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活在“这个世界”,只拥有着“唯有一次的人生”,任世间风云变幻,古今往来风流种种不过幻灭而已,站在这千载一瞬、物我同一的立场上,生命本身真是充满了虚幻。
这些东西其实很浅显,任何一个个体定然曾经深深思索,更何况那么多先人智者存在于那些精神重于物质的时代。有太多人走在我的前面,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只能笑叹一声——都一个结果罢了,以此安慰我的心性。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不论是为文者,还是以这个身体承担着生命苦难的个体,都是自为的人,而我现在,并不自为。为文者因为文字而存有抱慰,强者因为本身的存在而不需抱慰——生命的强力意志。
很明显,我是弱者,我不敢否认强者的存在,但我明白一个为文者就必定是弱者——这样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不禁想到,俄罗斯精神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他对启蒙精神的雄控和对耶路撒冷精神的雄辩。因为需要抱慰的个体,说到底都是弱者。
我渐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了,似乎除了不停的言说生命的苦难之外就找不到意义。其实转过身来,生命的苦难本来就存在着,本来就被无数多的人说过也将被更多的人而说,我说与不说其实都没有意义。我的生命中,只有复叙。
我不懂,怎么样的人生才可被期望。
不可否认,我一直在苛问可以期望的人生,虽然期望本身不过是一个值得问训的范畴,但我已经葆有了期望这一概念,寻根究底的想要知道期望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不可能。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语言是看不清语言的。所以,当代哲学的主题,是模糊,是让个体可以安然于此世。于是,当代哲学等于文学。
不过文学又是什么呢?以我年轻的生命看来,文学是个体言说个体,是呢喃“我在”,在呢喃之中找回“这个世界”的抱慰,找回“我在这里”的生命感觉。
不过我并不懂文学,实际上我什么也不懂,虽然我也读过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书籍,但我至少无法明白——书籍淹没灵性。
或者也并非无法明白,只是我找不到其它的路,这只是无可奈何而已。
为什么生命总是在无可奈何与不得不活之间呢?悲观到死的人总是很少的,因为悲观来自于思考的敏感,或者用基尔克果的生活辩证法看来,悲观来自伦理与道德的极限,但个体既然可以思考到悲观,再进一步——悲观这种情感到底意味着什么,尼采不是说活着的人拥有一种厌烦生命的生命观是一个笑话?
那么,存在种种生命观的原因又是什么?
问到底,终于还是回到这个个体。
是个体的生命感觉。
我的生命感觉又是什么呢?
我有一个野心,希望有一种东西可以安慰在各种生命观下的个人,我想伸出自己的手去抚平那一个个生命的伤痕——生命总是不幸的,任何的生存方式,任何的思考方式,任何的行为,任何的选择都是无辜的,生命先天就有欠缺,我想让这个世界承认这种欠缺,让个人能活在幸福里。
太美好了。
但是这可能么?理想一回到现实,问题就太多。个人的欲望,是“这个世界”里的任何的“手”都无法承担的。
若真的有那个要求抚平一切苦难的上帝,那一定不是这个世界的,与这个世界的人,也完全没有关系。那只是一种太美好的,不能打破的幻想。
何必呢?只是一次的人生,何必去苛问种种,细细把握生命的这一个瞬间,就明明是我能做到的极限了啊……
但不管如何,我还是会坚持阅读,坚持着以复叙的身位介入一个个思想着的前人,在那些支言片语的道听途说中,活着。
我的生命依然长久么?我不愿急着做出回答,因为我此时是为自己而写,我庆幸自己此时并非一个贩卖文字者,不然我就会以种种看似理所当然的言语来做总结了。
为自己而写的文字,从来都是没有答案的呢喃。
这也是一个答案?我笑着问自己。
突然想起苏子的一首我深爱的诗:“人生何处知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就如飞鸿一样,在这个世间来来去去,遇到了、经历了、感受了、反思了、痛苦了、觉悟了、无助了、悲观了、无奈了,在这个世界或许留下了支言片语、或许有所建业、或许感到满足,但更多是什么也没有,但如飞鸿终会离去,人亦总会离开此世,连这个世界存在的唯一证据——自己的回忆都没有了,这个世界也就从生命逝去的那一个瞬间坠落了。鸿飞走了,指爪留着又有什么用呢?没有鸿的见证,没有鸿的在场,一切不过是虚幻的不真实而已。”
不管什么地方,不管经受到了何等境遇,不管世人对自己如何看,对于孤独的灵魂都是一样的。赤条条的来,不带羁绊的而去,纵使自己在这个世界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都没有意义。鸿飞人死,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哪还管那么多。
那么我现在在做什么呢?
