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444贴子:818,922
  • 12回复贴,共1

儒学现代应用——学而时习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儒学现代应用——學而時習之
前言:先秦时期金文、籀文(小篆前身)、甲骨文以及逐渐演变而产生差异的各国文字都是现实使用文字。如果你运气够好,在一条街上见到数十家酒家的话,就有幸能见到甲骨文写的酒字,也有可能见到金文和其他文字写的酒字。你要喝酒的话,认识哪个酒字就进哪家酒家就行了。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先秦时期酒可是贵族才能喝的玩意,更不可能有酒家了。相对来说,先秦时期文字并未经历统一文字及秦末之乱而产生的转意,因此当时的文字含义更接近于字本意。孔子是春秋末期人,其弟子记录其言论而成的《论语》也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读《论语》时以字本意来读,更接近孔子的本意。
第一,學而時習之的意思
要应用必须先要理解。“學而時習之”出自《论语学而篇》,这句全文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从臼从爻从冖从子。会意字,臼是舂米器具,爻是记载变化,冖是覆盖头部的头巾,子是小儿。本意为:子受过臼之爻而覆,引申为:小儿继承前人所发现的规律、规则与法则。训诂(也就是字典)《广雅》:学,识也。
“時”从日寺声,古文为旹,从之日。本意为:由人所定之季节,引申为:人所定时间点与时间段。由《广雅》:时,伺也。也可理解为由人所司。
“習”从羽从白。本意:幼鸟反复地练飞。皇侃《论语义疏》:习是修故之称也。学与习的区别是,学在前,习在后;学为知理论,习为将理论付诸行动。
“說”从言从兑,本意为:可兑之言,可通过实践的理论。读音:shuo,阴平。《论语集注》将说、悦同,解为喜意也,明显有误。此处不可读“悦”。
“朋”字从二肉。本意为:同类相好。《礼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樂”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读音:luo,去声(以普通话读音yue,去声亦可。)错、误需要纠正,但自然读音演变可以不拘于形式。《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pi,阳平),木其虡(ju,去声)也。
“慍”民逐利,以利驱民,民见利而从,则以利驱之,不见利而不从,则告知利之所在,使其从之。愠则怒之发,失中何言君子?
释义:理论学到一定程度就去实践,不也是在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吗?遇到同样有自己思想的人,不也能像声、音相比产生乐一样通过思想交流而印证道吗?思想产生冲突,那么就的通过理论辩证、实践检验正误,不因受到质疑而失去第三方立场产生情绪对立,不也像君子治国牧民需要就事论事一样吗?
第二、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个崇尚知识的国度,教育以及研究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一直都是下到家庭,上到国家的重要问题。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倍增周期越来越短,因“知识爆炸”而被滞后的知识认知使人产生源于未知的恐惧,进而自我否定,并且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父母这个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多数会产生焦躁的情绪,因此产生了不断提早孩子接受系统教育年龄的行为。有的家长了解一些教育方法,采取鼓励式教育,不断鼓励孩子学知识、技能;有的家长不太了解教育方法,采取压迫式教育,不断要求孩子学知识、技能。孔子的弟子有若在证明自己推理结果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需求才是本,无视教育需求这个本的存在,采用、不采用现代的教育方法都是盲目的行为。
学习是从胎儿建立感知就开始的行为,是为了解、适应、改变、控制内外世界,获得生存的安全与舒适,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句话来说,学习,是一种本能,其产生的心理根源是生存。但低龄儿童世界观尚未完全建立,这个时期的儿童无法有效的将抽象的知识与具象的世界联系到一起。就像无论你怎么用文字、语言描述苹果的酸甜甘脆,也无法让没见过苹果,更没吃过苹果的人真正认知到苹果的味道一样。他们一直在积极的学习,只是他们学习的方式与我们不同而已。低龄儿童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具象感知来学,通过模仿、使用、尝试、游戏来习。
不论是何种方式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对事物实际操作进行练习,那么这个知识对他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知识,他们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遗忘掉这个知识,这也就是兴趣的来源。几乎所有的低龄儿童都会对那些钢琴学习班、舞蹈学习班、武术学习班非常感兴趣,但上过几次课后,又会非常迅速的失去兴趣,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达成了认知的学习目标。如果你不能在短时间内帮他们找到一个短期目标,那么他们就会对目标达成后的无价值的学与习产生厌恶。那些他们无法认知的音乐家、舞蹈家、武术家等长远目标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一、在实际教育学前儿童时,要根据其学的方式,以接触感知为主。尤其是父母在身边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满足,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感知世界中。家长要做的就是通过语言介绍、引导感知等方法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制止他们危险的行为,在制止后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然后在能够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带领他们进行尝试。例如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就是以视觉感知为主,语言介绍为辅让他们建立语言具象联系。但通过触摸来感知不可在动物园进行,而只能购买温顺的小动物让他们进行接触了解。不过孩子可不会真的喂养这些小动物,因此在没有喂养宠物条件的情况下,以花、草等植物代替也可以。去公园玩的时候,也可以抱起孩子让他们摸摸树叶,摸摸树干等等。
