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革比赛中的一个三点进攻:

从上图中可以观察到,三球的落点分别极左、中路偏正手、正手直线,而最后一个正手直线直接洞穿了老马的防御,老马来不及挪动脚步球已经落地了~我们来看一下落点分布图:

在老瓦比赛中多次运用到了这个落点套路,我们再来看一例,老瓦对阵格林卡时的一个回合:

三个落点分别为极左、中路偏正手、正手大直线,与对马文革那个回合不同的是进攻中路时用的是反手弹击,而最后一个直线球时运用了侧旋弧圈球加大了回球的难度~但基本的思路和进攻套路是一样的~
三点进攻是老瓦的一个常用套路,小徐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选择左中右这样的落点?
按一般想法,球与球之间的落点差距越大,越难防守:比如一个极左,一个极右,防守者来回奔波的距离就更大,失误率就高。
如果落点为左中右,似乎三球的距离差别不是很大,防完左边,防完中间,这时我人在中间了,要再来个右边呢?也不用跑来跑去了,正好顺势用正手处理一下,
谢谢你往我枪口上撞!
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两人都好像很勉强地去追正手,要么挪都没有挪,直接被洞穿,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猫腻?
小徐觉得老瓦没有紧接着选择正手直线的原因有两个:
1.对手已经有了准备。
2.正手直线危胁不够。

如图所示,第一个球是攻向了老马的反手位大角,如果你是老马会怎么想?我觉得八成会感受到自己的正手位空虚,由于怕对手攻击自己的正手空档产生很强烈的保护正手的意识,如果老瓦选择攻击直线,老马就能及时作出反应。
另一方面,由于角度太大,即使强行攻击直线,球的线路也会向桌子中间偏一点(如图中红线所示),此时老马上步拉一个正手位斜线球,就轮到老瓦吃不了兜着走了。
所以下一个球老瓦进攻的是正路偏正手,由图中可以看到,为了防这一球,老马将身体明显向正手偏过去,整个身体的承重全部在右腿,而左脚几乎绷成一条直线。

这一回合结束后情况就稍稍和前面不一样了,因为整个身体已经失去重心,作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随时保持良好的准备姿势是必须的。
因此,老马的第一反应是右腿一用力,将身体调整回反手位,图中绿线部份标出了老马的回防意识方向。
回防意识在正手位,你攻击正手位,叫做正中下怀;
回防意识在反手位,再攻击正手位,叫出其不意~
利用中路偏正手这一点,制造了老马向反手位回防的意识,再偷袭其正手。敌人想哪里偏不打哪里,这也是一个老游击队长的觉悟了,呵呵~
平时打球时就会有感觉,明明角度很大力度很足的球,对手能够轻松地防过来;而有些威力很小的短球软球却能起到奇效。究其原因就是对手有准备和无准备的区别。
我们常说,乒乓球之美在于“变”,在于出其不意,打到对手想不到的地方,就会赢球。
多多琢磨如何利用对手的回防意识进攻,总结适合自己的进攻手段,比盲目地模仿套路效果要了~希望小徐转载瓦吧前吧主的这些纸上谈乒之言能对吧友们有所帮助。
关于中路偏正手位防守这一段特别有感触,在来不及调整脚步的情况下被打到中路,只能利用身子偏移将球拍竖起来去够,这样右腿是蓄力腿,要想再往右多走一步可就难了,要是重新调整重心,对方如果接一个快拉就会慢一拍~最近看比赛马龙、张继科对中路球都多了一个技术,就是边往右侧抹边磕,主动变线并加上旋转来缓解中路的弱点(最早这个技术我是在09年马琳对松平那场上松平频繁使用,那个时候只是觉得动作很怪异~后来就普及开了)
江嘉良一直对老瓦多有微词~所以要是解说的时候夸那么一句那可就是大大的实话了,哈哈~不过确实,看老瓦以前身轻如燕再到后来的啤酒肚鸭子步,真是岁月催人老啊,再次映证了人生三大悲剧 --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帅哥发福”~
侧抹中路的技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最先看到日本队的松平小队长开始用的~

说到底乒乓球就是比谁比对手多上台一板,分析来分析去最基础最重要的还是上台,能力争把每一板球打上桌已经相当不错了~
步伐和预判比想象中的还要难练,而且见效慢一些,就平时的观察来看,提高最快的是猛练发球,发球好接发球也会跟着提高,再配合有一板稳定的正手弧圈球(一定要稳定,力道旋转还在其次),在业余界就很吃得开了~
但如果以后想走得高度更高的话,重视步伐实在太重要了,还有两面均衡,不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之后想改变这样的习惯真的太痛苦了...也不是改不掉,只是很痛苦..
重复发球是一种方式,但是最好找身边发球发得转的人来问的话事办功倍~可以考虑利用一些侧砍的动作(不下蹲),发看上去像下旋的侧上旋球,便于自己抢攻...这样说起来太抽象了,我原来看过一个视频,就专门讲了一集直板正胶的发球,贴过来看看吧~

