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朱子为何那么激烈地反对陈亮?在政治哲学上,他们的分歧又在哪里?朱子难道真是一个迂阔不切世事的陋儒?还是朱子的反对有其深刻的理由?朱熹对陈亮的观点丝毫不予假借,的确是出于深刻的理由。朱熹向来认为,天下事有本末始终,先明本始,事无不济。在《与陈侍郎书》中,朱熹写道:“熹尝谓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若迂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功。是以昔之善论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而先正其本,本正则末之不治非所忧矣。”(113)无论为学为政,都是如此:“‘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这‘体’是事理合当做处。”(114)
那么,政治的“体”,政治的“事理合当做处”在哪里?在于“欲治人者不可不先于治己,欲体道者不可不先于知道。此天下国家之达道通义”。(115)朱子与龙川在政治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即在此。龙川也认为心为治之本,“为君者要在端其本也”。(116)但他从来没有将君主的修己正心、臣子的格君心之非,作为政治的根本。相反,他更在意的是为政者(君主)实际的政治行为和操作。这样,他的政治哲学的重心不能不落在政治实践而不是政治原则上。也因此,无论他如何声称朱子其实误解了他的立场,他与朱子的分歧并不如朱子所想的那么大,朱子却不能不把陈亮视为功名俗士一路。
在给孝宗皇帝的《壬午应诏封事》中,朱熹就明确表示,政治的确是要讲休戚利害的,但更要讲本原。政治的本原在学,它关乎天下国家之治不治。因为圣帝明王之学并非法家意义的统治术,而是“探渊源而出治道”,“贯本末而立大中”的本源之学,它“必将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事物之过乎前者,义理所存,纤微毕照,瞭然乎心目之间,不容毫发之隐,则自然意诚心正,而所以应天下之务者,若数一二、辨黑白矣”。(117)学不仅关乎君心之正,亦关乎天下事务之“事理合当做处”,自然是非同小可。(118)
由于现代人的“学”的概念与古人的“学”的概念已有相当的出入,所以现代人会比古人更加觉得朱熹的政治哲学迂阔不堪,乃至称不上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论,充其量其政治思想为其儒学之余波。(119)现代人的“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对知识、技能的客观学习和掌握,非体道、悟道、觉道之谓。古人之“学”的概念则反是。“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120)学是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是治性体道的实践。它必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帝王之学更是如此,它要求“味圣贤之言以求义理之当,察古今之变以验得失之几,而必反之身以践其实者”,(121)内圣外王原为一体而非二事。“夫讲学所以明理而导之于前,定计所以养气而督之于后,任贤修政而经纬乎其中,天下之事无出乎此者。”(122)君主讲学明理就是政治实践的一部分,至少是政治实践的先导。
政治不能是统治者争权逐利的活动,而应该是一个有原则的,即出于义理的、非功利的公共活动。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中将社会福利和经济诉求排除在真正的革命概念之外,显然也有类似的考虑,即政治应该是一个纯粹自由的、非功利的公共活动。(123)但与她不同的是,朱子并不认为人民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属于功利范畴,功利概念只属于私域。儒家一向认为,民生(养民)与民命(教民)是政治的目的,人民的利益要高于国家(政权)的利益,儒家向来反对统治者与民争利。(124)富国为义,富民为利。一切利害,包括政治利害,“未尝不随义理之是非”。(125)
那么,政治原则,即君主要通过讲学明白的义理究竟为何?那就是“圣人不以天下为一家之私作主意”,(126)即“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夫所谓国是,岂不谓夫顺天理,合人心,而天下之所同是者耶。诚天下之所同是,则虽无尺土一民之柄,而天下莫得以为非,况有天下之利势者哉!”(127)因此,朱熹所说的义理,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迂阔不切事情,空谈心性更是为他所反对。他始终认为:“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以推而见也。……若徒言正心,而不足以识事物之要,或精核事情而特昧夫根本之之归,则是腐儒迂阔之论,俗士功利之谈,皆不足以与论当世之务矣。”(128)这段话虽然是在与张械的信中说的,但未尝不可看作是朱熹对陈亮批评理学家的一个回答。
事实上,朱熹的政治实践,远非一生只是空谈事功的陈亮可比。他在当时具体政治问题(政制、吏治、田赋、兵事)即治术上的见识和能力,对时弊的洞察,亦非陈亮可比。(129)诚如钱穆所言,朱熹在政治问题上,“高卓而切近,决非如后人想象,理学家有体无用,空言心性,而无当于经纶干济之大任也”。(130)他决非陈亮所谓“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却“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131)他不但不轻视事功,甚至还以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例如,他对唐僖宗和唐昭宗的评价全然不同,因为“一人是要做事,一人是不要做”。(132)他虽然否认齐桓、汉高、唐宗为仁人,但也承认他们的政治事业为“仁者之功”。(133)也因此,朱熹决非康德式的动机论者,而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者。(134)
尽管如此,朱熹还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三代以下的历史和历史人物。他这么做,当然不是任意而为,而是有着很深的哲学考虑。政治是事关天下的公共事业,它的基本原则就应该是公。统治者任何私利的考虑都是违背政治的这个根本原则的,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政治。“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135)然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已经说明君主正心、以天下之是非为是非之难。在道理上应该是天理战胜人欲,可事实上“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乎人欲之私矣”。(136)孔子早就说过:“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137)“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38)“好仁”、“好德”都不是天生的,而要经过自觉的正心修身工夫,经过学才能达到。学之所以为政治之先务,是因为君心为“天下之大本”,(139)除了不学而知的三代圣王外,后世君王无人能不学而正心。“然自孟子既没,而世不复知有此学,一时英雄豪杰之士或以资质之美、计虑之精,一言一行偶合于道者,盖亦有之,而其所以为之田地根本者,则固未免乎利欲之私也。”(140)照理说,“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以来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141)
