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吧 关注:533,672贴子:19,247,553
  • 11回复贴,共1

——湖南城市十四脸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明:来源天涯
.


1楼2009-03-07 20:33回复
       
    土气湘潭
    文/徐志频
     据说要认出城市,最好的方式是嗅,闻一下味道就知道;以这个方法闻湘潭,鼻子里缭绕的,怕都全是土气。
       偌大一个湘潭城,其实是农村的放大版。城市的高楼,也正是农村平房的叠加版;湘潭城的道路,恰好是农村土路的拓宽版;生活在里面的湘潭人,是刚换上了市民服的农民。 
       湘潭是我高中毕业继深圳之后生活的第二个城市。当在湘潭的时光与一段青春的记忆如此血肉交融,我发现湘潭味道深入骨髓,我稍一回味它就如身体,熟悉到已无须触摸,甚至无须再闻。
       随手扇一下湘潭,你就可以说闻到槟榔味道。湘潭人不分场合、时间,口里随时翻卷槟榔,腮帮子肌肉一紧一松。所以湘潭人说话,口里也像是含了一颗槟榔。跟长沙人说同一句话,你会发现,湘潭人的舌头尖厚些,声音出来后,总像拳头擂在沙发上。因为声音尖而清给人以时尚感,所以落音重而钝就让人感到土老冒。湘潭人不会在意自己老土,依然大街小巷地翻卷槟榔,乐得自己就是一个俗人。
       我头一次领教湘潭槟榔是98年。那次去市里玩,中午在中心站搭14车回,夏日炎热,人欲昏昏,一个湘乡的朋友,随手递来一颗槟榔,说可以提神。我放在口里咀嚼不到两分钟,突然感到头已眩晕。车上一路颠簸,我试图站起来,才发现浑身绵软,像醉了酒,力不从心。车到站后,已过半小时,槟榔劲道已消,我才得以按时下车。那次后我才明白,湘潭人吃槟榔的俗,是有农民胳膊一样的劲。
       我在湘潭时听来的头一句当地俗语,是“龙牌酱油灯芯糕,砣砣妹子任你挑”。湘潭三大特产,砣砣妹子算一个。什么叫砣砣妹子?就是长得像秤砣一样的女孩子,个子都十分矮小,身材上小下大。如果说女人是一个城市时尚的急先锋,那么湘潭女人的这个形象,你怎么也想象不成时尚。这样的女人,都是居家教子的好苗子,不是长沙人动不动就“画的胡子”、“驮的腿子”。就是没有时尚女人那么多弯弯肠子,放在家里与放在外面一样放心,所以砣砣妹子更像是一个乡里妹子,或者干脆说是刚洗脚上岸的村姑。
       如果说从砣砣妹子身上闻到的是湘潭人外形上的土气,那么湘潭人五花八门的方言,就更让人笔直地相信,那些非再翻译过来根本就如天书的话,都是从庄稼的叶子里直接冒出来,被风刮得四处碰撞后的原始音。我有一些湘乡的同学,他们开老乡会,叽里呱啦一通,我从来没听懂过一句。有同学很气愤,称湘乡话是“鸟语”。但这已是骂人,于是再发明一个新词:“日语”。但只要看过电影的人,没有谁听不懂日本鬼子的“米西米西”、“哟西哟西”,所以湘乡话比鬼子的话还要难懂。郁闷不过的是,同为中国人,我们眼睁睁看着他们谈笑风生,自己莫名所以。
       湘潭人方言的土气不说,还在于他们乡音顽强,从来不可更改。我曾听过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录音,他的湘乡话已经很接近湘潭话,但说到“月日”、“委员”,他的方言又成了天音。如果不是中国人听惯了,凭意思去猜测,能得个八九不离十,他们的土老冒话,怕真的永远走不出湘潭的土地了。
       而到了湘潭农村,他们各自独门独户的房子,清一色干脆就是土地的颜色,土地的气味。湘潭的农村最像农村,湘潭的农民也最像农民。就我到过的湘潭农家,今天居然还有祠堂之类,像清朝的的尾声。
       大致正是因为湘潭的土地比较恶,难得产出象样的庄稼,获得满意的收成,所以湘潭人与土地奋斗的积极性都很高。我去过湖南绝大部分地方,发现论土地的贫瘠,大约只有嘉禾与之相提并论。
       但也正是这样的土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精神上有了无可比拟的执着与顽强。用湖南话说,就是“拗”。说得文雅点,就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已经相信,任何人,只要有湘潭人的这股劲,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没有做不成的事。
       中国的城市如果来一个类比,上海就像一个时尚的姑娘,脱离人间一切世俗烟火,有点飘渺的仙气;长沙则像一个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少妇,在居家的柴米油盐中不忘描眉,打扮出几分妖娆;湘潭更像她俗语里的那个村姑,与粉黛绝缘,以江河为镜,以青山作手,有时随意照看一下,撂几缕头发,然后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中国有不少省的城市土气,但比不过湖南的土气;湖南有不少城市也土气,但比不过湘潭土气。湘潭人举重若轻地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或许还有许多其他精神特质,但以我的切身体会看来,他们所有性格中的根子,都源于这个土气。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土气本身就是一种内圣外王的精神特质。与土气比较而言,时尚与摩登只是人间的一道花边,世界上许多事情,一旦时尚起来,摩登起来,就越飘越远,越飘越轻,越飘越找不着北,如风扶垂柳,十分无力。多年来,每当我闻到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味道,我就想去湘潭生活上一段。  
    


