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715贴子:645,307
  • 15回复贴,共1

廊庙之器许文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末诸侯混战,司隶、兖、豫、徐州四战之地连年厮杀,中原人士北则冀、并、幽州,或南至扬、荆、交、益州。乱世之中却也总有人喜欢标新立异,他身于汝南大族,也曾居庙堂之高,又辞官历经南方四州,羁旅半世滞蜀,终未还得故土,下半辈子环绕整个“南中国”一圈引得魏国三公九卿时时挂念,这就是本文的主角许靖许文休了。其实许靖作为刘备麾下第一高官,一生所载几篇事件却皆毁誉参半,在后人眼中是个十足的花瓶人物。笔者本文旨在尽量还原其一生的几件故事并提出些许浅见,妄图帮许太傅稍稍正名。
汉朝用人,本重乡举,杜钦称“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又汉末宦官专权,士族纷纷拒官养名,是以风气更甚,“月旦评”就顺其自然成了时代的产物,在每月初一对时人进行评价,凡得好评者,无不名声大振。同时月旦评也为时政举荐了不少人才,对当时取士有着很大影响。当时的袁绍驱车避许劭,曹操胁迫许劭评语都间接证明了月旦评的影响力。而其月旦评的主角除了许劭,还有一位便是其堂兄弟许靖了。
同出汝南许氏,共办月旦评,但二人却私情不协。许劭任郡功曹时便排斥许靖不录用他。许靖只得沦落到“马磨自给”,幸得汝南太守刘翊举许靖为计吏,并察举为孝廉,从此平步青云,成了京官任尚书郎主管选举事宜。
随着灵帝驾崩,董卓入京自称太师,引得士人纷纷不满,董卓为了安抚士人反倒以周毖为吏部尚书,命其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同时也迁许靖为巴郡太守,靖不就,补御史中丞。尔后许靖等人所拜之人上任后皆举兵讨董。事后周毖被杀,许靖因从兄许玚随孔冑讨董,于是逃于彼处,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羁旅之途。
先从兄依豫州刺史孔冑,后随州里人扬州刺史陈祎,转旧交吴郡都尉许贡、会稽太守王朗先后被袁术所逼。小猘子兵临会稽,转战侯官,王朗为日后当阳长坂的刘皇叔做了个表率:帅民众渡江欲至交州,继而遣虞翻回去侍奉老母,王朗然终被孙策俘获。而许靖等人却行经万里至于南海,尔后欲北上荆州却缝“夷、越蜂起”所生还者十之一二。
寄寓交州,入蜀为巴郡、广汉、蜀郡太守。刘备进围成都,身为蜀郡太守的许靖将逾城降被缚。城破后被刘备委以“左将军长史、太傅”之职,地位甚至在诸葛亮之上。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章武二年卒。
终其一生,所载不过寥寥四事。而四事件都是毁誉参半,下面就细说下许靖一辈子的四件事件。


IP属地:江苏1楼2018-01-19 14:49回复
    一事,月旦评与从弟许劭不协。
    其实这也算不得“毁”事,只是“时议以此少之”。但这也怪不得许靖,两人同出一族,共办月旦,并有人伦臧否之称,时人本欲将其对比。类此者,大如一族之胞袁绍、袁术;小则并为“纲纪”的陈娇、徐宣不协者举目皆是,概时风气亦如此,何独少二人?再者因史料缺乏,并不知其因何私情不协。然《后汉书·许劭传》中可窥一二:“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同样是善之到不睦。可见许劭身边的“案例”并非一件,再案《吴书·诸葛恪》:诸葛恪云:“自汉末以来,中国士大夫如许子将辈,所以更相谤讪,或至於祸,原其本起,非为大雠,惟坐克己不能尽如礼,而责人专以正义。夫己不如礼,则人不服。责人以正义,则人不堪。内不服其行,外不堪其责,则不得不相怨。相怨一生,则小人得容其间。得容其间,则三至之言,浸润之谮,纷错交至,虽使至明至亲者处之,犹难以自定,况己为隙,且未能明者乎?”又有蒋济《万机论》:“子昭诚自长幼完洁,然观其臿齿牙,树颊胲,吐脣吻,自非文休敌也。”。说白了就是许劭这类人装呗,对别人可以说应当如何如何,而自己又不能严以律己,只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看人。而许靖是这类吗?诸葛恪没说,我们也只能从许靖的下半辈子来寻找些蛛丝马迹。


    IP属地:江苏2楼2018-01-19 14:50
    回复
      2025-08-22 18:16: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事,董卓入京后,许靖并没有与董卓划清界限,有与狼为伍之嫌。然董卓入京后许靖任尚书,时与周毖多拜士人为郡守,为关东讨董埋下了“伏笔”,实际是无形中打响了“讨董联盟的第一枪”。你不能指望每个士人都像伍琼、王允、荀攸这些“宁死不屈派”去刺杀董卓,何况晚年的荀公若面对曹公亦是亦步亦趋,王允“平时笑手谈风云,临事一死谢君王”。并不能说许靖曾俯首董贼未谋之而忽视他的“卧底”作为,也并非仅“宁死派”才是真忠臣。没有许靖的一纸文书,关东盟军无论影响力还是作战力都会大打折扣,甚至说许靖是关东讨董最大的推动者也不为过!


