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96,936贴子:8,775,411
  • 13回复贴,共1

【小说连载】每天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部分来源于古书,和一些道听途说,从小记了满满一本,听我慢慢讲吧!
每个故事我都会自己画插图,下面开始更新。


IP属地:宁夏1楼2018-04-05 17:33回复
    位于西北的陕西咸宁县,古时为秦地,民风开放,风俗原始,老秦人习惯与内地有所不同,那里的妇女小便,大多不用尿壶和马桶,一般跑到屋外没人的地方就地解决。
    咸宁县有一对赵氏夫妇,这少妇二十来岁,颇有姿色,她皮肤洁白,眉清目秀,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人。
    盛夏之夜,月黑风高。
    可能是天气太热,白天饮水过多,睡梦中,少妇感觉一股尿意来袭,被硬生生憋醒,急忙起身去方便。
    少妇毕竟是少妇,全然没有小女孩的扭捏羞涩。想着三更半夜,四下无人,她便赤裸着上身,大大方方地走出屋外,找到一处空地,蹲下宽衣解带。
    可是过了许久,少妇还没有回来,这时她丈夫也醒了,是被一阵响动声所惊醒的。
    那声音好似瓦砾破碎,墙砖倒塌,十分吓人,丈夫心中隐隐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赶紧起床出门查看。
    这一看,吓得他魂飞魄散!
    只见妻子赤身裸体,披头散发趴在一堵围墙上,双手在墙内胡乱抓挠,双腿却悬在墙外,整个人像是被什么东西拉扯着……
    少妇不断挣扎,双手死死抓着围墙,口中呜呜咽咽,却不能出声,丈夫惊魂未定,发现妻子嘴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给堵住了,赶紧上前帮忙,一块……两块……三块……数块泥土被取了出来,才让她得以开口说话:
    “我出门方便,刚解裤蹲下,抬头就看到墙外有一个大毛人,目光闪闪地盯着我,还用手招呼我过去,我赶紧逃跑,没想到那毛人的大手已经从墙外伸来,扯着我头发就往后拖,并用泥巴堵住我的嘴,就快拖到墙头时,我死命抓住墙沿,使劲挣扎,已经没有力气了,辛亏你赶来救我……”
    听完妻子的话,惊恐之余,丈夫壮着胆子探头向墙外望去,天呐!果然如妻子所说,墙外有一个恐怖狰狞的大毛人!
    大毛人似猴非猴,蹲坐在墙下,双手还抓着妻子的双腿不放,丈夫吓得不轻,急忙抱住妻子上半身,胡乱地用力拖拽,想救人出来,然而他力气不足,根本难与巨大的毛人相抗衡。
    情急之下,丈夫大声呼救,希望惊动周围的人前来帮忙,然而赵家所居之地,独门独户,左邻右舍的住处都离得比较远,一时半会儿根本没有人回应。
    看着眼前这个头发散乱,满身是伤的女人,丈夫手足无措……冷静一下,再细细打量,她浑身脏兮兮的,原本光滑白皙的皮肤在混乱中弄得血肉模糊,头发被扯掉了一大截,双腿估计也会落个残废。
    “等我回家取刀,与这怪物拼命。”丈夫说:“到时候我会一刀将它的手砍断,你定能得救。”说完,撒手,走了。
    少妇早已吓得神情恍惚,浑身没有一丝力气,用呆滞的目光望着眼前的丈夫,望着头也不回的背影……这时身后的大毛人愈发狂暴,随着身体被越拖越远,此时此刻,她感到了绝望。

    暴怒的毛人力大无穷,脚步如风,没等人持刀出来,顷刻之间便拖着少妇,消失于夜色中。
    恰巧这时有人听见响动,来到赵家一看究竟,听说原委后,街坊四邻纷纷前来相助。人命关天,救人如救火,村民们抄起家伙,自发的去追赶大毛人。
    黑夜中,少妇的呼救声响彻村落,当晚,据说很多人都目睹了大毛人。
    那是一个巨大的人形黑影,移动速度很快,少妇被黑影挟于腋下,她的呼救声越来越惨,音量也越来越小……人们足足追了二十多里,却依旧没有追上。
    赵家发生了如此可怕的事情,这一晚,怎让人安睡?
