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73,937贴子:75,561,050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出个好主意
人才终究是人才,天赋这东西真不是盖的,李德林少年成名也不是浪得虚名。李德林一入杨坚麾下,就用他的聪明才智给杨坚送了一份见面礼,而且是一份大礼。
自打当上了宰相,每天下班后,杨坚都不直接回家,都要在办公室静一静,一个人待会。杨坚也不是故意装深沉,实在是心里有事。静一静其实是发愁,杨坚有件事很头疼。
矫诏成功了,杨坚也当上宰相了,当时一激动,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一拍桌了就干了,现在已经就到了当时的‘以后’了。刘昉、郑译已经明里暗里的催了好几次,要兑现密谋时的承诺:刘昉当杨坚的副手,主政权,郑译当大司马,掌兵权。虽然杨坚以时局不稳搪塞了两次,但是拖不下去了,总是要面对的。
可究竟该怎么办?
杨坚左右为难。
杨坚摸着良心说,能当上这个宰相,确实是刘昉、郑译功不可没,算是“刘昉牵前,郑译推后”,他们的确有拥戴之功,不好拒绝,况且这是密谋时说好的,直接拒绝,很没诚信,容易闹内讧,要是一开始就落个不诚信的名声,往后还发展个锤子?可是杨坚心里也很清楚,俩人的计划明着是要分权,其实就是打算架空自己。当时全家脑袋都绑在裤腰带上,政变都干了,最后什么好都可能落不着,感觉好像全家的脑袋都绑在别人裤腰带上了,这事死都不能答应。
不能拒绝,又不能答应,杨坚天天想的头疼。
李德林问清楚杨家不回家的原因,轻描淡写地说:这事好办啊。
在杨坚看来,这就是个死结;可在李德林看来,这不过是个解绳结的游戏而已。
看着杨坚狐疑又通红的眼睛,李德林告诉杨坚:这不光是分权的问题,两人分明就是要架空你,绝对不能答应。
杨坚鄙夷的看了一眼李德林:这我能不知道?关键问题是,不能答应,还不能拒绝,你说怎么办?
李德林笑着说:那就不答应,也不拒绝呗。
在杨坚要打他之前,李德林接着说:刘昉不是想当你的副手吗?郑译不是想要军权吗?都给他们,不过官职加个前缀----宰相府的。
于是,刘昉成了宰相府‘小冢宰’、杨坚的管家;郑译成了宰相府‘司马’,杨坚的卫队大队长。
刘昉跟郑译俩人拿到任命书的时候,气的都想咬死李德林!煮熟的鸭子飞了,俩人跟李德林从此结下了梁子。
对此,李德林根本不在乎。因为他没有功夫耽误在刘昉这样的小人身上,他要把他的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为杨坚勾画更宏伟的蓝图。
当上宰相?
这才刚刚上路......


233楼2018-04-06 20:11
收起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235楼2018-04-07 09:07
    回复(15)
      2025-11-15 05:33: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反对者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至理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
      杨坚真正的威胁来了。
      杨坚的威胁来自那些手里有兵权的人。京城的兵权在杨坚手里,宗室五王也让杨坚骗回了京,所以,能让杨坚吃不下饭的就是只剩下那些手里有兵权的封疆大吏。北周地方的总管大部分比较老实,还是听中央的,只有极个别的刺头需要杨坚重点盯防,为首的就是老狐狸尉迟迥。
      尉迟迥,复姓尉迟,鲜卑族,尉迟迥两大特点:辈分高,资历老。
      在北周活着的贵族里面尉迟迥辈分最高,高到什么田地?他母亲是宇文泰的姐姐昌乐长公主,尉迟迥是宇文泰的亲外甥,武帝宇文邕的大表哥,孙女是白眼狼的五位皇后之一的尉迟皇后,当时在位的北周静帝从宇文家论是尉迟迥孙子辈的,在尉迟皇后那论,就是重孙子辈的。
      尉迟迥的资历更是老到没朋友。
      公元549年,杨坚八岁的时候,尉迟迥就当上尚书左仆射,西魏的宰相了;公元553年,杨坚12岁的时候,尉迟迥平定巴蜀后,因功封益州总管,蜀国公、食邑一万户,是如假包换的万户侯。杨坚也是公爵,不过杨坚的随国公是沾了他爹的光,人家尉迟迥的蜀国公可是自己挣的,而且食邑一万户这点,别说受杨坚,就是杨坚他爹杨忠都没做到。跟尉迟迥相比杨坚就是小字辈的,尉迟迥完全有资格说:我当宰相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
