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吧 关注:198,655贴子:5,669,058
  • 13回复贴,共1

盐店胡同(一) 文○阿杞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盐店胡同(一)
文○阿杞哥
我的家乡是位于豫东的一座古老的县城, 毗邻东京开封,历史悠久。在这片地处黄河南岸中州大平原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事件,也涌现出了数不清的风云人物和逸闻遗史,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县城度过成长的,我家的老宅,在城中心的一条胡同里。我的印象中,县城里以胡同命名的街巷并不多,大概有“盐店胡同”、“裤裆胡同”、“韩家胡同”等几个。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弄”“巷”,名词解释里是这样定义的:它是城镇或乡村中位于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在北京逛过很多胡同,也曾经几次到访过位于北京史家胡同的“胡同博物馆”,那里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介绍有关胡同文化的博物馆,也是在那里,我才第一次详细了解到,“胡同”这个伴随着自己成长了几十年且耳熟能详的词汇,大约是源自于蒙古语而来。元朝的时候,人们称呼街巷为胡同,自此胡同便成了我国北方市井街巷的通称。在有据可考的文献里,“胡同” 二字最早出现在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作品《单刀会》里,其中的第三折有这样的一句话:“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
这就是胡同。
我家就在“盐店胡同”。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南北向、长约百余米的小巷子,还曾经有过一个“与时俱进”的名字~“立新街”,估计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淡忘了这个使用过近十年的通信地址了,80后及年龄更小的孩子们自是极少有印象的。盐店胡同的名字在民国时期以致更早就有了,至于为何名叫“盐店胡同”,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与盐有关。过去,盐巴属于官家专控商品物资,主要产于沿海地区,有专门的渠道流通交易,是官府税赋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内地,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就成了紧俏商品。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于是乎想出了应对的土办法:“熬硝制盐”,这是一个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老行当,“盐店胡同”的称呼便与此有关。那就顺便说道说道这个来源吧。 我记得小时候上早自习,每天都会看到早早出来”刮削“的人,他们背着筐拿着簸箕,在老房子、老砖墙的墙根刮土,主要是将老砖上日久形成的一种白色晶体,把它们刮下来后就是硝土,盐碱地上泛白的也是这种东西。经过加工熬制出硝和盐,熬硝土剩下的水叫做卤水,可以用来制作豆腐或者肥料。我们胡同里有几户人家就以从事这个行当为生。住在我家隔壁南老集街的也有几户人,经常在我们院墙外偷偷刮硝,每当遇到,我们会提醒他们不要再刮墙了,年久的老砖已经斑驳疏松经受不起。他们会知趣离开,但此后仍然会趁着无人的时候反复的卷土重来。不说这些了,当时的那个年代,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不容易,日子过的都比较紧吧艰辛,如今这困苦的一页已经翻过去,都成为老黄历了。
盐店胡同位置很好,在县城的中心区域,胡同的北头,正对着城隍庙市场商业区的南门,穿过东西向的金城大道就可以进入县城这个最早的商场里了。城隍庙的名字还在,只是没有了城隍诸神,没有了庙宇神坛,早已断绝了香火,盐店胡同的人们也渐渐遗忘了它辉煌的过去,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辈儿人偶尔还会在给人介绍自家地址时说“俺家在城隍庙前门儿的盐店胡同儿”,顺便攀附一下城隍老爷的府邸威名。这是闲话。
