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还是能以防御状态取胜的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这一段时间, 苏联军费占GDP15%, 而美国的军费在越战最高峰同时也是太空竞赛最高峰的1968、69年,也只是接近GDP的9%, 其他时间还更低些,大约是GDP的7~8%, 这些钱再扣除越战的战争花销, 实际发展军备的资金占GDP的比例当然大大少于苏联。 只不过美国经济总量大,即使用GDP的5~6%发展军备,就可以保持与苏联的均势, 苏联背着这么沉重的包袱,自然跑不远,这是美国断定能以冷战形式结束美苏对抗的底气之一。
苏联的师里只有几十个是属于战备程度较高的师,其他的都是些架子师,战备程度很低, 想把这些账面上的师动员起来都需要几个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除了部署在东德等地的西部集群等精锐部队外,一多半部队的战备程度都并不高,平均水平要比西方对手低不少。
苏联长期部署在东德,捷克,波兰地区的西部集群是保持在33万人左右,大约是7个坦克师,6个摩步师,1个炮兵师,12个战术导弹旅,5个炮兵旅, 另外在波兰还有一只单独的所谓北部集群,大约是1个坦克师,1个摩步师,3.5万人。
说到核弹,因为大家都不想死,所以如果发动第一次核打击,就必须力求将对方的核报复能力消灭, 而两国反应最快威力最大的核武器就是井基洲际导弹, 要想摧毁这些加固的发射井里的导弹,要么威力足够大,要么精确度高。
而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若命中精度不变,弹头威力提高1倍,摧毁能力增加大约0.6倍;若弹头威力不变,命中精度提高1倍,则摧毁能力增加大约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 所以民兵导弹的精度要高很多的话,可以用小的多的当量就保持足够的威慑力, 而苏联在很长时间里只能靠把导弹造的大大的,用大当量来完成同样的任务。
核反击模式有几种,一种是在敌方核导弹落地之前射出去,但是要想以这种核战略,那么就必须有完善而可靠的核预警体系, 这个不做到非常强大和可靠,很容易会因为一个误报误判让全世界万劫不复。苏联在80年代初步建立了预警体系,但仍然不够完善和可靠,实施这一战略仍然有难度。 还有一种是在敌方核弹落地后实施反击,这种模式的实施就需要己方核力量非常耐打击, 核发射井要很坚固,战略核潜艇要很隐蔽,战略轰炸机的战备程度要很高
而且进入80年代,美苏的公路和铁路机动导弹也在成熟,为了打击这些核力量,对核弹头的精度仍然有要求。
所以综合来看,美帝的井基核导弹一直精度比俄国的要高很多,战略核潜艇的安静性射程精度也高于俄国,战略轰炸机从数量到质量到战备程度也高于俄国, 所以在核力量这块美国在大部分时间优势都很明显,最多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接近于均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