    第二天天一亮,众人又聚集起来,一同随着路上的痕迹追踪大毛人,寻着那巨大无比的脚印,人们来到一颗大树下。
    少妇就死在这棵大树下,死状很惨。
    只见她一丝不挂,四肢被树上的巨藤缠绕,嘴唇像被很大的牙齿咬过一样,浑身多处抓痕,没有一块好肉……最触目惊心的是那双腿之间,血迹斑斑,下体洞开,溃裂之下,可见白骨……在污血中,更是混有大毛人泄欲后的秽物,流了一地,腥臭无比。
    看到如此惨状,举村上下,无不悲痛。
    人们将此事报以官府,官府的人也都涕泪交加,安排厚葬了少妇。
    后来,官府召集远近闻名的猎人去抓捕大毛人,但是自从此以后,始终也不见大毛人的半点踪迹。
    评语:
    这个故事很有画面感,所以画了副插图,我喜欢这类故事。标题及原文出自清朝人袁枚的《子不语》,在此,我略有改编。
    附上原文:
    西北妇女小便,多不用溺器。
    陕西咸宁县乡间有赵氏妇,年二十余,洁白有姿,盛夏月夜,裸而野溺,久不返。其夫闻墙瓦飒拉声,疑而出视,见妇赤身爬据墙上,两脚在墙外,两手悬墙内,急而持之。妇不能声,启其口,出泥数块,始能言,曰:“我出户溺,方解裤,见墙外有一大毛人,目光闪闪,以手招我。我急走,毛人自墙外伸巨手提我髻至墙头,以泥塞我口,将拖出墙。我两手据墙挣住,今力竭矣,幸速相救。”
    赵探头外视,果有大毛人,似猴非猴,蹲墙下,双手持妇脚不放。赵抱妇身与之夺,力不胜,及大呼村邻。邻远,无应者。急入室取刀,拟断毛人手救妇。刀至,而妇已被毛人拉出墙矣。赵开户追之,众邻齐至。毛人挟妇去,走如风,妇呼救声尤惨。追二十余里,卒不能及。
    明早,随巨迹而往,见妇死大树间:四肢皆巨藤穿缚,唇吻有巨齿啮痕,阴处溃裂,骨皆见。血裹白精,渍地斗余。合村大痛,鸣于官。官亦泪下,厚为殡殓,召猎户擒毛人,卒不得。


    IP属地:宁夏2楼2018-04-05 17:34
    收起回复
      2025-08-22 01:34: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05 17:44
      收起回复
        上帝在玩人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05 22:15
        回复
          《人虾》
          清朝初年,有一个富人,祖上是明朝宗室,他的父母因为识时务,投降有功,所以一家人依旧大富大贵。
          小时候,这个富人总宣称自己要“反清复明”,父母经常因此暴打他一顿。童言无忌,好在小孩是独子,平时深居家中,要知道,在当时,这种话说出去是要掉脑袋的。
          打着打着,富人似乎被打屈服了,也就不再胡言乱语,又好像被打傻了,变得沉默寡言,痴痴呆呆。
          后来,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一大笔家产,普通人就是几辈子估计也花不完。
          富人没有考取功名的志向,更没有花钱在清朝买个一官半职的想法,生活上,他什么也不缺,因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真的是这样吗?
          改朝换代,天下易主,汉人剃发留辫,这是无力回天的。
          没有了父母的管束,富人又开始口无遮拦,声称自己是大明血脉,应当以身殉国。
          人们嘲笑他说:“傻子,你那么有钱,干嘛想着去死?”
          有人喊:“你死之前把钱给我吧!”
          还有人说:“要死你就去死吧,整天挂在嘴边算什么?”
          富人说:“身为贵族,我不能死于刀绳水火,我应当效仿战国时的信陵君,用美酒美女消磨自己,死在温柔乡中。”
          众人一听,都觉得他就是个傻子,拿穷人寻开心呢?
