿鼎记之小宝与康熙》就由张卫健接前辈周星驰的棒,演“
千古奇人”韦小宝——亦即王晶的偶像。
这套剧近日在台湾已经播毕,共四十二集,我一集不漏地把它看完,直到现在也找不
到适当的言辞形容它。当然,有几次我的恼火程度或曰鄙薄之情应该不下于遭了王晶“毒
手”的查先生良镛,或许他练气的功夫比我好些,王晶下手的地方不仅痕迹明显(比肉联
厂给一爿爿生猪肉盖戳儿还明显地打上了王晶的垢印),更令人反胃的是其手段的无聊和
低劣。但在怒唾了几口之后,也就是剧情越编越离谱,离谱到只要你不去想金庸的原书,单
以这套戏的后半段而言,会觉得它有它的可看之处。坦白说,后边的几集居然有令我不得
不抹眼睛的地方,用康熙老爸出家后父子重逢的话来说:“误我修为不浅。”
这不是王晶能办得到的,尽管他是制作人兼几个编剧之一,他所起的主要作用无非是
:拉来了台湾最有实力的大片商杨登魁投资这套剧,又撮拢了在北京长蹲的台湾“飞腾”
基地与文隽的“最佳拍档”电影公司联手,成了港、台与大陆三家合拍的“大戏”,这是
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整套戏里边凡属无聊粗鄙浅薄的败笔之处均出自王晶之手,而
且干脆偷懒到直接抄搬当年他和周星驰那套《鹿鼎记》电影的桥段,这些“熟口熟面”的
对白和情节正是王晶硬塞进来的私货,就是吴孟达(饰海大富)、徐锦江(饰鳌拜)这两
个演员也都是十年前那部电影里的原班人马,此外再加上王晶剧集《纵横四海》里得了宠
的谭耀文,此趟饰康熙,和张卫健的对手戏越到后来越有戏。
作为这套剧的另一拨主力,“最佳拍档”的文隽(编剧、导演之一)也不甘落后地
往里边“灌水”和塞人。但他也起“积极作用”,用他所擅的《风云》、《中华英雄》、
《决战紫禁之巅》式电脑动画特效,辅以动作导演程小东的华丽武打设计,并且比王晶带
来更认真些的电影感觉,尤其是有他的“爱将”舒淇的部分,更是拍得凄美如画。扮演“
陈近南”的郑伊健也是他的私人,由于伊面也算“大明星”,在他出场的一两集戏里,倒也
做出了“大制作”的感觉。问题在于,文隽本身虽然不算是个蹩脚的编剧,但他出于虚荣
心或别的什么想法而不顾剧情的完整性硬往里边塞进这两个人,即使我们理解他想以舒淇
,伊面这两位电影明星为这套剧增加“卖点”,但是这种“顾前不顾后”的苟且做法却使
得这套戏反而丢了分。舒淇饰剧中韦小宝的“初恋情人”小金鱼,亦即文隽所谓“韦小宝
七个老婆之一”,为韦小宝殉情而死的“元配正妻”。哇!他还真是好宠自己一手从台湾
写真书摊上挖掘过门的舒淇。为了捧她竟然不惜子虚乌有地捏造出一条有情有义的小金
鱼来,用这个角色替代了原著中的曾柔,还不惜和王晶一起“偷天换日”地将韦小宝本来
出道时的年龄十二岁提升为二十岁,使其合适于有一个至死不渝的“初恋情人”。并由这
个地方引申而贯穿全剧,从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偷天换日”——将小流氓韦小宝这个
经典角色改装为一位重情重义的好汉子,最后顶天立地成为一个连走路都像黄飞鸿的慷慨
赴死式民族英雄。
陈近南这个角色最初的人选是赵文卓,终于换成了文隽心目中“最佳黑帮大哥”郑
伊健。可是郑伊健只肯做一两集陈总舵主,从此再不露面。文隽也有补锅的办法,他把陈
近南剩下来的四十集戏改由一个他自己捏造的“天地会北方总舵主胡德帝”做替身做到
死,这个角色由便宜多了的老演员梁家仁演,代陈近南收徒、代陈近南死。至于赵文卓,文
隽一笔带过,在剧中替他起名曰“天地会三王之一的张有福”(也是文隽自创的人物),
安排他露脸两秒钟,就此了事。这都是为了迁就一两个“明星”而多了出来的“蛇足”,
能做出这样的多余动作的人,艺术课考试一定不会及格。由此可见,文隽和王晶这样儿玩
