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地曝出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中,考生因“专业不符”被拒绝录用的事件。“世界史”属不属于“历史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属不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咬文嚼字”式的人才选拔在网上争议不断。虽然每一次争议,主管部门都“赢”了,毕竟话语权在自己手上,可政府的形象却输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输了。这是金钱买不到的。
人才选择过程中为何存在“自由裁量权”?显然是为“因人设岗”“暗箱操作”留下解释空间。说白了,这是权力滥用,是以权谋私,这么做,最受伤的是民心。任谁遇到了都是无法接受的。公平何在?公正在哪里?
选拔人才的考试,必须保证公平公正,必须坚持每个环节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如果出了问题,不仅增加选人用人成本,更会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完全杜绝“自由裁量权”,让任何“自由裁量权”都没有生存的空间。对此,对于事后解释工作经历”不等于“岗位经历”的相关负责人给予严厉的处罚,并且按成绩录取。虽然事后补救有些困难,但如果纠错没有“开头”,那这样的错误只会越来越多,考试的公平公正也就难以再得到保障。考试的严肃性又体现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