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回复贴,共1

朋友的诗集终于要出版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朋友的诗集终于要出版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20 13:19回复
    【作者简介:文予,笔名劣绅,男,1993年生,河南沈丘人。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子曰诗社社员、河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新乐市收藏家协会理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1-20 13:20
    回复
      2025-05-18 00:49:38
      广告
      我经常爱和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一个不怎么安分守己的人,总喜欢在劳作自家土地的时候,顺带把周围的也尝试性的开垦一番。
      小时候,语文老师让写作文,而我们最熟悉的命题作文便是我的梦想。那时的我们思想是单纯的,总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自己未来的人生:科学家、宇航员、画家、音乐家、电影明星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多时候都输给了现实,甚至多年以后的今天再回头看当年的梦想时觉得可笑,认为当初的自己太幼稚天真了,而那时的我们恰恰是最美好的,因为年少的自己甚至曾为儿时不切实际的梦想付出过、努力过。只不过后来发现这条梦想的道路不太适合自己,所以就渐渐地选择了默认格式的放弃,逐步跟这社会的许多人一样,走向所谓的正轨。以至于当后来再有人说梦想的时候,我们便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劝他现实一点,因为这是「经验」。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1-20 13:22
      回复
        鲁迅先生说,螃蟹有人吃,我想蜘蛛大抵也是有人吃的,只是味道不好罢了。很多事情,也许不是没有结果,是我们输给了所谓的经验与现实,没有坚持到最后而已。
        从十三四岁开始,我便为了自己的梦想,一个人背着包背着家人偷偷地跑去戏校学戏。这一晃,便是十年,岁月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那时,农村人的思想大抵是保守的,这保守让人觉得有些可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亲戚,曾当着我的面说,唱戏的是下九流,死后不能进祖坟,你现在这个样子,亲戚邻居都跟着你丢人。这话对我来说,也还不算什么难以接受的,因为类似的话我听的太多了,以至于现在为止,谁要当我面说「戏子」这个词我也会觉得反感,觉得这人没教养。更有甚者是老家的一个邻居,记得我刚准备学唱戏那会儿,邻居曾指着我的鼻子嘲讽地说道,就你,你也不看看你的样子,申小梅那是什么样的人物,能是你想见就见的。
        结果就在邻居说出这话不久,我真的见到了申小梅先生,后来还和她同台演出过,不过这已是后来的事了。我至今仍然清晰的记着第一次见到申小梅先生的时候,天是傍晚,团里的演员都在申凤梅艺术中心赶排新编历史剧《大明朱元璋》,正赶上剧团里开饭,申小梅先生还亲自为我盛饭,并开玩笑地说,你这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没我这一把年纪的人吃得多呢。期间,我把邻居曾对我说的话转告给了申小梅先生,我说,有人说您是大家,不是平头老百姓谁想见都能见的。申小梅先生当时就说道,这话谁说的?名人就不是人了,名人就不用吃饭了?后来想想,申小梅先生的话对老家邻居来说,的确是一件打脸的事情。
        后来,迫于压力,抑或其他的种种原因吧,我最终还是放弃了戏曲这条道路。现在想想,多少许是有些遗憾的,尽管往事已成往事,却也成了我心中的一块心病。
        曾经有朋友问我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职业现在想想是否为自己当初所做的决定而感到后悔过。我的确为此感到后悔过,但我也为此感到庆幸,因为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放弃也就意味着得到,我觉得现在的生活虽然拮据和颠沛流离,却也亦是不错。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一个特点,喜欢安静,不喜欢音乐这种令人焦躁的艺术。虽然我也曾经搞过音乐,然而私下里我这人是极少听音乐的,也不喜欢别人在我周围放音乐,觉得闹腾,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
        记得还是上高中那会儿,有一个朋友总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我曾和他说,唐代有一个大书法家叫柳公权,对音律非常精通,史书却说他讨厌音律,因为他的观点和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极为相似——五音令人耳聋。后来,他反问我知不知道他为什么喜欢听歌,当然,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他说,一首歌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久唱不衰,不仅仅是因为是歌手的声音好听,能打动人,更主要的是因为每一首好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正因为如此,以至于很多年后,我每每想起来,都觉得朋友的话是有道理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1-20 13:23
        回复
          台湾作家三毛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每一个作家都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同时也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艺术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又高于生活。作者只不过把一些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经历过却又无法表达的情愫用文字把它串起来,又加以文学修饰罢了。
          在旧体诗的写作上,我和诗人鹿斌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旧体诗的题材有很多种,例如咏物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等等,无论选用哪一种,最基本不变的是它们都在为作者传递一种思想感情抑或精神寄托。其实每一首古代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作者的句子优美,最主要的是诗歌背后经过时间的洗礼,除了当事人以外,早已被人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故事。
          我在《云在青山月在天》这本诗集里基本选用了我从开始诗词创作到现在的所有诗词。当然了,有一些本身就是当时和朋友开玩笑随便写写的东西,狗肉是上不了席面的,自然也是提前枪毙了。但是,我的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故事,抑或时间紧迫的原因吧,以至于这本诗集里所选的诗有些杂乱无章,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锅大杂烩。除了十分不像话的以外,这些年自以为还凑合的诗基本都收入了,我因「无感不作」的习惯,如诗人李涉的《井栏砂宿遇夜客》一样,我的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只是借用诗歌的形式把我所经历的事情记录了下来,算是浓缩版的日记吧!
          相对于许多人来说,我是不幸的,但是对于同样在艺术上一直不懈努力而从未显山露水的人来说,我又是幸运的,我对此由衷地感谢这么多年从艺的道路上那些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人。这些人里,不乏我的亲友、师长、前辈,亦或是素未谋面的读者朋友,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在此,由衷的表示感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1-20 13:25
          回复
            谢谢您的转发。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1-25 19:34
            回复
              好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1-25 20:16
              回复
                悦读,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1-27 08:08
                收起回复
                  2025-05-18 00:43:38
                  广告
                  “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关于诗歌我希望的是能够言之有理、诗中有情有事。当下诗歌假大空真的太多太泛了,所以我提议大家在完成作品之后,在诗歌下面都加一段注解之类的话,让诗中之情、景、事更好地呈现出来,同时也是帮助读者理解感受。”
                  跟我的理念很像嘛!
                  朋友 有联系方式吗?加个好友


                  13楼2017-12-17 23:52
                  收起回复
                    年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2-11 20:27
                    收起回复
                      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只是借用诗歌的形式把我所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算是浓缩版的日记!
                      先生的话搓到心窝子了,只有这样的诗词,才是最值得拥有的,不然的话,写出来也只是一堆文字而已,没有什么意义。
                      接触诗词这两年,我也一直都是这样,只写故事,不写诗词,只有发生真正的事情后,才有写诗词的感觉,不然现在都不想动笔了(其实就是懒,还有就是怕写不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8-02-19 01: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