电影玩电视的人即使得志一时,终究也只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混世魔王”。
金庸曾说,《鹿鼎记》不是一部“讲感情”的小说。韦小宝也不是一个重情义的角
色,一个生于市肆、目不识丁的小无赖在那样一个畸形的社会中竟尔平步青云、八面逢源
,折射的是金庸所谓“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的悲剧”。作者自承,韦小宝身上有阿Q的一些影
子,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皆可用来照照自身的镜子。但在《小宝与康熙》一剧,我们最终看
到的是一部先搞笑、后煽情的武打戏,包括韦小宝犹如段正淳般对每个女子用情极深,并
使之甘愿为他舍生忘死(剧中他死了两个妻子,其中一个是林心如格格);后来韦小宝更
成为一位武功盖世、大仁大义、智勇双全且集中人间几乎一切美德的大英雄。单以这套
剧而不提原著,可以说这正是该剧“以情感人”之处,“偷天换日”的篡改手法也发挥到
了“历史高度”。这仍然不能算是王晶文隽这两个混混所能办到的,而是在编剧中真正起
“主笔”作用的秋婷,熟悉港台影视创作的人对这位编剧及其影、视作品料必不陌生。
监制潘文杰主导文戏,使王晶之辈终究不能无聊到底。从这套戏中,我们看出《告别
紫禁城》的苍凉无奈味道,看出《岁月风云》由微显大的历史感,看出《上海皇帝之永霸
天下》历史人物在大势浮沉中的进退两难,以及电影《新上海滩》男人的情谊在对立中无
力的挣扎……潘文杰本是香港电视剧的老牌监制,主导过不少名剧的创作,后来随麦当雄
杀人电影圈,执导《细说当年——跛豪》获金像最佳导演奖,此人擅于“枭雄传记”,电影
中往往透出些许沧桑怀旧感。当年他拍张之亮《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续集《告别紫禁
城》,便是与文隽合作。此次潘文杰入伙,《小宝与康熙》的男人戏从两小无猜的友情到
势不两立但又惺惺相惜的矛盾冲突,有的地方不失回肠荡气之感,到了最后康熙擒斩韦小
宝之际,剧里剧外已是欲罢不能。有潘文杰在这里,这套戏就不再只是一味的笑闹了,也难
为了张卫健,他后边自己都笑不出来了。尽管张卫健来来去去还是《少年英雄方世玉》那
几板斧,到了该“告别紫禁城”的时候,由不得他不满目沧桑。
愈堕落,愈英雄。这部戏倒是无意中诠绎出了这一层意味,纵然做了“英雄”又如何
?
港影持续低潮,倒是荧屏上猛龙过江耍得热闹。不少电影人跻身于此,电视剧倒像是
越来越有看头了。先前看一眼李惠民监制的台湾版《笑傲江湖》,那份气象万千的电影感
觉毕竟是以前的小作坊电视剧不能想象得到的。至于一些文字上成名了的题材,影视改编
的好坏终究得看改编者自身的修为高低,但即使如此,出来的效果相信也是见仁见智。
潘文杰版《鹿鼎记》改得如何?有道是:
“荧屏再见紫禁城,金庸不识韦小宝。”
作者:上官小美
《鹿鼎记》之名源于“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两个成语典故,开宗明义讲述天
下之争。刀光剑影、纵横捭阖之中,洞悉形势指点天下的是杰出的政治家康熙。然而这样
一部气势恢宏的小说,主角竟是一个顽皮的小孩;这小孩又用顽皮的手法,折服了上至帝王
下至贩夫走卒的一大批人。这就是奇人韦小宝。
小说《鹿鼎记》的主题明显地通过一个泼皮无赖味十足的市井人物韦小宝的宦海浮
沉,以及康熙皇帝与韦小宝的君臣关系,开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玩笑,韦小宝夹在“官场”和
“江湖”两大是非之地,居然左右逢源,处处讨好,甚至主导一群草莽英雄,演出一幕波澜
