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水就水吧 关注:164贴子:76,406
  • 21回复贴,共1

昨天看了芳华 真的很震撼很感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 | 乐一狸
历经提档、撤档、定档的一波三折后,《芳华》终于掀开她的神秘面纱了。严歌苓自传性小说,被小刚导演拍成了青春群像:革命时期的英雄主义、军旅生涯的爱情、战场上生命与死亡的赛跑,以及不可避免地指向一代人的青春退场。窃喜的虚荣,捣毁了纯真的名誉;难解的多角恋,贻误了正义的前途;战场上的血肉崩亡,震碎了光明的未来长路。
观看过点映场后,发现这部影片比想象中更好看:故事情节完整,镜头语言简洁老练,演员们演技纯熟精湛。6分钟一镜到底的战争场面精彩逼真,对战争的残酷以及身处其中的人性把握精准到位。原汁原味的老歌配乐、高度还原严歌苓语言风格的旁白亦是点睛之笔。所有的精良加在一处,建构出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好电影。
我们这代人虽未经历动荡年代,但观影的过程中,还是跟着角色命运数度落泪。电影复制了那个时代主流书写中的浪漫主义与集体想象,但就电影本身而言,用某种意识形态去阐释这部电影显然不够,实属错用了气力——身处革命时期的青年,也有权绽放属于自己的芳华,即使在现在看来,那个年代也有其荒诞或黑色幽默的一面。但他们毕竟生于当时,同为血肉之躯,哭过、笑过、有过幻梦与遐思,也曾疑惑与失落。这些都是命运的赠品,是那个年代中,每个人不可逾越的归宿。
严歌苓说:电影将青春爱情拍得极美;范冰冰说:观影时全程都在流泪;就连向来与社交媒体绝缘的葛大爷,也首闯安利圈,亲自录了短视频给《芳华》打call。可2017注定是华语电影的丰收年,观众收获了太多惊喜和佳作,相较于那些蜚声国际的小成本艺术片和实验电影,《芳华》仅保持了冯导一贯的调度能力和审美水准,可中规中矩地归类于“优秀”之列。而相较于严歌苓情节繁复的原著,电影剔除了原著中的荒诞描写与时代反思,无论从容量还是深度上都难以超越原著小说,在情感和立意层面都难成“超越之作”。
但严歌苓的生动细腻遇到冯小刚的幽默大胆,还是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自觉代入、汹涌落泪,我所在的放映厅中,就出现了抽泣、啜泣、呜咽、嚎啕的立体交响。可以说,《芳华》是2017年华语影坛的“催泪之王”,而如此大规模、跨代际打动观众的,正是影片中那些看似寻常却暗藏惊奇的细节。


1楼2017-12-18 11:28回复











    2楼2017-12-18 11:32
    回复











      3楼2017-12-18 12:59
      回复











        4楼2017-12-18 13:04
        回复

          影片开始和结尾都用了电影【小花】的插曲绒花。我感觉没有任何乐曲能够替代绒花在此片所能体现的震撼。
          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会瞬间融入,感慨万千。


          5楼2017-12-18 13:11
          回复
            转 周淮安
            我承认,冯导的《芳华》把我看哭了,而且不止一次。
            当文工团为战斗英雄们进行慰问演出,因战争失忆并成为精神病患者的何小萍被舞蹈唤醒,悄然走到剧场之外,在熟悉的旋律中,在草地上独自翩翩起舞,犹如一个月光下的精灵。剧场内的掌声像是为她而鸣,她似乎赢得了她曾经那么努力想赢得的东西——尊严。
            这一幕让很多人潸然泪下。平和而克制,内敛且写实,不煽情不催泪,却直抵人心。
            《芳华》的剧情并不复杂,主角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部队文工团的两个普通人物。质朴善良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向女兵表白却被定性为“耍流氓”,被踢出文工团下放连队,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成为断臂英雄,退伍后却生活艰难挣扎于底层。文工团的新人何小萍因“出生”不好,童年时期一直被人欺负,满怀希望进入部队,以为可以融入“温暖大家庭”,却屡遭歧视羞辱,她默默喜欢上了唯一善待她的刘峰。在被排挤出文工团后,她作为卫生员也走上了战场,成了一名精神失常的英模。多年后,两人在云南烈士陵园重逢,相伴余生。
            有美好的爱情,有激情的青春,有残酷的战争,但却不是战争片,不是爱情片,也不是穿军装的青春片。我觉得更像一个纪实片,记录的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是那些被激情燃烧的岁月烧成灰烬的青春,那些在阳光下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

