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凯迪社区
原作者:四明陈彤
读《论语》孔子杀少正卯证据又增加一条!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个异端就是少正卯。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这个利口,是指颠覆家邦的言论,在孔子看来是十恶不赦。这个利口就是少正卯。
当时鲁国,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激烈争论。而改革派领袖就是少正卯。在孔子看来,当时与他对立的少正卯学派,不止是“斯害也已”,若允许其发展下去,有颠覆鲁国政权的危险。因此孔子当政后诛杀少正卯是理所当然的举措。
这里需要思考的是,孔子学生回忆中,深深地印着孔子与不同政见者少正卯的斗争,可以说激烈到“郑声”与“雅乐”那样绝对不能相容。那孔子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写明这个“异端”“利口”就是少正卯呢?要知道孔子学生中,只有颜回一人没有听过少正卯的课,“三盈三虚”,表明孔子学生大多数都跑去听过少正卯的课了。少正卯滔滔不绝讲的改革理论,青年人是很容易接受啊。孔子当政就把少正卯杀害,没有学生愿意接受,既不愿把少正卯作为乱政者记录下来,也不敢谴责孔子。类似的事情是孔子休妻,学生当然知道,但估计到孔子的面子也没有记录进《论语》。但是学生也暗示了孔子对妻子不满,如“割不正不吃”、“席不正不坐”——这些言行不正是暗示孔子对妻子不满而休妻吗?
荀子是隔好多代的孔子传人,他没有孔子学生那个心理负担,所以把孔子当政诛杀少正卯,当作法理当然的史实记录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做了充分考证的。他当然关心流传中的孔子当政诛杀少正卯的事情,看《史记-孔子世界》这样写着: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这段记载,还写了孔子杀少正卯的心态,把孔子小人得志的心态写得惟妙惟肖。
再看《孔子家语·始诛》——把孔子诛杀少正卯当作家族祖上的荣耀记录下来了。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尸(陈)于朝三日”,把少正卯的尸体摆放在朝廷前,由武士守着让朝臣和百姓看。这是对朝野的威慑啊。当时需要这种可怕的威慑手段,证明改革派力量很强大且得民心。
这里需要评论一下鲁定公。无疑他是个守旧无能之主,他放任孔子胡作非为:在齐鲁夹谷会面,放任孔子作威屠杀一批演员;回国后放任孔子强行平毁三都,引发两次内战。一个处在列国纷争的诸侯国家,那里经得起两次内战?从此鲁国走向衰败。
本人考证,少正卯应是匡人,在匡具有很深影响力。孔子报复性杀害少正卯,引发匡地居民对孔子的愤怒。因此孔子每次有事到匡地去,都会遭到匡民的围攻。孔子很害怕,每次去匡都要带上学生。
朱熹为了掩盖孔子的罪过,造谣说,孔子相貌像阳货,匡人误把孔子当成阳货了。朱熹造这个谎言很愚蠢,阳货是费邑人,与匡人风牛马不相及的。再说,孔子巧舌如簧,他不是阳货,难道连自己的真实身份也解释不明吗?进一步说,误会只能是一次,双方“不打不相识”,不可能有第二次误会了。但是,匡人总不原谅孔子,所以孔子每次到匡地都要带上学生做保镖。
2017/9/17
原作者:四明陈彤
读《论语》孔子杀少正卯证据又增加一条!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个异端就是少正卯。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这个利口,是指颠覆家邦的言论,在孔子看来是十恶不赦。这个利口就是少正卯。
当时鲁国,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激烈争论。而改革派领袖就是少正卯。在孔子看来,当时与他对立的少正卯学派,不止是“斯害也已”,若允许其发展下去,有颠覆鲁国政权的危险。因此孔子当政后诛杀少正卯是理所当然的举措。
这里需要思考的是,孔子学生回忆中,深深地印着孔子与不同政见者少正卯的斗争,可以说激烈到“郑声”与“雅乐”那样绝对不能相容。那孔子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写明这个“异端”“利口”就是少正卯呢?要知道孔子学生中,只有颜回一人没有听过少正卯的课,“三盈三虚”,表明孔子学生大多数都跑去听过少正卯的课了。少正卯滔滔不绝讲的改革理论,青年人是很容易接受啊。孔子当政就把少正卯杀害,没有学生愿意接受,既不愿把少正卯作为乱政者记录下来,也不敢谴责孔子。类似的事情是孔子休妻,学生当然知道,但估计到孔子的面子也没有记录进《论语》。但是学生也暗示了孔子对妻子不满,如“割不正不吃”、“席不正不坐”——这些言行不正是暗示孔子对妻子不满而休妻吗?
荀子是隔好多代的孔子传人,他没有孔子学生那个心理负担,所以把孔子当政诛杀少正卯,当作法理当然的史实记录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做了充分考证的。他当然关心流传中的孔子当政诛杀少正卯的事情,看《史记-孔子世界》这样写着: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这段记载,还写了孔子杀少正卯的心态,把孔子小人得志的心态写得惟妙惟肖。
再看《孔子家语·始诛》——把孔子诛杀少正卯当作家族祖上的荣耀记录下来了。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尸(陈)于朝三日”,把少正卯的尸体摆放在朝廷前,由武士守着让朝臣和百姓看。这是对朝野的威慑啊。当时需要这种可怕的威慑手段,证明改革派力量很强大且得民心。
这里需要评论一下鲁定公。无疑他是个守旧无能之主,他放任孔子胡作非为:在齐鲁夹谷会面,放任孔子作威屠杀一批演员;回国后放任孔子强行平毁三都,引发两次内战。一个处在列国纷争的诸侯国家,那里经得起两次内战?从此鲁国走向衰败。
本人考证,少正卯应是匡人,在匡具有很深影响力。孔子报复性杀害少正卯,引发匡地居民对孔子的愤怒。因此孔子每次有事到匡地去,都会遭到匡民的围攻。孔子很害怕,每次去匡都要带上学生。
朱熹为了掩盖孔子的罪过,造谣说,孔子相貌像阳货,匡人误把孔子当成阳货了。朱熹造这个谎言很愚蠢,阳货是费邑人,与匡人风牛马不相及的。再说,孔子巧舌如簧,他不是阳货,难道连自己的真实身份也解释不明吗?进一步说,误会只能是一次,双方“不打不相识”,不可能有第二次误会了。但是,匡人总不原谅孔子,所以孔子每次到匡地都要带上学生做保镖。
2017/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