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cp](119-2) 极寒极暖气候探密“始新世时气候温暖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cp](119-2) 极寒极暖气候探密
“始新世时气候温暖潮湿,温带和亚热带森林广泛分布。在始新世早期,因为高温的气候以及温暖海洋,所以创造了一个潮湿而温和环境。除了干旱的沙漠之外,地表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中生代生长有许多恐龙爱吃的热带植物,地史上呈现出来的多是沙岩,而沙岩是由沙漠沉积而成,说明中生代多沙漠。沙漠是干燥环境的代言石。始新世的水蒸气可以湿润全球,为什么中生代未发生暖洋流、水蒸气湿润全球的地质痕迹?又是什么因素阻止了洋流的流动,阻止了水蒸气的扩散。
“极地地区的森林面积广大。在北极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上发现了始新世时期的树木化石以及保存至今的树木,如落羽杉和水杉。这些保存至今的树木不是化石,而是原先存在于沼泽森林缺氧的水中,并在未及腐烂的情况下被掩埋的实物。即使在那时,埃尔斯米尔岛也只比今天所在的位置低了几个纬度。另外,在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都发现了始新世时期的温带森林,甚至是热带植被的化石。热带雨林则扩展至太平洋西北岸和欧洲地区。”
始新世的树木为什么不易腐烂,而且是在雨水较多,热带雨林扩展至北极附近地区的条件下都不易腐烂;今天地球上的树木极易腐烂,即使埋入地下也很容易腐烂,这说明始新世的生态环境与今天地球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区别,否则不会出现自然风化上的较大差异。
“在始新世早期,棕榈树分布范围北及阿拉斯加和北欧地区,不过其后气候变冷,棕榈树在这些地区渐趋衰落。水杉在这一时期也分布广泛。”
在上述对环境的分析中,我们勇敢的提出了两个影响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大气压强的变化与太阳光辐射力度的变化。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在生态环境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植物分布资料的采集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如 “棕榈树分布范围北及阿拉斯加和北欧地区,不过其后气候变冷,棕榈树在这些地区渐趋衰落。”这一现象只能由两种情况生成,一是大陆继续向北漂移,纬度的拔高从而形成气候的渐冷,这一推断是乎不可能,因为在第一次纬向漂移运动中,北半球的大陆板块基本上漂移到今天的纬度位置,其后的纬度高度没有根本上的变化。所以,不是纬度变化引发的棕榈树衰落。
二是对流层继续上升,水蒸气的上升高度发挥了重要作用。1、水蒸气带走了大量的地表温暖,使地表温度下降。2、水蒸气的升高遮挡住了大部份太阳光的辐射力度减弱,最重要的是水蒸气过滤掉许多诸如紫外线、红外线的光源,使太阳光辐射到地表所产生的热量大幅度下降。3、对流层的上升形成空气对流效应,更加据了空气的冷却。也是形成第四纪极寒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始新世中期开始的气候变冷,致使到了始新世末期时大陆内部开始变得干燥,在某些地区,森林分布区域萎缩。此时新发展起来的草原也仅限于河岸和湖畔地区,还未扩展至平原地区和现今的热带或亚热带大草原地区。”
这些现象恰恰说明在水蒸气上升空间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一部份水蒸气被留在河岸和湖畔地区,另一部份上升到更高的空间形成水蒸气分子,并被迫均衡分布,由这些水蒸气分子过滤掉一些太阳光辐射,使地球气温逐渐下降
“气候变冷亦导致了季节变化的出现。落叶树种能够更好的适应剧烈的温度变化,于是比之常绿树种,开始占有优势。在始新世末期,落叶林覆盖了北方大陆的大片区域,包括北美洲、欧亚大陆和北极地区;雨林则只分布在了赤道和近赤道的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
“在始新世开始之时,南极大陆上还覆盖着大片的温带雨林,乃至是亚热带雨林,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喜热的热带植被消失了,到渐新世开始之时,这块大陆上的植被变成了落叶林和广袤的苔原。”
上述三则有关始新世中期气温逐渐下降的相关资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上述推断,自新生代开始,地表层的对流层经历过了逐步上升的过程,从而形成地球气候由极暖向极寒气候演化过程。全球气候渐冷的过程不仅求证了对流层的逐渐上升过程,还证实了电离层也在此同时得到扩展,它是极地地区首先出现气温下降的重要依据。[/cp]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2-07 03: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