壮阔的喜剧。这其中又隐喻着中国“国民性的悲剧”与“文化的悲剧”。它突破了江湖
恩怨、武林争霸的传统武侠小说模式,赤裸裸地描写政治生活——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政
治生活。金庸本人在《鹿鼎记》后记承认:“《鹿鼎记》已然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
历史小说。”
有人说,《鹿鼎记》是金庸最好的武侠小说,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境界。也有人称之为
“社会问题小说”,更多的看法则是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小说。英国汉学家约翰
·明福德在《鹿鼎记》英译版前言中认为它“完全可以同司各特、大仲马、史蒂文森以
及其他名作家的佳作并列”。而金庸自己认为:“我比较喜欢最后的一部(即《鹿鼎记》
)。我的一些对文学有兴趣的朋友,多数也比较喜欢这一部。”包括作者在内,谁的看法
皆可见仁见智,但无庸置疑的是,这部小说的妙处就在于塑造了韦小宝这么一个小家伙。
在金庸笔下,“韦小宝这小家伙”(这是金庸一篇文章的题目)出生于妓院,十二岁
被拐上北京,十三岁被掳进清宫,接着结交小皇帝、相助擒伏权臣鳌拜、削平三藩,辅佐康
熙亲政,不到廿岁登坛拜将,远征雅克萨,大振国威,继而功成身退,率领七位妻子归隐江湖
。他这一生似乎很顺,只有他玩人,没人玩得过他,即使康熙也拿他没辄。小说中的亮点不
在于金庸一贯擅长的儿女之情、侠者之义,而是白描了康熙和韦小宝之间超脱了君臣关系
的友谊,尽管其中夹着一个“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原著里的康熙以其宽宏大度、韦小宝
以其长袖善舞,终能比较圆满地避开了更剧烈的对立而给予读者一个聊足自慰的美好结局
,尽管多少有些意犹未尽。
十多年来香港拍摄的几次《鹿鼎记》,不论当中如何谬之千里的胡编乱改,为了照顾
到中国人普遍盼望“大团圆”的感情以及小男小女们毕竟脆弱的神经,也为了编导继续有
戏唱,胡闹了一番之后,无一例外地以皆大欢喜收场。尽管人们心里明白,康熙与韦小宝这
样的君臣关系放在不管哪个朝代的现实当中,决难善罢。现实的政治、现实的人生毕竟更
加残酷无情,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知道比他们更亲的关系到了利害相争的激烈关头也是水
火不容。传统的金庸戏就是到底避开了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而求得一时自欺之苟且,这大
概也同“参悟佛学”的作者金庸本身自欺欺人的写作敷衍心态息息相关。
尽管世间花心或表面不花心的男人或明或不明地艳羡小宝有“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
”,然而谁都不否认《鹿鼎记》无论怎样改编,真正的主戏还得围绕着韦小宝与小皇帝康
熙来周旋,即使是扎在这一对“总角之交”的好朋友中间的陈近南,戏份也得让一让。八
十年代初,香港无线TVB初拍此剧一夜空巷,饰韦小宝的梁朝伟风头顿时盖过当时扮康熙的
刘德华。按金庸戏的规律,“男演韦小宝、女扮俏黄蓉、耍酷拣杨过、最难做郭与乔”,
拈着了这几个好角色想不红都难。到了九十年代,王晶开拍电影版《鹿鼎记》,“无厘头
大师”周星驰演韦小宝无疑当仁不让,此角进一步奠定了他片酬1300万的喜剧天王地位,
演康熙的温兆伦却只能排在一堆如花似玉的女星后边当花瓶。到了九七年,无线TVB重拍
此剧集,竟选错了角儿挑陈小春、马浚伟分别扮演韦小宝与康熙,其他演员也大都是些庸