      IP属地:江苏3楼2018-01-19 14:50
      收起回复
        三事,蹈海交州致使族人同行生还者十之一二。
        前二事之“毁”尚可议论,此事在裴注集解就有一番争论了:
        案《蜀书·许靖传》注引:孔子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盖贵其识见安危,去就得所也。许靖羁客会稽,闾阎之士,孙策之来,于靖何为?而乃泛万里之海,入疫疠之乡,致使尊弱涂炭,百罹备经,可谓自贻矣。谋臣若斯,难以言智。孰若安时处顺,端拱吴、越,与张昭、张纮之俦同保元吉者哉”。
        《集解》李龙官曰:盖讥文休避地江东,室家颠沛,无保身之哲也。何焯曰:袁术僭盗,策为部曲,文休避地,未可厚非。
        又曰:文休虽曰“羁客”,然名满八区,诚畏为袁氏伪命所污。当时谁能预料伯符绝术,厥后兄弟相继开吴鼎立哉?即于季玉,非有君臣之分,慕仰宗杰,希欲归命,亦与临难邀利殊科,论者原其本末可也。
        康发祥曰:文休可议,不在蹈海,而在踰城。如必以泛海为口实,则邴根矩、管幼安之往依公孙又何称焉?
        康发祥搬出邴原、管宁泛舟直接灭了“许黑”们的悠悠之口。这里笔者再补充两笔:许靖投豫州,转吴郡,至会稽,后蹈海交州致使同行生还者十之一二,终于蜀中不得还国。然考随行者有袁沛、袁徽、袁忠、徐元贤(于路被害)、邓子孝、桓元将、桓晔、许慈、刘熙(程秉、薛琮)。其中袁氏乃陈国、汝南大族,桓氏乃沛郡大族,许慈师从刘熙亦有相当背景,更有会稽太守王朗帅众跨海(却被孙阻)。可见当时豫州大族皆是如此周转,许靖仅是其中一缩影。这批在江东的豫州老乡,没有一起南下交州顺从孙策有载也多为邓当、潘璋等武人,或“少贫”的陈国陈融、陈留濮阳逸、沛郡蒋纂、汝南胡琮等。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有点家世背景的豫州人都去了交州,少贫者和武夫留于扬州(恐怕也没有资格或条件上的了船)。未有详细记载的东吴大臣陈郡、郑泉估计也非大族。由此看来,泛海交州并非许靖一人,当是豫州大族躲避孙策(袁术)的决定,其实考虑到袁术早年在荆州、豫州的所作所为,士大夫逃袁术是相当正常的事情。尔后入疫疠之乡亦天意也,非靖之错。反观许靖“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如此危难之际,许靖先人后己,更显带头大哥风范。这与一事中的许劭也成了鲜明对比。恰想刘豫州当阳之败,如未遇鲁子敬又是否会效仿王朗、许靖泛舟南下苍梧?


        IP属地:江苏4楼2018-01-19 14:50
        收起回复

          四事:兵临城下身为一郡之守却欲逾城降敌四事。
          此事许靖本传避讳未言,出自《蜀书·法正传》: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又有《华阳国志》:而偏将军扶风马超率众自汉中请降,刘主遣建宁督邮李恢迎超,超径至。璋震恐。所署蜀郡太守汝南许靖将逾城出降,璋知,不敢诛。 诚如上文康发祥所言文休可议,不在蹈海,而在踰城。也是孙盛所指“语信则夷险易心”。但三国志和裴注漏了一条:《华阳国志》:昭仪,繁张氏女,广汉朱叔贤妻也。贤为郡督邮。建安十九年,刘主围刘璋于成都,贤坐谋外降诛。璋以昭仪配兵将,见逼,昭仪自杀。三军莫不哀叹。
          从文字上我们可以看到参与谋外的并非只有许靖一人,而结合许靖蜀郡太守的身份,又有“同谋”郡督邮朱叔贤,我们可以推测:此次事件很可能还有其他参与的蜀郡郡官未有记载下来。再结合刘璋对朱叔贤夫妇两的仇恨态度,可见当时的成都城内早已人心惶惶。许靖、朱叔贤的谋外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成了压倒刘璋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久后便出城投降。
          抛开竹简上的文字,笔者在此姑且为许靖再驳一驳,也提供一种可能性。以当时二刘对峙成都的情形,如果许靖和朱叔贤等人一起反,刘璋为何不杀许靖?从朱叔贤夫妇的下场来看,刘璋是相当恨他们的,何况许靖还是蜀郡太守的身份?刘璋为何偏偏放了朱叔贤的顶头上司许靖?而许靖早年在江东时能作到“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何以花甲之年却又贪生怕死?
          笔者认为这里的许靖可能被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类似崔琰、杨训;钟繇、魏讽之事。许靖未必参与了此次“谋外”,而是连坐了,所以也只是下狱,而发起者朱叔贤被杀。当然笔者这里也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由于史料缺失,这件事的真相不得而知。
          陈寿曾把魏蜀的人才进行对比,认为庞统、荀彧一类人,法正、郭嘉、程昱则是另一类人。今人多拿许靖与华歆、王朗同论,笔者浅见,若许靖得以从交州回到中原,当归魏书十一。


          IP属地:江苏5楼2018-01-19 14:51
          收起回复
            我觉得许靖的任用,可以看做是在社会变革之际,德治和事功的矛盾问题。许靖和法正正好是两方面的代表人物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1-20 01:30
            收起回复
              许靖毕竟是名士,刘璋不如乃父狠辣,我觉得就算许靖想投敌刘璋不会随便杀他也在情理之中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1-22 1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