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部长吧 关注:5,613贴子:605,947
  • 18回复贴,共1

转一篇科普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spacex。
其实就是四点:spacex是什么?它的技术到底怎样?它如何运作?它的启示是啥?
先讲第一部分,spacex是什么?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认识,就是spacex并不是nasa的马甲,相反,spacex是在nasa已经忍无可忍的时候,偶然出现的一家航空分包商而已。
讲这个章节时,需要大家脑海里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
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名义上是成立于2006年12月,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各出资50%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但实际上,远比这个时间悠久。
为什么是这两家公司成立呢?因为他们知道NASA没有其他选择,只有用这两家的火箭。也就是洛马的宇宙神系列火箭和波音的德尔塔系列火箭。
有同学会说,不是还有玛丽埃塔公司的大力神系列火箭吗?口可口可,别人早被洛马收购了,收购后,那就是"干儿子不如亲儿子",所以2005年,大力神就退役了。
ULA在没成立之前,就已经是"两家合谋市场"了,反映到市场上的就是:发射价格。
已经不是用一个"贵"字能解释的了,而是"其贵无比"
举个例子:ULA在2012财年,按照"惯例"又上涨了发射费用,幅度是30%。于是,一个让NASA想杀人的价格出现了:4次发射,17.4亿美元,平均每次发射4.35亿美元!
而同年的东部强国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费用为6000万美元以上。当然,俄国人的价格也不低,但也只有1个多亿。
NASA还不得不用,因为你不用,就没有别的供应商可以用,只有这两家。
在常年忍受ULA折磨的过程中,NASA发誓要降低发射成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深空探测等方面。
于是,2002年成立的spacex在辗转生存了几年后,终于靠马斯克背后的风投牵线,进入了NASA的视野。
大家需要认识到的是spacex的成立就不是为了做福利去的。
跟所有的互联网公司一样,spacex的成立逻辑就是:提出概念——依靠风投资金——通过海量资金的投入占领市场——形成垄断——提高价格。
但第一步就是要节省成本。
于是,spacex的节省成本方式几乎到了极致:
1.研发可回收火箭。 可回收火箭并非是一项特别新的技术。
科普一下:早在80年代末,苏联就曾设想过多重可复用的火箭系统。其中以"能源"号超级火箭为母型研制的ГК-175可回收式重型运载火箭。其最大的特征,在于配备了可独立飞行滑翔降落的助推器组件。在火箭发射以后,全部助推器将在空中展开机翼,以滑翔的方式着陆返厂。
即使是这样,这个技术也没有也没有得到大规模的运用,反而束之高阁。
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在发射过程中并不是以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而使发射的成功率为考虑因素,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技术上的不成熟技术上的不成熟的。
所以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术只是中美俄三国常规技术中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技术。
但是space x他们主要以成本为自己的运营根本,所以必须使用这种技术。
回顾这项技术,可回收火箭技术并非只有垂直降落这一项,实际上伞降,自由滑行式的都是可回收火箭技术组成的一部分,无非是哪个技术更能够降低成本而已。
但是,spacex选择的垂直回收技术是其中最炫酷的一种方式。
所以很多资本爱好者,尤其是创业者觉得很新鲜。
2011年,他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试验性的回收火箭,叫蚱蜢。
这也是马斯克的赌博。
通过5次左右的实验,互联网公司spacex就宣布"这项技术成功啦!"
让所有的人包括首席都目瞪口呆,因为这个超越了航天技术中最基本的实验规则。
然而作为互联网公司,短平快是他们遵循的基本基因,所以任何试验都只要有一点点成果,就能被夸大其词。
于是在2015年经过了数次猎鹰火箭的失败之后。猎鹰9号终于在太空中画上了一个完美的x。
2.不惜一切代价省成本。
spacex的本质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它的思路,也就是短平快。
这个思路在梅林发动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下个章节中我再详细的讲一讲梅林发动机的由来。
除了梅林发动机,spacex另外一个节省成本的地方就是发射场的选择。
无论是采用什么关系,混入卡纳维拉尔角和夸贾林环礁,马斯克在发射场额建设上就是"最大程度节省成本"
所以用最简单的推土机推出一片场地,保证三通一平就成为建设发射场的最基本的要求。
大家可以看一下spacex每次发射的时候,发射场的选择都非常非常的简陋。
只是到了猎鹰9号的时候,才稍微的改观,到了正式的发射场。


IP属地:广东1楼2018-05-13 22:54回复


    IP属地:吉林2楼2018-05-13 22:54
    回复
      2025-08-05 07:54: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再说第二部分,Space X的技术到底怎么样?