      杨坚不论是声望还是资历,甚至是年龄都输给尉迟迥。别看杨坚年轻,论单挑,他也打不过尉迟迥。尉迟迥要能听杨坚的,杨坚天天做梦笑着醒。杨坚自己也知道尉迟迥威望太高,自己连参赛资格都没有,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封疆大吏里面,杨坚需要重点提防相州总管尉迟迥。
      皇帝驾崩,杨坚按照惯例派使者到地方去通知,派去邺城的杨尚希通知完尉迟迥,都没敢在邺城过夜,连夜跑回来长安跟杨坚汇报:尉迟迥哭得很假,肯定有想法。杨坚有预感尉迟迥可能会站出来反对自己了,不得不防,杨坚决定先下手为强。
      杨坚打算再骗一次。
      跟五王一样,杨坚要把尉迟迥骗回京城看起来,这次送的不是请柬,是讣告,杨坚以静帝的名义让尉迟迥回长安参加太上皇葬礼。尉迟迥位高权重,是皇亲又是外戚,理应参加,而且杨坚很有诚意,使者是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dun。杨坚打算用这个举动传达给尉迟迥一个信息:
      我能扣,却不扣你儿子当人质,这是我的诚意,来京城吧,绝对不伤害你。
      尉迟迥一生戎马,六十多岁的政治老油条了,过的桥比杨坚走的路都多,杨坚的小把戏都是尉迟迥玩剩下的。
      想调虎离山?一边玩去,儿子我留下,京城不去!
      尉迟迥把杨坚的心思猜透了,这也在杨坚的预料之中,对付尉迟迥这样的老滑头,普通招式肯定不行,杨坚这次用的是一套组合拳。尉迟惇只是杨坚扔出去的一个烟魂弹。
      在尉迟惇出发的时候,杨坚又发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才是杨坚真正的意图,也是杨坚最为厉害的地方。命令的内容是派人接替尉迟迥的相州总管一职,甚至连相州的军事二把手-相州刺史一起换了。
      在尉迟迥看来,杨坚不过是个黄口小儿,好对付的很,见招拆招就是了,不足为虑。但是当尉迟迥得到消息说,杨坚安排了一员名将来接替他,尤其听到接替者的名字时,让尉迟迥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整个北周,如果尉迟迥还能把一个人看在眼里的话,只能是这个人,连实力雄厚的并州总管李穆都得靠边站。
      杨坚的眼光真是精到,他打出了一个让尉迟迥很头疼的‘对对碰’。


      238楼2018-04-07 19:41
      收起回复
        有人说不过瘾,以一种鼓励的方式变相催更,我很感谢。接下来的部分是一个整体,我从昨天开始酝酿,决定不把它分开了,上午不更新了,等晚上多更新一些。


        239楼2018-04-08 09:48
        收起回复
          军神
          能让尉迟迥如此上心,只因为这个人叫韦孝宽。
          前面说杨坚拉拢了二个文臣、一个武将,我们要单说的武将就是这个韦孝宽。
          韦孝宽其实叫韦叔裕,叔裕是名,孝宽是字。
          这里解释一下,咱们现在说的名字是一个,其实古人是拆开的,名是名,字是字,合起来叫名字。古人都是有名、有字的,字一般是名的解释和延伸,比如,名“爆米花”,可以字“砰”,再比如,郑译字正义,虽然很不要脸,但是也合规矩。有的还有号,比如大文豪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人称苏东坡。
          古人的名是不能随便叫的,只有父母、至亲长辈才能叫名,其他人只能称呼字或者号。叫错了算骂人,轻则说你没教养,重则直接跟你干起来。直到民国时期,有次,蒋介石直呼了刘文典的名字,惹得刘文典当面大骂蒋介石。
          写书一般都直呼其名,因为名就一个,字、号太多了,直呼其名是为了准确。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以字行世”的,把字当成名用的,韦孝宽就是。为了尊重,我们也称他的字,韦孝宽。
          韦孝宽打小是个苦命孩子。自幼父母双亡,是哥哥嫂子把他带大的。家庭的变故,让小韦孝宽变得很励志,自小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兵法、历史。从20岁开始,韦孝宽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屡立战功。不对,用屡立战功形容韦孝宽不够准确,史书上原文是这么写的,“每战有功”。