我想自信的说,我活在当下。我努力让自己的指爪多留一些在这个世界——这个我依然活着的世界。
悲观么?我的耳边又浮起那个熟悉的声音。不!我只是肤浅的无奈而已。
2009/3/12
这些东西其实很浅显,任何一个个体定然曾经深深思索,更何况那么多先人智者存在于那些精神重于物质的时代。有太多人走在我的前面,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只能笑叹一声——都一个结果罢了,以此安慰我的心性。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罢了。不论是为文者,还是以这个身体承担着生命苦难的个体,都是自为的人,而我现在,并不自为。为文者因为文字而存有抱慰,强者因为本身的存在而不需抱慰——生命的强力意志。
很明显,我是弱者,我不敢否认强者的存在,但我明白一个为文者就必定是弱者——这样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不禁想到,俄罗斯精神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他对启蒙精神的雄控和对耶路撒冷精神的雄辩。因为需要抱慰的个体,说到底都是弱者。
我渐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了,似乎除了不停的言说生命的苦难之外就找不到意义。其实转过身来,生命的苦难本来就存在着,本来就被无数多的人说过也将被更多的人而说,我说与不说其实都没有意义。我的生命中,只有复叙。
我不懂,怎么样的人生才可被期望。
不可否认,我一直在苛问可以期望的人生,虽然期望本身不过是一个值得问训的范畴,但我已经葆有了期望这一概念,寻根究底的想要知道期望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不可能。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语言是看不清语言的。所以,当代哲学的主题,是模糊,是让个体可以安然于此世。于是,当代哲学等于文学。
不过文学又是什么呢?以我年轻的生命看来,文学是个体言说个体,是呢喃“我在”,在呢喃之中找回“这个世界”的抱慰,找回“我在这里”的生命感觉。
不过我并不懂文学,实际上我什么也不懂,虽然我也读过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书籍,但我至少无法明白——书籍淹没灵性。
或者也并非无法明白,只是我找不到其它的路,这只是无可奈何而已。
为什么生命总是在无可奈何与不得不活之间呢?悲观到死的人总是很少的,因为悲观来自于思考的敏感,或者用基尔克果的生活辩证法看来,悲观来自伦理与道德的极限,但个体既然可以思考到悲观,再进一步——悲观这种情感到底意味着什么,尼采不是说活着的人拥有一种厌烦生命的生命观是一个笑话?
那么,存在种种生命观的原因又是什么?
问到底,终于还是回到这个个体。
是个体的生命感觉。
我的生命感觉又是什么呢?
我有一个野心,希望有一种东西可以安慰在各种生命观下的个人,我想伸出自己的手去抚平那一个个生命的伤痕——生命总是不幸的,任何的生存方式,任何的思考方式,任何的行为,任何的选择都是无辜的,生命先天就有欠缺,我想让这个世界承认这种欠缺,让个人能活在幸福里。
太美好了。
但是这可能么?理想一回到现实,问题就太多。个人的欲望,是“这个世界”里的任何的“手”都无法承担的。
若真的有那个要求抚平一切苦难的上帝,那一定不是这个世界的,与这个世界的人,也完全没有关系。那只是一种太美好的,不能打破的幻想。
何必呢?只是一次的人生,何必去苛问种种,细细把握生命的这一个瞬间,就明明是我能做到的极限了啊……
但不管如何,我还是会坚持阅读,坚持着以复叙的身位介入一个个思想着的前人,在那些支言片语的道听途说中,活着。
我的生命依然长久么?我不愿急着做出回答,因为我此时是为自己而写,我庆幸自己此时并非一个贩卖文字者,不然我就会以种种看似理所当然的言语来做总结了。
为自己而写的文字,从来都是没有答案的呢喃。
这也是一个答案?我笑着问自己。
突然想起苏子的一首我深爱的诗:“人生何处知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就如飞鸿一样,在这个世间来来去去,遇到了、经历了、感受了、反思了、痛苦了、觉悟了、无助了、悲观了、无奈了,在这个世界或许留下了支言片语、或许有所建业、或许感到满足,但更多是什么也没有,但如飞鸿终会离去,人亦总会离开此世,连这个世界存在的唯一证据——自己的回忆都没有了,这个世界也就从生命逝去的那一个瞬间坠落了。鸿飞走了,指爪留着又有什么用呢?没有鸿的见证,没有鸿的在场,一切不过是虚幻的不真实而已。”
不管什么地方,不管经受到了何等境遇,不管世人对自己如何看,对于孤独的灵魂都是一样的。赤条条的来,不带羁绊的而去,纵使自己在这个世界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都没有意义。鸿飞人死,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哪还管那么多。
那么我现在在做什么呢?
我想自信的说,我活在当下。我努力让自己的指爪多留一些在这个世界——这个我依然活着的世界。
悲观么?我的耳边又浮起那个熟悉的声音。不!我只是肤浅的无奈而已。
20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