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910,931贴子:12,231,972

斩敌将于万军之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斩敌将于万军之中
有很多人把这个当成是纯粹的力气活,“斩敌将于万军之中”就是“在承受一万人的围攻的情况下,砍倒敌将”,并否
定说:“三国志中说某某刺某某于‘万众’之中的可能性近乎于零,你可以试想一下(要用脑噢),某某是怎么刺某某
于万军之中的,如果不是虚构的,哪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偷袭。”(只是借用一下这句话。我不是针对某ip党)
先不说我认为在万众之中“偷袭”属于“非人力可及”的行为,单论阵前斩将。实际上有很多知名的武将是靠“阵前斩
将”出名的,具体就不查书了,至少秦琼、杨再兴都有“刺敌于万军之中”的记录,所以这个是完全有可能办到的。
其实,我认为“刺敌于万军之中”是一种7成靠技术、3成靠武艺,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的个人武勇体现方式。
7成靠技术:
这个“技术”指的是——能看破对方阵法上破绽的眼力。
任何军队的阵法都不是完全严密无缝隙的,由于传令方式(靠吼和旗子)的限制,一支部队只能分成一个一个的“部”
来分层指挥,能将数万人、成百上千个“部”指挥得“如身使臂一般”也就能称得上是“良将”了。而且这里还有平时
训练方面的原因,如果训练不足的话,即使将军的统帅能力再强,也体现不到部队的身上。
而且以上还是非战斗状态,战场上瞬息万变,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会造成阵法的某一点露出破绽。如果这时某一武将,胆
识过人,对武力自信,又有能看出破绽的眼力,完全能做到冲入对方阵形的破绽之内,接近敌将。即使在这个过程中,
被对方的指挥官发现,由于传令和变阵速度的原因,某武将也能从容的在对方拦截前穿过敌阵。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个“突入万军之中”是完全能做到的,只是要求太高,能做到者寥寥无几。
3成靠武艺:
这个武艺虽然比重的占得不大,但要求极高,需要能在疾驰的奔马上,突破对方护卫的拦截,一刀斩杀目标,没有补刀
的机会,一刀见生死,非武艺绝顶者是做不到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斩敌将于万军之中”是一种技术形的武力体现,而不是蛮力形。
另外,虽然斩杀对方大将是由一个人做到的,但也不能把功劳都推给完成“斩将”行为的人,毕竟在阵前扰乱对方阵形
干扰敌方视线,使对方无法全心全意阻拦“突阵”武将的部队也是很重要的。
---------------------------------------------------------------------
以上完全为个人观点,如果有错误,欢迎指教。



1楼2009-04-09 14:26回复
    两军正常交锋的斩敌还有得一说。
    妙计奏效,破敌在先的斩敌还是算了吧。


    2楼2009-04-10 01:06
    回复
      2025-08-19 06:50: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无视楼上,转一长贴节选,供嗜血参考:
      漫谈三国时代的武学
       