          韦孝宽起家是会打仗,可他可不光光会打仗,当官也是极其出类拔萃。在荆州任郡守时,韦孝宽跟独孤信关系非常好,是拜把子兄弟,这两个年轻人都是军事奇才,政绩也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称“荆州双璧”成为官场佳话,是北魏最闪耀的两颗政坛新星,自此之后韦孝宽的仕途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韦孝宽还是南北朝时期最权威的谍战专家,靠谍战在宜阳生擒东魏大将段琛、牛道恒,是古代谍战教科书式的典范。韦孝宽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最大的战术特点就是神机妙算、料敌如神,几乎百战百胜。说几乎,是因为败过一次,败给了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后来用反间计杀了斛律光,算是扳回一城,不过总觉得不怎么光彩,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对韦孝宽的评价:北周军神。
          跟玉璧之战相比,前面的那些都是开胃菜,这是一场足以让韦孝宽名留青史的战役。
          我个人觉得,古代城市攻防战中,防守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国的陈仓之战和南北朝的玉璧之战。陈仓之战攻守双方都非常出彩,攻的一方是诸葛亮,守将郝昭不出名,但是表现更出色。在诸葛亮亲自指挥攻击,且人数绝对占优的情况下,郝昭靠防守一战成名,把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直接摁在了家门口。虽然陈仓之战这么精彩,咱们也不细说了,不光是咱们涉及不到三国时期,还因为咱们留着篇幅说说更精彩的。
          单论防守的精彩程度,陈仓之战应该能在城市攻防战里排到第二位,排名第一的就是玉璧之战。
          公元546年,杨坚5岁的时候,东魏扛把子高欢倾巢出动,带着浩浩荡荡的十几万大军西征。之前的邙山大战,高欢把宇文泰打的满地找牙,自己也元气大伤,这次经过休整,高欢信心满满的要一战干掉西魏,一统北方。高欢西征的第一站停在了玉璧城下。
          有人不解,玉璧只是东西魏边境的一座小城,东魏这次的目标是荡平西魏,那高欢为什么一定要打玉璧这样一座小城呢。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玉璧地处要道,而且地理位置太敏感---在黄河以东。
          高欢、宇文泰代表东、西魏打这么多年,谁也灭不了谁,大家心知肚明,基本默认的国界线就是黄河。黄河以东是东魏,以西是西魏。黄河是个天险,边防军都靠着黄河防守。冬天黄河结冰时,弱势的一方就把冰砸碎,防止对方踏冰来袭(这活主要是西魏干)。538年,西魏突然主动坏了规矩,在河东地势险要,又产粮的地方,建了一座城,当前沿观察哨,就是玉璧。
          要知道,那时候东魏这边无论国力、军力都要强过西魏,宇文泰太过分了,高欢不打你才怪。高欢就领着人打玉璧,玉璧这地方确实易守难攻,连打9天都没打下,天气变冷了,又下着大雪,不宜再战,高欢第一次打玉璧没成功,撤军了。


          241楼2018-04-08 19:58
          收起回复
            斗智斗勇


            247楼2018-04-08 20:05
            回复
              斗智斗勇
              较量进入第二个回合。
              高欢看出来韦孝宽是个硬茬子,常规战法不好用,高欢决定重兵攻城北。
              城北用的是笨办法,硬啃。
              在五种攻城战法里,爬城墙和攻城门是最笨的两种办法,爬城墙用云梯车,攻城门用冲车,这两种办法进攻方死伤很大,必须配有远程攻击的压制,都是到最后实在没办法时采用,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现在有的古装电视剧里,扛个长梯子就往城墙上冲,不知道是剧组缺经费还是导演缺智商,这哪有个打仗的样子,都不如高纬玩游戏水准高,每每看到这样的镜头,我心里都忍不住想问问那些扛梯子的士兵:你们是要去城墙上晒被子吗?