过去的盐店胡同,是一个单面的小街,就好像是一把梳子的造型:所有的居民住户,都位于街的东边一侧,十几条更加窄小的深巷自北而南排列,且都是东西向的死胡同,与紧邻的“南老集街”居民隔墙相望鸡犬相闻。每一条小胡同都好像是盐店胡同的毛细血管,所有的脉络把各个家庭串在了一起。盐店胡同街道的西侧是一堵贯穿南北的墙壁,就好像是这把梳子的弓背儿,北部是“地方国营广播器材厂”生产车间的后墙,南部是烟酒公司仓库的后墙。所以,我们的胡同,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胡同。胡同里的孩子是有乐趣的。广播器材厂的后墙墙角留有几处排污口,红色的工业废水如血一样流淌出来,落入下水道,最终流向离我们胡同不远,东南方向的一个大水潭,叫做“碱水坑”的地方。那时候地方的工业还很薄弱,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人们没有环保意识。我们胡同里的小孩子都爱在这些排污口处玩耍嬉戏,在铁红色的水里经常会摸到随废水排出来的一些残缺的磁铁,洗干净了拿着把玩儿、自得其乐。家里的长辈不想让孩子泡在脏水里玩,会在夜晚吓唬更小的孩子说,那出水嘴儿里流出来的是血,夜里有喝血的巫婆在那要抓不听话的小孩呢!于是我们每到夜晚都没了胆子外出了。
2018.3.24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3-24 10:11回复
    回忆录,写的不错。还记得小时候的城隍庙样子,北大口的陆陆湾。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3-24 11:55
    回复
      2025-08-14 10:37: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后续继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3-24 17:26
      回复
        盐店胡同(二)
        文○阿杞哥
        儿时,胡同的早晨总是和着各种声音醒来的很早。居民们散养的家禽早已是按捺不住,天还没有完全亮的时候,司晨的公鸡就昂首而歌了,在此起彼伏的鸣叫中,争相显摆着自己的勤奋。早起吊嗓子的豫剧团演员那拖着长长尾音的声调,也间或从黑龙潭边顺风传了过来。上早自习课的孩子们陆续从各自的家里闪出来,呼喊着年龄相仿的同伙,在没有路灯的胡同里结伴走向街头。
        盐店胡同街虽小,却也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分别从事着士农工商各种职业,邻里之间的关系还是说的过去的,都是老街坊了,谁家有什么事,大伙儿很快就会知晓的。
        胡同北头有一户崔姓人家,说来令人敬佩。那家的老伯,是一位平时不苟言笑的老干部,与邻居交往不多。我也时常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与他见面打招呼,这时,他总是笑着回应。他是县劳动局的退休干部崔凤亭,革命烈士的后代,父母相继牺牲后,他成了孤儿,政府将他养大成人,参加了工作、入了党。他继承父母遗志,不忘为国分忧,多年以来,各地遇到重大灾害,他都会慷慨解囊,捐款从不署真实姓名,后来办理汇款的邮局人员透露出来,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也让我们记住他父母的名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最后为国捐躯的地下情报员—崔连仲、侯淑琴烈士。
        说起烈士,我在媒体上还读到过一个女英雄----靳素芬烈士,据资料记载,她1924年出生于盐店胡同。其父靳锡庚,1932年毕业于河南省焦作工学院采冶系,是中国著名的石油勘探专家、石油化工部高级工程师、玉门油矿早期创业者之一。靳素芬少时即受到其父进步思想的影响,反对旧礼教,在县一小读书时,就女扮男装到街头演唱《我不与小脚女人结婚》等进步戏曲。后来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被拴在马尾巴上拖到县城,在受尽酷刑后壮烈牺牲。这是一个刚烈的女子,我们胡同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故而素日里街谈巷议中也无从听到过这样慷慨悲歌的故事,实在令人惋惜。碧血丹心,历史不容忘怀,盐店胡同,应该记住她!