    2楼2009-03-07 20:35
    回复
      2025-11-24 13:58: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手掌常德
         文/徐志频
       我刚到长沙那几年,听得多的却是常德人。那时听人说湖北人厉害,坊间传说一句话:天上有只九头鸟,地上有个湖北佬。湖北人也一直将这句话当作名片。但很快他们就成了陪衬。后面还有两句: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常德佬。这传说颇像《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通俗地说,就像诸葛亮被三顾茅庐前刘备一路所闻。
         我头一次了解常德,是03年时《今日女报》的一次策划。那时我受命做一个“湖湘文化”系列报道,也就是“文化通俗版”。常德成了我去的第一站。当时社会纷纷在传闻“常德现象”。
         那次我听来两个词语。官方的说法,常德文化是“厚德载物”;民间的说法,常德文化是“追求完美”。走在湖南的大街小巷,常德人不需要闻,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他们的外表,给人第一印象,都是十分稳健。玩笑地说,就是他们“都长着一张很主流意识的脸”。常德人很适合做官,也挺能做官,据说湖南省厅局以上的官员,常德人占了一半。我03年在常德一个农村,当地人津津乐道地告诉我,他们单是某个村,处级干部就出了20多个。这说出来确实够吓人。
         常德人在外闯荡的多是人物,我对此曾十分困惑不解。难道这个地方水土好,人一生出来智力就高过别人?这话被跟我谈天的常德人自己否定了。他们自己认为,常德人如今搞得这么红火,靠得还是文化。因为每个常德人都在“追求完美”。
         在我跟湖南人的交道中,常德人最迥然不同的一点,是他们几乎从不意气,或者说情绪化。他们的理性将情绪控制得服服帖帖。这一点在湖南人中几乎不可想象。如果我们跟邵阳人打交道,他们就很哥们义气,跟你好就是铁哥们,随时两肋插刀,脑袋可以借给你做板凳;如果一旦闹翻了,让他觉得伤了心,他会毅然决然弃你而去,或者以毁灭性代价,给你以致命打击。换了常德人,他们就不会这样表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追求完美”。理性到不偏不倚,我感到常德人骨子里相信的还是“中庸之道”。
         但当你跟常德人交道,以为他们都是不温不火,那就错得比较彻底。常德人的血都是火热的,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都是一股劲道。这让他们不偏不倚的追求完美,却压根就不是中国传统说法上的中庸。
         湖南有句俗语,叫“常德德山山有德”,我感觉到的常德味道,确实有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好像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力,让这里的人都遵循一种规矩,特别看重个人的修身。每个人都在想着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到别人,所以我曾看到的常德城,也是湖南最干净、卫生、环保的城市。