脂俗粉或碌碌无能之辈,这套戏出来的效果犹如小石头掉大西洋,“无线”太自信了,而且
吝啬,事实一再证明金庸的某些戏是不能做得太鼠肚鸡肠的。
香港电影市场到了今年更像一个只吞不吐的无底洞,任凭再“有种”的电影玩家也
渐渐地不大敢再往深渊里投钱,除非投的是老外的钱,比如郭富城的《霹雳战警》。纵然
连王晶、文隽那样儿一向有得玩的“大玩家”似乎也开始吃不住死水般的电影市道了,于
是,由发家于小荧屏的王晶探路,去年起就架了桥联络“亚视”和台湾电视机构,拍起了电
视剧。一度在电影市场呼风唤雨的“永盛中国星集团”也是这般,但成绩显然不如“最佳
拍档”(BOB)。王晶们的“最佳拍档”去年帮亚洲电视拍《纵横四海》尝到了小荧屏的
甜头,恰好台湾方面去年也有张卫健扛旗的《少年英雄方世玉》收视告捷,几拨“搞手”
在小荧屏上搞来搞去终于搞到了一起,好久尝不到影市卖座大甜头的王晶文隽们当然想索
性大搞,要大搞就得搞金庸,而《鹿鼎记》当然是王晶心中“至爱”。台湾人虽然不见得
喜欢戏里“施琅平台”那一段,但赚钱要紧,久已不给电影投钱了的大片商杨登魁这会儿
冒了出来,做电视剧《鹿鼎记之小宝与康熙》的出品人(亦即投钱的)。
演员阵容也算来头不小,除朱茵、舒淇、陈法蓉、吴辰君等女星外,当红的郑伊健以
及老资格的吴孟达等港台腕儿也在不同程度上亮相。新一代的韦小宝除张卫健之外不作
第二人想,至于港台人心目中可有可无的“康熙大帝”,由来自王晶阵营力捧的谭耀文继
位,此人出道早过“四大天王”,却一直不红,直到遇见了挤身小荧屏的王晶,才以“奸角
”姿态出位,并因陈嘉上电影《野兽刑警》问鼎前年金像奖,是个配角戏演得好的。此番
他们两个老资格的“新红人”电视里聚首,同台较量果然擦出观众的几滴泪花——其中有
我的。
这不容易了,我看《铁达尼号》都面不改色的。他们更不容易,首先台湾人的戏一向
无聊,电视上除了偷电影的果果没多少新花样,比如最近见了电影《卧虎藏龙》赚,不出所
料地又翻个电视版,找一堆娘娘腔的极度奶油之辈娇滴滴地耍剑学发哥琼姐安公子扮大侠
。还好这次《鹿鼎记》仍然是香港人下厨,台湾凯子买单。张卫健更不容易,在这部戏里
他越往后边演连样子好象都跟着变得不是张卫健了,也不是韦小宝的模样,倒像某位各位
观众肯定熟悉极了的“一代宗师”。谁呀?黄——飞——鸿!而且是很壮烈就义、家庭生
活很凄惨的那种。意不意外?
不是韦小宝吗?怎么变革命烈士了?别着急,等看了这部戏你还会发现这位弟弟居然
还是一位好有情有义的大情圣呢,简直赶上李欧拿度那小子了,就是没那么多铁达尼号给
他沉。真的好佩服香港同行的编剧本领,整个儿把金庸那儿的韦小宝偷梁换柱变了一个人
。但这一次似乎改也有改得好的地方,不喜欢忠于原著的人或不喜欢本来的韦小宝的人,
以及没看过这部小说的人,可以撇开书来看戏。即使放在一堆金庸戏里头,此趟《小宝与
康熙》仍是得了高分的,从前的改编没这一次好,尽管不是十分好。诚如其名,此次的得分
较多部分正是韦小宝与康熙的关系上处理得总算认真,不再当这位帝王可有可无,不再忽
视政治中的人情和人情中的政治。尤其在后半部更将两人之间的冲突加以戏剧化,用煽情
的手法制造紧张激烈的对立效果,借此将韦小宝的人格升华到深明大义、杀身成仁的英雄
境界,也成全了独步长城而君临天下的一代大帝康熙的英明形象。
《明报》专栏作者罗贵祥写道:“英雄无论有多虚假,许多时候都代表了一个社群的
价值观。没有英雄的年代,或许说明了这个社会丧失了一个大部分人能够认同的价值。”
在王晶看来,金庸式的武侠说教已经过时了,但金庸仍是一个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的“卖点”,因而仍有阉割的必要。阉割文化,使之流行于不同时势的市肆,从中渔其利
,此是王晶式现代犬儒的“成功心诀”。王晶式的“无厘头文化”,就是一种只要有利可