——感谢瓦吧前吧主“小猫不理”分享

从上图中可以观察到,三球的落点分别极左、中路偏正手、正手直线,而最后一个正手直线直接洞穿了老马的防御,老马来不及挪动脚步球已经落地了~我们来看一下落点分布图:

在老瓦比赛中多次运用到了这个落点套路,我们再来看一例,老瓦对阵格林卡时的一个回合:

三个落点分别为极左、中路偏正手、正手大直线,与对马文革那个回合不同的是进攻中路时用的是反手弹击,而最后一个直线球时运用了侧旋弧圈球加大了回球的难度~但基本的思路和进攻套路是一样的~
三点进攻是老瓦的一个常用套路,小徐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选择左中右这样的落点?
按一般想法,球与球之间的落点差距越大,越难防守:比如一个极左,一个极右,防守者来回奔波的距离就更大,失误率就高。
如果落点为左中右,似乎三球的距离差别不是很大,防完左边,防完中间,这时我人在中间了,要再来个右边呢?也不用跑来跑去了,正好顺势用正手处理一下,
谢谢你往我枪口上撞!

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两人都好像很勉强地去追正手,要么挪都没有挪,直接被洞穿,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猫腻?
小徐觉得老瓦没有紧接着选择正手直线的原因有两个:
1.对手已经有了准备。
2.正手直线危胁不够。

如图所示,第一个球是攻向了老马的反手位大角,如果你是老马会怎么想?我觉得八成会感受到自己的正手位空虚,由于怕对手攻击自己的正手空档产生很强烈的保护正手的意识,如果老瓦选择攻击直线,老马就能及时作出反应。
另一方面,由于角度太大,即使强行攻击直线,球的线路也会向桌子中间偏一点(如图中红线所示),此时老马上步拉一个正手位斜线球,就轮到老瓦吃不了兜着走了。
所以下一个球老瓦进攻的是正路偏正手,由图中可以看到,为了防这一球,老马将身体明显向正手偏过去,整个身体的承重全部在右腿,而左脚几乎绷成一条直线。

这一回合结束后情况就稍稍和前面不一样了,因为整个身体已经失去重心,作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随时保持良好的准备姿势是必须的。
因此,老马的第一反应是右腿一用力,将身体调整回反手位,图中绿线部份标出了老马的回防意识方向。
回防意识在正手位,你攻击正手位,叫做正中下怀;
回防意识在反手位,再攻击正手位,叫出其不意~
利用中路偏正手这一点,制造了老马向反手位回防的意识,再偷袭其正手。敌人想哪里偏不打哪里,这也是一个老游击队长的觉悟了,呵呵~
平时打球时就会有感觉,明明角度很大力度很足的球,对手能够轻松地防过来;而有些威力很小的短球软球却能起到奇效。究其原因就是对手有准备和无准备的区别。
我们常说,乒乓球之美在于“变”,在于出其不意,打到对手想不到的地方,就会赢球。
多多琢磨如何利用对手的回防意识进攻,总结适合自己的进攻手段,比盲目地模仿套路效果要了~希望小徐转载瓦吧前吧主的这些纸上谈乒之言能对吧友们有所帮助。

关于中路偏正手位防守这一段特别有感触,在来不及调整脚步的情况下被打到中路,只能利用身子偏移将球拍竖起来去够,这样右腿是蓄力腿,要想再往右多走一步可就难了,要是重新调整重心,对方如果接一个快拉就会慢一拍~最近看比赛马龙、张继科对中路球都多了一个技术,就是边往右侧抹边磕,主动变线并加上旋转来缓解中路的弱点(最早这个技术我是在09年马琳对松平那场上松平频繁使用,那个时候只是觉得动作很怪异~后来就普及开了)
江嘉良一直对老瓦多有微词~所以要是解说的时候夸那么一句那可就是大大的实话了,哈哈~不过确实,看老瓦以前身轻如燕再到后来的啤酒肚鸭子步,真是岁月催人老啊,再次映证了人生三大悲剧 --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帅哥发福”~

侧抹中路的技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最先看到日本队的松平小队长开始用的~

说到底乒乓球就是比谁比对手多上台一板,分析来分析去最基础最重要的还是上台,能力争把每一板球打上桌已经相当不错了~
步伐和预判比想象中的还要难练,而且见效慢一些,就平时的观察来看,提高最快的是猛练发球,发球好接发球也会跟着提高,再配合有一板稳定的正手弧圈球(一定要稳定,力道旋转还在其次),在业余界就很吃得开了~
但如果以后想走得高度更高的话,重视步伐实在太重要了,还有两面均衡,不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之后想改变这样的习惯真的太痛苦了...也不是改不掉,只是很痛苦..
重复发球是一种方式,但是最好找身边发球发得转的人来问的话事办功倍~可以考虑利用一些侧砍的动作(不下蹲),发看上去像下旋的侧上旋球,便于自己抢攻...这样说起来太抽象了,我原来看过一个视频,就专门讲了一集直板正胶的发球,贴过来看看吧~

——感谢瓦吧前吧主“小猫不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