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31,878贴子:74,608,929

回复: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连载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兄弟相残
之所以说,宇文泰的遗嘱实现了一半,是因为宇文泰临终托孤侄子宇文护,其实是两层意思:
一是揽权。宇文泰儿子资历尚浅,为防止大权旁落,希望宇文护接任掌权;宇文泰确实的眼光独到,宇文家的二代里最优秀的当属宇文护,确实也只有宇文护能对付得了那帮老臣,第一层意思顺利实现。
二是归政。宇文泰希望宇文护掌权之后当周公,辅佐自己的儿子,收了八柱国的权力再给宇文泰的儿子。这第二层意思就是宇文泰的遗嘱里的致命缺陷:宇文泰没想到的是,他儿子镇不住八柱国,更管不了宇文护。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最大的本事不是解梦,而是辅佐周成王,“周公辅成王”是千古佳话。既然能成千古佳话,首先肯定是好,其次还得少,满大街都是,也成不了千古佳话。中国历史上,周公只有一个,诸葛亮、霍光、张居正都只能算半个。也正因为少,“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这样的名句大家都知道。与此相对,还有个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个典故恐怕知道的就不多。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纵观整个封建时期,众所周知的‘周公’极其罕见,鲜有人知的‘庆父’却一抓一大把。
宇文泰希望侄子当“周公”,宇文护当着当着成了“庆父”。
再好的搭档都是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福,说到底无外乎名利。逆境和痛苦几乎大家都能忍受,所有的好品质都会呈现,勤劳节俭,坚韧不拔,忠勇仁义等等。所以,有人说,想看一个人的人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他权力,因为权力会无限放大一个人贪婪。
宇文护想替堂弟宇文觉控制局面,就去抢老一辈手里的权力。可是抢回来的权力,抓在手里久了,就不想撒手了,就忘了这本来是人家宇文觉的东西。
宇文觉最郁闷,老爹死了,自己换下了西魏傀儡。西魏变成北周,皇帝改称天王。宇文觉改了门面,换了招牌,新公司也开着张,忙活完了,才发现:待遇不变,皇帝还是个傀儡,上哪说理去!
宇文觉已经16岁了,这个年纪不大,但也不小了,他不想当傀儡,要亲政。
堂哥宇文护说:“你还小,听话,江山迟早是你的”。
2007年,NBA有个21号也这么说。詹姆斯一直傻等到2015年,发誓一毛钱的也不能再信他的。21号年年跟个新秀一样,啥时候是个头啊。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跟詹姆斯的心里一样,但是他更激进:江山是我的,我不要“迟早”这两个字,不还,我就抢!
宇文觉私下联络了关陇贵族的陇西李氏,十二将军之一李远的儿子李植、军司马孙恒,侍卫队长乙弗凤、贺拔提等人,密谋除掉宇文护,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鉴于宇文护此时威望如日中天,这一伙人怕势单力薄,喊着‘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跑去四处拉人入伙。人多确实会力量大,但是人多也会嘴杂,不利于做保密工作。很不幸,计划被人告发,李植等人全部被杀,李远被逼死,孝闵帝宇文觉被废,幽禁一月后被弑。
孝闵帝被弑,这是北周标志性的事件,也是宇文护心理变化的分水岭。如果杀独孤信和赵贵是权力斗争,还能用维护皇权辩解。那么杀宇文觉,标志着宇文护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庆父”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北周进入权臣时代。


17楼2018-03-27 15:55
收起回复
    两姑之间难为妇
    2013年,同学N给我打电话讲他工作上的苦恼。大概意思是:N在一家工程公司上班,被借调到一个工程项目上。在项目上,他的直接领导是该项目的项目经理,但是因为他是借调的,所以他还有个部门经理的长期领导。这两个领导之间关系非常紧张,又都想拉拢N这个优秀的年轻人,弄得N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听明白他的意思之后,我给他讲了杨坚的故事。
    杀了宇文觉之后,公元557年9月24日,宇文护又拥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yu)继位---史称北周明帝。前面说过,宇文毓跟杨坚都是独孤信的女婿,属于连襟关系。