      其实,也就是谈谈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SPACEX那台让无数人都在"找爹"的梅林发动机。
      到目前为止,Space X对于自己发动机技术的来源一直闭口不谈。
      这里,首席再提醒一下:SpaceX 不是来给NASA做贡献的,也不是为了人类的航天未来做贡献的,它只是来赚钱的。
      既然是互联网公司,那一定会做到: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搞最大的"媒体效应"。
      2001年,马斯克带着1000万美元直奔莫斯科买火箭,找到了Kosmotras公司的老板,请注意这家公司,俄国航天部门的"白手套",拳头产品是"第聂伯"火箭,又叫做SS-18"撒旦"导弹。
      但马斯克直接被拒绝了。
      1年后,马斯克再去莫斯科买火箭,团队中间多了一个人:麦克格里芬,这个人4年后被小布什提名为NASA的第11任局长,在当时,他的身份是in-Q-tel公司的CEO。
      这个公司是CIA的"白手套",1999年成立的风投,专门为CIA在市场上寻找最先进技术。这家公司在国内也有投资。
      所以,马斯克这个人没那么简单的。
      马斯克当时思路就是赶快买火箭,买了就发射。想法很好,但俄国人不卖!
      于是他要自己造,因为此时,他找到了三个灵魂人物—TRW公司的Tom Mueller、波音公司的Tim Buzza(德尔塔火箭15年之久的制造主管),麦道公司Chris Thompson(麦道三角快帆"DCX"项目,火箭回收技术的创始人)。
      这里重点说说,TRW公司,这是一家专门服务美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动机公司,在1999年的时候,业界有一篇论文评价了他们公司的一台发动机:对于大型助推火箭发动机,可以通过少量地降低发动机性能而使其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这种超低成本的助推液体火箭发动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TRW 公司在这台发动机里推出了针栓式喷注器设计、加衬烧蚀燃烧室/喷管和低成本箔轴承涡轮泵等技术。
      好了,讲了一堆背景了,开始说发动机。第一阶段发动机研制开始的时候,是典型的"多快好省干事业"的做法。
      这个就是梅林1A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障碍小!省钱!),这也是Space X的干爹是NASA这个段子的由来。因为这台发动机唯一的亮点就是燃烧室的针栓式喷注器,"找爹党"都认为这是阿波罗登月舱下降段的变推力发动机技术。但其实这就是TomMueller从TRW公司带来过的"遗产"。
      总的来看,梅林1A发动机,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先做再说"理念的产物,如果要在国内找个"徒子徒孙",首席认为摩拜和OFO的第一代自行车就是—-虽然膈屁股、卡裤裆、费力气,但就是敢推到市场上来。
      梅林1A的数据实在是太难看了,因为毕竟是"民科"公司设计的产物。可,互联网公司不是有风投嘛,反正花的不是我的钱,于是,利用梅林1A,Space X开始试射火箭,检验发动机性能就开始了。2006年3月25日,猎鹰1号火箭首次发射,但发动机在发射中着火了,回收失败。
      带着这个可怜的结果,第二阶段发动机研制开始了。互联网名词叫做"迭代"——梅林1B出现了,但跟没出现差不多,因为技术上没有进步,也从来没有上天过。
      经过漫长的的等待,梅林1C出现了,Space X算是有了一台"可以用的发动机",即使是这样,跟RD180比起来,梅林1C的数据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平庸之极。
      说到这里,一定有很多人问,梅林发动机这么差,为啥NASA一定要吊死在Space X这棵树上呢?
      口可口可,这就要说一说,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并不是兜里没有好东西,有,而且不少,但是,NASA你得给钱,你不给钱,我就不用;当然啦,你如果要给钱,就得按照我们两家确定的价格给,不然我还是不用;最后,你就是给了钱,我也不一定会自己研发,因为要省成本嘛。为了"省成本",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自断手脚",置灯塔的国家利益不顾,在"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理念指引下,直接赖上了RD180发动机。
      2017年9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新合同:向ULA购买安装了RD180发动机的"宇宙神—5"火箭直至2025年;2028年前继续购买RD180发动机。要知道,这离1999年,灯塔第一次购买RD180发动机,已经过去了快20年了,美国人仍然没有研发出跟RD180一样的发动机。
      灯塔国防部在2016年底曾经出了一份报告:灯塔从零开始研发,需要5年时间才能研发出跟RD180一样的发动机,而洛克希德公司库存的RD180只能用2年,剩下3年基本"干等着",或者让欧洲人、东部强国发射。
      于是,望着这么大一份"蛋糕"。Space X终于暴露了自己最大的野心—-什么狗屁去火星!什么狗屁送火箭、送跑车!都是假的!我的目标就是军方的发射合同。
      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指引下,历经10年时间后,2016年底,梅林1D的plus版本,终于出现了。在NASA已经"顾不了颜面"走上前台的猛烈支持下,梅林1D的海平面推力从最早1A型的34.6吨升至86.2吨(RD180海平面推力390吨笑而不语)
      只有这么一款发动机,又要赶在下一轮融资之前尽早盈利,咋办?