          从那以后,富人果真开始广纳姬妾,四处搜罗美女。终日在府上大摆筵席,夜夜笙歌,每晚亮起的长灯,通宵不灭,照耀着淫乱人生。
          大厅之内,酒气熏天,丝绸裹体的妙曼少女载歌载舞,个个婀娜窈窕,劝酒侍奉;
          床笫之侧,玉体横陈,环肥燕瘦的各色肉体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恍如幻梦。
          富人心醉神痴,时而裸身追逐,时而倒床而卧,女人娇声颤动,地上一片狼藉,衣带随处散落,那些方士练就的“金枪不倒丹”、“美人颤声丸”和“彭祖采女粉”,他每天就像吃饭一样不断地服用。
          如此数年,家当已经花的所剩无几,但是富人仍旧活着。
          当他再次出现在众人眼中时,弯着头,背着驼,还成了一个秃顶……全身皮肤和曝晒过的橘子皮一样干瘪,前胸像是与肚脐黏在了一起,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来阵风就能吹倒似的。
          因为沉迷酒色,过度伤身,他的督脉已断,好比去了虾线的死虾,只能卷缩成一团,非常虚弱。
          渐渐的,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做“人虾”。一时间,许多人又争相嘲讽他:
          “我早料到他会有如此下场!所以我为人洁身自好。”
          “那么有钱不拿出来救济穷人,却天天想着玩女人,主要是那么多女人,一个人哪里玩得过来啊!真是浪费!活该你人不人,鬼不鬼!”
          “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你现在钱也没了,身体也垮了,名声还那么臭。真的不如死了算了。”
          “人虾”没有理会任何人,事情是自己做的,结果也该自己承受,何况站在这些人的角度看,他们说的好像并没有什么错。
          “人虾”最终享年八十四岁,算是高寿了。
          评语:
          “人虾”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从字面看,是形容一个人身形丑陋,淫邪猥琐,透过故事深入解析,还能用来讽刺那些空口说白话,又毫无胆量和能力的人。
          而我认为,“人虾”也许可以作为一个自嘲的词,就像“*丝”一样,比喻自己混吃等死,空有理想抱负又无力去完成,对风言风语无力反驳,只能不予理睬,但俗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无论如何,“人虾”最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
          文中涉及历史问题解析:
          1.“家天下”的古代,关于明朝宗室:
          在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因为朱元璋从小贫苦,过惯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穷日子,所以对自己的子孙非常疼爱,为了防止他们以后受苦,他建立了一套相应的爵位制度:
          亲王的嫡子还是亲王,亲王的其他儿子是郡王。郡王的嫡子还是郡王,其他儿子是镇国将军。以此类推,可以说,明朝所有的宗室子弟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爵位,可以混吃混喝。这些宗室的繁殖速度相当快,到明朝末期,宗室子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人。
          这批人都需要靠中央养活,成了明朝的寄生虫。每年供养宗室子弟占据了明朝财政开支相当大的比重,有时候,甚至消耗一个省的粮食都不够。
          2.信陵君酒色过度,最终淫死自己:
          信陵君是魏安王之弟,名叫魏无忌,被誉为“战国四君子”的他出身十分高贵,但是能礼贤下士,喜欢结交朋友,招揽食客三千多人,其中有很多能人异士,忠心耿耿的为他出谋划策。
          信陵君在历史上留下了“窃符救赵”的典故,曾两次击退强秦,名扬天下,使诸侯十余年不敢图谋魏国。
          这引起了魏王猜忌,加上秦国的离间,信陵君被夺了兵权,从此心灰意冷,开始沉迷酒色,一方面是为了发泄自己,另一方面为了保全性命,信陵君再也不问世事,没日没夜的酒池肉林,声色犬马,信陵君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没多久便去世了。
          3.“金枪不倒丹”、“美人颤声丸”、“彭祖采女粉”:
          是不是很唬人?好了好了,我瞎编的……


          IP属地:宁夏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4-07 22:49
          回复
            《花魄》
            古时徽州婺源县有一位私塾先生谢某,清贫淡然,教了半辈子书,终身未娶,到了五十多岁的年纪,回望自己孜然一生,想着有必要留下点什么,就准备著书立说。他一个人来到附近的张公山上,过起了隐居生活。
            张公山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神山,传说有一个姓张的人在此得道成仙,因而得名。
            谢某当然不是为了修仙,他是个读书人,不信怪力乱神,也许是求个平心静气,又可能是图个大隐士的好名声,他每天很早起来,带上一天的干粮上山,直到傍晚才回家休息,如此数日,坚持不懈。
            谢某不知道,最近在这座山中,已经接连死了三个女人。
            一天清晨,上山途中,谢某忽然听闻林中有鸟叫声,若是普通的鸟叫声也就罢了,只听那声音清脆响亮,一字一顿都像人语,非常奇特,莫不是鹦鹉在学人说话?