       一 闲话 
      这里所说的武功,当然不是成人童话里那种飞檐走壁,破碑劈山,练到极处还能破碎虚空,白日飞升的东西,而就是上了阵砍人,卷起袖子打架的技巧。 
      话说格斗技,可以分为两类,打击类和扭拉抱摔类。而国术基本都属于前者,而国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各家各派,各辟蹊径而又殊途同归,在“发劲”这个问题上有比较高的成就。也可以说,发劲就是国术精髓。 
      当然发劲本身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完的话题,这里想说的只是发劲本身并不神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平常挑水,做惯体力活的人都会故意地把扁担弄得一颤一颤,在扁担弹离肩膀的间隙跨步向前,这其实就是最简单实在的一种发劲之术。反观之,没什么体力劳动经验的人,就只知道把百十斤重的东西担在肩上,靠死力气一步步往前挪,出力不讨好。 
      所以武功其实就是一种很生活很实在的东西,俺也算是拜过明师学过武的,但是最终没成就,就是因为师傅说俺锻炼多而劳动少,体会不到腰腿劲力的精要。 
      武功既然是一种很生活的东西,而数千年来,一方面人又没多进化出一只手来,另一方面冷兵器时代的战斗形式又没有大的演化,那按照常理,武功拳理本身就必然呈现一条平缓的渐进线。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武学最盛的时代。至于各个流派为了迎合东方文化中厚古薄今的心理,把自己的格斗技说的越古越好,那都是眩人耳目的伎俩,其实不足为训 
      所以其实,三国时代的武功并不高(日 是为了这句结论费了这许多话么) 
      但是就史籍记载,三国时代(可以延伸到南北朝)的武功却又在战场上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比其他时代更大的作用。例如关羽视万众如无物刺杀颜良,这种单以个人勇力改变一场战役结局的场面是很难见到的。 
      其实这也好解释,因为与武功一样,人的体能平均水平也在走一条平缓的渐进线。一天两餐又极度缺少高营养副食的汉朝人的体能是大致可以想见的。而在任何时代,接近人类体能极限的超群绝伦的勇士的能力又都是差不多。所以这种家伙面对当时的普通人本就具有极大的体能优势,如果再受过武功训练的话,那效果自然就更为明显。 
      例如典韦临死前发威 长戟横击,一击能断十余人手中长矛,这就是体能与技巧优势发挥到了极处的体现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史上最多猛将的是南北朝时期了——废话,时代早平均体能低,加上乱,人吃不饱,好事儿全让那时候的小兵赶上了。(马镫的应用让武功得以更充分发挥 是另外的重要因素) 
      三国其实也差不多,所以当时的武功尽管不高,可在战场上还是非常好用。 
      现在,人们习惯把国术分为内家外家,其实这么分也对也不对,这个也很好理解:武术殊途同归,说对的强调殊途,不对的强调同归。 
      而俺个人的习惯,是把国术看成是由侠道和将道两条并行线传承下来的东西,其实也大致和外内两家相仿。 
      内外家,或者说将侠两道的武功分野也是古已有之,最有名的例子是项羽,明确说“学剑不成”的他,却屡有靠勇力破敌的惊人记录,其实这就是侠道武功和将道武功的分别。 
      而后汉三国时不乏有对武艺高强者的记载,如曹丕(自吹也算么 = =),典韦,鲍出,关羽,吕布,虞翻,邓展,史阿,王越等人,其实考究他们的武功,也大概就可以归为侠道和将道两路。 
      与通常的理解(或者说成人童话引发的误解)不同,其实侠道武功应该算是外家,而将道武功则倒是近于内家。


      IP属地:四川3楼2009-04-10 01:15
      回复
        上头说了一句 三国的武功并不高 可能让好多人难以直接接受 多说两句。 
        三国的武功肯定不高,表现之一就是三国长兵器中没有长枪。后代的武学流派说起自己的枪法,多宗赵云,说是“赵子龙十三枪” 这其实还是厚古薄今的老一套 不重新掰谎了。 
        实际上三国是没有长枪的。 
        非武者大多都不知道而武者都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国术器械的精华在长枪而不在刀剑。连老舍先生那样的文人都知道“月棍 年刀 一辈子枪”的武学俗谚。 
        明清以来,不以散手而以器械成名的武师的看家兵器都是大枪,最有名的就是雍乾时的八极门掌门人神枪吴钟。 
        闲话一句,八极门是个很传奇的门派 ,历来奇人趣事无数 当代八极门掌门吴连枝老师,曾经和日本游戏公司合作,有款极为著名的格斗游戏VR战士的主角结城晶,就是以他为原型,功夫完全就是卡通版的吴老师。 
        枪在器械中地位最高,简而言之还是对发劲的技巧要求最高,卸劲发劲蓄劲,都必须以软中带硬的枪杆为物质基础,而其他长重兵器就做不到。 
        三国时代的长兵,第一是戟,第二是矛。而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重甲尤其是重甲骑兵逐渐流行,戟上横枝的钩啄杀伤力明显不够,于是大家逐渐去了戟上的横枝而专用矛,而且着重加强矛头的硬度和重量,追求的主要是破坏力。 
        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唐,唐开始流行轻骑兵,于是枪才逐渐成为主角,已经出现了秦叔宝这种善用长枪的猛将,但是当时,唐初的猛将,还是以使用重槊为主流,而且如尉迟恭不但善使槊,而且善于躲槊,可见战场上的主流兵器还是重槊. 
        总之戟 槊 枪这是个事物发展的客观流程,不随主观愿望转移,三国它就不是主流 
        当然戟槊用法也是很高的器械武学,对纯手法的要求甚至要超过枪,但还是因为重硬兵器天生的缺陷,使它肯定不如枪. 
        旧小说里描写人武功高强,每每在人用的兵器重量上下工夫,动辄手使百十斤的浑铁兵器.其实使这样兵器的武功定然不高,因为除了重硬兵器天生不易发劲的缺陷外,浑铁兵器用起来定然无比震手,这也是金属本身无法改变的性质.不信的朋友抓跟铁棍往什么瓷实东西上用力砸下就知道了,手不麻半天算你有猛将潜力 
        可有人反驳说,五代猛将王彦章就使浑铁枪,还在他之上的李存孝使铁挝.都是浑铁重兵器. 
        对,俺还是要说他们武功不高,而不是他们不厉害,这是俩概念.就是技击高手,通常也不能手搏熊虎,没人能说熊虎不厉害,可绝对不会有人说熊虎是高手. 
        而上文说过,由于甲不普及 戟的啄击就对士兵有足够杀伤力 所以三国时的长兵以戟为主 而长兵武技的精华 主要也就在戟上 
        正确地说,是雄戟 这个“雄”是公鸡的意思 因为这种戟援部弯曲 又多伸出一个(有时候带锯齿)的倒钩,形似斗鸡的鸡爪,因而得名。适合在单兵格斗中锁架对方兵器。 
        典韦临死前使戟能一击击断对方十余长矛,显然也只能是用这种东西。曹丕所自夸使戟的技术“坐铁室”,也是强调这类兵器如果运用得当能发挥极强的防御功能。——“铁室”见韩非子 是全身铁甲的别称。