那么,政治的“体”,政治的“事理合当做处”在哪里?在于“欲治人者不可不先于治己,欲体道者不可不先于知道。此天下国家之达道通义”。(115)朱子与龙川在政治哲学上的根本分歧即在此。龙川也认为心为治之本,“为君者要在端其本也”。(116)但他从来没有将君主的修己正心、臣子的格君心之非,作为政治的根本。相反,他更在意的是为政者(君主)实际的政治行为和操作。这样,他的政治哲学的重心不能不落在政治实践而不是政治原则上。也因此,无论他如何声称朱子其实误解了他的立场,他与朱子的分歧并不如朱子所想的那么大,朱子却不能不把陈亮视为功名俗士一路。
在给孝宗皇帝的《壬午应诏封事》中,朱熹就明确表示,政治的确是要讲休戚利害的,但更要讲本原。政治的本原在学,它关乎天下国家之治不治。因为圣帝明王之学并非法家意义的统治术,而是“探渊源而出治道”,“贯本末而立大中”的本源之学,它“必将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事物之过乎前者,义理所存,纤微毕照,瞭然乎心目之间,不容毫发之隐,则自然意诚心正,而所以应天下之务者,若数一二、辨黑白矣”。(117)学不仅关乎君心之正,亦关乎天下事务之“事理合当做处”,自然是非同小可。(118)
由于现代人的“学”的概念与古人的“学”的概念已有相当的出入,所以现代人会比古人更加觉得朱熹的政治哲学迂阔不堪,乃至称不上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论,充其量其政治思想为其儒学之余波。(119)现代人的“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对知识、技能的客观学习和掌握,非体道、悟道、觉道之谓。古人之“学”的概念则反是。“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120)学是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是治性体道的实践。它必然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帝王之学更是如此,它要求“味圣贤之言以求义理之当,察古今之变以验得失之几,而必反之身以践其实者”,(121)内圣外王原为一体而非二事。“夫讲学所以明理而导之于前,定计所以养气而督之于后,任贤修政而经纬乎其中,天下之事无出乎此者。”(122)君主讲学明理就是政治实践的一部分,至少是政治实践的先导。
政治不能是统治者争权逐利的活动,而应该是一个有原则的,即出于义理的、非功利的公共活动。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中将社会福利和经济诉求排除在真正的革命概念之外,显然也有类似的考虑,即政治应该是一个纯粹自由的、非功利的公共活动。(123)但与她不同的是,朱子并不认为人民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属于功利范畴,功利概念只属于私域。儒家一向认为,民生(养民)与民命(教民)是政治的目的,人民的利益要高于国家(政权)的利益,儒家向来反对统治者与民争利。(124)富国为义,富民为利。一切利害,包括政治利害,“未尝不随义理之是非”。(125)
那么,政治原则,即君主要通过讲学明白的义理究竟为何?那就是“圣人不以天下为一家之私作主意”,(126)即“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夫所谓国是,岂不谓夫顺天理,合人心,而天下之所同是者耶。诚天下之所同是,则虽无尺土一民之柄,而天下莫得以为非,况有天下之利势者哉!”(127)因此,朱熹所说的义理,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迂阔不切事情,空谈心性更是为他所反对。他始终认为:“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以推而见也。……若徒言正心,而不足以识事物之要,或精核事情而特昧夫根本之之归,则是腐儒迂阔之论,俗士功利之谈,皆不足以与论当世之务矣。”(128)这段话虽然是在与张械的信中说的,但未尝不可看作是朱熹对陈亮批评理学家的一个回答。
事实上,朱熹的政治实践,远非一生只是空谈事功的陈亮可比。他在当时具体政治问题(政制、吏治、田赋、兵事)即治术上的见识和能力,对时弊的洞察,亦非陈亮可比。(129)诚如钱穆所言,朱熹在政治问题上,“高卓而切近,决非如后人想象,理学家有体无用,空言心性,而无当于经纶干济之大任也”。(130)他决非陈亮所谓“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却“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131)他不但不轻视事功,甚至还以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例如,他对唐僖宗和唐昭宗的评价全然不同,因为“一人是要做事,一人是不要做”。(132)他虽然否认齐桓、汉高、唐宗为仁人,但也承认他们的政治事业为“仁者之功”。(133)也因此,朱熹决非康德式的动机论者,而是动机与效果统一论者。(134)
尽管如此,朱熹还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三代以下的历史和历史人物。他这么做,当然不是任意而为,而是有着很深的哲学考虑。政治是事关天下的公共事业,它的基本原则就应该是公。统治者任何私利的考虑都是违背政治的这个根本原则的,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政治。“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纲纪有所系而立。”(135)然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已经说明君主正心、以天下之是非为是非之难。在道理上应该是天理战胜人欲,可事实上“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乎人欲之私矣”。(136)孔子早就说过:“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137)“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138)“好仁”、“好德”都不是天生的,而要经过自觉的正心修身工夫,经过学才能达到。学之所以为政治之先务,是因为君心为“天下之大本”,(139)除了不学而知的三代圣王外,后世君王无人能不学而正心。“然自孟子既没,而世不复知有此学,一时英雄豪杰之士或以资质之美、计虑之精,一言一行偶合于道者,盖亦有之,而其所以为之田地根本者,则固未免乎利欲之私也。”(140)照理说,“夫人只是这个人,道只是这个道,岂有三代、汉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学不传,而尧、舜、禹、汤、文、武以来转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汉唐之君虽或不能无暗合之时,而其全体却只在利欲上”。(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