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369贴子:818,568
  • 6回复贴,共1

问大家一个问题,希望前辈能够赐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仁与礼到底何为什么是目的?老师说礼是实现人的方式,也就是说仁是目的。可是人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礼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难道说个人比社会地位更高吗?我的参考资料上有这样一句话评价孔子的言论“大到治国,修身,小到……”修身在古代真的很重要吗?在现在呢,一个人的修身有标准,可是标准很多,怎么能判断一个人的修身是不是满足君子的标准呢?


1楼2009-03-07 20:27回复
    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2楼2009-03-07 21:14
    回复
      2025-08-11 05:01: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发现lz完全是在看教科书,我要教教你用正常的思维思考问题。
      一般人活在世上,对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分不出哪些是出于本能、哪些是出于多余的欲望的。
      事实上,一个人单纯为了生存做出来的事,无论怎样,别人都能理解。但人的行为并不仅停留于生命的底线。
      当人被过度欲望所驱使做出一些事之后,就会遭到他人的厌恶。遭到厌恶便会受到排挤。而人是无法独立于世的。所以说,聪明的人往往会避免遭人厌恶。
      于是,世上逐渐区分出了“被尊敬”和“被厌恶”的两种人。显然地,“被尊敬”的被称为“君子”;“被厌恶”的被称作“小人”。
      后人将一些能够招致“尊敬”的做法进行了总结,这就是“礼”。
      “礼”是既对内又对外的。内礼,则自己得到别人的尊敬;外礼,则人们的关系会更加融洽。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君子”当作一个“美名”,人人都去正当君子。不过,与其说“正当君子”,不如说“争着被称人作君子”,这样一来,“君子”一词便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了。


      3楼2009-03-07 21:16
      回复
        而所谓的“仁”,简单地说,就是“爱”,指君主应当爱护百姓,只有如此,百姓才会尊敬君主。这里根本没有所谓的“维护统治”云云,完全是为了社会的稳定。


        4楼2009-03-07 21:19
        回复
          仁是思想境界,通过仁而达到仁人,这是对普通人的要求.通过仁而达到仁治,是对统治者的要求.礼是对人作出的行为规范,主张仁和礼的目的是实现幻想中的小康世界.
          标准很简单;己欲立先立于人,己欲达先达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
          问题是仁人君子是一种理想境界,普通人是做不到的,但又在幻想中不能与严肃的现实区分,因而出现说的与做的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清末时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学者[明恩溥]在他的[中国乡村生活]一书中对我国的教育和儒家进行过研究分析,其中有一段话切中时弊:[儒家学说以其巨大的浓重的阴影笼罩在他的头上,令他感到无望.对于极少数必定十分偏狭的人来说,这一学问意味着高度的智力修养;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学说则意味着终生的智力停滞.


          5楼2009-03-07 21:32
          回复
            • 211.137.199.*
            仁,一开始更侧重统治者,仁者爱人!但孔子幻想的是天下太平,因而以礼约束民,官仁民礼是基本的社会基调。时间向后,仁被引入民,倡导互爱!仁人志士,说的是有爱心的上进人。


            6楼2009-03-07 23:24
            回复
              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是一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如果违背了仁是不是就根本不可能达到礼?修身为本,仁为本是吗?爱人与“兼爱非攻”不同吧?是博爱吗?


              7楼2009-03-13 18: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