        IP属地:四川4楼2009-04-10 01:15
        回复
          方才看到澹台远小兄弟在俺的日志里留言〈秦时明月〉相关 
          首先肯定 那确实是部不错的片子 
          那里头有个人设是剑客盖聂,大家都知道荆柯刺秦前“有所待”结果等的副手没有来,太子丹才给派了个徒有虚名的勇士秦舞阳。 
          从后来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捧着藏有匕首的督亢地图的是秦舞阳,也就是说,知道自己剑术不成的荆柯本来就想把具体的刺杀或者挟持工作交给一个剑术高超的副手,结果是秦舞阳掉链子,荆柯士急马行田,亲自动手,结果……“惜哉剑术疏” 
          据说,他本来等的副手就是当时的盖代剑客盖聂 
          先秦时代,由于冶铸技术的不发达以及诸子百家相竟,养士游士之风盛行两个主要原因,使得剑这种短兵既是战斗兵器也是卫体兵器,所以无论什么侠道将道内家外家,提到器械就是剑,再没第二个选择。 
          〈汉书·艺文志〉录百家典籍 在武道部分除了纯粹的战场技术——弓弩射法,以及徒手搏击的拳法外,就只有〈剑道〉三十八篇,也是唯一的器械武学。 
          但俺还是要说,剑本身并不是一门多高深的武学(众:你丫又来XD),只不过这东西源远流长,中国人一提到武侠,绝大多数第一反应都是一个剑客的形象,可以说剑于武侠可能就如金庸小说之于武侠小说,是一个半独立的“文化”话题了。剑术以及三国时代的剑术,后面可能再展开说,现在把话题拉回到武学本身。


          IP属地:四川5楼2009-04-10 01:16
          回复
            拳法内外家之分,其名称起于清朝黄百家著〈内家拳法〉对这种分法本身,武术界本来就有很大争议,在此不多说,俺还是按照自己的军史兼武术票友看法,分成侠道和将道来说。 
            侠道武功……说的好听,其实如果说的难听,那就是流氓或者黑社会拳法。 
            记得俺在亮吧回答过一位吧友的问题,就是防身术的诀窍。其实这也是俺学武时对老师提的第一个正经问题。老师的回答当时大致也是这样 
            猫版防身四要,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1 飞毛腿 除非是想挟技凌人 否则不管有理没理避战永远是第一选择 
            2 手机报案 
            3 威慑用的小折刀或者金属钥匙 
            4 王八拳 
            前面三条,和武学本身无关 而第四条 说的极端一点,就是侠道武功或者街头格斗的精髓所在。王八拳攻击力强大,杀伤面广,而且以密集的攻击数提高了绝对命中数。在街头单挑可以占得先机,被围殴可以杀开血路逃跑,群战时可以一马当先威慑敌胆,况且易学易练,委实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的不二法宝。 
            如果觉得王八拳不好听 可以换成〈功夫〉里火云邪神那句“唯快不破”,再加上一句俗谚“板儿砖破五功”,就真正是侠道武功的精髓了。 
            说的正经点儿,就是注重先发制人的压制效果,锻炼身体的速度和局部强度(达到板儿砖的效果) 以期迅速制敌。 
            当然不是人人都使王八拳:)因为那玩意出手不科学,对体力的无谓消耗大,但侠道武学的特点就是要用尽可能节省的体力打出王八拳一样的效果 
            一开始俺就讲,武功是个生活的东西,同样,侠道武功的特点也是由用途本身决定的。前头街头火并的场景之外,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黑社会人物,且不计较他是杀人越货的强盗还是天地会青木堂的反清义士,面对的无论是护镖的镖头还是追缉的公人,所需要的都是以凌厉的攻击或者先威慑对手,或者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杀对手后逃跑。 
            总之一点,势必速战,所以着着抢先。所以说,这和通常讲外练筋骨皮的外门功夫是很相似的。