         跟常德人交往,他们身上总隐约散发出那么一点要让你畏的感觉。但他们是不难接近的,甚至是亲和的,所以这灵光一闪的感觉,也就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常德人确实是有点神秘的,或许道德文化本身就给人以神秘感。这种神秘,就像常德米粉的味道。米粉是随处可见的那种,惟一的不同就是汤。我曾跟常德某个诗人问起过,他告诉我说:常德米粉的汤,是用一种秘方做成的,有些特殊的味道,外面人模仿不了,也破解不了。
         常德米粉的火爆,固然因为味道不错,但跟常德人的“亲帮亲,邻帮邻”意识太浓有关。据说当年他们一家粉店开到外地,只要站稳了脚,马上就拉来亲朋好友,跟着自己一起做,有钱大家赚,有财一起发。
         常德人的帮派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就像安徽、山西的商帮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常德人如此齐心,能够做到空前团结呢?又是一个常德的朋友跟我道出了秘密:沅江以前经常发大水,抗洪抢险是经常的事;洪水一来,如果不团结起来,反而各干各的,谁也救不了。正是这样在抗洪中团结,并且逐渐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常德人依靠团体,相互帮助,做成了许多别地人做不成的事情。
         湖南人给外界的印象,从来都是好斗,独立意识强,合作意识差,俗语是:一个湖南人是条龙,三个湖南人是条虫。但常德人却改变了湖南人的这个性格宿命。
         在我的理解中,常德人跟湘潭人的气味有点相通。但他们相通之处最大的分别是:湘潭人的是偏“土气”的,而常德人是偏“雅致”的。他们就像同母生的两兄弟,一个一直仍活在农村,但一个却从小就进了城。
         但常德人做事的气魄,却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常德人魏文彬,起于清萍之末,将一个湖南卫视做得风生水起,在世界也造成声势,在湖南人影响力日渐式微的时代,也再一次让湖南人雄起,让世界听到了湖南的声音。
         如果照前面说的,长沙可以戏称为“嘴巴”,那么常德的形象,就是一只手掌。这只手当然还不是翻云覆雨手,但却是一只勤快的手。中国古人形容一个的智慧,就说心灵手巧,常德人称得上心灵手巧。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湖北人怕常德人。鸟最怕的是人的手,因为一把就会被抓了脖子,这等于蛇被人抓了七寸。而且鸟虽有九头,但人手有十指。似乎王尔德说过,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所以这个关于手与鸟的比喻,当然也只是个玩笑的类比,供文化研究者一笑,笑后或许发现也有点道理。但在今天依然进行的生活中,湖北人依然畏惧常德人,却是事实。我亲耳听几个湖北的朋友说起,他们作起法来,最后无一不真正输给了常德人,而且输得很彻底。这确实让人惊奇,因为我以为传说多是虚妄,是道听途说的玩笑,不想一直居然没有人打破传说的预言。
            