      就只有"赶鸭子上架"了。这也是猎鹰9号捆绑9个发动机,猎鹰重型捆绑27个发动机奇葩场景。
      资本可不管成功率


      IP属地:广东3楼2018-05-13 22:54
      回复
        接着讲第三部分,也就是SpaceX怎么运作的?
        SpaceX在运作方面,基本就是遵循了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法则":噱头、成本、融资
        一、噱头
        其实就是火箭回收技术,这是无数文艺青年觉得最"震撼"的东西,毕竟文艺青年脑容量小。
        前面两篇都说过了,火箭回收技术是在冷战时代探索的技术,当时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航天飞机。可面对一次发射需要15亿美元的天价费用,和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的事故,美国人被迫直接退役了所有的航天飞机。而苏联人的暴风雪号就直接封存了。
        90年代,麦道公司推出了DC-X计划,并且成功的12次将火箭垂直降落,证明了垂直回收火箭这条路径可以走的通。
        在浪潮下,1997年基斯特勒火箭飞机公司( Kistler)跳出来了,决定商业化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这也就是K1火箭计划。而K1火箭同样是由风投的"指点",购买了70台陈列在俄国"航天产业货架"上的NK-33发动机。(是不是很眼熟?对,就是马斯克想买但别人不卖的发动机)但K-1没能走到最后,2007年,NASA终止了跟K-1的协议。
        此时,Space X 登上了历史舞台。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人:麦克.格里芬,NASA的局长,这个人同时投资了Kistler和Space X,合计投资金额5亿美元。
        2002年,Space X 开始正式运作,3年后,也就是2005年,在夸贾林空军基地开始了猎鹰1号的"三连射"之路,当然,2005年、2006年、2007年全部都失败了。
        但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在"Paypal黑手党"的光环笼罩下,Space X 居然跟NASA签约了。NASA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十年内,也就是2017年,恢复灯塔的载人航天能力。而当时Space X连个P都没有。
        猎鹰1号基本上就在验证梅林系列发动机。
        而到了2013年,"蚱蜢"火箭出现了,验证可回收技术,其实就是验证20年前麦道的DC-X技术还能不能用。
        2015年1月10日,在蚱蜢火箭验证工作完成后,猎鹰9号登场了,开始了漫长的回收测试。因为要履行与NASA的合同,所以所有的测试都是带着实际发射任务的。
        当然,前六次都失败了。直到,2016年4月8日,龙飞船的成功。那一天,东部强国的财经博主、军事博主、情感博主、读物博主、律师、作家都跟昨天一样,高潮了一番。
        但是,但是,但是,真正的高潮来了:成功回收后的一级到底能不能用?毕竟这才是火箭回收的根本目的。
        2015年10月,耶路撒冷召开的第66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可回收火箭团队负责人申麟曾经问过与会的SpaceX公司发射业务的副总裁一个问题:"Space X公司成功回收火箭后,要花多大的成本来实现重复使用?"