            02
            对于那段岁月,一些过来人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理想与激情。激情燃烧的岁月,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天有多蓝,水有多清,人们质朴善良,处处公平正义,如同一个理想国。
            从心理学上讲,对于苦难,人的大脑往往会选择性遗忘,记住的都是美好的东西,甚至从苦难中升华出高尚的意义。尤其是青春岁月,人生最好的年华,即使艰辛心酸,也往往将苦难美化为“青春无悔”。就像小时候胡同串子撸起袖子跟别人炫耀:“你看,这道疤是上次茬架留下的,你丫没有吧?”
            刘峰、何小萍都是《芳华》中普通的底层青年,那个时代底层青年的青春是残酷不公的。木匠的儿子刘峰,希望通过任劳任怨,诚心待人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了组织欣赏的“活雷锋”,却因为爱情再次跌入底层。他走上战场,以命相博,渴望成为英雄。但成了英雄也没改变什么,在时代大潮中他成了一名穷困司机。“黑五类”子女何小萍努力地想赢得别人的尊重,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与芳华,仍然被时代所牺牲遗弃。
            两位底层青年即使以命相博也难以改变命运,文工团的干部子弟、大院子弟却如鱼得水,需要爱情的时候,就有门当户对的爱情,需要转型的时候,他们又迅速成为成功的房地产商。
            8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谢晋导演塑造了一个到部队镀金并准备临阵脱逃的高干子弟“赵蒙生”,一个为国捐躯的农民子弟连长“梁三喜”。电影中排长“靳开来”喊出的“打起仗来还得靠咱这些庄户孙!”的激愤之辞并非空穴来风,那个时代的阶层固化与不公远胜于今。
            03
            多年以前,我曾经到过中越边境的一些烈士陵园,漫山遍野,密密麻麻的墓碑让人透不过气。长眠于此的很多都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有的还是十七八岁刚入伍的新兵。
            当地人说,当年参战的一些基层指挥员后来成为了将军,有的每年都来祭拜战友,一个一个地倒酒、敬烟,伫立墓前泣不成声。
            战争的惨烈远不是《芳华》中几分钟能够完全展现的,一些伤残老兵的境况也与电影中的刘峰差不多。有位前辈曾经作为随军记者,参加了对越反击战,我年轻时老喜欢问他有关战争的见闻,他却总是长叹:“那都是些多么年轻的人啊……有的抚恤金才几百块钱,家里的老人说,难道我养个儿子还不如一头大水牛?”
            与《芳华》的时代相比,我们的时代无疑是大大进步了。在时代的大潮中,也许没有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但让每一个刘峰、何小萍们的青春都能过得更有尊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却是这个时代应有之义。
            作为曾经特殊阶层的大院子弟,一代同龄人中的幸运者与成功者,早已功成名就的冯导还能为那些被牺牲被遗弃的“芳华”留下浓重的一笔,记录下那些卑微的野草野花的青春光芒。
            这也许不合时宜,也许年轻人看不懂。
            没关系,他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他得到了解脱。


            6楼2017-12-18 13:59
            收起回复
              我没看


              13楼2017-12-21 14:46
              收起回复
                确实是不止一次的流泪。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02-18 17: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