            IP属地:四川6楼2009-04-10 01:17
            回复
              当年关羽斩文良,诛颜丑就是典型的斩敌将于万军从中...甚至可以说是刺杀...


              IP属地:北京7楼2009-04-10 01:18
              回复
                咱小时侯(众90后: 是你这老梆子小时侯 = =)有部很漂亮的电影叫〈武林志〉里头的主角使的是八卦掌,其实那就是最最典型的侠道武功,手法变幻多端,讲求速度和攻击频率,让人目不暇接。但是那片有个大问题就是其实侠道武功不特别讲究发劲,实际单次攻击是打不出那么大力道的。 
                所以侠道武功要配合器械,尤其要配合短小锐器才能真正发挥威力,这个道理想必也是一点就通,被刀子扎上的话无论发不发劲后果也就那样了,而且命中的绝对数要比命中率重要。 
                还就是要短小锐器,一方面可以靠肘,腕的变化补招,另一方面不会被抢入空门——一旦刀剑这样的较长锐器被抢了空门就只有弃械,这样攻击力就没了。 
                所以武侠电影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杀破狼里 甄子丹持短棒对吴京用短刀的打斗,俩人用的就不是器械套路而是纯长拳,这就非常符合侠道武功的拳理。当然动作本身肯定有艺术夸张:)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也能看出来了,好些个沙场猛将,使的根本就是这种发挥先天体能优势的侠道武功而不是将道武功。 
                比如阿吉提到的李逵,单打独斗连焦挺都打不过,可上了战场两把板斧抡圆,面对小兵就是砍瓜切菜一般。李逵还毕竟是小说人物,真正存在的“将不过李”的李存孝,舞铁挝冲阵,一旦战酣,马疲则易马再战,勇将无二,其实使的就是变种改良的马上王八拳。 
                好在三国时代,承汉朝的剑术余烈,这种没有美感的事情不是很多,说来肯定能归到这一类的也就是公孙瓒和鲍出两个夯货。 
                公孙瓒持矛,两头施刃,刺杀数十人,就是靠一阵海雨天风般的王八拳攻击吓住了对手,从而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保存了自己。 
                至于鲍出只身从众啖人贼手中救母,就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街霸式战斗了。