    25楼2018-03-27 18:48
    收起回复
      2025-08-07 02:53: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宇文毓登基当了皇帝,杨坚算是跟皇家攀上了亲戚,地位也是跟着水涨船高。自家人自然不能亏待,宇文毓一上台,杨坚就升任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大家先记住这个爵位。
      在此之前,杨坚头衔一大堆,都是荫职,靠他爹得的虚职,享受待遇,没有实际职务。这次的右小宫伯不同,是实实在在的职位,负责皇宫安全,相当于皇帝身边的侍卫小队长。这个位子虽然不高,却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给皇帝当跟班的,一般情况下升官的机会要大很多,清朝和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既然有一般情况,那肯定存在‘二般情况’。因为宇文护的关系,杨坚同学很不幸的被分到了“二班”。
      虽然杨坚跟皇帝是亲戚,但是这次的右小宫伯的职位,说到底还是沾了他爹杨忠的光。想给杨坚升官,皇帝说了不算,得宇文护说了才算,所以让杨坚当这个右小宫伯是宇文护的意思。
      宫伯隶属于天官大冢宰,相当于宰相,一把手,而此时的宰相是宇文护。专权之后的宇文护,对于部队看的很紧,手握重兵的十二大将军自然要重点监控。宇文护对杨忠这个军分区司令既拉拢又提防,再加上之前发生的孝闵帝宇文觉企图夺权事件,宇文护尝到了告密者的甜头。宇文护意识到,得在皇宫里安插自己的眼线,便于监视周明帝宇文毓。
      基于以上考虑,宇文护提拔了杨坚做了右小宫伯。既给了杨忠面子,拉拢了杨家,又能给自己培养宫里的眼线,一举两得。
      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宇文护撅撅腚,杨忠都知道他要拉什么屎。但是初入仕途的杨坚接到任命后,却茫然不知所措,就跑去问老爹:一个提拔我,一个是我连襟,一个是权臣,一个是皇帝,他们俩还不对付,我夹在中间,往后该怎么办?
      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政治上很有远见的父亲看着这个文化水平不高,政治觉悟也低的儿子说出了通俗易懂的千古名句:“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勿往也。”姑,是婆婆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夹两个婆婆之间没法做个好媳妇,你可千万别站队。
      虽然这句话文化水平不高,却蕴含了很深刻的政治智慧:不要轻易站队,看看局势再说。想必也是现在很多政府要员的座右铭。
      听爹的,总是没错,杨坚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27楼2018-03-27 18:48
      收起回复
        如何抉择
        现实告诉我们,年轻总要吃点亏,谁年轻不碰上俩流氓?
        对于宇文护的拉拢,杨忠父子不拒绝、不掺和,不表态,不支持,也不反对、完全中立、啥事都弃权的态度让宇文护很是受伤。权倾朝野的宇文护鼻孔都朝了天了,竟然热脸贴了杨忠的冷屁股。从杀孝闵帝的那一刻开始,宇文护的信条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宇文护看来,不跟他同流合污就是对他的不满,对他不满就得干掉。可是这招对付别人行,对付杨忠不行。确切的说,对于此时的杨忠不行,因为杨忠是此时北周最会打仗的人。宇文护要把会打仗的都干掉了,东面虎视眈眈的北齐打过来怎么办?况且在宇文护的“英明领导下”,北周几乎连战连败,就靠着杨忠打点胜仗撑门面,宇文护也只好咬着牙,暂时随他们去了。
        明的不行,来点阴的还是行的。宇文护作为领导,给杨忠父子穿穿小鞋是避免不了的。于是,杨家父子在此后的八年内,仕途走的都异常艰辛。尤其是杨忠,依然为北周散发着余热,不断出征,不断立功,几次皇帝想加封杨忠,都因为宇文护的干预,拉倒了。
        不断建功的老爷子尚且如此,更别提没什么建树的杨坚了。杨坚在右小宫伯的位子上一待就是八年,站岗都快站成年画了。昨天还春风得意,今天就郁郁不得志了。这八年是杨坚最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纪,宇文护这个政治流氓,一盆冷水浇了杨坚一个透心凉。
        上天给你东西的时候,不会吝啬,但是再一点点收回去的时候,那种痛比撕扯皮肉还要痛彻心扉。
        有人问这样值得吗?一句‘两姑之间难为妇’,父子俩付出了仕途上的近十年的光景。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十年对于少年的杨坚来说太长,当年的很多同学都成了中高级军官了,那些顺从宇文护的同事,也都已经建功立业,节节高升了,只有杨坚还站在起跑线上。
        如果顺了宇文护会不会更好?
        我不知道。


