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籍吧 关注:558贴子:9,725
  • 161回复贴,共1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直接交锋,平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直接交锋,平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2-13 21:00回复
    抢占2楼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2-13 21:07
    收起回复
      2025-10-18 14:59: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第二十三》
      注1: 伪:人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产生的。
      注2:“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第二十三》
      如果论述一个抽象的概念,事先巩固其定义是必须的,虽然我没文化到连《说文解字》也没读过,但至少在同一篇的言论中同为荀子的言论同样有利于解读,支离荀子的整个性恶观的结构,将它还原到战国的社会背景中去。很显然,在荀子既有的思想体系中,“伪”总不是一个与道德概念相联系的字眼,很多类似的字词都反映出现代思想道德概念的范围在文字上相比古代产生了惊人的扩大,最常见的“贱”在古文中译为“地位低下”。
      注3:“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第九》
      窃以为荀子的文章以说理见长,总是有大量的文字“兴”其说理,等级制度与封建组织构成的大网明显覆盖了相当大的社会道德层面,先秦诸子的文章多以直接叙写事实以相互批判,是在封建组织大体崩溃,逐渐成为专制大帝国前思想领域仅存的不和谐。但是一段文字中荀子使用了“恣雎”“**”等词汇来直接攻击对方,在百家的文章里确为少见。
      注4:“纵情性,安恣雎,**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荀子·非十二子第六》
      非为“非难,驳斥”,荀子没有倾注过多道德观念在“伪”上,或者说“伪”是荀子提出的一个独立的与“纵情性”相对的社会主张,读文章断章取义,在不了解全文与当时社会背景下草率结论以“伪”为“恶”,恐怕只会落入和鸿门宴一样的误读陷阱中。“**行”译为“行为如**一样”而克制一己私欲,不任性而为则是常人与圣人在荀子的知识概念中最大的差异,虽然荀子批判过子思,孟子,但通过他的“伪”用以“限制自己纵欲”的途径,他的“圣人境界”完全可以下结论,他的根仍是扎在儒家的。想到吕蒙入荆州破关羽,始觉陈寿这“克己”二字真不白给。
      注5:“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而生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不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第二十三》
      在荀子的概念中“恶”不是罪恶,“恶”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人往往向着恶的方向堕落,说的直白一些就是人性的劣根性,这也是马克斯·韦伯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较明显的特点,即资本主义创造财富和互利循环的经营手段的一个无解黑洞。
      注6:雇主一再的尝试通过提高计件工价以吸引工人提高自己的生产率……然而,在这里,特殊的困难变得显而易见。令人吃惊的是,提高计件工价常常导致在同一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降低而不是提高,这一降低是因为工人们对计件工价提高的反应是减少他们的日工作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2-14 16:30
      收起回复
        根据荀子的原话“伪起而生礼义,礼义而生法度”有了“伪”人才不会从无知落向恶的深渊。用礼义,用教化,用法度都是迫人向善而进,因而在荀子思想中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韩非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在这种说法的推动下会产生一种“荀子孟子都只能自圆其说而不能将对方彻底驳倒”的错觉。之所以是错觉,并不是错在狭义上某一人能够驳倒对方,而是二者间不存在真正的错误,出发点的相同是两人之间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非黑即白的逻辑不仅愚蠢而且歹毒,莫非是想让孟荀二人同室操戈?“性恶”出于无知,无知的道路发展成孟子荀子的两条道路,均依靠外力来改造初始状态的“恶”人,无知的人。归结至最后,不过是对于这个概念的信任与否产生了二人的摩擦。同是以“恶”人为出发点而归于圣人,可谓是同归殊途,不知是哪里来的二虎相争,针锋相对?
        注7:“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
        注8:“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荀子·性恶第二十三》
        注9:“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如果以此为由,通过荀子对于人性的怀疑态度比孟子略胜一筹(孟子主张养性,荀子主张师法)就排斥荀子为恶,以“性恶论”为对人的否定,那不是忽略本质抓住次要的错误吗?“君子慎其独”能做到慎独的人是君子,儒家学派对于君子的要求高度不是一点半点。孔子曾经和弟子经过某国,看见人烟繁盛,感慨道:“富庶之后就要教化他们啊!”孔孟若真的天真的相信了人性本善不会堕落还教化谁呢?“儒”修炼的是人的境界,而荀子孟子二者都未对性善做绝对的承认,交锋打成了平手。如果一个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回答一定会是一样的,因为这个问题,没有问号。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二子皆曰:“克己而弗趣利,善。”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2-14 22:46
        收起回复
          我认为人的性恶或性善也得看具体的个体,有的人天生性善,有的人天生性恶。随着年龄的成长,不同的境遇,程度逐渐加深或降低。极端情况就是有的人由善变恶,有的人由恶变善
          顺便,新年大吉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2-15 00:34
          收起回复
            个人看法,社会大环境影响&后天心性改造>与生俱来的品质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2-15 21:07
            收起回复
              我觉得易中天的解释很恰当。
              荀子所言的此性(人性中的动物性)非彼性(人性),荀子说的“性”与“伪”是人性这一概念一分为二而言的。“性”是动物性,“伪”是社会性。这个“伪”不同于现在明显具有贬义的伪。所以荀子的主张,很有讨论空间啊。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2-15 21:14
              收起回复
                人性天生无知易于堕落到恶有个梗
                乱流东径中牟宰鲁恭祠南,汉和帝时,右扶风鲁恭,字仲康,以大尉掾迁中牟令。政专德化,不任刑罚,吏民敬信,蝗不入境。河南尹袁安疑不实,使部掾肥亲按行之,恭随亲行阡陌,坐桑树下,雉止其旁。有小儿,亲曰:儿何不击雉?曰:将雏。亲起曰:虫不入境,一异;化及鸟鲁,二异;竖子怀仁,三异。久留非优贤,请还。――《水经注·卷二十二》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2-17 11:08
                回复
                  2025-10-18 14:53: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北宋《武经总要》里的带链棍棒,其中连珠双铁鞭有三节,但那是铁链夹棒的用法,不是三节棍的用法。那时候的双节棍,是一长一短,这样棍子击打到物体就不会反弹到自己,可以随便抡,不像现在的双节棍这么危险。后来民间称这种棍子叫梢子棍。





                  IP属地:江苏11楼2018-02-19 14:51
                  收起回复
                    类似的兵器西方也有,都是从一种叫连枷的农具中衍生的。工具,农具变武器的例子很多,斧,叉,镗,钯等等






                    IP属地:江苏12楼2018-02-19 15:04
                    收起回复
                      投性恶一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2-23 19: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