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Fine: Telefunken U47
在这儿,我们就不浪费篇幅介绍Telefunken U47了,因为它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款麦克风了,我们要着重介绍下Bob Fine。在唱片行业快速创新的1950年,录音工程师C. Robert “Bob” Fine正在计划为羽翼未丰的经典品牌Mercury Records 录制他的第一张唱片。在那时,立体声唱片还未到黄金时期,但是单声道的12″Lp以及磁带(战争结束时源自德国的一项技术)已经出现。1947年,Telefunken U47也横空出世,这款真空管电容麦克风对Bob Fine的 Living Presence录音技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Fine 对乐谱的高音段进行了水平检查,之后,整场录制的动态范围就没做过调整,也没有出现单个乐器特别凸显的状况,并且没有压缩……”
1951年的4月,Fine在风城与芝加哥交响乐团(乐队指挥是Rafael Kubelik)一同录制了Mercury的《first sessions》。Fine 在New York studios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有过用一支麦克风录制唱片的经验,而他所使用的这支麦克风就是在那时的美国还没有那么有名的Telefunken U47。他的计划极其简单且大胆:将全指向的U47吊装在交响乐厅指挥台上方25英尺的位置来录制Mussorgsky的《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吊装位置是在彩排时确定的。Fine 对乐谱的高音段进行了水平检查,之后,整场录制的动态范围就没做过调整,也没有出现单个乐器特别凸显的状况,并且没有压缩。这场演出的录制完全由指挥来指导。

从舒缓的 “Catacombs”乐章到雷鸣般的“The Bogatyr Gates”乐章,这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录音捕捉到了Maurice Ravel的管弦乐队的精彩的动态范围,是这支美国管弦乐队的巅峰之作。《纽约时报》乐评人Howard Taubman在听到这段录音后评论道:“录制的效果非常棒,感觉和在演出现场听到的一样。”Mercury Living Presence系列由此诞生。随着立体声在50年代中期的发展,Mercury团队开始同时使用三支U47,将左、中、右三支麦克风直接接入3声道1/2“Ampex录音机,这样就能根据需求直接混缩成双声道立体声和单声道的唱片。
Living Presence立体声技术的核心概念是从一个强大的、集中的中心开始:一个单一来源的声场本身作为一个现场听觉盛宴的明确的单声道文件。中间麦克风的最终放置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仔细聆听并慢慢调整。中间麦克风的声像设定好后,Fine就直接确定了侧面麦克风的摆放位置。在具有良好声学效果的场地中,这些侧面的麦克风会被放置在跟中间麦克风同一平面的位置。Fine与指挥团结协作,为了更好地平衡管弦乐部分,还适当地调整了乐手们的位置,使得音乐的动态完全掌握在指挥和管弦乐队的手中。整个过程中没有用录音技术对动态进行任何调整,并且Mercury的远程遥控车也没有配备任何类型的外置装备。
当Bob Fine开始为Mercury录音时,U47确实是高保真音乐应用的唯一严谨的选择。几年后,当Schoeps m201上市时,Bob发现自己更喜欢m201。U47的存在峰值(同时使用三支U47会使情况加剧),会格外突出单个乐器和乐段,使得整体乐团失衡。 201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少的干扰峰值使得Fine可以通过将它们悬挂在更高和更远的位置来捕捉更多的现场环境的同时仍然能清晰地拾取琴弦和木管乐器。
但U47粗狂而权威的声音特点使得它得到了Frank Sinatra的青睐,Frank Sinatra用过一次U47后,就不再使用其他的人声话筒了。从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和约翰·科尔特兰(John Coltrane)到披头士(Beatles)和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高性能的U 47作为传奇色彩的声乐麦克风被广泛使用。在大师们的御用麦克风--第一篇 中,我们承诺揭晓U47(以及心型指向和8字指向的U48)到底是 Telefunken还是 Neumann制造的。一个比较圆滑的说法是:它们是由Georg Neumann GmbH设计和制造,由Telefunken重贴标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