        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但对方一番"太极" :"Space X公司会在可靠性、安全性、成本、技术难度、运载能力等方面进行平衡,综合考虑。"
        翻译过来,就是三个字:没法用。
        没法用,******啊。
        这里需要科普一下:中国对可回收火箭的研究是2011年开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开始设立可回收火箭项目,副总研究师申麟领衔,目前主要攻克的是"降落伞+气囊"和"垂直降落"两种方式。
        2016年申麟接受了采访,他对猎鹰9号给出了评论:
        第一,‘猎鹰9号’是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但零部件,包括发动机等并非按照重复使用来设计的。
        第二,‘猎鹰9号’返回后,它的结构、发动机需要检测、维护,部分零部件可能需要更换,成本不一定能降。
        第三,测算过‘猎鹰9号’发射、回收过程后发现,它的运载能力损失在30%以上。Space X海上发射、回收那次,只搭载500多千克的一颗小卫星。
        这是行家的意见,非常清晰的解释SpaceX玩的噱头。
        二、成本
        SpaceX作为互联网公司,一切都是成本导向。就一条原则:尽量自己制造,使用整合的生产线,使用现代元件;避免庞大的供应链、传统的设计、叠加的外包订单厂商。
        比如,在Ebay购买二手的测距仪,原因是新的测距仪25000美元,而二手的只要7000;比如,用浴室的零件生产飞船的门把手,节约1,470 美元;比如,用赛车用的安全带固定太空人,而不是用传统供应商提供的座椅。
        由于NASA属于风投股东,NASA的联络官把把国有的规范管理带入民营小作坊。
        可,Space X一次又一次反过来"推倒"NASA制定的严格标准:
        比如,为了降成本,说:宇航级元器件的价格昂贵、生产周期长、性能落后等固有缺点是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因而需要使用价格低廉、性能先进的商用器件。可根据NASA的标准,是不行的。
        但Space X说:咋不行?火箭和货运飞船都是近地轨道、短周期的任务,用塑料封装的商用器件就可以了。还说:采用AEC(美国汽车电子协会)标准的商用器件,与灯塔的军标质量保证"相似",因此优先选用。
        活生生将灯塔60年的积累拉低了三个档次。
        三、融资
        首席看了看Equidate和其他媒体披露的一些数据:
        2017年,3.5亿美元
        2016年,10亿美元
        2014年,4.7亿美元
        2012年,2.4亿美元
        2011年,7500万美元
        2010年,5000万美元
        2009年,4.92亿美元
        2008年,2亿美元
        2006年,2.78亿美元
        2004年,1亿美元
        嗯,非常贾药不能停。


        IP属地:广东4楼2018-05-13 22:55
        回复
          第四部分过不了百度的筛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5-13 22:57
          收起回复
            第四部分,我们谈谈Space X究竟有什么启示。
            最后这一部分,因为是这个系列的总结,所以我将分为两部分写,今天是第四部分的第一章节。
            2月8日,也就是昨天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布了《加油!中国火箭|火箭院多位专家发声:到2030年中国火箭运载能力将赶超"猎鹰重型"》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
            里面谈到了四点启示,其实都没谈到点上。
            在讲之前,我希望大家要端正一个看法,就是过去50年,我们国家航天领域的进步是远不如航空领域的。
            如果说大白话就是,航天领域这么多年几乎就是端着钱学森前辈的饭碗在"混日子",而航空领域则在全国"红白裤衩"的骂声中搞出了一批成果(比如:太行发动机,WS15等等),直到发现"自己实在混不过去了",才开始立项长征5号等一系列本该在20年前就该动手的项目。
            从这个角度说,航天领域是需要被批评的。
            但为什么大家都没有受到批评呢?因为"两弹一星"的光芒实在太过于闪亮,这种闪亮用行话说就是"即享受到了荣誉,又背上了包袱"。
            享受荣誉就是,全国人民都不敢去批评他们,觉得他们就是国家最放心的保障;背上包袱就是,正是出于对荣誉的保护,导致航天口在发动机研制、新材料开发等方面迟迟不敢下手,死死抱着发射成功率这个指标不放。
            所以,基于上述背景,2月8月的这篇文章才说了四个启示:1.简化系统,采用成熟技术;2.加快可重复使用技术研究;3.要创新就要容许试错;4.技术突破需要坚持不懈。大家仔细去阅读这四条背后的含义,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篇自我反思书。
            当然,自家的孩子还是最好的,多鼓励鼓励,毕竟未来靠他们来给我们争气。
            让我们把视野放到更宏大的背景来看,SpaceX 带来的影响,是有好有坏的,这种影响因为灯塔和东部强国发展的差异,完全没有办法一概而论。
            请注意首席使用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两个国家在航天领域的不同诉求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让Space X这种模式会出现很奇妙的发展局面。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IP属地:广东7楼2018-05-13 23:08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13 23:15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5-13 23:16
                回复
                  2025-08-05 07:48: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垃圾百度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5-13 23:16
                  回复
                    从此我就成为了部长吧最长的男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5-13 23:18
                    收起回复
                      有趣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5-14 06:01
                      回复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5-14 06:45
                        回复
                          厉害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8-16 12:55
                          回复
                            太长没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8-16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