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从东来吧 关注:47贴子:761
  • 5回复贴,共1

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8-05-25 16:30回复
    第一原则:名从主人
    “名从主人”狭义的理解是“译音要尽量接近原文读音”。然而这两个名字的主人显然并不认为各自的中文名字有何不妥,甚至可以说是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这体现的正是“名从主人”。
    外国人为自己选取的中文名字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自己母语姓名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中文名字,这种名字由于是其主人自己起的,毫不违背“名从主人”的原则。另一种兼顾母语名字的读音;有的译名还兼顾原名的意义。
    有的外国人不懂中文,但他们对自己名字的汉译显然有发言权或决定权。
    一般而言,个人须随家族之姓,人名的翻译也是如此。如果因为改名而有可能切断个人与家族姓氏上的承继关系,就得慎重对待,不能自己想姓什么就姓什么。


    IP属地:北京2楼2018-05-25 16:33
    回复
      2025-11-29 06:05: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原则:定名不咎
      长期以来,“约定俗成”被视为一条重要的翻译原则。细究起来,这一原则有些问题。约定俗成本身的意思是“大家都这样(做/ 说),于是就成了习俗或惯常说法”。这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并不是什么翻译原则。
      对于译者而言,“约定俗成”的隐含意思是“一种说法/ 译名一旦被普遍接受,固定下来,就不再改动了”,这才是一条翻译原则。这一隐含意思用四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定名不咎”。
      对于什么是“定名”,需要加以界定。威廉·莎士比亚这样的译名,已被普遍接受,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属于定名。罗密欧(Romeo /`rəu miəu/)不属于定名,原因有二:一、存在其他译名。曹禺的译名是柔蜜欧,孙大雨的译名是萝密欧;二、即使曹和孙的译名没有被大家接受,也不意味着罗密欧这个译名就完美无缺、不可动摇,译成柔密欧是不是更准确,还可以讨论。
      彼得(Peter)也不属于定名,因为按照Pe 和ter 的汉字转写规范,它可以译成皮特。据此,当一个译名出现后,如果没有再出现其他有影响力的译名或者无人能给出更准确的译名,这样的译名才是定名。
      对于“定名不咎”,也需要进一步加以界定。要把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固定下来的某个特定外国人(尤其是历史人物)的中文译名与译名表或译名手册所提供的一般外国人名的标准或规范译名区别开来。“定名不咎”仅适用于前者,例如《圣经》里的大卫、彼得、马太和历史上的威廉·莎士比亚,不适用于后者,例如今天叫David、Peter、Matthew 和Shakespeare的人。今天这些人的名字没有理由统统都译成大卫、彼得、马太、莎士比亚。


      IP属地:北京3楼2018-05-25 16:34
      回复
        第四原则: 译音循本
        采用译音的办法翻译外国人名,如果实行“名从主人”的原则,就得根据原名本来的实际读音,选用与该读音尽可能贴近而意思得当的汉字来转写,这就是译音循本。目前外国人名的译音经常是根据读音规则或译名规则来转写,这种做法违反了“译音循本”的原则。
        遵循“译音循本”的原则而改换译名的一个例子是泰国总理Yingluck 名字的翻译。Yingluck 过去一直译成英禄,2011 年7 月3日新华社在有关她参加总理选举投票的新闻稿中改译成英拉。
        新华社译名室的吴迪解释说:“按照泰国语的标准译音表,luck 中lu 发‘禄’音,按照泰国语的惯例,元音后面的子音ck 作为最后一个音节不发音,所以我们一开始看到Yingluck 就译为‘英禄’。
        后来,外交部相关负责人打来电话说泰国民众都将luck 发音为‘拉’,当时考虑到她还没有当选为总理,改后影响也不大,于是就纠正为‘英拉’。”其他定名纠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9.11 之后,本·拉登这个名字一夜之间世人皆知。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编委李纯指出,“拉登是媒体根据英语发音译的,但拉丹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系里根本没有登这个音节,所以只能译成拉丹。从这点可以看出民间望英文而音译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然而“民间”之所以把Laden 误译成了拉登而没有译成拉丹,原因还得从他们案头的译名手册去找。打开第一版《大辞典》,只有“Laden 拉当[ 法]/Laden 拉登[ 德、罗]”,没有拉丹,《大辞典》所附的“国家和地区代称名称对照表”里也不包含阿拉伯语。
        既然拉当确定无疑是法国或法语人名,译者只有选择不那么确定的拉登。当然,译者如果认真一些,看见Laden 后面的方括号里不包括“阿拉伯”,应该查一查正文后面附录的“阿拉伯汉译音表”,那样就会知道,den 根据转写(transliteration)规则应该转写成丹。
        我们知道,新闻报道讲求速度,9.11 事件突然发生,记者、译者或编辑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发出中文报道,匆忙之中对译名没有细究,也情有可原。
        “译音循本”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按照一个名字最古老的读音或其在源语言里的读音来转写。例如Caius,作为罗马人使用的拉丁名字,其读音一般是/kʌIəs/(Upton et al., 2001),译名有两种,即“卡尤斯[ 罗]/ 凯厄斯[ 英]”。可是这个Caius 早已英国化了,剑桥大学Gonville and CaiusCollege 的Caius 读/ki:z/,因为其创建人Caius 的名字就读/ki:z/。根据“译音循本”的原则,Caius College 的Caius 应该译成基斯,不能译成凯厄斯。
        作为一种具有规范功能的工具书,词典不同于一般书籍,读者对词典内容准确度的期待极高,可以说不允许词典出现任何错误。译名手册也一样,所给的译名应该准确无误,让人能放心使用。
        那些根据译名规则给出的不符合原名实际读音的中文译名不是准确无误的译名,如果不属于早已约定俗成的译名,就不应进入词典;词典的编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录了这种译名,一旦发现译名有误,须及时更正。


