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故事的点子(立意)还挺好的,脑洞和想象力也挺在线,本应该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然而仔细读下来你会发现,故事的整体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这么描述吧,就是感觉作者在努力地“讲述构思”,也有人物对话和一些动作描写,然而还是觉得乏味,就像详细版的大纲/流水账。
就这样,本该是跌宕起伏、一步三叹、让人又爱又恨的故事,硬是被写成了一碗干饭。总之一句话,你的写法跟不上你的点子(俗称脑子比手快)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1
捋清主线,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不知道什么地方该多下笔墨渲染,什么地方寥寥几笔带过就好。
所以,这第一步就显得至关重要啦。
如果你正在构思一个故事的大纲阶段,那就不妨拿出本子和笔,我们可以画出情节主线和支线,这样一来故事的线索就清晰很多。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你脑子里的一个个小情节先按顺序时间排列出来,完成以后,再仔细想想哪些情节不重要,哪些比较重要,哪几个堪称高潮(可以用笔标出来,这样写作思路混乱时还可以把你拉回来~),如此一来,你就大致能做到心里有数了。
2
选择最适合的故事结构
经过上面的第一步,整个故事的顺序和重要性的“柱状图”已经在你脑中成形了,相当于食材皆备,只欠作料和大厨下锅烹煮啦!所以接下来就要思考:这个故事以什么结构来讲最合适呢?
故事的结构并无高低之分,重点在于和要讲的故事、整体风格是否搭调。如果搭调则锦上添花,不搭则会影响到读者对人物、情节的理解。所以不要刻意追求结构的复杂和精妙,而要始终为人物与情节服务。
阅读门槛最低的顺序式结构,以及带给读者更多遐想空间的、从故事中段开始讲述的变体;现在时空和过去时空对比强烈的倒叙式结构;还有高阶烧脑的环形结构,更强调意蕴悠长的首尾呼应式结构。
面对一桌食材,还是拿不准选取哪种结构的童鞋可以复习下以上那篇内容。如果还是拿不准呢,可以按照不同的结构大致列下开头、结尾和高潮的内容,闭上眼睛,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把不同结构的情节组织方法过一遍。这个时候,应该就有答案了吧。
3
选好人物视点 赋予强烈情感
很多时候,故事读起来像流水账版大纲,是因为人物刻画得比较僵硬,读者很难代入,难以产生共情。所以这时,选择合适的人物视点,赋予人物强烈的情感,就显得很重要。
说白了,其实就是:不能穿帮啊亲!
所以,一旦选定了视点,一般情况下,就不能随意更改了(除非是,两个视点穿插那种,但是更适合电影而非小说)。于是乎,当你想清楚主、支线情节和大致结构后,就要马上决定用谁的视点来讲述的问题啦。
然后第一人称的话,已经有好几个盆友吐槽“我怎么也无法代入第一人称”了~对细腻的少女杂志读者来说,这种第一人称叙事是最容易让她们移情的方式,给这个青春故事增加了一种悲情女主角的感觉。
所以,这不是第一人称的问题,而是和某些具体的故事、受众不搭。
总之,当你选定了最终的视点人物(即故事以谁的视点展开),就一头扎进ta的人生活一遍吧,真正变成ta,想清楚哪些信息是ta所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然后,开始写起来吧!
4
对话必须有用 否则请删减
不得不吐槽了,动辄大段对话,A说完了,接B说bla bla……这种情况,就是我审文时,最容易产生“这也太像流水账了吧”感觉的地方。
此处又不得不为自己打call,再度墙裂安利《如何创作炫人耳目的对话》和《对话就是冲突!冲突!冲突!》这两篇干货。
亲爱的童鞋,当你发现自己面前的word文档又不可避免地排满了大段大段的对话体时(如果你的目标是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可以自动忽略这句),是时候敲响警铃啦~
5
适当的细节和环境描写能加分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一些被广泛吐槽为“干巴巴、像流水账”的文里,很少有关于细节、环境的描写。
细节要写,但不是所有东西都要变成细节……写哪些细节,就要做一番合理分配。一种细节是为了加强真实感,就像信封上邮票的图案;另一种细节,是为了前后勾连、照应而出现的,比如《情书》里藤井树的名字。
而在今天所说的这些问题文里,这样的细节基本上看不到。同样缺乏的,是对场景、环境的描写。有盆友实力吐槽:“哪怕是来一句,这天天气真好,都觉得没那么干巴巴了”~
当然大段的景物描写总让人穿越到俄罗斯小说,但一点场景刻画也没有,实在是让人有种“我们还停留在上个场景里吗”的错觉。换个角度,这样的场景、环境描写也自然起到了切换的效果呢。
就这样,本该是跌宕起伏、一步三叹、让人又爱又恨的故事,硬是被写成了一碗干饭。总之一句话,你的写法跟不上你的点子(俗称脑子比手快)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1
捋清主线,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不知道什么地方该多下笔墨渲染,什么地方寥寥几笔带过就好。
所以,这第一步就显得至关重要啦。
如果你正在构思一个故事的大纲阶段,那就不妨拿出本子和笔,我们可以画出情节主线和支线,这样一来故事的线索就清晰很多。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你脑子里的一个个小情节先按顺序时间排列出来,完成以后,再仔细想想哪些情节不重要,哪些比较重要,哪几个堪称高潮(可以用笔标出来,这样写作思路混乱时还可以把你拉回来~),如此一来,你就大致能做到心里有数了。
2
选择最适合的故事结构
经过上面的第一步,整个故事的顺序和重要性的“柱状图”已经在你脑中成形了,相当于食材皆备,只欠作料和大厨下锅烹煮啦!所以接下来就要思考:这个故事以什么结构来讲最合适呢?
