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941贴子:9,678,345
  • 3回复贴,共1

强烈推荐!(“有关中西医的认识”!清·周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医虽艺术,而深诣甚难。西医挟形质之说,蔑视我中医;而中医之厌苦其难者,得彼说则大喜,相与扬西而抑中。不思古圣垂示气化,实由洞明形质;而西医解剖形质,何从窥见气化。故西医之在中国,能疗内证大证为遐迩传颂者,不少概见。乃求医者并不竞慕乎西,而业医者反欲自弃其学。今且狂澜特起,有訾黄帝内经,神农本草,南阳先师伤寒论、金匮要略,为谬、为荒诞、为羌无故实者矣。此等妄谈,岂足撼数千载而上悬诸日月不刊之圣经,而素问九卷,有王太仆补足者一卷。灵枢一经,或疑即王氏窃取素问为之。近人何西池,尝静坐数息,每刻约得二百四十息,以灵枢日夜计一万三千五百息为不经。此类固间有伪托,灵不如素,难经又不如灵素,要在人分别观之;而其中渊理不可思议,体之人而实万无不验者,已数千载奉之为圭臬,岂癖嗜耶,抑别有所希耶。非人愚而我独智,盖彰彰明矣。今不商量加邃,而徒以风会所趋,创为丧心病狂之举,诚世道之隐忧,可为太息者矣。
伤寒论、金匮要略,直可上拟圣经,不当与诸医书同论。医书汗牛充栋,大抵下驷十之七,中驷十之二,上驷十之一。上中驷之书,无不由研求内经与仲圣书而出。今贱中医贵西医,而治病则仍以中医,上中驷之书,已为彼所唾弃,其将于下驷书求进步乎,必不能矣。



1楼2009-04-02 19:39回复
    泰西一切艺术,竭其智能,孜孜不已,无废于半途。其医于内证虽未见擅场,苟参以中国经训,探本穷源,亦必有登峰造极之诣,如中国卢扁其人者。吾中国医流,有恒者鲜,每读一书,旨趣未得,辄生疑畏,故往往古籍遗亡,不可复见。至内科之有器,更未之前闻,而不知古固有之。其在宋重医学之日也,四库全书提要载,周密齐东野语曰∶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 襄州日,尝获试针铜人,全象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外 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案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后赵仲南归之内府,叔恭尝写二图刻梓以传焉,今宋铜人及章氏图皆不传。按此则西洋蜡人形,不过具有体质,而兹并 穴用针之法,悉寓其中,智巧亦何逊西人。今虽不可见矣,然吾中国近年杰士奋兴,创制奇器者,亦颇有之。苟其挽医学之颓波,复铜人之巧制,施之证治,用彰明效,医林之幸,正不独医林之幸也。


    7楼2009-04-02 19:43
    回复
      2025-11-02 10:10: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中西医学的争论由来已久,不特今人之浮躁切切。学生近日偶得所观,欣喜有益于医学,特录于兹,冀同侪共识以勉!


      8楼2009-04-02 19:52
      回复
        中西医学的问题当是中西医学接触之后才产生的。在此之前我想中国之医学并没有此种问题。因此我们当格外关注中西医最初接触以及碰撞最激烈的时候。那么清代首当其冲!如此研究当是追本溯源的。诚如周岩所说,“中医之厌苦其难者,得彼说则大喜,相与扬西而抑中”“不思古圣垂示气化,实由洞明形质”......不一而足。自清至今一二百年过去了,中医日渐式微,去圣即久精华亦耗失殆尽。到如今问题更复杂,这就更需要我们探本穷源!
        中西医学同为人类战胜疾病而存在,不应厚此薄彼!作为中国人我更不同意,不能让这朵人类奇葩就这样衰落下去,更不能在中国本土消失!看看如今日韩等国的中医学如此迅速发展,国人应该警醒了,而不是停留在"抑中杨西”如此幼稚毫无意义的问题上而耗费精力!
        王清任活血诸方的疗效见诸各病案以及临床,对于张先生的看法本人不能苟同!


        11楼2009-04-05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