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吧 关注:1,251,859贴子:19,486,923
  • 6回复贴,共1

读池莉的中篇小说,不谈爱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池莉的中篇小说名为,不谈爱情,但看上去还是讲了个爱情的故事,不过,当我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掩卷深思,我的确只有叹气,那到底是不是再谈爱情,算不算是爱情?到底有没有比要正经八百地再谈爱情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成了疑问。庄建非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训诂学专家,母亲是中文系的教授。他是在学山书海里长大,有足够的知识,到29岁半才结婚,绝不幼稚,却偏偏找了一个花楼街的女儿吉玲结婚,我在小说中看到的是,恋爱期间,吉玲表现出的超人的心计和俘获一个男人的不凡手段。她出身于一个地道的小市民,而她的行为却不同寻常,不烫发,不画眼影,穿着打扮以素雅为主,与花楼街的女孩各调恰恰向反,“常是浅色的衬衣深色长裙,严然一个恬静的大学”。她不顾妈妈的反对“你可是花楼街的女孩子,蛤蟆再俏,也跳不了五尺”,硬是找上了知识分子出身的庄建非,并紧紧地抓在手里。 



1楼2009-01-28 13:25回复
    必然地,他们的恋爱关系遭到庄家的反对,但是庄建非还是顶着家庭沉重的压力而和吉玲结了婚。故事如果仅仅如此,也许是一个冲破门第观念而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也许是一个费尽心机攀附高枝的故事。池莉却对这两个故事都不感兴趣,而是写了他们结婚者后很快发生的碰撞,作者对谁都不偏不袒,而是各打四十大板暴露他们各自的弱点,吉玲装出来的教养与风度是有限的,很快失去了修饰而暴露出来,而庄建非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什么爱情?确实谈不上爱情。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们各自的动机和这种恋爱直至婚姻的形成。对吉玲来说,她只是抓住了一个高阶层的男人而离开他哪个阶层,与其说她爱上庄建非,不如说她爱的是庄建非的门第。她一开始就注意的就是他那双手,修长的知识分子出身的手。所以,她不被庄家承认和接纳,她的理想和追求就无法实现。否则她也不会那样伤心,那样怨恨,那样耿耿于怀。即使是时代退回一百年,庄建非父母坚决反对这桩婚姻,她也不会同意跟随庄建非离家出走。因为对以她来说,那是一种失败,可是,我们能指责吉玲吗?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吉玲?她的这种追求难道不令人感动而且顿生怜悯和同情?这里摆脱花鼓楼的追求胜过了爱情的追求。认真想一想,又有什么不合理的?难道它比寻找爱情更重要?只是我们领略了这类所谓的爱情罢了。 
    对于庄建非来说,事情就简单的多了,用小说中的话,就是,揭去层层轻纱,不就是性的饥渴,加上人工创作,一个婚姻就这么诞生了。


    2楼2009-01-28 13:26
    回复
      2025-09-02 11:29: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对于那种理想主义的爱情是对么轻慢的亵渎! 
      在这部小说中,一个重要得人物是那个处于特殊地位的梅莹,它是作为一个悟透人生的智者出现的,被称为绝顶聪明的女人。小说叙述者不仅一次的表示,婚姻是人生的课堂,梅莹就是优异成绩过来的人。他是庄建非性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曾是比她小十岁的庄建非冲动得发狂,要跟她结婚,但是,他虽为年轻时没有遇到庄建非这样的性对象而遗憾,为庄建非的性生活而激动,却绝不嫁给庄建非。她不会舍去她所拥有的那个体面家庭;丈夫在美国讲学,儿子和儿媳在美国攻读硕士,不久将学成归国。性生活的力量不足一把她和这个家庭所拥有的一切分开。她的行为和说教一再说明,男女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性的关系,也不仅仅是情的关系,夫妻还有大量的义务,生活的内容比男女性的内容要多得多。她最后终于是庄建非也懂得,婚姻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的,你不可能独立自主,不可以粗心大意,你不渗透别人,别人要渗透你。婚姻不是单纯性的意思,永远不是。妻子也不是性的对象,而是过日子的伴侣,过日子就要负起丈夫的责任,注意妻子的喜怒哀乐,关怀她,接受周围所有人的主食。


      3楼2009-01-28 13:29
      回复
        妻子也不是性的对象,而是过日子的伴侣,过日子就要负起丈夫的责任,注意妻子的喜怒哀乐,关怀她,接受周围所有人的主意。 。


        4楼2009-01-28 13:30
        回复
          这段话是极富深意的。由此可见,池莉对此想得很深,也想得很实际。 
          我们仍需要注意那个梅莹。她是个榜样,那么她是怎么做的?她是维护家庭稳定的模范,却并不忠实于自己的丈夫。她是个智者,很清楚自己的一切欲求,决不会顾此失彼。这个形象的榜样,意味着既为现实的选择。保持家庭的稳定而在家庭之外寻找性与情的弥补。她透入出一种观念,生活就是生活,爱情代替不了生活,有些东西比爱情更重要。这这里,爱情的地位不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了。


          5楼2009-01-28 13:31
          回复
            小说的结尾处建亚在日记里说;哥哥没有爱情,他真可怜,而她自己?年过30,也没有找到如意郎君。中国有不容独身女人,所以她说;我也可怜。这是一个矛盾。哥哥建非那算不算爱情呢?如果建亚所说那不是爱情,那么去追求理想主义的爱情吧,只能向建亚那样找不到如意郎君。看到这里,我隐隐感到,小说对那种理想主义的爱情是持嘲讽和否定态度的。生活就是凑合,他本来就不是圆满的。甚至为了所谓的爱情不顾家庭和周围人态度也是不可取的。首先要生活,要生活就不能执著一端。小说写得很含蓄,但很明白。她把婚姻,感情,性,分离开了。婚姻是婚姻,性不等于婚姻。在生活面前,性,爱情都大可不必谈起。所以作者才,不谈爱情。


            6楼2009-01-28 13:32
            回复


              7楼2009-01-29 1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