            谢某心生好奇,寻着声音去找,看到一棵枯黄的大树,树的周围寸草不生。明明是在郁郁葱葱的林子里,一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偏偏这块小地方格格不入,好似其它地方是春夏,这里是秋冬,十分诡异。
            谢某绕着大树四周走了一圈,从下至上仔细打量着……突然,从树上掉下来一个东西!吓了他一跳。
            那东西竟然是个约手掌大小的人!赤身裸露,皮肤洁白,通体无毛,谢某壮着胆凑近一看,啊!还是个美女,虽然人小,五官却特别精致,只是不知为何,一脸愁容。
            原来,奇特的声音正是小美女发出来的,她倒也不怕陌生人,抬头望着谢某,紧锁着眉心,依旧是一副哀哀怨怨的样子。
            她真是让人心生怜爱……谢某将小美女置于掌中,带回了家。
            谢某生怕被别人发现小美女,把她放在一个小笼子里,每天把玩,喂她饭菜,听她叫唤,与她形影不离,早已无心著书。
            “你从哪里来?”
            “你叫什么名字?”
            “你有什么故事?”
            “你是不是人?”
            小美女无法回答,只是一个劲地支支吾吾,发出奇怪的叫声,谢某一句也听不懂。更多时候,小美女则一言不发,安安静静呆在笼子里,蹲下抱着自己,不断地唉声叹气。
            人就是这样,越神秘的东西越好奇。谢某翻了很多书,也问了很多人,可终究没有一点线索。
            她到底是神是鬼?从哪里来?为什么一直愁眉苦脸,始终不见笑容呢?二者语言不通,谢某又不敢告诉别人,这让他十分苦恼,慢慢的,他开始茶饭不思,终日郁闷。
            一天夜里,谢某做了一个噩梦,梦里有三个女人,都披头散发,头发遮挡住了大半边脸,她们吊死在同一棵树上……虽然看不清具体相貌,但是那眼睛,那眉毛,那嘴唇,每个人的某一个部位,不约而同的,让人想起笼子里的小美女……
            起初啊,谢某并不当回事,心想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自己每天心心念念的都是小美女,梦到与之相关的东西很正常。
            但很快,他就不那么想了。
            往后的日子里,谢某每天都会做同样的梦,几乎一闭上眼睛就是那三个恐怖的女人……
            难道是中邪了吗?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解除挥之不去的梦魇?
            终于,谢某再也受不了了,他准备把事情公之于众,心一横,带着小美女下山而去。
            谢某把小美女放在闹市区,供人参观,向人求教,并请人解梦,不一会儿,就吸引了一大批围观者。
            就在这时,让人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哪知道经过太阳一暴晒,小美女突然就死了,如同点燃的蜡烛一样慢慢融化,最后缩成一团,只剩下个人形。
            人群一时躁动了起来,人们七嘴八舌,妖魔之说不绝于耳。
            谢某望着尸体,一言不发。
            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小美女肯定不是人,但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早已让他对小美女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孤身一人的他好不容易有个陪伴……哎,是自己害死了小美女啊!
            大家越看越热闹,也越说越离谱,正在谢某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人群中一个老者说:“赶紧将她放到阴凉的地方,再浇点水,便能救活。”
            谢某急忙照做,果然,浇过水的小美女又奇迹般活了过来。
            老者挤出人群,说:“此物名为“花魄”,凡是一棵树上吊死过三个女人,怨苦之气便会凝成一体,幻化成人形,依附于树上,成为花魄。”
            谢某问:“老人家,我最近经常做噩梦,是否和这花魄有关?该如何解脱?”