        28楼2018-03-27 18:50
        回复
          我知道一件跟这个比较像的事--27年前高乾的事。
          北魏大乱时,高乾跟着高欢起兵,干掉了尔朱兆,拥立了北魏傀儡孝武帝元修。天底下没有甘心当傀儡的皇帝,这个孝武帝也不例外。孝武帝拉拢了一帮人计划武装夺权,拉拢名单上有实力派人物高乾。
          孝武帝就请高乾喝酒,没明说要干什么,为什么喝酒?只是跟高乾拉关系,酒桌上称兄道弟的。高乾没喝晕,硬是让皇帝的高帽子给戴晕了。高乾觉得皇帝给面子,咱也不能不敞亮,打着酒嗝跟孝武帝表态:皇上看得起我,您让我干什么,绝没二话!(臣以身许国,何敢有二?)。
          高乾大话说出去了,孝武帝很满意。


          29楼2018-03-27 18:51
          回复
            过了一阵子,高乾发现坏了:孝武帝拉拢自己是要干掉高欢。高乾认真想了想,这事不能干:自己是高欢阵营的,再说孝武帝也干不过高欢。
            于是,高乾又跑到并州找高欢告密:孝武帝要对付你。高乾为表忠心,还力劝高欢干脆废了孝武帝,自己称帝算了。


            30楼2018-03-27 18:52
            回复
              高欢实力雄厚,没那么多弯弯绕,直接拿高乾的话质问这个不安分的傀儡。孝武帝矢口否认,还信誓旦旦的要求跟高乾当面对质。可以想象,对质的场面搞得高乾异常尴尬,大呼冤枉:“臣以身奉国,义尽忠贞,陛下既立异图,而乃云臣反复。以匹夫加诸罪,尚或难免,况人主推恶,复何逃命?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最后一句大家比较熟悉,一般是受了大委屈的忠臣才用的,高乾觉得自己就是受了大委屈的忠臣,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慷慨激愤。
              高乾到底忠于谁?两方都不承认。
              最后的结果是高乾被孝武帝赐死,算是灭口。孝武帝、高欢继续相安无事,并通令全国:居心叵测的高乾引起了皇帝跟丞相之间的误会。
              写这件事,并不是为了说,怎么做才是对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只能说自己敢肯定的:
              高乾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喝酒真的误事。
              杨坚中立,穿了八年的小鞋;高乾趟了这趟浑水,丢了性命。历史上没有如果,再说假如也毫无意义。他们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还得面对我们的选择题。在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前人的经验能带给我们一丝的启示,我想这就是历史对于我们普通人的用处。
              人生的无奈源于选择,乐趣也在于选择。
              所以,人生千奇百怪,同样也千姿百态……


