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93贴子:113,341
  • 12回复贴,共1

为什么说是宋代文化成就了杜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说是宋代文化成就了杜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4-28 20:30回复
    韦庄好杜诗
    作者:王伟 (作者:王伟,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4日 13版)
    唐人选唐诗是唐代颇具特色的文学现象,为学林所雅重。然令人倍感意外的是,饮誉百代之杜甫诗歌却在存世的唐人诗选中遭遇到了空前冷落,除韦庄《又玄集》外,其他选本均对杜诗采取了一种有意的“黜落”。
      究其根由,或可从两方面予以阐释。
    首先,作家作品的经典化既存在于其不间断的评价累积,也有赖于各个历史时期读者的反复阅读与欣赏。杜甫言“诗是吾家事”,其诗笔不辍,安史乱前就有诗千首。乱后,其创作更是进入旺盛期。然《旧唐书·杜甫传》云“甫有集六十卷”,这应是晚唐五代杜诗存世的数量,其作品残损显而易见。作品散佚无疑降低其为读者阅读欣赏的概率。从流传的范围看,据樊晃《杜工部小集》序云,杜甫辞世后,其文集仅流行于江汉,甚至连江东都不甚知道他的诗名。这种狭窄的流传面亦使得杜诗较难为全国尤其是长安文坛所知晓。
    其次,各家选诗旨趣与杜诗风格错位。《唐人选唐诗》编选时代不一,选诗标准互异。如选于开元、天宝时期的《箧中集》皆以古体入选,而杜甫诗作名篇多以律体为主;《御览诗》选诗风格轻艳,入选多“研艳短章”,不离相思离别、春情秋怨的缠绵基调,杜诗落选自在情理之内;《极玄集》选诗意趣或主清空闲雅,或尚凄婉苍秀,亦异于杜诗;《才调集》则以晚唐繁缛绮丽之风格为取舍标准,杜诗鲜涉此道,故难入选;《搜玉小集》所选大多为奉和应制诗,且以初唐作家为主。杜诗或囿于时空因素,或因与编选思想相左,而与诸诗选失之交臂。在此背景下,韦庄《又玄集》作为现存唐人选唐诗中唯一选杜的诗选,就格外引人注目了。
      《又玄集》编选于唐末,供其取舍者几乎是全部唐诗,韦庄“执斧伐山,止求嘉木;挈瓶赴海,但汲甘泉”,经“沙之汰之”“载雕载琢”一番功夫后,收诗299首,诗人146人。其特点如下:
    首先,选诗范围广。时间上,入选作品横跨唐代初、盛、中、晚四个阶段;诗人身份上,从名臣贤相到贫寒士子都有网罗,甚至僧道妇女亦未遗漏;流派上,既有盛唐边塞、山水田园诗派,又有大历十才子,更有中唐韩孟、元白等诗派;风格上,李白之飘逸、韩愈之奇崛、李贺之诡异、高岑之雄奇、元白之轻俗亦皆能兼容;体裁上,入选作品近体、五古、七古、乐府、杂言等各体纷呈。
    其次,选诗尚情感淡远冲和、意境清新自然之作。如李商隐入选的四首诗,皆非后人激赏的《无题》组诗,也非抒寄兴亡的咏史诗,更非那些深情远渺、意象绵密的作品,而全取其前期淡远清新之作。这在王维、李白、杜牧等人诗作的取舍上亦有展现。作为现存唯一编选杜诗入集的唐诗选本,《又玄集》共选杜诗七首;杜甫是该集中入选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可见韦庄对杜甫的推崇和喜爱。具体入选篇目为:《西郊》《禹庙》《山寺》《遣兴》《送韩十四东归砚省》《南邻》《塞望》。详察之,除《塞望》有沉郁的家国之忧外,其余六首都着眼于在平凡题材中挖掘生活新意,将凡俗的生活咀嚼出了诱人的诗意,而被后世奉为经典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高》等竟无一入选。可见,韦庄好杜、选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个人色彩。
      韦庄、杜甫虽异代却同调,在遭遇、思想等方面颇多相似。杜甫父祖名垂青史,其自小立志高远,然一生多穷困潦倒。韦庄远祖多出将入相,近祖也得牧守大州,至韦庄,家族败落,其成年后游幕多方,颠沛流离,与杜甫极为相似。因此,韦庄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好杜,而且学杜、思杜。韦庄弟韦蔼在《浣花集序》中说:“(韦庄)在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因命芟荑,结茅为一室。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陈寅恪《读秦妇吟》一文亦曰“端己生平心仪子美,至以草堂为居,《浣花》名集”。在创作上,韦庄亦受杜甫影响甚深。其诗不仅化用杜诗诗句,而且在风格、意境方面也多借鉴杜诗。但二人毕竟在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上各有不同。从《又玄集·序》看,该集承姚合《极玄集》而编,以“清丽”为旨归,主张文学形式与内容纯净高洁、文学情韵风雅秀美。韦庄虽在文学创作上师法杜甫,但受时代文学思潮影响,其在创作上力主“清丽”,从而使其选杜入集时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符合其文学审美趣味的杜诗上,而对杜诗中反映民生哀苦、关注现实生活、写实记事的篇目则主动排除。这种选择性学杜的做法无法真正领会杜诗广阔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诗艺技巧。
