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11月28日漏签0天
田成仁吧 关注:3,144贴子:126,49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8回复贴,共1页
<<返回田成仁吧
>0< 加载中...

【原创文章】大家好,今天来拜访这里,我写了一篇有感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明月牵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记忆中的篱笆墙
一转眼又过去了许多年,过去的一些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在如今这个年代在荧幕上被重放,每当无意中看到这些,我的心里不免有一种回忆涌上心头,如今猛然回看,不得不说又是一次境界的升华。当我手里拿着遥控器在换台途中,无意中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画面,听着那首熟悉的主题歌以及片尾曲,便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电视剧,画面质量看着还有些模糊呢,后一部就好些了,发黄的画质好有年代感,那首《篱笆墙的影子》音乐质朴的歌词,感觉和画面与主题很吻合,前两部远不如现在清晰,可是,里面所表现的场景,现在却很难看见了,它就是在全国最早反应东北农村的一部系列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
在电视上我没有看全,因为各种忙,再说,央视播的也有些早,不到九点就没有了,我是过了许久在网上视频中看完的。回想这农村三部曲电视剧,第一部首播时,我不过才十几岁,每晚,跟着大人们,围着家里的二十几寸彩色电视机看了起来,我那时看一切事物还很懵懂,对里边的剧情自然是看不懂、对里边音乐的歌词也是不会理解了,不过,只是觉得演员们演得很精彩,有时打打闹闹、有时哭哭笑笑,故事也很跌宕起伏。每晚大人们都去看电视,有时我躲在一边,自己一个人在院子里,在家里住的红砖房下(那时,城里比农村要好点,我爸妈他们都是在单位上班的职工,住的是单位分的房子),感觉静悄悄的,与农村茂源老汉家不同的是,我家里做饭用的是炉子烧的是煤,走的是胡同间窄窄的道,一直到门口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拐过了几道弯就是城里的柏油公路。
我出生在城里长在城里,也许,是因为对农村不习惯还是怎么,以前,每逢过年的前一天,爸爸就领着我和妈妈还有弟弟,到农村老家和爷爷还有老叔他们一起去过年,我就不想去,那时我还小,经不起爸爸妈妈他们的三两句好话,最终也跟着去了。农村人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不会顾及个人形象,穿着很不修边幅,一脸的淳朴厚道,当然,在《篱笆女人和狗》中老葛家人有的形象,要比我那时的农村亲戚们好看的多,再加上那不同寻常的主题配乐,更增加了在那个时候,我对这部剧的印象,我老家的那些叔叔大伯亲戚们,听说我们来了,都是特别的热情的从几里以外的家里,赶到爷爷家来看我们,有点像电视剧中的葛家大儿媳妇马莲。
在我开始的记忆中,爷爷家住的房子,是用打磨成长方形的石头和土坯制的砖垒成的,房顶是用几根细圆木,上面再铺上一层草席支撑的,要比葛家人住的房子差得多;屋里的墙面是用黄土抹成的,一到过年,爷爷总爱买些年画贴上,在电视剧中,在家里的片段中墙上也有年画的镜头,他家里窗户是旧木格子式的,没有玻璃是用白纸糊成的,除了房子不是瓦房,其余的都和电视剧中场景差不多,住的也是火炕,一直通向炕梢,铺的也是稻草编的炕席(后来,轮到我老叔的那一辈接管房子,炕上才改成铺朔料的,墙面也改成白灰磨的了),吃饭烧的也是大锅、灶坑里添的也是柴火,院子里有牲口棚,紧挨着的就是大马套车棚,和猪圈还有鸡窝,而且,几十只鸡也是散养的,院子的围墙很低,同样是用石头垒成的,就像电视剧中,葛家人筑成的篱笆墙一样。
从前农村人,由于他们长期住在大山里,跟外界联系不多,那时,道路交通又很闭塞,给我的感觉和城里人很不一样。在我小时候为数不多的,到农村去过年的几回里,感觉农村出了家院门,眼前就是山连山,没走几里就是树挨树,在高低不平的山脚下,农院住家的一个个房子很不起眼,有的很破旧不堪,家院墙外就是柴火成堆,再走几步是一个个用石头垒成、用石棉瓦做顶的茅房,有的连石棉瓦都不是,是用破木板做顶的。顺着门口走下去,是一直通到山脚下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而且,很坑坑洼洼,一个石头一个坎的,走路一不留神就会跌跤,紧靠着羊肠路的壁上,是高高突起的山梁。当然,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等三部曲,是在大连瓦房店拍的,大概,那时的东北农村形式都很相同吧,农家小院,高高的山丘,一望无际的庄稼地,还有尘土飞扬的土路等等。