            “花魄非人非鬼,也不是什么神仙妖怪,她附在经常吊死人的树上,是为了提醒后来人不要效仿,做轻生之事。”老者说:“花魄是救人的精灵啊,提醒世人要珍爱生命,并不会害人,你只需将她放回原处,噩梦自然会消除的。”
            谢某听完,如释重负,赶忙谢过老人,带着花魄再次上山。
            这条山路,谢某不知走了多少次,周围的一草一木,他都无比熟悉,熟悉的东西,总是让人难忘,此时此刻,谢某百感交集,恍然大悟啊。
            看着手掌中的花魄,还是那么一脸忧伤,谢某终于明白了:
            你成形于三个女人的怨气,背负着三个死者的痛苦,所以总是面带愁容;你深知生命的宝贵,看惯世间的生死,所以来到凡间救人;你的声音像鸟儿一样动听,你的身子像白玉一样美丽,因为你是善良的精灵;你远离尘世,是我打扰了你,现在,应当完璧归赵,物归原主。

            谢某回到了那个诡异的地方,伸出手掌,将花魄放回原处,此情此景,就像他们第一次见面一样。
            评语:
            本故事出于清朝人袁枚的笔记《子不语》,取标题和故事背景,内容有较大改编。
            婺源县古时属于徽州,算是安徽省的,今时归我们江西上饶,文中的张公山也叫做大鄣山,现在是一个景点。
            我不想纯粹的翻译古书,所以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有时候故事结局会截然相反。在此有必要说一点,原著的收尾很耐人寻味,看完之后我想了很久。
            下面附上原文:
            婺源士人谢某,读书张公山。早起,闻树林鸟声啁啾,有似鹦哥。因近视之,乃一美女,长五寸许,赤身无毛,通体洁白如玉,眉目间有愁苦之状。遂携以归,女无惧色。乃畜笼中,以饭喂之。向人絮语,了不可辨。畜数日,为太阳所照,竟成枯腊而死。洪孝廉字麟闻之曰:“此名花魄,”凡树经三次人缢死者,其冤苦之气结成此物,沃以水,犹可活也。”试之果然。里人聚观者,如云而至。谢恐招摇,乃仍送之树上。须臾间,一大怪鸟衔之飞去。
            寥寥数语,袁枚既写人事,又写因果,还有感情,真的很厉害。我曾一度看不懂结局,仅仅按我目前的理解,《花魄》这个故事,最想表达的是:
            美丽的东西转瞬即逝,令人恍惚不觉,生命脆弱不堪,一切无可回头。


            IP属地:宁夏6楼2018-04-11 21:08
            回复
              《刺客》
              集市里来了个怪人。
              一个用剑杀猪的屠夫。
              他的剑很快,猪往往连声惨叫都发不出来便一命呜呼。每次杀猪,都会引来一群人远远围观。
              他不像一般的屠户那样肥胖,是一个十分精壮的男人,浑身上下没有一丝赘肉,身材极为健美。
              有人说他曾经是个剑客,关于他的来历,一直是个迷,慢慢的,人们有了一些猜测。
              传说,他在别的国家杀了人,逃亡到这里,隐姓埋名,混迹在屠户之中。
              这样的亡命之徒,在纷乱的战国时代还有很多。
              没有人知道他的全名,只是听其家人唤作:阿政。
              阿政不苟言笑,总低着头,一双眼睛被隐藏在长发之中,他留着唏嘘的胡渣子,鼻梁处有道触目惊心的刀疤,令人望而生畏。
              一看就是常年习武之人,这样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场,普通人只要远远望见,直觉便会发出强烈的警告:此人绝非善类。
              不要接近他,这是个危险人物。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因此,很少有人敢买阿政的肉,甚至没有人敢站在他面前。
              除了一个叫严仲子的人。
              严仲子是韩国的士大夫,世代为官,家境富裕,他风度翩翩,喜欢行走江湖,结交朋友。
              严仲子云游四方时,在齐国遇到了阿政。
              烈日当空,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天,阳光下,阿政打着赤膊,宛如一尊高大的铜像,身上的肌肉被照耀得金碧辉煌,那天,严仲子走在街上,远远便感到一股寒意袭来。
              是一股刺客才有的杀气。
              后来,严仲子在亲眼见识过阿政的剑法后,深深为之折服,不禁仰天长叹。他拍打着胸口,于心中默念:这,正是我苦苦寻找之人呐!
