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某 天宝四载(745)
《千唐志.大唐故上谷郡司功参军张府君(肃珪)墓志铭并序》(天宝四载四月二十二日):“拜上谷郡司功参军……遘疾卒……郡守裴公闻而辍飧。”此“裴公”未知是否裴倩。
裴 倩 天宝中
北图藏拓片《大唐大开元天宝观题名碑》:“游骑将军守左金吾卫将军、使持节上谷郡诸军事兼上谷郡太守、充高阳军使□都知范阳节度兵马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裴倩。”
严损之 天宝中
《毗陵集》卷一一《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严公(损之)墓志铭并序》;“其后历太原、上谷、弋阳、余杭、丹阳。”铭云:“公七剖竹,七著成绩。”
郑遵意 肃宗时?
《新表五上》郑氏:“遵意,易州刺史。”按天宝十载郑遵意在卫州刺史任。
杜 俾 约肃宗时
《新表二上》杜氏:“俾,易州刺史。”乃中宗时蒲州刺史、工部侍郎杜从则之孙。
张孝忠 大历十年-建中二年(775—781)
《通鉴·大历十年》:十月,“[李]宝臣既与朱滔有隙,以张孝忠为易州刺史”。《旧书.德宗纪上》:建中二年“九月辛酉,以易州刺史张孝忠为恒州刺史,充成德军节度观察使”。又见两《唐书》本传,《旧书·王武俊传》,《元龟》卷四二二。《金石补正》卷六五《大唐光禄大夫试太子宾客使持节易州诸军事兼易州刺史充高阳军使兼御史中丞符阳郡王张公(孝忠)再葺池亭记》(建中二年辛酉):“张公曰孝忠,剖符于兹,逮今三祀。戊午岁(大历十三年)天作霪雨,害于粢盛……王之来也……比及三年,兵自戢,民自安。”又见《唐文续拾》卷四。《全文》卷四九六权德舆《唐故义武军节度使营田易定等州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公(孝忠)遗爱碑铭并序}:“寻拜易州刺史……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按《元龟》卷三七三称:“张孝忠,肃宗上元中为李宝臣易州刺史。”卷七九○称:“张孝忠,德宗贞元中事李宝臣为易州刺。”年代皆误。
郑景济 建中四年(783)
《通鉴·建中四年》:五月,“[李晟]与张孝忠之子升云围朱滔所署易州刺史郑景济于清苑,累月不下……[朱滔]自将步骑万五千救清苑。李晟军大败,退保易州”。
张庭光 兴元元年(784)
北图藏拓片《唐故河阳军节度押衙兼修武镇遏兵马使张府君(亮)墓志铭井序》(大中元年七月十九日):“皇祖庭光,易州刺兼御史大夫。”亮卒大中元年,享年六十。又《唐故上谷郡张府君(锋)墓志铭并序》(大中三年二月十七日):“曾祖庭光……兴元年拜上谷郡太守。”锋卒大中二年,年四十一。
陈 愃 贞元前期
《干唐志·唐故权知沂州长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御史颖川郡陈公(谕)墓志》(大中十一年八月六日):“曾祖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祖楚,河阳军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兼御史大夫……父[君]赏,义武军节度使。”谕为君赏第二子,卒大中三年三月四日,年四十三。按陈楚元和十一年由易刺为义节度,长庆三年卒于河阳;陈君赏开成五年至会昌三年为义武节度。《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使持节宁州诸军事守宁州刺史陈府君(讽)墓志铭并序》(广明元年二月十二日):“曾祖愃,皇任易州刺史……仲父君弈,皇任凤翔节度使。次曰君赏,皇任易定节度使。”陈讽乾符六年,享年五十一。证知《陈谕志》之曾祖陈某即陈愃,陈谕与陈讽当为从兄弟。又《山东卷·唐故颖川陈夫人墓志铭并序》(咸通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曾祖愃,皇易州刺史、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赠太子太保。”
《千唐志.大唐故上谷郡司功参军张府君(肃珪)墓志铭并序》(天宝四载四月二十二日):“拜上谷郡司功参军……遘疾卒……郡守裴公闻而辍飧。”此“裴公”未知是否裴倩。
裴 倩 天宝中
北图藏拓片《大唐大开元天宝观题名碑》:“游骑将军守左金吾卫将军、使持节上谷郡诸军事兼上谷郡太守、充高阳军使□都知范阳节度兵马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裴倩。”
严损之 天宝中
《毗陵集》卷一一《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严公(损之)墓志铭并序》;“其后历太原、上谷、弋阳、余杭、丹阳。”铭云:“公七剖竹,七著成绩。”
郑遵意 肃宗时?