              韦孝宽沿着城墙转了一圈,城北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昼夜不停,而城南却安静的出奇,一点军队调动的声音都没有,似乎太安静了。
              战场上最安静的地方往往最危险。
              韦孝宽坐在指挥部,认真想了想:高欢是名将,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是高欢的原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高欢坚决不会干。城北是天险,易守难攻,高欢这样的名将,不可能第二回合就用这么笨的招数,真正的战场应该还在城南。
              韦孝宽脸色一变:不好,声东击西!
              韦孝宽的判断不错,城北的重兵攻城看着杀声震天,但其实是佯攻。城北开始攻城时,城南在城北战场嘶吼声的掩护下,开始挖地道,同时开挖十条地道。
              高欢要用地道战。
              说到地道战,这个地道战的发明专利权并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冉庄民兵,其实地道战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十分受欢迎的攻城战法。战国时期,在《墨子·备穴》就记载过地道战的战法,实战中三国时期用的最多,后来南北朝时期、唐朝、宋朝都有人用过。
              地道也叫伏道,攻城方在外围往城里挖地道,能挖进城就挖进城,挖通,战斗就结束了。这种情况很少,因为守军不傻,不可能让你挖通,那么大动静谁能听不到?所以挖地道的具体做法是:能挖通就挖通,挖不通就挖到城墙下面。在地道里,边挖边用木头支撑,防止塌方。挖好了,往木头上抹油,把木头点着,人往回撤,基本上就是“木断城塌”,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地道战法。


              250楼2018-04-08 20:06
              收起回复
                地道战法威力大,但也有缺陷--只适用于北方地区。
                那有人问,这么好用的战法,为什么南方不用?
                原因很简单,南方河太多,在水乡挖地道约等于自杀。
                南北朝时期,高欢是地道战法的权威专家,齐都邺城,高欢就是用地道战法打下来的。地道战法在北方非常实用,隐蔽性强,对城墙破坏极大,史书上记载的用地道法几乎全部获胜,实在是攻城略地必备良法!
                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最强战法,就跟数学题一样,再厉害的奥数题都有解法,只是有的解法太难,太不好找。强,只是解法难,但不是无解。地道战法就很难破解,但是有解。其实《墨子·备穴》里有详细的解法,可惜的是知道的不多,所以胜率奇高。
                高欢比较背,韦孝宽很喜欢读书,解法他懂.......


                255楼2018-04-08 20:14
                回复
                  2025-11-15 05:27: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韦孝宽自打发现高欢在城南用地道法偷袭后,就决定:你挖,我也挖。
                  韦孝宽就沿着城墙外围挖了一条长沟,派兵在长沟里蹲着,啥也不干,吃着西瓜等着。侦察兵用一个专用罐子侦查东魏挖地道的动静,确定东魏的地道方位,这种方法有个专门的称呼叫“罂听”。侦察兵确定好方位,士兵们就拿着刀,在那个位置等着。等东魏兵把地道挖到这儿,露出一个脑袋砍一个,再露出来一个,就再砍一个,简称‘蹲坑砍脑袋’。
                  后面的东魏兵见前面的都跟上刑场一样被砍了脑袋,就不敢出地道,在地道里猫着不出来。不出来也不行,韦孝宽有的是办法。韦孝宽让人弄些干草柴火什么的,放在地道口,再用泥把地道口周围一封,开始点火,不要明火,只要烟,越多越好,再弄个几个皮囊(简易鼓风机)使劲往地道里吹。火灾里真正被烧死的很少,据统计火灾伤亡80%是由于烟气造成的,这也是现在消防法规会在不能满足自然排烟的情况下,必须要设机械排烟的缘故。韦孝宽虽然不懂消防法,但是实战经验很丰富,地道里的东魏士兵一个没跑了,全军覆没,东魏军损失惨重。
                  至此,第二回合比赛结束。结果:高欢惨败,倒地读秒。


