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吧 关注:48,755贴子:1,938,586
  • 16回复贴,共1

河南省焦作市三天内分别祭拜孟州市韩园和马村区韩陂两处韩愈陵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河南省焦作市三天内分别祭拜孟州市韩园和马村区韩陂两处韩愈陵园
李亚忠
2018年4月15日,河南省焦作市孟州新闻网络中心孟州广播电视台报道:“为了纪念韩愈诞辰1250周年,4月14日,主题为‘韩愈文化与孟州发展’的2018中国·孟州海峡两岸韩愈文化研讨会在‘韩愈故里’孟州市隆重开幕……上午研讨会结束后,与会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下午还到韩愈的陵园韩园进行了拜谒和参观学习”。
时隔1天后的4月16日,《河南新闻-韩愈陵园“韩陂(bēi)”标识碑安石大典举行》视频,又报道在焦作市马村区马冯营村隆重举行了韩愈陵园“韩陂”标识碑安石大典仪式。
这样,河南省焦作市就在2018年4月14日和4月16日的3天之内,先后分别祭奠了焦作市西部孟州市(县级市)“韩愈的陵园韩园”和焦作市东部与修武县相邻的马村区马冯营村“韩愈陵园‘韩陂’”。
1个市3天内分别祭奠了西、东两个韩愈陵园,这种事古今中外都很罕有。两个地方都说是韩愈故里和韩愈墓,到底哪里是真的呢?而这样做又哪里都有“面子”,两把稀泥两处都抹的都很圆乎又都很莫名其糊涂!笔者不禁感叹道:“自己戏自己演场场圆满,焦作西焦作东处处乡愁。魂归故里”。因为其中只要有一个韩愈故里和韩愈陵园是真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就终于可以“魂归故里”了。
2000年起,笔者考证出史志里记载的汉、三国、晋代的昌黎郡是今北戴河西古城村,南北朝北魏的昌黎郡是今昌黎靖安镇,韩愈高祖以上也葬于今昌黎县西南五里,至韩愈曾祖韩仁泰任曹州司马才离开今昌黎即古昌黎郡地,至韩愈孙韩绾又回昌黎守祖墓并传嗣到现在,今昌黎县南韩营村韩氏都是韩愈后裔,宋、明两朝也都在今昌黎县城和五峰山先后建有3座韩文公祠并封韩愈后代“博士”“锦衣千户”“奉祀正儒士”等奉祀,明代《永平府志》、韩文公祠碑记、《昌黎县韩氏家谱》等也都有明确记载,故韩愈祖籍郡望故里也即自称“昌黎韩愈”的“昌黎”正是今昌黎县。笔者成果也获秦皇岛市“五个一工程奖”,并发起成立“秦皇岛市昌黎韩愈研究会”,担任第一副会长现又为本会和其他4个社会组织计5个市级社会组织的联合党支部书记。
自清初康熙二年《永平府志》的编纂者们仅以“加以开元之礼乐”的、只记载到开元以前唐朝行政区划的杜祐《通典》中有“营州柳城郡西南至北平郡七百里”,而不顾《新唐书》记载天宝元年又将营州改回古柳城今昌黎靖安镇并“统县一……柳城……又东有碣石山”等记载,就把明代《永平府志》等所记载的今昌黎靖安镇汉柳城、东晋三燕国都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唐营州柳城郡上都督府和柳城县等汉唐之间众多历史文化全都给篡改删除,误指向今辽宁朝阳和义县一带,称“故于古之所谓昌黎、柳城、和龙(即龙城)之事,皆不录此”,一直贻害至今!以致使今昌黎县自清初起汉唐之间历史文化文物竟然成为了一片空白,就像是都被大海给淹没着似的!以致使今昌黎县这么多历史文化文物至今仍大都被埋没着,根本就不能为昌黎县史学和旅游开发事业服务!昌黎碣石山主峰后顶魏武碣石至今无人知晓,更谈不到建成魏武碣石旅游景区千秋万代为旅游开发服务;昌黎靖安镇汉柳城、东晋龙城、慕容皝西北龙山龙翔寺、北魏营州、昌黎郡、唐营州柳城郡上都督府、柳城县全都埋没无闻;韩愈祖籍郡望故里虽经笔者考证出来后也举行过两次研讨会并在昌黎县城北面还建了“韩愈大道”,但昌黎县的一些专家权威们至今却还是每天在转发在喊《韩愈和今昌黎没有关系》之类的网文和口号!以致使昌黎县至今仍被这些专家权威们给忽悠的守着昌黎碣石山主峰后顶魏武碣石、靖安镇三燕国都龙城、县城(已被拆毁)和五峰山宋、明韩文公祠而以为这么多历史文化文物都是与今昌黎县风马牛不相及的!
