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回复贴,共1

[cp]科学猜想文集(140) 古生物间断平衡论间断平衡论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cp]科学猜想文集
(140) 古生物间断平衡论
间断平衡论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进化学说,1972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N. 埃尔德雷奇和 S.J.古尔德提出后,在欧美流传颇广。认为新种只能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只能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或进化停滞状态,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资料来自百度)
古生物间断平衡理论认为: “物种形成方式是快速的、跳跃式的无中间过程。关于演化方式,骤变式认为,重要的演化与分支成种事件同时发生,而不是主要通过种系的逐渐转变完成的。按照传统的渐进进化观点,化石记录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连续过程。但事实并非这样,在连续的地层(即连续的时间内) 中,新种往往是突然出现的,并找不到其祖先的任何痕迹。”(资料来自古生物学) 这段资料在讨论生物进化进程的基本方式,而且,教科书明显偏向于聚变方式。
那么,是渐进式进化起主导作用呢?还是聚变式进化起主导作用呢?从渐进式进化中的因素可以看出一二来。
1、迁徙因素。成种后的物种同样存在发展、扩散的客观现象,物种在扩散、迁徙过程中促进了物种的不断演化,从而在寻找到新的生存环境时,一个新的物种已经完成了物种的演化过程。如:早期发现恐龙起源于南美洲的阿根廷,这是个典型的骤变例子,后来在非洲中东部发现最早恐龙起源的化石证据,其骨骼化石含有爬行动物的痕迹,证实恐龙的演化同样经过了漫长的迁徙与逐渐进化过程。如果我们仅从美洲大陆最早的恐龙化石群看,恐龙的成种十分完美,无中间过程,属跳跃式进化。
2。质变因素。由于生态环境至始至终都处在不断变化中(古生物学是这样认为的) ,原物种在原环境以及环境渐变中在发生着许多看不见,找不到痕迹的变化,比如,软组织的变化,器官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隐身于旧物种内,是没有痕迹的演化,一但这个演化过程最终促成硬生理部件的演化,再加上历史资料的残缺,自然会形成骤变假象。由软体动物(如埃迪卡拉动物群)进化成硬壳动物(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是一个骤变现象。后来发现软体动物在软组织与环境的作用下,生成了介入两者之间的具壳动物。这就形成了完整的渐进进化链。
3、进化与繁荣,即量变因素。在生物进化进程中,量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古生物的繁荣呈倒金字塔的图型,越古老的物种繁荣量越低,种群内的分异也比较少;而越靠近现代,物种越繁荣,种群内的分异越丰富。物种在没有客观环境制约下呈无限增长模式,古生物的相对不繁荣恰恰说明古生物物种所依存的生态环境比现代地球所呈现出的生态环境要恶劣得多,否则,古老生物的繁荣与进化就会处处开花,也就不会有历史资料的缺憾。所以,生态环境渐变决定了生物的渐变式进化与繁荣的关系。
“新种只能通过线系分支产生” 是间断平衡论的核心,其实并不重要,比如人的进化进程: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古猿由猴进化而来,古猿先进化为直立人,而后再进化为智人,再到能进行复杂思维的现代人,哪一步是由线系分支产生的现代人呢?没有。
另外,由于生态环境至始至终都在不断变化,所有的生命都在不断的适应环境的渐变,都在不断的改变自身。我们依据其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加以命名,这就是物种。每个物种的诞生都要经历三个阶段:适应过程,适合阶段、坚守过程,这三个阶段科学的解释了物种为什么会出现繁荣、停滞、灭绝现象。物种繁荣是物种与生态环境的最佳匹配,而灭绝是生态环境渐变的最终结果。
从上述三点来看,渐进式进化方式是生命存在、延与演化的必然结果,而骤变理论只是给渐变理论作补充,是主与辅的关系。间断平衡理论是在人类对古生物学认识不足,发展不充份,资料不充足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在古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过去式,即使今天不是,明天必须是。[/cp]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3-10 02:01回复
    涨姿势了,可不可以讲解一下古新世的地理环境与侏罗纪有什么不同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3-13 09:05
    回复
      2025-11-25 02:26: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比如植被,环境,温度,海洋等等方面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8-03-13 0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