  • 明月牵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回看这部农村三部曲,那画面中的小村庄,那熟悉的篱笆墙,那就是我记忆中农村老家的情景,可惜,现在已是光阴飞逝人去楼空了。我从田成仁老师饰演的茂源老汉的身上,看到了当年我爷爷的影子,茂源那锐利的眼神一瞅,还有家长式的作风,和那有时候的神态,与我的爷爷特别像,爷爷家也有四个儿子,在我的印象中,爷爷衣服的穿戴就和茂源差不多,还有嘴里叼着的长杆儿烟袋锅,他也是拿着镰刀,双肩背着花篓到山上去砍柴。与茂源不同的是,他还经常拎着框到村头的路上去捡驴粪马粪,回来堆在院子里晒干当柴烧,在我的记忆中,他家院子的驴粪马粪,已经堆成了小山,和电视剧中差不多,那时,爷爷也经常赶着大马车,到村头的集市上去赶集办年货,我感觉人坐在上面颤悠颤悠的。在他家的外屋墙上,挂着两.三把用两根竹杆编成的,不同长度的马鞭。
我从茂源的大儿子金锁的身上,看到了爷爷的大儿子我大伯的影子,他的穿戴也和我记忆中的大伯差不多,与金锁不同的是,我大伯的脾气特别的好,在我的记忆中他总是捏着嗓子说话,与人说话也特别的和气,我从茂源的二儿子银锁身上,看到了我二大伯的影子,他也是有点怕老婆,我这个二大妈也有点厉害,她一遇到什么难心的事,就开始数落起我二大伯,给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过年,他们一家和我们一家从城里回老家过年,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吃着年夜饭,不知怎么,我二大妈又因为什么不对心思,就开始数落起我二大伯,我爸一想,这不行啊,一块吃饭的还有老人呢,就开始说我二大妈几句,这一下,她不爱听了就又哭又闹,家里这回就开锅了,结果年夜饭也没吃好,这一夜,哭声吵闹声砸东西声,在屋里漫延。我感觉茂源的三儿子铜锁和小儿子铁锁,有点像爷爷的小儿子我老叔,在我的记忆中老叔他开始很不着调,虽然他不喝酒赌钱,后来,自己寻思过味儿开始走正路了,当然,拍电视剧嘛,艺术总是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的。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那山那水,就和篱笆三部曲电视剧中所表现的景色几乎一样,要说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就是所表现的故事形式和情节不一样,其余的都是一样的黑土地,一样的关东情,这部剧在当年反响很大,之后,在电视上也有几回重播,由吴玉华饰演的女主角枣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那时我对事物并不像现在看的那么准。她在剧中的出现,“要早于在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无疑是那个时代一抹动人的形象”,而且,“视相风格优美、人物刻画细腻”。在剧中,他受丈夫无情打骂离婚后曲折的人生,后来,又经历了一番沉浮,引起了人们的同情与艺术上的共鸣,以至于在很久以后,我妈妈再一次看到了全剧重播,当片尾曲唱起看到演员表字幕时,自言自语的说道:“吴玉华,为什么没有看见她再出来呢”?
以前,我家里没有网络,只能通过电视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如今,家里早已住上了单元楼房,也有了网络,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是可以通过网站的视频回看的,如今央视8套,重播过我也没看全,另外,播的又有些快,在之后的某一天的那一刻,我突然的特别想看这部剧视频,在看的同时,也令我思绪万千,再次听着那熟悉的音乐,好像一切在我眼前才恍然大悟,原来,张藜写的歌词是如此的质朴而富有生活气息,也很有哲理性,他的歌词里也很有一种乡土的味道,在如今能写出像这样好歌词的作者好像不多了,词作家张藜,好像是用自己曾经丰富的人生阅历,来诠释三部曲全剧的主题,在剧中,演员们在剧组,体验生活后自然质朴的表演,让我不得不为那个时代的他们深厚的演技所折服,要比现在那些只看重利益不重实效,只图走个过场所谓的演员们强多了。我很感动当时的编剧和导演,对这部剧的重视程度,照现在比当然是首屈一指了,尤其是第二部《辘轳女人和井》,和第三部《古船女人和网》写得很有生活,剧情看是平淡,却折射出不同的寓意,我尤其喜欢第二部中,由韦唯演唱的片头曲《命运不是辘轳》,和由当时刘欢演唱的片尾曲《不能这样活》,还有第三部中由毛阿敏演唱的片尾曲《不白活一回》,当然,全剧也很贴近当时的东北农村,很具有现实性,写出了当时农民们的心理,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电视剧佳作,时隔至今,再次回看全剧视频,感觉它的情节也不免有艺术加工的成份在里边,仔细想想,毕竟它不是生活纪录片,而是作为电视剧推出的,是三位一体的艺术作品。