      3楼2009-03-07 20:36
      回复
           手掌常德
           文/徐志频
         我刚到长沙那几年,听得多的却是常德人。那时听人说湖北人厉害,坊间传说一句话:天上有只九头鸟,地上有个湖北佬。湖北人也一直将这句话当作名片。但很快他们就成了陪衬。后面还有两句: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常德佬。这传说颇像《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通俗地说,就像诸葛亮被三顾茅庐前刘备一路所闻。
           我头一次了解常德,是03年时《今日女报》的一次策划。那时我受命做一个“湖湘文化”系列报道,也就是“文化通俗版”。常德成了我去的第一站。当时社会纷纷在传闻“常德现象”。
           那次我听来两个词语。官方的说法,常德文化是“厚德载物”;民间的说法,常德文化是“追求完美”。走在湖南的大街小巷,常德人不需要闻,只要看一眼就能分辨。他们的外表,给人第一印象,都是十分稳健。玩笑地说,就是他们“都长着一张很主流意识的脸”。常德人很适合做官,也挺能做官,据说湖南省厅局以上的官员,常德人占了一半。我03年在常德一个农村,当地人津津乐道地告诉我,他们单是某个村,处级干部就出了20多个。这说出来确实够吓人。
           常德人在外闯荡的多是人物,我对此曾十分困惑不解。难道这个地方水土好,人一生出来智力就高过别人?这话被跟我谈天的常德人自己否定了。他们自己认为,常德人如今搞得这么红火,靠得还是文化。因为每个常德人都在“追求完美”。
           在我跟湖南人的交道中,常德人最迥然不同的一点,是他们几乎从不意气,或者说情绪化。他们的理性将情绪控制得服服帖帖。这一点在湖南人中几乎不可想象。如果我们跟邵阳人打交道,他们就很哥们义气,跟你好就是铁哥们,随时两肋插刀,脑袋可以借给你做板凳;如果一旦闹翻了,让他觉得伤了心,他会毅然决然弃你而去,或者以毁灭性代价,给你以致命打击。换了常德人,他们就不会这样表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追求完美”。理性到不偏不倚,我感到常德人骨子里相信的还是“中庸之道”。
           但当你跟常德人交道,以为他们都是不温不火,那就错得比较彻底。常德人的血都是火热的,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都是一股劲道。这让他们不偏不倚的追求完美,却压根就不是中国传统说法上的中庸。
           湖南有句俗语,叫“常德德山山有德”,我感觉到的常德味道,确实有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好像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力,让这里的人都遵循一种规矩,特别看重个人的修身。每个人都在想着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到别人,所以我曾看到的常德城,也是湖南最干净、卫生、环保的城市。
           跟常德人交往,他们身上总隐约散发出那么一点要让你畏的感觉。但他们是不难接近的,甚至是亲和的,所以这灵光一闪的感觉,也就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常德人确实是有点神秘的,或许道德文化本身就给人以神秘感。这种神秘,就像常德米粉的味道。米粉是随处可见的那种,惟一的不同就是汤。我曾跟常德某个诗人问起过,他告诉我说:常德米粉的汤,是用一种秘方做成的,有些特殊的味道,外面人模仿不了,也破解不了。
           常德米粉的火爆,固然因为味道不错,但跟常德人的“亲帮亲,邻帮邻”意识太浓有关。据说当年他们一家粉店开到外地,只要站稳了脚,马上就拉来亲朋好友,跟着自己一起做,有钱大家赚,有财一起发。
           常德人的帮派意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就像安徽、山西的商帮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常德人如此齐心,能够做到空前团结呢?又是一个常德的朋友跟我道出了秘密:沅江以前经常发大水,抗洪抢险是经常的事;洪水一来,如果不团结起来,反而各干各的,谁也救不了。正是这样在抗洪中团结,并且逐渐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常德人依靠团体,相互帮助,做成了许多别地人做不成的事情。
           湖南人给外界的印象,从来都是好斗,独立意识强,合作意识差,俗语是:一个湖南人是条龙,三个湖南人是条虫。但常德人却改变了湖南人的这个性格宿命。
           在我的理解中,常德人跟湘潭人的气味有点相通。但他们相通之处最大的分别是:湘潭人的是偏“土气”的,而常德人是偏“雅致”的。他们就像同母生的两兄弟,一个一直仍活在农村,但一个却从小就进了城。
           但常德人做事的气魄,却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常德人魏文彬,起于清萍之末,将一个湖南卫视做得风生水起,在世界也造成声势,在湖南人影响力日渐式微的时代,也再一次让湖南人雄起,让世界听到了湖南的声音。
           如果照前面说的,长沙可以戏称为“嘴巴”,那么常德的形象,就是一只手掌。这只手当然还不是翻云覆雨手,但却是一只勤快的手。中国古人形容一个的智慧,就说心灵手巧,常德人称得上心灵手巧。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湖北人怕常德人。鸟最怕的是人的手,因为一把就会被抓了脖子,这等于蛇被人抓了七寸。而且鸟虽有九头,但人手有十指。似乎王尔德说过,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所以这个关于手与鸟的比喻,当然也只是个玩笑的类比,供文化研究者一笑,笑后或许发现也有点道理。但在今天依然进行的生活中,湖北人依然畏惧常德人,却是事实。我亲耳听几个湖北的朋友说起,他们作起法来,最后无一不真正输给了常德人,而且输得很彻底。这确实让人惊奇,因为我以为传说多是虚妄,是道听途说的玩笑,不想一直居然没有人打破传说的预言。
              