        IP属地:北京5楼2018-05-25 16:36
        回复
          第五原则:音系对应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与任何另外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完全对应,例如英语音位/v/、/ʒ/、/θ/、/ð/、/e/、/æ/ 在汉语里就没有对应音位;但是也似乎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在音系上与另一种语言完全不对应。实际情况是,两种语言之间对应的音位一般要比不对应的音位多。
            严格地说,译音就是用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来有系统地转写另一种语言的音位或音节。为了让转写准确,需要充分利用译入语的全部对应音位和音节,让译名尽量贴近原文名字的读音。
            音系对应首先意味着音位对应。由于早期译者母语方言的影响以及先入为主造成的约定俗成,外国人名的汉译没有做到充分利用汉语的全部对应音位。
            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是用普通话里以卷舌音/ɻɽ/(汉语拼音写作r)为声母的汉字来转写英语或其他语言里以齿龈颤音/r/ 为首辅音的音节,而是用以齿龈边似音/l/ 为声母的汉字来转写。
            当然,汉语里如果没有与以/r/ 为首辅音的某一音节相对应的汉字,就只能用以/l/ 为声母的汉字来转写。例如汉语里没有/ra/、/raɪ/、/raʊn/ 这三个音节,遇上Ralph /ralf/、Fulbright/'fʊlbraɪt/ 和Brown /braʊn/ 这三个名字,只好转写成拉夫、富布莱特和布朗。
            可是汉语普通话里有的字的读音与英语里以齿龈颤音/r/ 为首辅音的音节很接近,比较:若和/rə/ 、/rʊə/ ;瑞和/re/、/r/、/r/ ;润和/rən/ ;阮和/ræn/ ;冉和/ræŋ/ ;饶和/rɒ/、/rɔ:/ ;儒和/ru/、荣和/run/、/ru:n/ ;柔和/rəʊ/ 等。
            过去懂外语的人少,从事翻译的主要是少数专业人士,由新华社译名室这样的权威机构制订的译名规范推行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即使是错误或不太准确的译名,一旦进入译名手册,也容易被使用者接受,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懂外语,不直接接触外国人,也不知道外国人名的实际读音。现在则不同,受过教育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机会直接接触外国人或外语,当他们知道了外国人名的实际发音与译名手册所给的发音不一致后,会对译名手册的译名产生质疑乃至抵触。
            音系对应还意味着,中文译名的字数应尽量贴近外国人名的音节数。英语的某些双辅音与某些元音结合在一起,读音与汉语里的某些字很近似,如Patricia /pə’trɪʃə/ 和Patrick /’pætrɪk/ 里的/trɪ/ 与汉字垂就很相似,与其译成四音节的帕特里夏和帕特里克,不如译成三音节的帕垂霞和帕垂克。同样,把哈姆雷特的母亲Gertrude译成格特鲁德(新华社译名室,2004)不如译成葛楚或葛楚德。
            语音系统的对应要求音位和音节的转写要系统而规范,做到同音同译、异音异译。可能是因为早期译者对送气和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关系认识得不太清楚,/p/ 和/b/、/t/ 和/d/ 常常不分,有时用b 声母的字来转写外语中以p 为首辅音的音节,或用d 声母的字来转写外语中以/t/ 为首辅音的音节,例如Peter译成彼得。
            如果实行同音同译、异音异译,著名丹麦语言学家Otto Jespersen /`jɛspəs(ə)n/的per 应转写成珀,而不是佩、柏或泊;Betty 应转写成贝媞,而不是贝蒂。Peter的转写比较麻烦,因为汉语的te这个音节,除了特之外,没有别的特别好的当用字,只好译成皮特;如果需要把Peter 与Pitt /pɪt/ 区别开来,可以考虑把Peter 转写成皮德,把Pitt 转写成皮特。
            外国人名的汉译中存在的混乱,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有关各方在人名翻译的原则上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细则;二是译者对外国人名的实际读音和意思不太清楚。
            针对第一个原因,本文论证“名从主人”是外国人名汉译的根本原则,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尊重外国人自己选择的中文名字,还要在翻译他们名字的时候,遵循译名的原则和规范,将名字的意义考虑进去,译音时做到外汉音位系统的有序对应,充分体现外文原名的区别性,这样才可以避免译名的混乱。
          “约定俗成”只能理解为不去改变某一历史人物已被普遍接受的固定译名,不能以此为由把过去一些不准确或不恰当的译名当作圭臬,用来规范今天外国人的译名;不应根据拼读规则来转写外国人的姓名,而应根据外文原名的实际读音来转写。
          转自:中国翻译


          IP属地:北京6楼2018-05-25 16:36
          回复
            注:内容转自新华译名社《外国人名汉译的五大原则》


            IP属地:北京7楼2018-05-25 16: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