图就可以把一切都阉割了的“文化”。
当年一心模仿周星驰演戏套路而走火入魔的张卫健,为了“出位”而认王晶为“契
爷”(亦即“干爹”),虽然见了报,王晶也找了“最佳绿叶”吴孟达来烘托这位无厘头
新秀,经过几次票房实践,发现张卫健是个“阿斗”,还上了年度“票房毒药”的榜。于是
张卫健只好“下野”,遁去台湾混了一阵小荧屏,直到他碰巧拈着了无线TVB剧集《西游记
》里孙猴儿那撮“救命毫毛”,终于得以一蹦而出。接着,去年张卫健扮小痞子式《少年
英雄方世玉》,那套台湾剧在“亚视”收视率也不错,在内地也有几分热闹。一向势利的
“无厘头之王”王晶因见张卫健演电影没戏却在小荧屏讨好,“孺子可教也”,见好当然
要收为己用。于是,王晶版《鹿鼎记之小宝与康熙》就由张卫健接前辈周星驰的棒,演“
千古奇人”韦小宝——亦即王晶的偶像。
这套剧近日在台湾已经播毕,共四十二集,我一集不漏地把它看完,直到现在也找不
到适当的言辞形容它。当然,有几次我的恼火程度或曰鄙薄之情应该不下于遭了王晶“毒
手”的查先生良镛,或许他练气的功夫比我好些,王晶下手的地方不仅痕迹明显(比肉联
厂给一爿爿生猪肉盖戳儿还明显地打上了王晶的垢印),更令人反胃的是其手段的无聊和
低劣。但在怒唾了几口之后,也就是剧情越编越离谱,离谱到只要你不去想金庸的原书,单
以这套戏的后半段而言,会觉得它有它的可看之处。坦白说,后边的几集居然有令我不得
不抹眼睛的地方,用康熙老爸出家后父子重逢的话来说:“误我修为不浅。”
这不是王晶能办得到的,尽管他是制作人兼几个编剧之一,他所起的主要作用无非是
:拉来了台湾最有实力的大片商杨登魁投资这套剧,又撮拢了在北京长蹲的台湾“飞腾”
基地与文隽的“最佳拍档”电影公司联手,成了港、台与大陆三家合拍的“大戏”,这是
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整套戏里边凡属无聊粗鄙浅薄的败笔之处均出自王晶之手,而
且干脆偷懒到直接抄搬当年他和周星驰那套《鹿鼎记》电影的桥段,这些“熟口熟面”的
对白和情节正是王晶硬塞进来的私货,就是吴孟达(饰海大富)、徐锦江(饰鳌拜)这两
个演员也都是十年前那部电影里的原班人马,此外再加上王晶剧集《纵横四海》里得了宠
的谭耀文,此趟饰康熙,和张卫健的对手戏越到后来越有戏。
作为这套剧的另一拨主力,“最佳拍档”的文隽(编剧、导演之一)也不甘落后地
往里边“灌水”和塞人。但他也起“积极作用”,用他所擅的《风云》、《中华英雄》、
《决战紫禁之巅》式电脑动画特效,辅以动作导演程小东的华丽武打设计,并且比王晶带
来更认真些的电影感觉,尤其是有他的“爱将”舒淇的部分,更是拍得凄美如画。扮演“
陈近南”的郑伊健也是他的私人,由于伊面也算“大明星”,在他出场的一两集戏里,倒也
做出了“大制作”的感觉。问题在于,文隽本身虽然不算是个蹩脚的编剧,但他出于虚荣
心或别的什么想法而不顾剧情的完整性硬往里边塞进这两个人,即使我们理解他想以舒淇
,伊面这两位电影明星为这套剧增加“卖点”,但是这种“顾前不顾后”的苟且做法却使
得这套戏反而丢了分。舒淇饰剧中韦小宝的“初恋情人”小金鱼,亦即文隽所谓“韦小宝
七个老婆之一”,为韦小宝殉情而死的“元配正妻”。哇!他还真是好宠自己一手从台湾
写真书摊上挖掘过门的舒淇。为了捧她竟然不惜子虚乌有地捏造出一条有情有义的小金
鱼来,用这个角色替代了原著中的曾柔,还不惜和王晶一起“偷天换日”地将韦小宝本来
出道时的年龄十二岁提升为二十岁,使其合适于有一个至死不渝的“初恋情人”。并由这
个地方引申而贯穿全剧,从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偷天换日”——将小流氓韦小宝这个
经典角色改装为一位重情重义的好汉子,最后顶天立地成为一个连走路都像黄飞鸿的慷慨