      作为杜诗接受史上的重要事件,韦庄选杜诗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又玄集》在唐代首次将杜诗编入选集,且入选杜诗数量占《又玄集》入选诗人诗作数量之首,这对于杜诗的普及与宣传功莫大焉!在书籍尚未普及和文人别集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入选选集、扩大读者的接受面对于诗人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对作品的细研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杜甫作品自诞生之初,就未受到同时代人的足够重视。韦庄在选集中大量入选杜诗,对于提高杜甫在受众间的知名度以及发现杜诗的价值颇具意义。由此开始,杜甫日渐受到诗坛关注,及至北宋,杜诗全集的编定和千家注杜诗盛况的出现,终使杜甫走到了诗坛中央,并在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努力下,最终确定了其在诗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其次,韦庄选杜虽在形式上对杜诗接受起到推动作用,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并没有真正发现杜诗价值,从而错失了亲手迎接杜诗接受黄金期的机会。韦庄身处晚唐后期,其时诗坛上空弥散着脂粉气、仙道气和历史气,当然也包括韦庄的清丽气。杜甫诗中指斥时弊、哀怜民生而欲再造盛世的内容自然与时风格格不入,受此影响,《又玄集》中“三吏”“三别”等作品被弃置而写景淡雅、抒情柔婉之作被选中实在情理之中。
      (作者:王伟,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05-02 20:35
    回复
      2025-08-14 07:41: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王禹偁笑而不语


      IP属地:浙江5楼2018-05-04 15:58
      回复
        元稹 与 杜甫!元稹 与 杜甫墓志铭!
        杜甫在唐朝就已经火起来了!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白居易也非常推崇杜甫!】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8-05-09 20:30
        回复
          元稹:杜甫墓志铭
          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元稹(江陵士曹时作)
          叙曰: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始尧舜时,君臣以赓歌相和,是后诗人继作,历夏、殷、周千馀年,仲尼缉合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馀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秦、汉已还,采诗之官既废,天下妖谣民讴、歌颂讽赋、曲度嬉戏之词,亦随时间作。至汉武帝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兴。苏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为五言。虽句读文律各异,雅郑之音亦杂,而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子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固无取焉。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兴,官举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予尝欲条析其文,体别相附,与来者为之准,特病懒未就耳。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襄祔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言其大父之为文,拜余为志。辞不能绝,余因系其官阀而铭其卒葬云。
          系曰:昔当阳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艺,令于巩。依艺生审言。审言善诗,官至膳部员外郎。审言生闲。闲生甫。闲为奉天令。甫,字子美,天宝中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命宰相试文,文善,授右卫率府胄曹属。京师乱,步谒行在,拜左拾遗。岁馀,以直言失官,出为华州司功,寻迁京兆功曹。剑南节度严武状为工部员外郎,参谋军事。旋又弃去,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馀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铭曰:维元和之癸巳,粤某月某日之佳辰,合窆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呜呼!千载而下,曰此文先生之古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8-05-09 20:39
          回复
            元稹比杜甫 晚生67年,但
            元稹要花费许多年的时间 来收集、阅读、欣赏、消化杜甫诗词,故
            杜甫在唐朝元稹之前 就已经那么名声鹊起、红火起来了!
            当时的传播工具又是那么地简陋,传播速度又是那么地缓慢。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8-05-09 21:29
            回复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著有文集《杜工部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8-05-09 22:28
              回复
                谁说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也是宋朝的诗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15 23: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