我作为山海关区乡间的一介普通平民百姓,考证的事情又极多,又最身微言轻,又没有多少经济条件,也就只能是一点点儿的向前推着来的吧!也正可谓是“真理还在家里穿鞋,谬误已经跑遍了整个世界”!也好,让这些专家权威们继续使劲儿地先跑着去吧!以使他们能继续使劲儿地给找毛病以防出错,并继续立此存照,使世人都能真正关注并最终知道事情真谛真相,最后万众一心地大搞特搞昌黎碣石、龙城、韩愈三大千古谜团举世罕见历史文化文物大旅游景区!我也会继续不断努力,以尽快让世人能明辨是非!
而焦作市也大体一样。史家、史志、《韩文公门谱》等都记载韩愈故里在古南阳今修武县、韩愈陵园在原修武县韩陂即今焦作市马村区马冯营村旁。
如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异》:“南阳在怀州修武”。
明陈继如《偃曝余谈》:“修武县东北三十里曰南阳,韩文公之故里,故人呼其庄为韩庄,又曰韩村,愈自上世居此”。
清韩连仲昌黎《韩氏家谱》注:“予祖文公系唐代宗大历三年戊申生于邓州南阳,即河南怀庆修武县,秦名南阳”。
民国《修武县志》:“韩愈墓在韩坡(又称韩陂)。其后裔在安阳城东北十里的韩庄村”。
而孟州却没有类似韩愈故里或韩愈葬于孟州的记载。只是清代以后才有人根据“故老传闻”等开始指说某某处是韩愈墓,以致孟县和修武韩氏自清代起就对薄公堂,一直聚讼争论至今。
笔者在2006年给国家教育部所写《目前教科书中对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的诠释是正确的》网文中分析这些记载遗址后就指出:“韩愈墓究竟是在河南孟县还是在河南修武?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在河南修武”。而近些年修武面世的自唐代始修的《韩文公门谱》中的记载,更是使众多韩愈后裔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祖根正是在修武,韩愈故里也正是在今修武,韩愈陵园在古修武地的今马村区韩陂,而不是在今孟州。所以,此次世界韩氏恳亲会和河南及其他地区诸多韩愈后裔都前来古修武韩愈陵园“韩陂”举行“韩愈陵园‘韩陂’标识碑安石大典”,都一致认为修武才是韩愈故里、韩陂才是韩愈墓即韩愈陵园。
这样,今河北省昌黎县即古“昌黎郡”地的韩愈祖籍郡望故里和河南省修武县的韩愈出生或生活地故里和韩愈陵园的争论尽管还会再继续持续一些时日,但已经都终于渐渐地水落石出,终将都很快就会大白于天下的了!
笔者欣闻将在古修武韩愈陵园“韩陂”举行安石大典,不禁思绪翻涌,感慨良多!故特于其前两日的14日午夜为之慨叹而赋诗一首云:
闻修武16日将复立韩陂韩文公墓碑感怀
秦皇岛市昌黎韩愈研究会联合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
李亚忠
生无一日安朝堂 身后千载魂荡伤
昌黎郡望清彦亵 南阳故里孟族䍿
功齐亚圣仕进指 泰山北斗阀阅囔
古今文曲迷幻聚 悲歌吟叙涕泗滂
2018、4、14午夜
此诗被在河南韩陂安石大典主持词中朗读,并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共鸣而响起热烈掌声!笔者也为人们的日益聪悟惊醒而深感安慰的了!
