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帝、可汗与经略
后来被称为明神宗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是同一时代、同一年龄(努尔哈赤比万历大四岁)、直线距离也只有几百公里的两位帝王,命运却悬殊到不可以道里计的地步。一个是天皇贵胄,从出生起就注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最繁荣帝国的统治者;一个是小小的建州女真的部落首领,父祖双双被明军所杀,自己也成为明朝大将李成梁的家奴,后来在极其恶劣的境遇中以十三副遗甲起兵,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当万历皇帝在深宫中坐享祖宗福荫时,努尔哈赤却不得不为了生存和梦想在白山黑水间浴血奋战。后来,即使他地位稳固了,也只是明朝一个“羁縻卫”的首领,对任何一个边将或官员都不得不点头哈腰,还常常得亲自去北京进贡。但矛盾总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当万历帝几十年不上朝而日益闭目塞听时,努尔哈赤已经在多年的征战中统一了女真大部,训练出一支精锐的八旗军,并对明朝的外强中干洞若观火。为了抑制努尔哈赤的势力,明朝边将开始拉拢叶赫、哈达等部落打压建州,试图阻止女真各部的统一,并几度卡断关市贸易。这些既不坚决,也不巧妙的措施只能更加激化双方的矛盾,促使努尔哈赤下定决心自立门户,放手一搏。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仿效五百年前的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定都赫图阿拉,自称“天命可汗”。最初,努尔哈赤还遮遮掩掩,只是关起门来称孤道寡,但看到明朝毫无反应,胆子渐渐大了起来,终于在两年后攻占了抚顺,并消灭了明朝派去的援军一万人。
消息传到北京,万历皇帝感到了多年未有的深深震怒。即使这不是他第一次知道,也是他第一次注意到努尔哈赤其人。关外一个小小的酋长、还是朝廷封的建州左卫都督,龙虎将军,受了朝廷的深恩厚泽,竟然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建国称汗,攻城略地,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从知道这个消息起,万历就给自己倦怠已久的皇帝生涯找到了新的目标和兴奋点:打垮那个自称“天命可汗”,挑战自己权威的男人:努尔哈赤。
大举围剿是必然的,为此,爱财如命的万历破天荒地从内帑银中抽出十万两,以资助平辽的费用。他预计的目标是六月出兵,年内解决问题。但他大大低估了明朝官僚机器的腐朽程度,即使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也无法让它运转自如。到了七月,努尔哈赤又攻占了好几座边防重镇,计划中的大军还只是在万历的想象中。矛盾千头万绪:兵部嚷着要钱,户部哭诉没钱,各军镇找理由不肯调兵,调来的军队也不愿出关,叠床架屋的各个部门推诿扯皮,朝中各党趁机互泼污水,出兵的日期不得不一拖再拖,任由拖着辫子的野蛮人在关外纵横驰骋。七月二十二日,清河在孤立无援中陷落,又给了万历一记狠狠的耳光。皇帝终于火了,赐给刚刚到任的辽东经略兼巡抚杨镐以尚方宝剑,命他率属下各总兵立即出山海关,筹办剿夷事宜,如有任何人阻挠畏缩,都可以先斩后奏。至此,万历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心目中的“边材”杨镐身上。
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正途科举出身,作过几任知县,也在朝中担任过御史。他在辽东地区任职时,屯田颇有功效,又击溃过个把蒙古部落,博得了“知兵善战”的美名。此后杨镐的“事业”越来越转向军事方面。在抗倭援朝战争(1592-1598)中,杨镐风生水起,出任经略,最初也打过几次胜仗。但蔚山战役中,杨镐在敌军面前率先逃窜,导致明军全盘崩溃,两万人丧生,几乎毁了整个战局。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本来早该正法,但杨镐在内阁里有人说话,居然捡了一条命。只要不死,便能东山再起,援朝战争的胜利又让朝廷逐渐淡忘了杨镐的无能,重新起用他到辽东任职。二十年过去,杨镐又成了经略,到辽东来大显身手了。
其实,这次在辽东的几个总兵,如杜松、刘綎等人,在以往的战斗中功勋卓著,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作战经验都胜过杨镐。但按明朝的体制,武将的升迁到总兵一级就算是封了顶,经略这样的主帅,必须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以抑制武将的权力。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大多数文官自然对带兵打仗一窍不通,像杨镐这样粗通军事甚至还打过几次胜仗的文官的确是凤毛麟角,也是体制内的最佳选择。将后来明军惨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杨镐是不公平的。明军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杨镐这样的个别人选是否合适,而在于官僚政治下被扭曲的军事体制本身就难以知人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