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敌将于万军之中
有很多人把这个当成是纯粹的力气活,“斩敌将于万军之中”就是“在承受一万人的围攻的情况下,砍倒敌将”,并否
定说:“三国志中说某某刺某某于‘万众’之中的可能性近乎于零,你可以试想一下(要用脑噢),某某是怎么刺某某
于万军之中的,如果不是虚构的,哪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偷袭。”(只是借用一下这句话。我不是针对某ip党)
先不说我认为在万众之中“偷袭”属于“非人力可及”的行为,单论阵前斩将。实际上有很多知名的武将是靠“阵前斩
将”出名的,具体就不查书了,至少秦琼、杨再兴都有“刺敌于万军之中”的记录,所以这个是完全有可能办到的。
其实,我认为“刺敌于万军之中”是一种7成靠技术、3成靠武艺,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的个人武勇体现方式。
7成靠技术:
这个“技术”指的是——能看破对方阵法上破绽的眼力。
任何军队的阵法都不是完全严密无缝隙的,由于传令方式(靠吼和旗子)的限制,一支部队只能分成一个一个的“部”
来分层指挥,能将数万人、成百上千个“部”指挥得“如身使臂一般”也就能称得上是“良将”了。而且这里还有平时
训练方面的原因,如果训练不足的话,即使将军的统帅能力再强,也体现不到部队的身上。
而且以上还是非战斗状态,战场上瞬息万变,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会造成阵法的某一点露出破绽。如果这时某一武将,胆
识过人,对武力自信,又有能看出破绽的眼力,完全能做到冲入对方阵形的破绽之内,接近敌将。即使在这个过程中,
被对方的指挥官发现,由于传令和变阵速度的原因,某武将也能从容的在对方拦截前穿过敌阵。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个“突入万军之中”是完全能做到的,只是要求太高,能做到者寥寥无几。
3成靠武艺:
这个武艺虽然比重的占得不大,但要求极高,需要能在疾驰的奔马上,突破对方护卫的拦截,一刀斩杀目标,没有补刀
的机会,一刀见生死,非武艺绝顶者是做不到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斩敌将于万军之中”是一种技术形的武力体现,而不是蛮力形。
另外,虽然斩杀对方大将是由一个人做到的,但也不能把功劳都推给完成“斩将”行为的人,毕竟在阵前扰乱对方阵形
干扰敌方视线,使对方无法全心全意阻拦“突阵”武将的部队也是很重要的。
---------------------------------------------------------------------
以上完全为个人观点,如果有错误,欢迎指教。
有很多人把这个当成是纯粹的力气活,“斩敌将于万军之中”就是“在承受一万人的围攻的情况下,砍倒敌将”,并否
定说:“三国志中说某某刺某某于‘万众’之中的可能性近乎于零,你可以试想一下(要用脑噢),某某是怎么刺某某
于万军之中的,如果不是虚构的,哪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偷袭。”(只是借用一下这句话。我不是针对某ip党)
先不说我认为在万众之中“偷袭”属于“非人力可及”的行为,单论阵前斩将。实际上有很多知名的武将是靠“阵前斩
将”出名的,具体就不查书了,至少秦琼、杨再兴都有“刺敌于万军之中”的记录,所以这个是完全有可能办到的。
其实,我认为“刺敌于万军之中”是一种7成靠技术、3成靠武艺,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的个人武勇体现方式。
7成靠技术:
这个“技术”指的是——能看破对方阵法上破绽的眼力。
任何军队的阵法都不是完全严密无缝隙的,由于传令方式(靠吼和旗子)的限制,一支部队只能分成一个一个的“部”
来分层指挥,能将数万人、成百上千个“部”指挥得“如身使臂一般”也就能称得上是“良将”了。而且这里还有平时
训练方面的原因,如果训练不足的话,即使将军的统帅能力再强,也体现不到部队的身上。
而且以上还是非战斗状态,战场上瞬息万变,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会造成阵法的某一点露出破绽。如果这时某一武将,胆
识过人,对武力自信,又有能看出破绽的眼力,完全能做到冲入对方阵形的破绽之内,接近敌将。即使在这个过程中,
被对方的指挥官发现,由于传令和变阵速度的原因,某武将也能从容的在对方拦截前穿过敌阵。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个“突入万军之中”是完全能做到的,只是要求太高,能做到者寥寥无几。
3成靠武艺:
这个武艺虽然比重的占得不大,但要求极高,需要能在疾驰的奔马上,突破对方护卫的拦截,一刀斩杀目标,没有补刀
的机会,一刀见生死,非武艺绝顶者是做不到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斩敌将于万军之中”是一种技术形的武力体现,而不是蛮力形。
另外,虽然斩杀对方大将是由一个人做到的,但也不能把功劳都推给完成“斩将”行为的人,毕竟在阵前扰乱对方阵形
干扰敌方视线,使对方无法全心全意阻拦“突阵”武将的部队也是很重要的。
---------------------------------------------------------------------
以上完全为个人观点,如果有错误,欢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