2018、4、20凌晨


IP属地:河北1楼2018-04-20 17:00回复
    昌黎郡和昌黎县 差的多了 这是典型混淆古今概念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4-23 13:50
    回复(5)
      2025-08-15 21:5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昌黎简考—驳韩愈与今昌黎没关
      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昌黎简考——回复《韩愈真的和咱们的昌黎没有关系》一贴
      原写《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河北昌黎》发表于2002年《河北地方志》并获2002—2003年秦皇岛市“五个一工程”奖)
      李亚忠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自称“昌黎韩愈”,其作品也收为《昌黎先生集》。但其祖籍郡望的“昌黎郡”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千古以来却一直争说不一。
      2000年初,笔者查阅《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东部都尉治……应劭(汉献帝时泰山太守,约卒于汉献帝建安九年以前)曰今昌黎”。《读史方舆纪要》:“渝水源出塞外废瑞州境,东南流至联峰山西,又南入海”。也即汉交黎县又称昌黎即今北戴河集发观光园所在的西古城村,渝水即今戴河恰于其南入海。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若汉之昌黎乃交黎县……晋武帝咸宁二年,分昌黎、辽东、元菟、带方、乐浪郡国五置平州,治昌黎,即汉交黎县”。可见,汉、晋时期的交黎县、昌黎郡和平州都是今北戴河西古城村。
      又查清光绪五年《永平府志》:“魏并柳城、昌黎、棘城于龙城而立昌黎为郡……即燕之旧都龙城,此又一昌黎也”。“旧志云:昌黎在静安……静安有一碑,自叙其地为慕容都”。也即东晋慕容皝所建的前燕国都龙城和北魏昌黎郡都是今昌黎靖安镇。而慕容皝在龙城西北所建的龙翔寺也在今昌黎靖安镇西北10里朱各庄镇孙庄村龙山上的龙山小学院内,不仅明清《永平府志》、《昌黎县志》都有记载,笔者还在其龙山小学院内龙翔寺遗址上找到清代记载这里就是慕容皝观黑白二龙所建龙翔寺的石碑。《辽史•地理志》也记载在今昌黎靖安镇所设的营州邻海军广宁县说:“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金代因广宁县与广宁府重而改广宁县为昌黎县沿用至今。
      可见,汉柳城、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都是今昌黎靖安镇,而并不是今辽宁朝阳。朝阳只叫黄龙城,而并不叫龙城。所以,2005年评选出的2004年我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将辽宁朝阳黄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称为是什么“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也是错误的。因为朝阳只是黄龙城,而并不是龙城,真正的龙城是今昌黎靖安镇。
      而明代万历二十七年的《永平府志》也记载着说:“韩愈:昌黎人……自其曾祖任曹州司马,因家于河阳……今昌黎县有韩氏祖坟及文公祠……宋元丰七年诏封昌黎伯,特庙祀”。明代翟銮、江瑞态在昌黎县城内的韩文公祠碑记中也都清楚地记载着说:“韩子之先,自晋历唐,咸居于是”。“昌黎本源地也,高祖以上实葬于斯”。明末范志完还在昌黎县城东北的西五峰山又修建一座韩文公祠。
      以上记载和遗址都充分说明汉、晋昌黎郡即今北戴河西古城村;南北朝北魏昌黎郡即今昌黎靖安镇。今昌黎县城正在这相距仅百里远的汉晋、南北朝两个昌黎郡中间,正是汉晋南北朝时期的昌黎郡地。而韩愈高祖以上也都生活并安葬于今昌黎、也即汉晋南北朝时期的昌黎郡地。因此韩愈才自称是“昌黎韩愈”,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也正是今昌黎。
      2000年4月24日,笔者给中共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和昌黎县委、县政府写了考察报告,市委书记、市长等多位领导都作出批示部署论证研讨。6月25日,笔者又去昌黎考察靖安镇汉柳城、东晋龙城、北魏营州、昌黎郡古城遗址。26日,在昌黎县文保所,又巧逢荒佃庄乡韩营村主任韩英利,说他们村80%都是韩愈后代,村中有祖坟碑文,还有清光绪二十三年第七次重修的《韩氏家谱》。并说他已向县有关部门反映三年了没人承认,说是假的。我问了他家谱中所记内容,他所答不仅与我所查上述记载相符,而且还更详细!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本真正的《韩氏家谱》,韩营村也可能正是韩愈后裔大型群体。于是立即向市、县有关部门反映,并带他去秦皇岛市文物处对家谱进行鉴定,又带他到秦皇岛日报社给报社领导看。7月6日,笔者与秦皇岛日报记者等一起到韩营村采访,7月7日便见诸报端,一时间众说纷纭!