故事的结构并无高低之分,重点在于和要讲的故事、整体风格是否搭调。如果搭调则锦上添花,不搭则会影响到读者对人物、情节的理解。所以不要刻意追求结构的复杂和精妙,而要始终为人物与情节服务。
阅读门槛最低的顺序式结构,以及带给读者更多遐想空间的、从故事中段开始讲述的变体;现在时空和过去时空对比强烈的倒叙式结构;还有高阶烧脑的环形结构,更强调意蕴悠长的首尾呼应式结构。
面对一桌食材,还是拿不准选取哪种结构的童鞋可以复习下以上那篇内容。如果还是拿不准呢,可以按照不同的结构大致列下开头、结尾和高潮的内容,闭上眼睛,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把不同结构的情节组织方法过一遍。这个时候,应该就有答案了吧。
3
选好人物视点 赋予强烈情感
很多时候,故事读起来像流水账版大纲,是因为人物刻画得比较僵硬,读者很难代入,难以产生共情。所以这时,选择合适的人物视点,赋予人物强烈的情感,就显得很重要。
说白了,其实就是:不能穿帮啊亲!
所以,一旦选定了视点,一般情况下,就不能随意更改了(除非是,两个视点穿插那种,但是更适合电影而非小说)。于是乎,当你想清楚主、支线情节和大致结构后,就要马上决定用谁的视点来讲述的问题啦。
然后第一人称的话,已经有好几个盆友吐槽“我怎么也无法代入第一人称”了~对细腻的少女杂志读者来说,这种第一人称叙事是最容易让她们移情的方式,给这个青春故事增加了一种悲情女主角的感觉。
所以,这不是第一人称的问题,而是和某些具体的故事、受众不搭。
总之,当你选定了最终的视点人物(即故事以谁的视点展开),就一头扎进ta的人生活一遍吧,真正变成ta,想清楚哪些信息是ta所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然后,开始写起来吧!
4
对话必须有用 否则请删减
不得不吐槽了,动辄大段对话,A说完了,接B说bla bla……这种情况,就是我审文时,最容易产生“这也太像流水账了吧”感觉的地方。
此处又不得不为自己打call,再度墙裂安利《如何创作炫人耳目的对话》和《对话就是冲突!冲突!冲突!》这两篇干货。
亲爱的童鞋,当你发现自己面前的word文档又不可避免地排满了大段大段的对话体时(如果你的目标是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可以自动忽略这句),是时候敲响警铃啦~
5
适当的细节和环境描写能加分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一些被广泛吐槽为“干巴巴、像流水账”的文里,很少有关于细节、环境的描写。
细节要写,但不是所有东西都要变成细节……写哪些细节,就要做一番合理分配。一种细节是为了加强真实感,就像信封上邮票的图案;另一种细节,是为了前后勾连、照应而出现的,比如《情书》里藤井树的名字。
而在今天所说的这些问题文里,这样的细节基本上看不到。同样缺乏的,是对场景、环境的描写。有盆友实力吐槽:“哪怕是来一句,这天天气真好,都觉得没那么干巴巴了”~
当然大段的景物描写总让人穿越到俄罗斯小说,但一点场景刻画也没有,实在是让人有种“我们还停留在上个场景里吗”的错觉。换个角度,这样的场景、环境描写也自然起到了切换的效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