        2018.3.24下午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3-24 21:21
        回复
          盐店胡同(三)
          文○阿杞哥
          说起盐店胡同,还要说一下厕所和粪坑的故事。
          一九七0年代,在胡同的北部,临街有一座公共厕所,硬山屋顶,蓝砖砌就,前厕后池。也就是前面是抹了洋灰一字排列的茅坑,隔着墙壁后面是互相联通的粪池子。经常见到两个五十多岁的掏粪工隔不久会从后面将积存的粪便用带有长木把儿的大勺子舀出,装入木制的箱车里带往农田,很好的农家肥。我一直记得那厕所后面粪池的墙壁上有用黑色墨汁书写的文革时期的标语“打倒张国梁!”,一直到后来拆除厕所的时候,那些字迹还清晰的印在上面。张国梁,是一位担任过县长的领导人的名字,据说文革的时候受到迫害,吃尽了苦头,不知道后来的结局是怎么样了,有心人若是查询县志应该会有准确的消息,我就不多说了。
          胡同的南部东侧,临街有一个长方形的大粪坑,也是当时的生产队为积肥而建的。露天的粪坑到了夏天可就苦了周边居住的人,蚊蝇和蛆虫乱爬,微风过处,真是恶臭之味缕缕不绝。但人们习以为常,也就不以为然了。这就是生活。
          与这粪坑有关的故事,还有一条蛇。
          那是一个夏季晴朗的上午,天很蓝,我和奶奶及弟弟还有几个小伙伴在自家房子屋山下乘凉,。七十年代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电视剧,小孩子只能玩泥巴,看蚂蚁上树。那时候的空气很好,风吹过的滋味都是甜的。树叶沙沙的响着,我突然汗毛都竖起来了:一条擀面杖粗细的青蛇吐着信子,从我家屋山墙壁的缝隙里慢慢爬出来,奶奶也害怕,正当无所适从的时候,父亲下班回来,我们像见了救星,指着那恐怖的蛇给他看。父亲是做过军人到过战场(中印自卫反击战)的人,自然不怕。他拿了一根铁火棍(整理炉火用的),刺向那蛇,那蛇也不示弱,张开大口盘绕着反抗。几个小伙伴和我在一旁惊恐的看着,最终还是父亲赢了,蛇被弄下来,父亲用铁锹端着,送它到了大粪坑里。
          往事如烟。盐店胡同的人们还在续写着新的故事。
          如今的盐店胡同,也成了“商贸街”,夜晚路灯很亮,不少人都做起了小生意,各家的房子也都翻建成了小楼,日子过得红火起来,安静祥和。
          盐店胡同的名字至今还在使用,只是昔日的模样已经成为了历史,如同岁月的痕迹,刻画在我的记忆中。
          2018.3.25上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3-26 05:11
          收起回复
            不错 给楼主精品帖子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3-26 05:27
            收起回复
              老乡。用一个胡同的人啊。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8-03-26 12:48
              回复
                我最早的记忆是里边的路还没修,全是卖吃的,后来路修了,西边一排盖了房,再后来开了很多网吧,台球岸子。再往前不记得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3-26 21:25
                回复
                  2025-08-14 10:31: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现在的盐店胡同成停车场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3-26 22:15
                  回复
                    楼主怎么不更新了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3-27 07:18
                    回复
                      盐店胡同(四)
                      结尾的话和一首诗
                      前面我写了盐店胡同的一些往事和风情,一些朋友让接着续写,想了想,觉得还是不再写太多废话了。近年来,胡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昔日的小胡同已经改造成为一处热闹的商贸街,白天客来客往,晚间夜市繁忙,市井坊间的故事在不断注入着新的内容。生活中的趣闻和烦恼、新时代文化与传统风俗的碰撞,也伴随着胡同里每个家庭的风风雨雨。感谢太平社会,感谢邻里间的和谐,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顺便补充一下,有地方志的朋友其间给我发了一个资料,是地方志有关老师对盐店胡同所作的一篇小短文,记述了盐店胡同地名的沿革和一些相关的历史,数据比较详实,在此感谢!现转录于下:
                      盐店胡同在县城内东部,南枕博爱街,北顶金城大道中段。此巷纵贯两街之中,呈工字形。长204米,宽44米,水泥路面。因明、清两代河南省布政使司曾驻此而名布政司胡同,因长期盐运,于此开设官盐店,改名盐店胡同,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改名立新街,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巷内地主豪宅院居多。南头路西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近族住宅,1926年为中共杞县特别支部和杞县农民协会办公机关,后为县糖烟酒公司仓库。
                      七律·盐店胡同感怀
                      文○阿杞哥
                      百年风雨话沧桑,历尽艰辛国运强。
                      青史难书今古事,丹心不负岁华长。
                      故人已去遗情在,旧迹无存换景光。
                      盐店胡同非胜地,此中有我梦怀乡。
                      2018.3.30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3-31 07:45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20-03-10 1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