      家谱中详细记载韩愈祖先自汉弓高壮侯韩颓当所封“营陵”之地即今昌黎县地:“邑西南五里为文公先世葬地,旧有石坊今废。然土阜若丘山者一一尚存,或谓即壮侯藏魄处”。并记载到弓高侯五世孙东汉陇西太守韩寻、韩愈五世祖北魏金部尚书韩均、高祖雅州都督韩晙也都居住并安葬在今昌黎。自其曾祖韩仁泰任曹州司马又携家眷离开今昌黎辗转于山东、河南等地,到韩愈孙韩绾又回今昌黎守祖墓并传嗣到现在。还记载宋元丰七年封韩愈为昌黎伯,以韩愈九世孙韩元亨奉祀于昌黎,世爵博士。明洪武四年,诏复建文公祠于昌黎,授文公十九世孙韩夔锦衣郎奉祀。明崇祯十四年,范志完建西五峰山韩文公祠,提请文公二十八代孙韩法祖为奉祀正儒士,世袭,主奉祀。并在《先代遗迹》栏中记载着:“韩氏祖墓:城西南五里,文公高祖以上之葬地。韩昌黎书院:静安社南,旧刻有符读书诗。符:文公子小字。莲花池:静安堡南,即公书院处。韩文公祠:宋元丰七年建,明洪武四年重建于城东北隅。西五峰韩文公祠:城北十五里,督师范公志完建。‘夷齐读书处’石刻:在城西书院山,系公遗笔”。并在家谱序言中也考证“汉昌黎即今昌黎”。《韩氏家谱》的及时面世向世人揭示了韩愈祖祖孙孙在今昌黎也即古昌黎郡之地世代繁衍生息的清晰脉络,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新华社等也都播发了消息。2000年11月4日,笔者论文《韩愈郡望谈》在中共秦皇岛市委范怀良秘书长支持下在秦皇岛日报发表。同月,国家新版高中《语文》课本吸收这些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此问题作出重大修改,明确诠释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2001年1月18日,笔者又提出成立秦皇岛市韩愈研究会的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又作出成立研究会“以昌黎为主筹备”的批示部署。2002年12月18日,秦皇岛市昌黎韩愈研究会在昌黎正式成立,笔者也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并先后召开两次研讨会。笔者在《河北地方志》所发论文《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河北昌黎》也获2002~2003年度秦皇岛市“五个一工程”奖。
      但因现在研讨论证力度还很弱,范围也较小,还没能从理论上让世人真正都弄懂事情的来龙去脉。以致使诬称韩愈是因未能免除六朝“门阀制度”陋俗、为“求仕”而“冒认”昌黎棘城同姓望族而自称“昌黎韩愈”的错误说法仍在继续泛滥,使韩愈至今仍在蒙受着巨大的不白之冤!