              当天,严仲子买下了阿政所有的肉,从那以后,他经常亲自来买肉,但二人从未说过一句话。
              直到有一天,阿政没有出现在集市。
              严仲子打听一番后得知,今天是阿政母亲的七十大寿。
              严仲子带着厚礼登门拜访,他来到一间小屋里,看见阿政在杀鸡,阿政的姐姐在煮蛋,阿政的母亲则卧病在床。
              严仲子为老人家置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席间,严仲子和阿政把酒言欢,临走时,严仲子拿出许多黄金,要送给阿政的母亲做寿礼。
              这些钱,足够普通人几辈子衣食无忧。
              阿政面对一桌子的黄金,虽然十分震惊,却不为所动,他坚决推辞不受。
              “我虽然贫穷,但靠着卖肉养家糊口,足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自己可以买些东西来孝敬母亲,倒也知足,谢谢您的酒宴,只是这些黄金,我实在不能接受。”
              听完阿政的话,严仲子对其愈发敬佩,他没有多说什么,起身离去,只是淡淡的留下一句话:“你的双手,不该用来杀鸡。”
              从那以后,二人成了好友。
              这件事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一方面,人们都知道卖肉的阿政攀上了一个有钱的韩国朋友,另一方面,都更加觉得阿政是个怪人,怎么还有人跟钱过不去?白给的黄金,为什么不要?
              过了一段时间,阿政的母亲去世,严仲子闻讯立刻前来吊祭,给了一大笔安葬费,厚葬了老人家。
              阿政很感动,对严仲子说:“我不过是一个卖肉的市井小民,而您作为一个国家的官员,居然不辞辛劳,屈尊来和我交朋友,如此大恩大德,真的不知该如何报答。”
              “我有一个仇人,为了报仇我周游列国,途中找了很多人,直到遇见了你。”严仲子说:“听说你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我就是想与你交个朋友,哪里敢求什么报答?”
              “说吧,您的仇人是谁。”阿政混迹江湖那么多年,很清楚人情世故。
              严仲子微微一笑,说:“其实,我也是个刺客,曾经不自量力,只身一人前去报仇,不过后来失败了,我知道仅靠自己是没有用的,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你能够帮助我。”
              “先前因为母亲病重,所以我才低三下四的混在集市里卖肉,我之所以留着这条命,是为了给她养老送终,如今母亲已经享尽天年,我,终于又可以为知己者效力了……”阿政抬起头,眼中泛着比他那柄剑还骇人的寒光,又问了严仲子一遍:
              “您的仇人是谁?”
              “当今的韩国丞相,侠累。”严仲子按着阿政的手说:“此人极难对付,他不仅是一国高官,还是韩国国君的叔父,整个家族人多势大,身旁防卫森严……”
              没等严仲子说完,阿政冷冷道:“我即刻动身去办。”
              严仲子赶紧问:“好!你大概需要多少人?我可以尽量多派些车马和勇士给你。”
              “我一人足矣。”
              严仲子以为阿政在开玩笑,不禁紧锁眉头,一脸为难。
              “这……”
              阿政看出了严仲子的疑惑,说:“此行是去刺杀人家的丞相,而丞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如此形势,不应大张旗鼓,打草惊蛇,人多难免出错,万一走漏风声,事情败露,那么整个韩国都会与您为敌,若您信得过我,就让我独自去吧,不管事成与否,后果都将由我一人承担。”
              严仲子没有再多说什么,目送阿政离去,阳光将二人的背影拉得很长,就在阿政快要消失在视线里的时候,严仲子猛得想起了什么,突然大喊:“敢问尊姓大名?”
              “聂政!”