                  256楼2018-04-08 20:14
                  收起回复
                    继续斗智斗勇
                    两计不成,再来三计,杀手锏地道战都不行,老老实实攻城吧。
                    高欢装了个巨无霸的攻城车。攻城车又叫冲车,是专门对付城门和城墙的,冲车中最牛的要算吕公车,相当于冷兵器时代的坦克。高欢的攻城车相当霸气,高12米、宽6米、长8米,有八个车轮子、一共分五层,最下层是推车的苦力兵,其它四层都是战斗士兵,攻守兼备。冲车虽然拆装麻烦,但是威力真是巨大,韦孝宽虽然事先在城墙上加了“排楯”,就是木头做的护甲,高欢的冲车仍然是‘所到之处,莫不摧毁’。
                    其实对付冲车,火炮最好用,明朝战争就有用的,但是在火炮没发明的南北朝,就得用笨办法。陈仓之战,郝昭破诸葛亮的冲车用的是石磨砸。一个石磨不行,冲车那么大,郝昭聪明的地方在于用绳子穿上好多个磨盘,一起砸,这个非常有效,把诸葛亮的冲车砸了个稀巴烂。过了两百来年了,高欢这次的冲车比诸葛亮的更大,也更结实,郝昭的招不好用了。
                    韦孝宽鬼点子多的很,似乎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高欢造装甲车的时候,韦孝宽也没闲着,用粗布做了一个超级大的布幔,用竹竿挂在城墙上。这个布幔也是守城工具之一,《通典》里就有记载:“布幔,复布为之,以弱竿县挂於女墙八尺。”
                    布幔对冲车,绝对以柔克刚的典范。你的冲车到哪,我的布幔就吊在哪,冲车撞在布幔上,就跟拳头打在棉花上一样,力道全被卸了,打不到墙上,效果就跟《通典》里记载的一样“折抛石之势,则矢石不复及墙”。
                    冲车有劲使不上,高欢看着布幔觉得真闹心:我给你点了!
                    高欢让人弄些干松枝、麻杆绑在长杆上,沾上油,点上火,做了个长火把,要烧布幔。韦孝宽从来都不闲着,高欢干,他也干,他也做了些长杆,不过他不做火把。长杆头上绑铁钩,铁钩磨出刀刃,你用长杆烧我的布幔,我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长钩割你的火把,你点着一个,我割一个。
                    想玩?
                    我奉陪到底!
                    比赛第三回合,高欢再败。结果:高欢头部被击中,眼角出血,牙套被打掉,精神开始有点恍惚。


                    259楼2018-04-08 20:18
                    收起回复
                      逞强
                      高欢是一计不成来两计,两计不成来三计,计计不成很生气,生气之后就使必杀技。
                      高欢的必杀技就是地道战法,之前在城南用过了。高欢有点抓狂,失去理智了,这次是四面开挖,同时开挖21条。这样一来,韦孝宽的劣势被放大出来了----人少。
                      人少,都是精英,也怕人多一拥而上,俗话说‘乱拳打死老师傅’。韦孝宽知道怎么对付地道战法,但是人少,忙不过来,也没办法。韦孝宽见高欢放大招了,意识到城墙可能守不住了,也许这次精彩的攻防战就此结束了。
                      不放弃的人通常在知道明明已经不行的时候,仍然会选择再努力争取一下,奇迹往往都是这么来的。
                      韦孝宽知道城墙是守不住,但是他还有别的办法。趁高欢挖地道的功夫,韦孝宽连夜组织木匠赶活。东魏大兵挖地道挖的比穿山甲都利索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看到城墙塌了。我不知道看到城墙倒了那一刻,东魏兵有没有喜极而泣。但是接下来倒城墙的地方,出现的栅栏,肯定把东魏兵看哭了,真的哭了。
                      打了两个月了,实在打不动了。
                      兵打不动了,高欢也是心力憔悴。十几万精锐,自己亲自带队,面对这么个小城,从秋天打到冬天,死伤过半,还是进不了城,高欢看着跟他玩得不亦乐乎的韦孝宽,实在是无语了。碰上这么个硬通货,实在打不动了,聊聊吧。
                      此时的高欢估计是真的没有办法了,战场上都打不赢,谈判桌上能谈出来什么结果?我不信高欢会不明白,在我看来他现在只是嘴硬、逞强、还不甘心。
                      谈判专家站在城下吆喝:都这么长时间了,你老大宇文泰也不来救你,你坚守个什么劲?
