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药是我国古代传统剂型之一,具有贴用时间长,可起局部及全身治疗作用,迄今仍在中医临床外治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去“火毒”工艺控讨 黑膏药去“火毒”方法,文献报道的有3种:即水浸法、喷水法及炸水法去火毒,其中水浸法去“火毒”为历来常规方法。 采用传统和常规的水浸法去火毒,并不能有效、彻底的去除过敏物质,原因可能是水浸时的膏药肉成完整的铊块,浸水时造成与水接触的膏药肉,表面水溶性的致敏源得以充分、较完全的溶出,而药肉内心不能完全溶出。形成膏药批次间的差异,直接影响膏药市场过敏发生率的差异。 根据有关文献,有采用单一的喷水法和炸水法去“火毒”,并进行过敏性试验统计的研究报道,结果表明去“火毒”效果并不比水浸法彻底、完全,优点仅是省时、省工。我们试图采用炸水法和水浸法相结合的去“火毒”工艺进行尝试,从理论上该工艺比上述提及的任何单一去“火毒”方法更理想,更彻底。我们希望通过过敏性的试验,得出与理论相一致的结论,并作出系统性的、科学性的过敏率结果。 炸水法和水浸法相结合的去“火毒”工艺操作:黑膏药经下丹成膏,将下一道工序——成铊改为膏药按下丹搅拌方向充分搅拌,冷凝降温至100℃左右,将膏药缓慢注入事先盛有1/2水的容器内,打开搅拌浆不断搅拌,并将容器内产生的大量烟雾排出,同时药肉成5~7KG左右的铊块。将药肉浸入盛满水的溶器内,每 2天换一次水,浸泡10天,取出,置阴凉干燥处沥干,备用。 二、摊涂 取出用炸水法和水浸法去“火毒”的膏药团块,摊膏前先加热,将温度控制在100℃左右,待膏药熔化后80℃保温过夜,并用搅拌浆按下丹搅拌方向不断搅动以助烟气散失。当锅内冒出气泡较少且膏药呈半稠状时(约75℃),再加细料药粉,充分搅拌进行摊膏。下图为该工艺流程图 膏药水洗 药肉温度100℃左右,罐内水温在90℃左右,边搅拌边注入药肉。——→膏药成铊 (将罐体温度升高至120℃左右,打开阀门将药肉放出,装入浸在水中的蛇皮袋,并成5~7KG铊块)——→膏药水浸 将成铊的药肉浸入水中,每2天换水一次,浸至10天,取出,沥干。
一、去“火毒”工艺控讨 黑膏药去“火毒”方法,文献报道的有3种:即水浸法、喷水法及炸水法去火毒,其中水浸法去“火毒”为历来常规方法。 采用传统和常规的水浸法去火毒,并不能有效、彻底的去除过敏物质,原因可能是水浸时的膏药肉成完整的铊块,浸水时造成与水接触的膏药肉,表面水溶性的致敏源得以充分、较完全的溶出,而药肉内心不能完全溶出。形成膏药批次间的差异,直接影响膏药市场过敏发生率的差异。 根据有关文献,有采用单一的喷水法和炸水法去“火毒”,并进行过敏性试验统计的研究报道,结果表明去“火毒”效果并不比水浸法彻底、完全,优点仅是省时、省工。我们试图采用炸水法和水浸法相结合的去“火毒”工艺进行尝试,从理论上该工艺比上述提及的任何单一去“火毒”方法更理想,更彻底。我们希望通过过敏性的试验,得出与理论相一致的结论,并作出系统性的、科学性的过敏率结果。 炸水法和水浸法相结合的去“火毒”工艺操作:黑膏药经下丹成膏,将下一道工序——成铊改为膏药按下丹搅拌方向充分搅拌,冷凝降温至100℃左右,将膏药缓慢注入事先盛有1/2水的容器内,打开搅拌浆不断搅拌,并将容器内产生的大量烟雾排出,同时药肉成5~7KG左右的铊块。将药肉浸入盛满水的溶器内,每 2天换一次水,浸泡10天,取出,置阴凉干燥处沥干,备用。 二、摊涂 取出用炸水法和水浸法去“火毒”的膏药团块,摊膏前先加热,将温度控制在100℃左右,待膏药熔化后80℃保温过夜,并用搅拌浆按下丹搅拌方向不断搅动以助烟气散失。当锅内冒出气泡较少且膏药呈半稠状时(约75℃),再加细料药粉,充分搅拌进行摊膏。下图为该工艺流程图 膏药水洗 药肉温度100℃左右,罐内水温在90℃左右,边搅拌边注入药肉。——→膏药成铊 (将罐体温度升高至120℃左右,打开阀门将药肉放出,装入浸在水中的蛇皮袋,并成5~7KG铊块)——→膏药水浸 将成铊的药肉浸入水中,每2天换水一次,浸至10天,取出,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