                IP属地:四川8楼2009-04-10 01:18
                回复
                  2025-08-19 06:44: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侠道武功之后,自然就是将道武功。 
                  其实说是将道武功,还不如说是兵道武功或者说战场武学。 
                  同样,因为上文反复强调过的“因地制宜”这一武功演化的主要原则,将道武功与侠道武功又有着很明显的不同。 
                  战场上对小兵来说最重要的是啥?答案很简单,生存和连续作战能力。——其实后者也是为前者服务。不管国家或者统帅希望或者要求士兵们做什么,小兵在战场上所要完成的最高任务就是保命,因此士兵们的战场武学也就有着鲜明的保命特色。 
                  前面说过侠道武功或者说黑社会拳的特点,重攻击,而其立足点大概可以用个流行词来概括“突出重围” 
                  而相应地,将道武学或者说小兵武学,你要一个人在战场上“突出重围”……往前能突出去你是李元霸,往后突出去你是方伯谦。前者不可能,后者不可为。 
                  所以将道武功,重在防守,用个难听词来概括,就是“龟缩不出”。 
                  战场上,头号致死原因是啥?其实不是远射兵器也不是近战兵器,但和这两者都有关系,是史书里常见的一个词——“蹂践”,当然还有很多驰蹂和蹂踏之类的近义词以及引申义,总之大致都是一个意思。 
                  这种情形当然最常发生在突骑冲击步兵以及一方战败逃窜时,而在战场格斗时身受创伤或者体力不支倒地,下场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战场上,无论如何无论如何也不能倒。 
                  所以战场武学,首重的是腰腿力量的锻炼,这是一切一切的基础和前提,没这个什么也谈不上。 
                  下盘稳实,步法内敛,极少跳跃动作,这就是战场武学的一大外在特征,也是内家拳法的一大外在特征。 
                  俺本人的武学流派是形意(练的不深),传说开山祖师是岳王爷化枪为拳的神拳散手——这种说法当然不能全信。因为此拳大盛于清,大概是拳师为了迎合百姓排满心理便于收徒传艺而造的说法。但是这说法包含着两点绝对没错的真实信息,第一,这拳法中有许多和枪法相通的道理;第二,这是门将道武功。 
                  形意首重站桩,简单说就是下盘要沉固,就攻防手法而言,形意有腿功而无腿法,讲究的是抬腿不过腰。更明确地说,这是一种很阴损的腿法,攻击点只有三个——足弓,胫骨和下体。 
                  说到这里俺想也不用多说,这显然就和上面说的战场武学的要点完全契合,而且战场武学的下盘攻防也就这三条: 
                  攻击下体是任何格斗技(哪怕不是格斗技^^)的共同杀着,倒不必说;而针对足弓的攻击更是反映了对"平衡"或者说"站立"的重视,要在平常场合,这招伤害力倒不大,可如上所说一旦在战场上失去立姿,就只能任人鱼肉;胫骨则更是完完全全的战场招,胫骨几乎是人体最脆弱的骨头,而且还没有肌肉之类软组织保护,完全就是一层皮包着,更重要的是,战场上的敌人有条件配备到胫甲的少之又少^^ 
                  腰腿是基础,但是在记载中却很难看出直接的成果,非得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这个基础良好的军队在战略层面特别能跑,在战术层面则即使战败也难于溃散.显然,后汉三国这点做的最好的是汉国军队.当然这有很多原因,可基础训练好无疑也是重要原因. 
                  至于战场拳术呢?当然也很重要,这是在战场上的最后作战或者说保命手段.在战场上都用到拳法了,那肯定人已然是刃折身疲,完全没有条件使用侠道的必杀王八拳,而且有甲在身刀在手的对手也不会怕你这个.所以战场拳术的主要精华在于避夺器械以及发劲透甲.这也是一点便明的道理,如何夺刃发劲的技术细节就不谈了,再说说器械。


                  IP属地:四川9楼2009-04-10 01:28
                  回复
                      战场上军卒缠斗,绝非“没有拆招的余地”相反就是要“拆招”,解掉对方攻来的手段以保命,勇冠三军,体力远过常人的猛将可以靠着王八拳类招数仗势欺人,而小兵敢用王八拳之类的招数没头没脑向敌人乱砍则完全是加剧体力消耗的取死之道。因而真正的将道武功,完全以节省体力,保存自己为第一要务,出手尽可能缓慢收敛,见招拆招。 
                     就现有的记载来讲,三国的将道武学第一人,俺个人认为是典韦。且不说他本人就有绝伦勇力的好底子,就是武艺来说,也是很了不得的。 
                     三国志记载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这话,一般的读者,甚至对古代战争和兵器没有涉猎的专业人士也经常断句断错。通常都以为这话是说典韦好拿双戟长刀之类的重兵器,可后面的俗谚“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完全没提什么长刀,根本无法呼应。 
                     其实,“与长刀等”是“大双戟”的定语,是说典韦好拿一对和长刀等长的大双戟。 
                     大家应该都知道,三国时代比之刀剑,真正临战的将领更喜欢用的卫体兵器是短柄手戟,这玩意非但有横枝适合格架兵器,还比刀剑更适合飞出去砸人——反正是十字刃,有准头力道就可以,不用特意掌握角度 。象董卓,刘备,孙策,曹操这些人,都有用手戟砸人杀人的记录——显然,这些都是出入沙场的实用主义人物。 
                     这种戟,比刀剑更适合发挥武功,典韦持的,就是这种变种手戟。为什么是这种戟而不是军中士兵持的寻常长柄戟呢?就因为那个定语“与长刀等”大家都知道,三国是没有戏台上关老爷那种长柄刀的,“长刀”就是指一米多长的环首单刀。而典韦所持的,就是这种完全非制式的特制兵器——还特意加了重。 
                     使特制兵器的人,体能武功必有独到之处,这是不消说的了。而变种双铁戟的独到之处在哪呢?其实就是上文提到曹丕在典论里说的“坐铁室”——寻常双戟,使的好的话就能如披了全身铁甲一样刀戟箭矢难入,而加长加重的双铁戟,无疑是在加强了防守功能的前提下又大幅度地提高了攻击力。至于结果,还用特意说么?典韦死战,保住了曹操一条狗命,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战绩,可与关公斩颜良并提。可不是什么虚不着边,浮在云上的 武力描写或者酒酣耳热后的切磋吹嘘可以比的。当年典韦死战,其实也算是同时保了还是小P孩的曹丕一条命,他得以骑马逃脱,这家伙有极大可能亲眼见识过典韦的武功和死战场景,所以印象颇深,于是在《典论》里,把双戟的技术放在了真正的战场王道武功“蔽木户”之前。顺便说个不保准的推测,曹丕在典论里说他从小会使双戟,这个便宜师傅可能就是身为曹家侍卫班头的典韦。