我在这之后也有机会,随着爸爸到农村老家去过几回,感觉过去的往事已成回忆,不禁的有一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这时我爷爷家早已翻盖了瓦房(就像电视剧中的茂源家一样)多年,而我爷爷这时也已经过世多年了,他家这时也已经归我老叔所有了,听说是老叔后来增了钱,把家里的房子翻盖了,家里当年低矮的石头院墙,早已是高高的红砖水泥垒的墙,中间是两扇绿色漆刷成的大铁门,周围他的左邻右舍们,也都翻盖了房子,有的还是北京平,有的外面还是镶瓷砖的,都是红砖水泥的院墙。当年,和我爷爷同辈的老人们也早已相继过世,他们的孩子们大一点有的还认识我,而有的对我已经没有印象了,看着我和爸爸走进村子,都用一种很陌生的眼光看着我,爸爸上前跟他们说话,他们只是很平淡应付几句,而这时的农村,随着公路的相继修通,农村人与外界的接触也变得很频繁,他们已经不像当年那样,对什么事都感觉很新鲜了,对城里的来客,当我再次走近记也不会送出多远了,甚至连家门都不出。
记忆中那熟悉的小山村,已经听不见村里人跟我打招呼,在村外,有的家里已经盖上了二层小楼,吃的是自来水,在河边已经看不见洗衣服的大嫂,在住家的门口,也看不见傍晚时分,人们聚在一起谈论家长里短。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早已不再满足于谁家是万元户,谁家有冰箱彩电拖拉机,再也看不见谁家的男人,赶着大马车颤悠颤悠的出行,相反的是,家家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最低标准出行都是骑着电动车,连自行车都不愿意骑了,也有的在城里做买卖挣了钱,出行开着买来轿车的,顺着早已整修一新的公路驶来驶去,人们身上穿的也不再是破旧的衣衫褴褛,村里姑娘们擦胭抹粉衣服新潮,小伙们更是穿衣讲究我行我素,河边到处是穿过丢弃的旧衣服,现在,村里的小青年,白天在地里干农活的少了,没事游手好闲的多了;除了整天的打麻将,就是出去喝酒,他们在我的心里,早已没有了印象中的淳朴劲儿,在这部三部曲电视剧中,茂源老汉的形象太经典了,虽然那只是田成仁老师朔造的艺术形象。
此时,我有太多对老家农村的回忆,都是因为看了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的视频后,颇有感触而写了出来,回味的过程是美好的,有时,也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还有那充满质朴的歌词,和别具韵味的曲调中,不禁的心情变得五味杂尘了起来,这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农村剧的播出,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也是深刻的,我以前也是不止一次的看过重播,而每次都跟看热闹似的一概而过,只是剧里的人,和画面还有些记忆罢了。岁月悠悠,时光飞逝,在如今这个身边的人和事物,都明显感到巨变的年代,再次看到此剧的重播,让我看到了经典回归的同时,也不禁的打开了记忆的砸门,往事一幕幕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2025-11-28 08:14: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明月牵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如今,那篱笆墙的歌声虽然远去,但是,留在记忆中依然是鲜活的,一次次的重放,就意味着一次次的被拾起,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是共同的,唯美的影像,也是一样去值得回放的。


  • 明月牵山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段故事,尽管,故事里有平坦也有崎岖,有悲欢离合、有平淡也有精彩,曾经的遇见,与檫肩而过,人生的得与失,都留在了岁月的时空里。
我在这里最后只想用一句话,来做为本文的结束语,那就是:
时间已逝,经典永存~~


  • 知足常乐275328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旋律,演员们真挚完美的演绎,成就了经典。经典永存!


  • 平淡是真_666
  • 吧主
    1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写的真好!


  • 乡关何处3
  • 小吧主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篱笆剧都过去三十年了,我们都不再年轻!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8回复贴,共1页
<<返回田成仁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