              33楼2018-03-27 18:54
              收起回复
                北周官制
                这一节像连续重播三遍的广告,很无聊,但是我想把一些问题说清楚,还得写。
                对于古代官职,我们熟悉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前面提过的官职大冢宰、右小宫伯什么的,感觉离我们太远。每次看到都会在心里嘀咕一句: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我最开始看书的时候,也是深受其害。南北朝时期本来就乱,国家跟国家打来打去,每个国家又都有一帮人斗来斗去,要是不把这些官职、权力弄明白,政治斗争谁输谁赢都搞不清楚。把我逼的,经常左手拿着《周书》,右手拿着打印的北周官职对应关系,面前还得开着电脑,时不时的上网查一下,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你们能看得稍微轻松点,咱们就简单说一下北周的官职。
                北周用的是西周的六官制,其实在这点上,宇文泰干的挺不要脸的,正儿八经的“挂羊头卖狗肉”。人家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一大块披萨,兄弟们一人一块分着吃。宇文泰终其一生都在搞中央集权,别人手里的披萨,他总想一点点的要过来。俩家走的完全相反的路子,宇文泰还硬用西周的官制,陈寅恪先生说北周官制‘非驴非马’,我觉得用词非常准确。


                34楼2018-03-27 18:56
                收起回复
                  2025-08-07 02:47: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西周六官指的是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具体指: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
                  这六官大体对应了明、清时期的六部。为了方便理解,罗列如下对应关系:
                  天官大冢宰相当于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
                  地官大司徒相当于户部尚书;
                  春官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
                  夏官大司马相当于兵部尚书;
                  秋官大司寇相当于刑部尚书;
                  冬官大司空相当于工部尚书;
                  六官副职分别称呼小冢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马,小司寇,小司空分别相当于对应的各部侍郎。
                  北周官制乱的很,需要的时候翻翻上面这个对应表就行,没必要非得记住,太累还没什么用。这些官职陌生不说,每个时期同样的官职权力却不大一样。宇文泰当的大冢宰,那权力是皇帝级别,都得听他的;赵贵、宇文护斗法时,赵贵当了大冢宰,看着是升官了,其实啥也不了;宇文护接任大冢宰,初期是宰相级的,后来也是皇帝级的;后来轮到宇文宪的时候,大冢宰就基本是个摆设,啥事都是皇帝说了算,大冢宰只是挂个名头而已。
                  六官里面权力最大的是天官大冢宰和夏官大司马,主要记住这两个就行,出现几率较高。


                  35楼2018-03-27 18:57
                  回复
                    前赴后继
                    翻过无聊的官制章节,我们的主角杨坚还趴在侍卫队长的位子上,头上都快长出草了。整天上班,下班,实在无聊了,就自己跟自己玩----听脚步声猜猜来人是谁。这个游戏杨坚玩的非常好,据杨坚自己说:这技能他练的是炉火纯青。
                    史学界喜欢拿这件事说明杨坚天赋异禀,我个人表示,天赋异禀我没看出来,我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杨坚真闲!
                    这段时期的杨坚有着大把的空闲时间,在这些无聊中,杨坚结交了许多人,这些人主要分为三类:世交(他爸爸战友家的孩子)、太学同学和宫里的同事。杨坚地位比较低,结交的人地位也不高,没成想这竟然成了杨坚极大的优势,杨坚团结的小人物迸发除了大能量,促成了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
                    现在时间尚早,杨坚就是个无聊的人,咱不陪他这个无聊透顶的人玩,让他自己待会。咱们继续说说,北周高层的事,杨坚的转机,也是高层权力更迭才出现的。
                    虎父无犬子,这话用在宇文泰身上很合适。
                    嫡子宇文觉不甘心做光杆司令,反抗被杀。继任的明帝是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一样继承了宇文泰的优良基因,也不甘心做傀儡,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一上任就跟堂哥宇文护开干。不过胳膊还是扭不过大腿,560年4月,大权独揽的宇文护安排厨子在饭里下毒,毒死了不听话的堂弟---北周明帝宇文毓。
                    至此,宇文护无意中创造了一项纪录--杀皇帝最多的大臣。