        4楼2009-03-07 20:39
        回复
           .
          审核太过麻烦了,大家去看吧——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509378.shtml


          5楼2009-03-07 20:41
          回复
            他 NND 百度


            6楼2009-03-07 20:42
            回复
              再骂一次:
              百度它NND!


              7楼2009-03-07 20:43
              回复
                有我家乡的报道。。。搬个小板凳来慢慢看


                8楼2009-03-07 20:44
                回复
                  2025-11-24 13:52: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老兄对每个月拿个五六千块颇为不屑,他跟我说:这还不够吃夜宵。某次他跟我说:咱们报社某某某吹嘘自己有钱,鸟!老子是见过大钱的,以前每次过手的钱都有几千万,懒得提,全放到一张卡里了!某某某那点钱只够塞牙缝!这话说得让人满心狐疑。但后来他带我去一家茶楼,喝其时200多块一杯的铁观音,说更加大得没边的牛气话,临走时告诉我:这家茶楼就是你老兄我开的!果然,做记者没几个月,该老兄就突然消失了,再次见到时,他已在某大文化公司做了总经理,果然接了一家几个亿的项目,但这次私下见面,他请我吃4块的盒饭了,话就更加没边,从国际到国内,不超过10个人可以放到眼里。
                     长沙人眼里没几个人,嘴巴里出来更加没人。我做记者那阵,谈的女朋友家在坡子街,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02年时她第一次出差到北京,回来后跟我说:北方的人都是木鱼脑壳,反应十分迟钝,你急得死他还没开窍。最后她跟母亲结论,中国还只有长沙最好。她的外婆家就在兴汉门,据说跟大画家李立是邻居,每次说起李立,就好象在说她的家人。其实她们都一点不懂画画的,到了这里是货真价实的“长沙不里手”。
                     既然都是“长沙里手”,老长沙跟老长沙的子孙,见面神策就要上演一幕好戏。01年时记得长沙中山路有家叫荷东的酒吧,都是一些以里手自居的青年,在里面蹦迪。里面火气盛,嘴巴话就多,三句话不对头,拳脚就动起来。那时长沙到了不打架酒吧就没生意的地步。但长沙人更乐意做个打架指挥家,人家两个像斗红眼的公鸡,他作壁上观,在边上大喊:打上面!打下面!打中间!手脚并用,声情并茂,幸灾乐祸,惟恐天下不乱。可见嘴巴能用上的力太小,还不足以消耗掉长沙人的旺盛精力,他们更愿意动口动手,手脚并用,来显得自己言语跟行动都是巨人。
                     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这是告诉人多做事,少说话。一直被当作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但长沙人不会慎于言,顶多也是敏于行敏于言。如果人除了吃饭可以长胖之外吃话也可以长胖,那么09年里全球再怎么金融危机,也只可以饿到中国与世界其他人,绝对饿不到长沙人。所谓“今年不怕饿,全凭嘴一张”。
                     其实说到嘴巴,你再去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北京像是中国这只雄鸡的嘴巴,长沙正是湖南这颗人脑的嘴巴。我猜测:鸡的嘴巴是用来吃米的,所以中国人跟外国人打交道,就是多赚外汇多吃米,用长沙话说,就是有很多米米;但人的嘴巴多是只用来说话的,所以长沙人就不顾产米,总是话多,而且说后就忘,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说了什么,嘴巴像架专做无用功的永动机。
                     如果有人看到这里就说:长沙人贫嘴。我第一个不答应。这不仅是我已名正言顺地成了地道的长沙人。岁月流转,浪花起灭,10年弹指挥间,我如今身边的长沙朋友,多是半路杀进来,已鲜有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老长沙都到哪里去了呢?我很怀念他们. 
                  楼主声明:本系列天涯首发,转载者务必跟帖告知。谢谢。
                    因为要核实故事、数据、资料、年份,所以更新缓慢,请朋友们谅解。 


                  10楼2009-03-07 21:09
                  回复
                    还是挺喜欢长沙的现在


                    11楼2009-03-07 21:10
                    回复
                      不是很了解.不过写得很不错~


                      12楼2009-03-07 2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