                      韦孝宽说:“城池坚固,军粮充足,我们舒服的很,救甚?
                      谈判专家:“只要投降,保你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韦孝宽:“你个瓜怂,额韦孝宽是关西男人,绝不当投降将军。”
                      谈判专家觉得韦孝宽就是个一根筋,谈也白谈,瞎浪费嗓子,就转头朝守军士兵喊:韦孝宽拿了宇文泰的好处,要替宇文泰卖命,你们别傻傻的跟着去送死啊,不值得!
                      喊罢,往城里射去悬赏通告:“杀韦孝宽者,拜太尉,开国勋公,食邑万户,赏帛万匹。”
                      韦孝宽看了看,冷笑一声,在赏令的背面,刷刷刷写上几个大字,扔了出去。
                      高欢一看,气了个半死,赏令背面赫然写着七个大字:“杀高欢者,照此赏!”
                      高欢彻底没了大将风度,把韦孝宽的侄子押到城下,威胁韦孝宽不投降就杀人。
                      韦孝宽只淡淡的说了句:誓与城池共存亡!
                      第二天,高欢病了,气病了。
                      十几万大军,苦战两个月,死伤7万多人,损失过半。诸葛亮用过的招式,高欢用了,诸葛亮没用的,高欢也用了,就是攻不下玉璧。实在没辄了,高欢撤军。
                      这场拳击比赛,以高欢被ko结束。
                      玉璧之战是东西魏军事实力的分水岭,韦孝宽一个人把东魏的军事优势彻底打没了。玉壁兵败后,高欢旧伤复发,为辟谣和鼓舞士气,病重之际,还参加了一场政治宴会。席上,高欢让大将斛律金(斛律光的父亲)载歌载舞唱了一首《敕勒歌》,他在一旁唱和,自此成为千古名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代枭雄高欢就在这无限忧伤里,怀对家乡草原的无限怀念中病逝。
                      《周书》上说是高欢是被韦孝宽气死的,这个说法比较扯淡。高欢十一月撤军,第二年才去世,史书未免太小看这位一代枭雄的胸怀了,类似的事明朝也有。说韦孝宽在玉璧气死高欢,说袁崇焕在宁远气死努尔哈赤,都是为了刻意凸显胜利者的荣耀,挺没劲的。
                      不管高欢是不是被韦孝宽气死的,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谁,做韦孝宽的对手都会很难受。
                      韦孝宽打仗动脑子,不死拼,又深谙“兵者诡道也”的道理,打起仗来招数多,经常是挖坑,设套,打埋伏,麻雀战,袭扰战,离间计,什么招好用,用什么,甭管是高雅的还是三俗的,阳谋的还是阴谋的,总之,只要能让敌人难受,就行。
                      作韦孝宽的敌人,得天天做噩梦。
                      你要是觉得韦孝宽只是个当将军的料,只能争一城得失,那可能是玉璧之战误导的。韦孝宽可不光会守城,绝对的三军统帅之才、杰出的战略家。韦孝宽一生四大战绩彪炳史册,‘三战一策’在北朝后期无人能及,分别是间谍战、玉璧之战、平叛大战和《平齐三策》,其中《平齐三策》献给了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就是拿着这个‘灭齐说明书’,才顺利灭了北齐。


                      260楼2018-04-08 20:19
                      收起回复
                        跟大家说一下,韦孝宽的“三战一策”是我自己总结的,只剩下一个平叛大战还没涉及,从明天开始。


                        261楼2018-04-08 20:44
                        收起回复
                          先下手为强
                          咱们说这些事,尉迟迥都知道。
                          尉迟迥很清楚韦孝宽是个什么人,要说北周有人能让他害怕的,只有韦孝宽。既然韦孝宽会成为最大的对手,尉迟迥决定先下手为强,以绝后患。
                          尉迟迥用的招式也是骗。
                          尉迟迥写了一封信,说太上皇驾beng了,他的心情比亲爸爸死了都悲痛,恨不得马上进京奔丧,但是他要等着韦孝宽来交接工作,也只好心急如焚的等待着,所以请韦孝宽同志加快速度赶路,他在邺城恭候大驾。未免走错路,耽误时间,他会派心腹大将贺兰贵带着自己亲笔信到朝哥(河南淇县)迎接、带路。
                          韦孝宽跟猴的区别就是:韦孝宽没有红屁股,但比猴精。
                          韦孝宽见到贺兰贵,看完书信,就感觉不对。尉迟迥是什么人,韦孝宽太清楚了,这么客气派人来接,这么顺利能乖乖交权?