《新表五上》郑氏:“遵意,易州刺史。”按天宝十载郑遵意在卫州刺史任。
杜 俾 约肃宗时
《新表二上》杜氏:“俾,易州刺史。”乃中宗时蒲州刺史、工部侍郎杜从则之孙。
张孝忠 大历十年-建中二年(775—781)
《通鉴·大历十年》:十月,“[李]宝臣既与朱滔有隙,以张孝忠为易州刺史”。《旧书.德宗纪上》:建中二年“九月辛酉,以易州刺史张孝忠为恒州刺史,充成德军节度观察使”。又见两《唐书》本传,《旧书·王武俊传》,《元龟》卷四二二。《金石补正》卷六五《大唐光禄大夫试太子宾客使持节易州诸军事兼易州刺史充高阳军使兼御史中丞符阳郡王张公(孝忠)再葺池亭记》(建中二年辛酉):“张公曰孝忠,剖符于兹,逮今三祀。戊午岁(大历十三年)天作霪雨,害于粢盛……王之来也……比及三年,兵自戢,民自安。”又见《唐文续拾》卷四。《全文》卷四九六权德舆《唐故义武军节度使营田易定等州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公(孝忠)遗爱碑铭并序}:“寻拜易州刺史……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按《元龟》卷三七三称:“张孝忠,肃宗上元中为李宝臣易州刺史。”卷七九○称:“张孝忠,德宗贞元中事李宝臣为易州刺。”年代皆误。
郑景济 建中四年(783)
《通鉴·建中四年》:五月,“[李晟]与张孝忠之子升云围朱滔所署易州刺史郑景济于清苑,累月不下……[朱滔]自将步骑万五千救清苑。李晟军大败,退保易州”。
张庭光 兴元元年(784)
北图藏拓片《唐故河阳军节度押衙兼修武镇遏兵马使张府君(亮)墓志铭井序》(大中元年七月十九日):“皇祖庭光,易州刺兼御史大夫。”亮卒大中元年,享年六十。又《唐故上谷郡张府君(锋)墓志铭并序》(大中三年二月十七日):“曾祖庭光……兴元年拜上谷郡太守。”锋卒大中二年,年四十一。
陈 愃 贞元前期
《干唐志·唐故权知沂州长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御史颖川郡陈公(谕)墓志》(大中十一年八月六日):“曾祖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祖楚,河阳军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兼御史大夫……父[君]赏,义武军节度使。”谕为君赏第二子,卒大中三年三月四日,年四十三。按陈楚元和十一年由易刺为义节度,长庆三年卒于河阳;陈君赏开成五年至会昌三年为义武节度。《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第四册《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使持节宁州诸军事守宁州刺史陈府君(讽)墓志铭并序》(广明元年二月十二日):“曾祖愃,皇任易州刺史……仲父君弈,皇任凤翔节度使。次曰君赏,皇任易定节度使。”陈讽乾符六年,享年五十一。证知《陈谕志》之曾祖陈某即陈愃,陈谕与陈讽当为从兄弟。又《山东卷·唐故颖川陈夫人墓志铭并序》(咸通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曾祖愃,皇易州刺史、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赠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