      如今,真相已经大白,韩愈也应该能“魂归故里”了。而韩愈生于修武、葬于修武也都有史志记载,河南孟县“韩愈墓”却无史志记载和可信物证等问题也已日益为世人所渐知和关注!因此,韩愈祖籍郡望的“昌黎”正是今河北昌黎和生于修武、葬于修武等史实也应该都为世人所周知,并为祖国史学研究和开发旅游事业千秋万代地发扬光大了!
      2012、12、14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会员、戚继光专业委员会理事,秦皇岛市昌黎韩愈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文物保护模范人物,秦皇岛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IP属地:河北3楼2018-04-26 04:11
      回复
        叱咤风云的前燕慕容皝
        李亚忠
        慕容皝:字元真,昌黎郡(今北戴河西古城村)棘城县(今锦州一带)人。其高祖莫护跋魏初率其鲜卑诸部入居辽西(今秦皇岛一带),从司马懿伐辽东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曾祖慕容木延为左贤王,祖慕容涉归以全柳城之功进拜鲜卑单于,父慕容廆以辅翼晋室之功增封都督幽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辽东郡公并迁都棘城。廆卒,慕容皝继位,以平北将军平州刺史督摄部内其余如故。
        慕容皝是一位极有成就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时值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战乱纷仍!其弟慕容仁叛据辽东,征讨未果。慕容皝利用渤海北岸难得一见的坚冰率三万从昌黎今北戴河西古城踏海冰袭斩慕容仁,创继汉光武利用滹沱之冰后利用海冰数百里突袭并取得全胜的战史先例!并将昌黎郡迁徙到乙连(《读史方舆纪要》:“建安城:在故乙连城南,令支之北”。今迁西、丰润一带)附近(今朝阳西南),筑好城并城曲水以进攻乙连。他率五万人在柳城今昌黎靖安镇北击败令支(今迁西、迁安一带)段辽与宇文归的进攻,并设伏大破段辽又来偷袭的骑兵。他重创后赵石虎,并利用其北面疏于防范率二万骑出蠮螉塞(今居庸关)长驱至于蓟城,进渡武遂津,入于高阳。所过焚烧积聚,掠徙幽、冀三万余户而还。咸康三年,慕容皝因权重位轻而称燕王。并使阳裕、唐柱等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咸康七年被晋帝正式封为侍中大都督河北诸军事大将军燕王,并迁都龙城今昌黎靖安镇。他又以一万五千人从北面大路,而自以四万精卒从南陕险路奔袭征讨高句丽,直捣丸都,打得高句丽王钊单骑窜逃!其后又以佯装示弱不战的计谋打败了宇文归的进攻,将其远逐漠北,开地千余里,徙其部五万余落于昌黎。起龙城宫阙,在龙城西北今昌黎朱各庄镇孙庄龙山观黑白二龙而命新宫曰和龙宫,立龙翔佛寺于龙山上。宋《方舆胜览》、明《永平府志》、民国《昌黎县志》等均有记载。今仍存龙翔寺遗址和清代碑文。其后又袭拔夫馀,虏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以玄为镇军将军,妻以女。因此,慕容皝以其卓越的雄才伟略南摧强赵,西击段辽,东兼高句丽,北取宇文、夫馀,叱咤风云,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前燕王国。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有作为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并被其子慕容儁于蓟城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文明皇帝。
        2005年10月30日


        IP属地:河北14楼2018-05-08 02:49
        回复



          IP属地:河北17楼2018-05-08 05:20
          收起回复
            明万历三十八年《卢龙塞略》在抚宁榆关北面标画的白狼山和白狼


            IP属地:河北18楼2018-05-08 05:24
            回复