                          韦孝宽心里明白,嘴上什么也不说,很客气的留贺兰贵喝茶,聊一聊。闲聊的时候,韦孝宽发现问题严重了:这个贺兰贵总是心不在焉的,眼神总在躲闪,话里话外在变着法的催他抓紧上路。
                          不对,这里面肯定有阴谋!
                          韦孝宽就跟贺兰贵说他相信并理解尉迟大人的心情,但自己有病,不能赶急路,让贺兰贵先回报尉迟大人,他一定尽快。韦孝宽不走,贺兰贵也没办法,现在时机不成熟,不能硬来,只好先回去。
                          贺兰贵一走,韦孝宽立刻派人以买药的名义去相州暗访,看看尉迟迥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在情况不明朗前,韦孝宽故意放慢了速度,边赶路边寻思尉迟迥到底要干嘛。
                          韦孝宽刚走到汤阴,尉迟迥来催的第二波使者到了。
                          为了让韦孝宽放松警惕,尉迟迥这次派的使者是韦孝宽的侄子韦艺。韦艺当时是魏郡太守,隶属相州总管麾下。因为不是外人,韦孝宽见到韦艺,就开门见山问他相州的情况和尉迟迥的动向,韦艺支支吾吾的没说实话。韦孝宽一气之下要杀韦艺,把韦艺吓得不行,这才把尉迟迥想先诱杀他,然后起兵造反的计划和盘托出。
                          听到尉迟迥的计划后,韦孝宽惊出一身冷汗,自己差点羊入虎口了。韦孝宽沉思良久,认真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跑!
                          不跑就是傻,等着被杀。韦孝宽带着随从和韦艺就跑了。
                          韦孝宽跑的真是时候,尉迟迥怕夜长梦多,放虎归山,也是一套组合拳。在韦艺出发之后尉迟迥又派了500骑兵紧随其后,再骗不了韦孝宽,就直接杀了韦孝宽,决不能让韦孝宽活着离开!
