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原则: 译音循本
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就得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目前外国人名的译音经常是根据读音规则或译名规则来转写,这种做法违反了“译音循本”的原则。
遵循“译音循本”的原则而改换译名的一个例子是泰国总理Yingluck 名字的翻译。Yingluck 过去一直译成英禄,2011 年7 月3日新华社在有关她参加总理选举投票的新闻稿中改译成英拉。
新华社译名室的吴迪解释说:“按照泰国语的标准译音表,luck 中lu 发‘禄’音,按照泰国语的惯例,元音后面的子音ck 作为最后一个音节不发音,所以我们一开始看到Yingluck 就译为‘英禄’。
后来,外交部相关负责人打来电话说泰国民众都将luck 发音为‘拉’,当时考虑到她还没有当选为总理,改后影响也不大,于是就纠正为‘英拉’。”其他定名纠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9.11 之后,本·拉登这个名字一夜之间世人皆知。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编委李纯指出,“拉登是媒体根据英语发音译的,但拉丹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系里根本没有登这个音节,所以只能译成拉丹。从这点可以看出民间望英文而音译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然而“民间”之所以把Laden 误译成了拉登而没有译成拉丹,原因还得从他们案头的译名手册去找。打开第一版《大辞典》,只有“Laden 拉当[ 法]/Laden 拉登[ 德、罗]”,没有拉丹,《大辞典》所附的“国家和地区代称名称对照表”里也不包含阿拉伯语。
既然拉当确定无疑是法国或法语人名,译者只有选择不那么确定的拉登。当然,译者如果认真一些,看见Laden 后面的方括号里不包括“阿拉伯”,应该查一查正文后面附录的“阿拉伯汉译音表”,那样就会知道,den 根据转写(transliteration)规则应该转写成丹。
我们知道,新闻报道讲求速度,9.11 事件突然发生,记者、译者或编辑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发出中文报道,匆忙之中对译名没有细究,也情有可原。
“译音循本”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按照一个名字最古老的读音或其在源语言里的读音来转写。例如Caius,作为罗马人使用的拉丁名字,其读音一般是/kʌIəs/(Upton et al., 2001),译名有两种,即“卡尤斯[ 罗]/ 凯厄斯[ 英]”。可是这个Caius 早已英国化了,剑桥大学Gonville and CaiusCollege 的Caius 读/ki:z/,因为其创建人Caius 的名字就读/ki:z/。根据“译音循本”的原则,Caius College 的Caius 应该译成基斯,不能译成凯厄斯。
作为一种具有规范功能的工具书,词典不同于一般书籍,读者对词典内容准确度的期待极高,可以说不允许词典出现任何错误。译名手册也一样,所给的译名应该准确无误,让人能放心使用。
那些根据译名规则给出的不符合原名实际读音的中文译名不是准确无误的译名,如果不属于早已约定俗成的译名,就不应进入词典;词典的编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录了这种译名,一旦发现译名有误,须及时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