                    IP属地:四川10楼2009-04-10 01:29
                    回复
                      双铁戟这东西,应该说是三国时代将道武功的颠峰,可颠峰归颠峰,不是人人能学,显然,不是谁都有那把子力气。而真正的王道武功,还是所谓“蔽木户”。 
                       其实这玩意就是最常见的刀盾啦>_<~~现在有个什么节庆的武术表演,还有武术表演单刀破枪的,其实单刀不光是单刀,应该叫刀盾破枪. 
                       说这个就不能不提汉国,大家都知道,汉国比较重视刀剑冶炼,蒲元那三千口"神刀"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可难道就没人有疑问,为啥不是矛戟?就从节省资源的角度来说,向来一分钱两半花的汉国也应该以矛戟之类长兵为主啊 
                       其实,这还是一个实用主义的问题,戟固然是攻防一体的便宜好东西,可这玩意的一个隐含意思就是使用这玩意的士兵也是死了不可惜的消耗品啊 = =,而相对于金属,汉国最缺的显然是人力资源,这种情况下,更易发挥防守力的刀盾则是更实用的选择。 
                       安全以外,汉国选择刀盾的更重要理由是这玩意在某种程度上克骑兵。因为刀盾不止是刀盾,盾上是可以插数枚可以用于近战投掷的标枪的。这样在对方的骑兵将至面前,弓弩手退下的时候,准备肉搏的步兵还能给对方一轮远程打击,而这轮打击相对弓弩,由于近在咫尺而命中率奇高,若是由训练有素的精兵使来,则是可以扭转战局的手段。 
                       可以想见,对主要以步兵对抗魏国骑兵的汉国军队,刀盾是不二选择。 
                       前段语及诸葛亮的武功问题,首先,汉时士人多文武兼资,诸葛亮通技击倒也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儿;其次,历来于练兵一道有心得者,大多于战场武学有阐发,岳王爷,戚继光将军都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八阵这东西,就算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儿,大家也都肯定其中涉及到各兵种以及长短远射兵器的协作问题。因而制八阵的诸葛亮在战场武学上有所发扬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传自太平天国战将赵灿益的翻子拳,以器械招数论,无疑是一门如假包换的将道武功,其中的拳脚号称传自梁山好汉浪子燕青,而其中一门器械叫“武侯刀”,相传就是传自诸葛亮教演八阵士卒遗法,招数的传承真实性当然无考(又这句 烦不烦啊 - -),但是包含的真实信息就是大家都认可八阵中包含着一套创自诸葛亮的刀术,而这套刀法本身也是简练实用的战场刀法,从路数上来说确实是战场遗意。


                      IP属地:四川11楼2009-04-10 01:30
                      回复
                        • 58.59.218.*
                        暗黑龙继续,不是说失眠么


                        12楼2009-04-10 02:02
                        回复
                          • 120.32.112.*
                          请问楼主:
                          将军一般多少岁?
                          似乎三十岁的拳王不多见.那只是一对一.
                          白马时,关羽似乎三十七八岁,不用说古代,今天的营养跟得上不?
                          不怕敌军中的下级年轻军官和力强的军士\军曹吗?这可大有人在!
                          我只知道,马忠三数十骑兵,就把关羽一行十余人俘虏了.一般来讲,应该是快马硬追的结果.身边还有十几个人,连三十人都对付不了,要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你以为是灰袍甘道夫,有神力.呵呵!


                          13楼2009-04-10 02:37
                          回复
                            • 58.59.218.*
                            13楼的饿上10天八天再去和30多个人打看看


                            14楼2009-04-10 02:49
                            回复
                              2025-08-19 06:3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马忠三数十骑兵,就把关羽一行十余人俘虏了.一般来讲,应该是快马硬追的结果.身边还有十几个人,连三十人都对付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于何史?


                              IP属地:四川15楼2009-04-10 07: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