                    36楼2018-03-27 18:59
                    回复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全世界的记录,但是在中国肯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宇文护分别于557年上半年杀了西魏恭帝、557年下半年杀了北周孝闵帝、560年上半年又杀了北周明帝。历史上杀皇帝另立的、权臣篡位的很多;接连杀两个皇帝的不多,宇文泰算其中之一;连续杀三位皇帝的,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宇文护傲视群雄!
                      三年杀三位皇帝,宇文护在时间和数量上都遥遥领先其他弑君者,当之无愧的‘弑君冠军’。宇文泰杀了两任西魏皇帝,宇文护杀的三个皇帝中,两个是宇文泰的儿子。不知道宇文泰泉下有知,会不会觉得这是报应。
                      人最难打败的就是自己。‘弑君冠军’宇文护在取得了这“傲人的成绩”之后,并没有自满,没有止步不前,还想进一步超越自己,要打破自己创造的记录,严格贯彻“皇帝不听话就杀,直到找一个听话的为止”的方针。
                      堂弟?
                      亲弟弟都不行。
                      你不禁要问:既然宇文护已经权势冲天,皇帝他都敢杀,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37楼2018-03-27 18:59
                      收起回复
                        我想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条件不成熟。宇文护经营时间不算长,才几年的光景,支持皇帝的势力依然存在,宇文护权力确实大,但根基不够稳。
                        第二、名不正言不顺。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在宇文泰的儿子没死绝之前,宇文护没有合法的继承权。
                        第三、强敌在外。北齐的实力要略强于北周,北周不能大乱,要不然不光皇帝当不了,北周还能不能存在都是问题,杨忠没被收拾,也是这个原因。
                        基于以上原因,公元560年,宇文护改立17岁的宇文邕为皇帝,史称北周武帝。
                        最终宇文护没有实现对自己的超越,记录没有被打破。宇文护终于找到了听话的皇帝,不需要再进行杀戮,至少宇文护认为他找到了。
                        只可惜,宇文泰家就没有当傀儡的基因……


                        38楼2018-03-27 19:00
                        收起回复
                          老实待着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本来这个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这个老四宇文邕,宇文护连续干掉了宇文邕的三哥宇文觉和大哥宇文毓,二哥宇文震又早死,就轮到宇文邕了。
                          我们身边经常存在这样的人,不爱说话但心里啥都明白,这种人往往极有城府,只不过不爱显摆而已。城府怎么来的?城府就是能一次次忍住不问、一次次忍住不说。大部分时候,一群人中最安静的,往往最有实力。宇文邕就是这么个人,性格有点内向,不大爱说话,有啥想法爱放在肚子里。
                          一起长大的三哥宇文觉对宇文邕的评价是:“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选择真是需要花心思好好的思量,看着挺合适往往却是最差的。


                          39楼2018-03-27 19:31
                          收起回复
                            宋哲宗去世,向太后跟宰相章惇吵了一架,选出来了个宋徽宗,啥事都会,就不会当皇帝,亡了北宋,毁了一位书画大家。


                            42楼2018-03-27 19:34
                            收起回复
                              2025-08-07 02:41: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秦朝之后,华夏大地两段大分裂的乱世里,有两位皇帝最为出色: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另一个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护真该买块豆腐撞死,权势如日中天,皇帝随便选、任意立,挑来挑去挑了个百年不遇的奇才。宇文护这哪是立傀儡,简直就是给自己挖坟。
                              只是,当时的宇文护不这么看,选择宇文邕的时候,宇文护觉得宇文邕就是最合适,最理想的傀儡。宇文邕话不多,心思看起来也不多,还挺会来事,一上台就送了个大礼包给堂兄:宇文护都督中外诸军事,事情无论大小,都由宇文护先拍板决定,最后通知一下皇帝就行。
                              宇文邕正式承认宇文护的北周扛把子地位,一下子让宇文护乐开了花,大家定位都很准确,宇文邕很安分的当着自己的傀儡,宇文护很跋扈的在北周一手遮天。
                              就这样,一个傀儡皇帝和一个权臣在没有签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情况下,开始了长达12年的相安无事。


                              43楼2018-03-27 19: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