赴死式民族英雄。
陈近南这个角色最初的人选是赵文卓,终于换成了文隽心目中“最佳黑帮大哥”郑
伊健。可是郑伊健只肯做一两集陈总舵主,从此再不露面。文隽也有补锅的办法,他把陈
近南剩下来的四十集戏改由一个他自己捏造的“天地会北方总舵主胡德帝”做替身做到
死,这个角色由便宜多了的老演员梁家仁演,代陈近南收徒、代陈近南死。至于赵文卓,文
隽一笔带过,在剧中替他起名曰“天地会三王之一的张有福”(也是文隽自创的人物),
安排他露脸两秒钟,就此了事。这都是为了迁就一两个“明星”而多了出来的“蛇足”,
能做出这样的多余动作的人,艺术课考试一定不会及格。由此可见,文隽和王晶这样儿玩
电影玩电视的人即使得志一时,终究也只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混世魔王”。
金庸曾说,《鹿鼎记》不是一部“讲感情”的小说。韦小宝也不是一个重情义的角
色,一个生于市肆、目不识丁的小无赖在那样一个畸形的社会中竟尔平步青云、八面逢源
,折射的是金庸所谓“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的悲剧”。作者自承,韦小宝身上有阿Q的一些影
子,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皆可用来照照自身的镜子。但在《小宝与康熙》一剧,我们最终看
到的是一部先搞笑、后煽情的武打戏,包括韦小宝犹如段正淳般对每个女子用情极深,并
使之甘愿为他舍生忘死(剧中他死了两个妻子,其中一个是林心如格格);后来韦小宝更
成为一位武功盖世、大仁大义、智勇双全且集中人间几乎一切美德的大英雄。单以这套
剧而不提原著,可以说这正是该剧“以情感人”之处,“偷天换日”的篡改手法也发挥到
了“历史高度”。这仍然不能算是王晶文隽这两个混混所能办到的,而是在编剧中真正起
“主笔”作用的秋婷,熟悉港台影视创作的人对这位编剧及其影、视作品料必不陌生。
监制潘文杰主导文戏,使王晶之辈终究不能无聊到底。从这套戏中,我们看出《告别
紫禁城》的苍凉无奈味道,看出《岁月风云》由微显大的历史感,看出《上海皇帝之永霸
天下》历史人物在大势浮沉中的进退两难,以及电影《新上海滩》男人的情谊在对立中无
力的挣扎……潘文杰本是香港电视剧的老牌监制,主导过不少名剧的创作,后来随麦当雄
杀人电影圈,执导《细说当年——跛豪》获金像最佳导演奖,此人擅于“枭雄传记”,电影
中往往透出些许沧桑怀旧感。当年他拍张之亮《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续集《告别紫禁
城》,便是与文隽合作。此次潘文杰入伙,《小宝与康熙》的男人戏从两小无猜的友情到
势不两立但又惺惺相惜的矛盾冲突,有的地方不失回肠荡气之感,到了最后康熙擒斩韦小
宝之际,剧里剧外已是欲罢不能。有潘文杰在这里,这套戏就不再只是一味的笑闹了,也难
为了张卫健,他后边自己都笑不出来了。尽管张卫健来来去去还是《少年英雄方世玉》那
几板斧,到了该“告别紫禁城”的时候,由不得他不满目沧桑。
愈堕落,愈英雄。这部戏倒是无意中诠绎出了这一层意味,纵然做了“英雄”又如何
?
港影持续低潮,倒是荧屏上猛龙过江耍得热闹。不少电影人跻身于此,电视剧倒像是
越来越有看头了。先前看一眼李惠民监制的台湾版《笑傲江湖》,那份气象万千的电影感
觉毕竟是以前的小作坊电视剧不能想象得到的。至于一些文字上成名了的题材,影视改编
的好坏终究得看改编者自身的修为高低,但即使如此,出来的效果相信也是见仁见智。
潘文杰版《鹿鼎记》改得如何?有道是:
“荧屏再见紫禁城,金庸不识韦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