              这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名字。
              烈日当空,白色的长虹穿破天际,晕成一道七彩霞光。古人把这种天象称之为“白虹贯日”,这是上天寓意着人间将发生不详之事。
              聂政仗剑来到韩国,当时丞相侠累正在府中休息,门口有许多手持刀枪的侍卫。
              聂政没有考虑许多,一个人,一把剑,于光天化日之下,径直闯入丞相府,他登上台阶,手起刀落,就那么一瞬间,迅不及防地将侠累杀死。
              速度之快,快到没有一个侍卫反应过来。

              聂政刺侠累—白虹贯日。
              侠累双眼圆睁,青筋暴起,临死前,似乎看到了心惊肉跳的一幕,他来不及发出任何声音,便已经成为一具凄惨的尸体,神情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丞相府一阵骚动,内外乱成一团,赶来的卫兵将聂政团团围住,只听聂政大吼一声,在几十把大刀和长枪中穿梭,连着又杀死数十人。
              他的剑很快,天上是鲜血,地下是断肢。
              卫兵越来越多,黑压压一片,却没有几个再敢上前……聂政杀红了眼睛,手中的剑被鲜血染了一层又一层,成了黑红色……他知道逃不掉了,知道自己将死在这里。
              突然,聂政一动不动,卫兵们面面相觑,更加不敢动弹,嘈杂中,聂政似乎在笑,他披头散发,胡须被血液凝成一缕一缕,不停颤动着。
              他,真的在笑。
              笑声越来越大,听得卫兵们毛骨悚然,就在一瞬间,笑声突然停止,聂政反手一剑,划破了自己的面孔,剜出了自己的眼珠……
              卫兵们看得目瞪口呆!接着,聂政又一剑剖开自己的肚皮,扯出自己的肠子,在场所有人,都被这恐怖的一幕吓得魂不附体。
              聂政用尽最后的力气,在自己的身上狂砍……
              聂政死了,死状惨不忍睹,他的尸体,简直不像是人的,或者说,那几乎不能称之为尸体。
              韩国国君得知丞相侠累被杀,大为震怒,下令将聂政的尸首和遗物摆在集市上,并重金悬赏,如果谁能认出凶手,就奖励千金。
              可是过了很久,一直没有人知道这个刺客究竟是谁。
              直到聂政的血肉发臭,韩国人民不堪忍受的时候,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了这件事,心中隐隐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她准备去韩国看一看,临走前,对周围人说:“那个刺客,恐怕是我的弟弟,因为之前有个叫严仲子的人曾与我弟弟结交,他就是韩国的官员。”
              到了韩国,聂荣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弟弟。
              聂荣悲痛欲绝,趴在尸首边上,哭着说:“这就是我的弟弟聂政啊!”
              集市的行人大吃一惊,路人们说:“这个人杀害了我国丞相,你怎么还敢来认尸呢?”
              “你弟弟犯下滔天大罪,你来到这里,难道不怕受牵连吗?”
              聂荣痛哭道:“我弟弟为人仗义,知恩图报,又很有节气,我知道,当初之聂政所以忍受侮辱去做一个市井小贩,是因为家母尚在,我还没有出嫁,全家都需要靠他生活,后来母亲去世,我也嫁了人,他为了报答严仲子的恩情才做出行刺之事,严仲子真是了解我弟弟啊,没有办法,士本来就该为知己者死……”
              “他是为了我的缘故,才自残身体,以免被人认出来,我知道,他不想让我收到牵连……”
              “可是!我不能因为吝惜自己的性命,就埋没了弟弟的英名!”聂荣越说越悲痛,慢慢的,哭到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她呼吸越来越困难,眼睛也被泪水凝住,无法睁开,到最后,只是一直喊着弟弟的名字:“聂政,聂政!聂政啊……”几近要昏死过去。
              聂荣最终在聂政的尸体旁,自杀了。
              当时的人们听说这件事,都赞叹道:“不仅聂政为人勇猛,重情重义,连他姐姐也是一位刚烈的女子,假如当初聂政知道姐姐会不远千里来为他扬名,一同赴死,那么他也许就就不会轻易听命于严仲子,更不会弄得自己死无全尸。”
              在聂政死去的两百多年后,有一个人十分仰慕其事迹,从小深受影响,苦练剑术,立志也要成为一名刺客,曾口出狂言,声称要刺杀全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不过最终,他的行刺以失败结局……这个人,名叫荆轲。
              评语:
              故事源自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关于聂政刺侠累那段,史书的原文为:
              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卫。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每每读到这一段,我都感觉自己在看武侠小说,这是太史公的文字之美,更是聂政的武学之美。
              我特意为之画了一副漫画,很简略,没什么细节,我本想画挖眼掏肠的血腥片段,后来想想,算了吧。