              照邻问养性之道,其要何也?思邈曰:天道有盈缺,人事多屯厄,苟不自慎而能济于厄者,未之有也。故养性之士,先知自慎。自慎者,恒以忧畏为本。经曰:人不畏威,天威至矣。忧畏者,死生之门,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源。故士无忧畏则仁义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盈,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著,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故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理,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存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夫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雠。是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惧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能害,陆行虎兕不能伤,五兵不能及,疫疠不能染,谗贼不能谤,毒螫不加害,知此则人事毕矣。


              IP属地:河北23楼2018-05-17 01:51
              回复
                《钦定热河志·卷五十六·建置沿革二》:“又考前汉交黎县即后汉昌黎县:《汉书·地理志》交黎县,应劭曰今昌黎。顾炎武《日知録》辨昌黎有五:有汉之昌黎,即前汉辽西郡之第八属县,后汉改属于辽东属国都尉,三国魏于此置昌黎郡者是也。有慕容燕之昌黎,晋咸康三年,慕容皝徙昌黎郡,又皝破宇文逸豆归,徙其部人于昌黎,至后燕、北燕时,各于此置昌黎尹者是也。有北谓(魏)之昌黎,《魏书·地形志》营州昌黎郡,领龙城、广兴、定荒、三县者是也。有唐之昌黎,唐武徳五年,以奚部置崇川(州),贞观三年改名北黎州,治营州东北之阳师镇,八年复为崇州,领昌黎县,后䧟入契丹,辽志建州永康县本唐昌黎县地者是也。有金之昌黎,辽置营州邻海军,治广宁县,金大定二十九年改名昌黎县者是也。汉之昌黎在今山海关东境(实际上是在清代山海关西境,也即清在山海关所设临榆县西面管辖到的今北戴河西古城村即汉交黎县,后汉为辽东属国都尉、昌辽县又称昌黎县),慕容燕之昌黎与龙城(实际上是黄龙城)相近,在今朝阳县之东南境,北魏之昌黎即治龙城在今朝阳县(其实今朝阳县只叫黄龙城,北魏龙城昌黎郡都是今昌黎县靖安镇),唐之昌黎虽在边外,只以羁縻蕃戸,并未实有城郭,疆域未可与内地州县同论,金之昌黎即今永平府之属县。是五者名同实异,论古者每易于相混。考《汉书·地理志》于交黎县下注云渝水,郦道元于渝水未能明指。渝水皆在近海之境,首受塞外,南入海。是昌黎当在渝水下流近海之地。前燕慕容皝以其弟慕容仁据平郭,乗海讨之,从昌黎东践氷而进。可见昌黎之地南抵于海。今临榆县境及宁远州之南境,即汉昌黎县地也。至若《水经注》白狼水迳昌黎县故城西,又东北迳龙山西,又北迳黄龙城(即今朝阳只叫黄龙城)东,此昌黎故城在(黄)龙城之西南,盖即慕容氏所徙之昌黎,《北齐书》天保四年北讨契丹,从西道趋长堑,辛丑至白狼城,壬寅经昌黎城,是时军行自平州出卢龙塞,则昌黎正在塞外,亦即慕容氏所徙之昌黎,而皆非汉之故县也。自《水经注》于白狼水所迳之昌黎城下误引《汉书·地理志》交黎之文,后人遂以慕容氏之昌黎为汉之昌黎,其误固有自来矣”。
                以上可见:历史上的任何昌黎,都与今义县毫无关系。
                汉昌黎即清山海关临渝县所管辖的今北戴河西古城村。
                今辽宁义县也毫无任何是汉交黎县又称昌黎县的史志记载。
                之所以近些年一些人把汉交黎县又称昌黎县硬给从今北戴河西古城村往辽宁义县乱安一气,也就正是清乾隆四十六年《钦定热河志·凡例》中所早已明确指出的那样,是“燕、秦、两汉时在渔阳、右北平、辽西三郡邉外……然史志沿革多以汉时邉内诸县强移于外,殊不足据”。
                而近些年的专家权威们根本不凭国史方志说话,全凭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地愚痴臆说,国史不乱何为!


                IP属地:河北24楼2018-05-17 04: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