二、儿童认知时效性非常短,在他们通过感知建立认知后,要快速让他们反馈。比如观察老虎后,模仿老虎叫声;见到果树后,购买果树的果实给他们尝试;带他们旅游体验更多的交通工具以及感受不同的世界等等。他们学与习是不可分开的,相对于成人更倾向于以习来建立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三、保持他们学习的本能,进而促使他们认知学习的价值。前文说“采用、不采用现代教育方法都是盲目的行为。”是因为通过鼓励式教育促使他们学习,会让他们产生学习是为了获得赞扬的错误认知。不能获得赞扬的知识,他们就都没兴趣去学习了。最终会导致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建立不完善,在受到否定后容易产生毁灭或被毁灭的极端思想。具体表现为大哭大闹或者沉默寡言,并且这种极端的表现方式会伴随他一生。而采用压迫式教育,则会产生家长要求都是无价值的,都是错误的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会产生不论对错的抗拒、逆反心理。严重甚至会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学习的行为习惯远远比灌输某些知识或某些技能有价值。教育不能焦躁,不能急于求成。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人学习、成长也是有规律的,揠苗助长只会淹没秧苗,而不能使秧苗加快成长。教育孩子要根据他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儿童与成年人的“学而时习之”的差别是儿童学的方式与成年人不一样,并且这个时非常短,基本可以视为学与习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在教育儿童时可以忽略逻辑承接关系的“而”与时间短到可以忽略的“时”,将其称为“学习”。
第三、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知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能否实践,是否需要之分。练就得屠龙之术,却无龙可屠,这种无法实践,没有使用需求的技能有什么价值?在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想学些知识,但却无从入手,不知道究竟要学什么的尴尬。最终是他人学什么,也就跟风一起去学。知识没有好坏优劣,但学知识有轻重缓急。
在工作中,首先需要学的就是能快速运用到工作中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你在工作时需要马上使用的,这是急;
其次是学习能够建立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但能让你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也能使你拿到远远超过他人的薪酬。如果缺乏独特的核心价值,那么薪酬越高,就越处于被替代的边缘。公司总是趋向于独占所有利益,之所以用他人替代你,无非就是你可替代,而他人的工资更低。这是重;
在胜任岗位,拥有独特的核心价值后,就可以多方面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隐藏竞争力。这是缓;
虽然可实践,但完全没有实践需求的知识,这些知识请先放到一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是轻。
有使用需求,但缺乏这种知识就去学,没有来不及,任何时候都不会晚。家贫亲老需要赚钱养家,就去学赚钱的知识;没有老婆,就去学泡妞一百零八式……额!不妥!谵妄综合症又急性发作了,还是重说吧。(作者妄想阵发,歇斯底里地认为自己已经重新说明,并例举了数十个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例子举了不少,总结一下吧:儒学以宜为核心,宜学则学,宜实践则实践,宜论证则论证,宜就事论事则就事论事。学而习之、学而知之的目的就是为了知宜之所在,因此“學”是《论语》的第一个字。


IP属地:湖南1楼2017-11-07 10:16回复
    学习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1-07 11:11
    回复
      2025-10-12 12:38:0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姿势。


      IP属地:重庆3楼2017-11-08 08:22
      回复
        反正我是还没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说上三遍还不懂,就火了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8-02-13 15:58
        收起回复
          楼主说的观点是对的,但是我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了就要拿他变成一种习惯,其实我也不是很懂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1-20 18:30
          回复
            孔不说难道朋友来了你就举猎枪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1-03 2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