              小时候,总认为聂政死的不值得,他被严仲子利用,去杀害无辜的人,最终还搭上自己的性命。
              关于侠累,历史上记载很少,但故事里,他是一国丞相,就这么死了,感觉很窝囊,严仲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与侠累有什么不共戴天的恩怨,这些都是一个谜。
              长大一些后,重新思考这个故事,我知道它为了体现了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不必过分去在乎其真实性。
              在聂政名垂青史,万人敬仰的背后,是一个封建社会下,阶级不平等所造成的悲剧。
              聂政姐弟双亡,一个普通家庭被卷入漩涡,若没有史书,那他们的死根本没有人会知道,就算有记载,但那已经被扭曲很久了。
              为什么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来拜访一个穷人,穷人就愿意为他卖命?最可怕的是,很多人还认为这是对的,是值得歌颂的。


              IP属地:宁夏7楼2018-04-24 21:52
              回复
                没有人啊。。。


                IP属地:宁夏8楼2018-04-27 21:54
                回复
                  2025-08-22 01:28: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石狮子》
                  (本故事大概1000字,阅读约需要2分钟)
                  小七灰头土脸,看着龙王庙旁的石狮子。
                  他是个孤儿,被村里的孩子欺负了,只能找个没人的地方哭。记得以前爷爷说,想哭的时候,就看看石狮子。
                  石狮子庄严威武,任凭风吹雨打,烈日严寒,都面不改色,它的眼里,从来没有泪水。
                  “小七,要像石狮子一样坚强。”想着爷爷的话,再看看饱经风霜的石狮子,小七便会慢慢调整过来。
                  这一天,长江水暴涨,村里的大人聚集在龙王庙,焚香祷告,第二天,江水刚漫过河床,突然又恢复正常。
                  江水退去后,在小河湾里留下一条大鱼,远远望去,如同一艘巨大的船,看起来,至少有上万斤。
                  大鱼挣扎了三天才死去。有人说,这是龙王爷的恩赐,就上去割下几块鱼肉带回家,人们有样学样,都抄起家伙来分割鱼肉。
                  不拿白不拿,不仅是村,整个县的人都跑来凑热闹,大家争先恐后,好像没有分到就吃了天大的亏一样。
                  整个村子里,唯有小七没有去抢鱼肉。爷爷从小就教导他:“不义之财不能碰。”
                  忽然有一天,小七梦到一个神仙模样的人对他说:“那条大鱼是我的儿子,在这里遭遇不幸,全县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吃他,为此,我将重重报答你。你记住,龙王庙旁的石狮子如果眼睛变红了,县城就会塌陷,你要赶紧躲起来。切记!”
                  小七把梦告诉大人,并没有谁相信,他又将梦和小孩说,小孩们不停嘲笑,觉得小七胆子小,像个傻子一样,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地欺负他。
                  小七慢慢沉默了,但每天都去观察石狮子,小孩们决心捉弄他一番,就偷偷将石狮子的眼睛涂抹成红色。
                  看到石狮子眼睛变红,小七急忙通知人们快上山躲避,一户,两户,三户,没有谁愿意搭理他。
                  小孩们见此情景,一个个笑地合不拢嘴。
                  小七很沮丧,决定一个人上山避难,这时,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正是梦中的那个“神仙”!
                  “神仙”将小七送到安全的地方,不久,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整个县城突然陷落,变成一个湖泊。
                  评语:
                  我少有的比较“暖”的作品,插图也偏卡通,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主旨就是善恶报应。
                  出自晋朝人干宝的《搜神记》,改编了很多,原名叫《古巢老伛》,非常简短,附上原文:
                  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很喜欢这个故事,言简意赅,直接了当,却有因有果。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5-17 18:08
                  回复
                    有人了,你继续更,吃个橘子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17 1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