                          就差一点点。
                          韦孝宽前脚刚走,尉迟迥的骑兵就到了。虽然情况万分危急,但韦孝宽连大军围城时都能泰然自若,500骑兵想让他慌不择路的跑,更不可能。韦孝宽连跑路都不老实,不挖点陷阱,弄点埋伏,不是他的性格。
                          韦孝宽跑路的过程,过一座桥就毁一座桥。路过驿站,不停,但要把马全牵走,一匹不剩,还特意交代驿卒说:蜀公(尉迟迥)要来了,你们赶快准备点好酒好菜招待,好好表现一下。驿卒一听,还挺高兴,认真准备去了。
                          尉迟迥派来的几百精锐骑兵,速度是快,但是过桥就得绕道,速度也快不起来。追到驿站换马,驿站说:马没有了,但是好酒好菜准备好了。
                          骑兵一听:尉迟大人真是威震八方啊。反正没马换了,只能让马歇歇再追,再说蜀公标准的菜,咱也没吃过,吃完再走。
                          就这样,这帮完蛋玩意儿,本来过桥就得绕道,现在每到一个驿站又都停,一帮精锐骑马硬是没追上71岁的韦孝宽。
                          只论智谋,韦孝宽比尉迟迥要强一大截,尉迟迥每一步都被韦孝宽算到了。
                          想赢,太难。


                          264楼2018-04-09 09:30
                          收起回复
                            叛乱
                            一物降一物,尉迟迥的小九九被韦孝宽识破时,杨坚的小九九也被尉迟迥识破了。
                            尉迟迥想诱杀韦孝宽没成,杨坚想诱杀尉迟迥也没成。杨坚一计不成又来一计。骗不成就忽悠吧。杨坚又派人去邺城,当面忽悠尉迟迥说自己是北周的大忠臣,宇文家忠心耿耿的家臣,绝没有任何取而代之的想法,要是尉迟迥不信,他可以摸着良心发誓。
                            高手过招从来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其实复杂的都在简单里头,表面上看,一是一、二是二,其实一是二、二是三。比如杨坚这次派人去忽悠尉迟迥,表面上是单纯的忽悠,这是一;使者同时带着杨坚写给相州总管府长史晋昶的亲笔信,要他防着尉迟迥起兵叛乱,必要时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这是二;忽悠是为了让尉迟迥放松警惕,拖住尉迟迥,给自己留足准备的时间,这才是三。
                            对于杨坚的一,尉迟迥轻蔑地笑了笑,这在他面前太小儿科了。杨坚的二,用处也不大。毕竟尉迟迥经营多年,在他的地盘上搞这些小动作,很快被发现了,结果晋昶连同使者一起被杀。杨坚的三,尉迟迥也看透了,这几批人,杨坚都是在用缓兵之计,他俩心里都清楚,开战不可避免。
                            史书记载:尉迟迥被杨坚阴招激怒,杀了使者之后,干脆召集相州文武官吏宣布起兵,自封为大总管,要匡扶周室,讨伐杨坚!我认为这个说法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尉迟迥选择这时候起兵,表面上是杨坚激怒了他,脑子一热不顾一切,一副受害者被迫起兵的样子。
                            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准备好了。
                            杨坚的一、二、三都被尉迟迥看穿了,尉迟迥之所以还有耐心陪杨坚玩,是因为尉迟迥也有一、二、三。
                            见招拆招,是尉迟迥的一;
                            陪杨坚玩,为自己争取点准备的时间,这是尉迟迥的二;
                            尉迟迥的三,其实是在等信。
                            自打尉迟迥知道宇文赟死了,杨坚辅政之后,他就打算好了要反。陪杨坚玩这段时间,尉迟迥可真没闲着。国际上联系南陈、西梁,突厥甚至北齐流亡政府这些军事势力,想给杨坚造成四面楚歌的压力;国内部分,尉迟迥给有兵权的各个总管写信,邀请他们一起加入讨伐杨坚的大军。
                            现在该答复的,都答复了。那还等什么?
                            起兵!
                            杨坚重点盯防尉迟迥确实没错,尉迟迥的影响力实在太大。
                            尉迟迥一起兵,虽然已经有了心里准备,依然吓的杨坚冷汗直冒。尉迟迥是相州总管,尉迟迥的侄子尉迟勤是青州总管,尉迟迥一起兵就是河北,山东全部叛乱,紧接着荥州刺史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楚州刺史费也利进、潼州刺史曹孝远、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等都起兵响应,这些名字都不用记,造反的人太多了,我也写不全,写全了大家也记不住。
                            总之,山东、河北、河南、安徽跟着尉迟迥基本都举起了反旗,总兵力达到几十万。
                            这还没完,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7月25日,勋州总管(湖北)司马消难起兵;
                            8月7日,益州总管王谦在蜀地起兵响应尉迟迥。
                            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起兵叛乱史称‘三总管叛乱’,鉴于尉迟勤是青州总管,你要非得说是‘四总管叛乱’,也成。


                            265楼2018-04-09 09:31
                            收起回复
                              2025-11-15 05:21: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本书最开始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序,其实也算不得序,只是一些写在开篇之前的话,为了不影响帖子的顺序,我另外发了个帖子《一个工程眼中的隋朝(序)》,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266楼2018-04-09 10:3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