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邦皇藏峪避难:
关于刘邦在皇藏峪避难的传说,民间有两个版本。一说:刘邦因避秦兵在皇藏峪避难。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和项羽打仗,兵败,在皇藏峪避难。
考证一、因避秦兵说:
1、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1]
2、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2]
3、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刘邦30岁,[3]符合当时历史背景。
因此我推断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刘邦第一次因秦始皇追查“天子之气”而躲藏在皇藏峪。并且有瑞云寺为证,因为瑞云寺的前身叫皇藏寺。
4、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4]
因为这次战争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先屠灭的相城(也就是现在的萧县祖楼镇相山庙),然后又攻占了砀县(当时的砀县在今天的夏邑),然后东进,在萧县西与刘邦会战,刘邦大败。先是躲进了皇藏峪修整,在皇藏峪休整期间,碰到农夫王二之妻提供草药为受伤士兵救治,这也是“王二嫂子”的由来。并且为解决士兵饮水问题,留下了拔剑泉和马扒泉的传说,在皇藏峪修整后,刘邦带人退回留县(今山东省微山湖附近),聚集兵力后,出兵攻打砀县,三天攻下。
根据以上作战路线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刘邦为躲避秦兵追杀又藏于皇藏峪也是应该成立的。
考证二、和项羽打仗说: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璧东睢水上,大破汉军,------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5]
关于这次战争,《史记》明确记载:刘邦和项羽在萧县打仗就这一次,并且清晰记载刘邦兵败后向西逃跑。如果掉头躲进皇藏峪,就要经过项羽的防区,项羽会叫他过去吗?他也过不去啊!再说前面有两次躲藏皇藏峪的经历了(公元前218年和公元前208年)。项羽在和刘邦翻脸之前,都是楚怀王的部下,项羽能不知道或听说过刘邦曾经躲进皇藏峪的事吗?再说这次战争和刘邦最后一次躲进皇藏峪只间隔了4年,第三次还往那儿跑,不太可能?
所以说和项羽打仗兵败而躲进皇藏峪的说法是不符合逻辑的,也是不成立的。
综上所述,我推断,当时的情况应是这样的: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为避秦始皇追查“天子之气”而藏于皇藏峪。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的副将司马仁在萧县西大败刘邦。刘邦又藏于此。并留下众多名胜古迹和千古神话。
二、芒砀之谜:
考证一、芒砀释义:
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芒砀:芒山、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6]
2、《古代汉语字典》:“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条形,可以用来编织草鞋。亡声。本义指草的叶子末端的尖刺。”[7]
3、《古代汉语字典》:“砀:本义指有花纹的石头。古地名,即今安徽省砀山县。”[8]
考证二、芒砀的历史渊源:
4、《汉书.卷一上》:“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应劭[9]曰:“芒属沛国。砀属梁国。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故隐其间。”苏林曰:“忙音忙遽之忙。砀音唐。”师古[10]曰:“砀亦音宕。所言属沛国、梁国者,皆是注释之人据见在所属,非必本当时称号境界。他皆类此。”[11]
5、《汉书卷二十八上》:相,莽曰吾符亭。萧,故萧叔国,宋别封附庸也。“芒,莽曰博治(公元8年,西汉亡,王莽篡位,建新朝,王莽元年。)。应劭曰:‘世祖更名临睢。睢水出焉。’师古曰:‘芒音莫郎反。睢音虽。”[12]
6、《汉书.郡国二》:临睢故芒,光武更名(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13]
7、《后汉书志第二十》:梁国,秦砀郡,高帝改。睢阳,本宋国阏(è)伯墟。地道记曰:“梁孝王筑城十二里,小鼓唱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14]
8、《汉书.地理志八下》: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莽曰陈定。属豫州。师古曰:“以有砀山,故名砀郡。”[15]
9、1995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秦宫区一部)内的相家巷南地,出土了数以千计、数百品种的秦封泥遗物。
在同一地点出土的与四川郡相关的县级封泥,均是县名加玺印字样,有:彭城丞印、丰玺、芒丞之印、砀丞之印(秦时芒、砀与丰紧邻,故列。)、下邑丞印、下相丞印、虹丞之印,徐丞之印、僮丞之印、吕丞之印、取虑丞印、犹丞印、符离、新城父丞、相丞之印等等。
秦代的四川省境内设巴、蜀二郡,文献凿凿,故此次出土封泥中的四川郡与今天的四川省毫无关联。唯一可以与四川郡封泥之字形对应相近的,记载最早也是最权威的文献就是《史记》的“泗川郡”。东汉班固《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却让人匪夷所思,其中《高帝纪》载为”泗川郡“,其余见载三十五次之多,均为”泗水郡”。根据成书的年代先后,专家认定,《汉书.高祖纪》的“泗川郡”应该衍自《史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沛国”条下为秦故“泗川郡”。唐徐谦益《初学记州郡部第一》却又记载为“四水郡”。故而专家们综合考证得出结论,“泗水郡”、“泗川郡”、“四水郡”皆是四川郡传写之误。[16]
10、康熙《萧县志.春秋记事》记载:“萧,古萧子国也,自商洛以东,兖郓以南,大都平原大陆,旷衍千里,无高山陂泽之阻,至于徐泗丰沛之间,则受南北之冲,扼江淮之会,外则大河奔注,波涛激射,亘古迄今,朝宗于海,内则崇山连绵,川谷蔽亏,田畴繍错,井邑紏缠,故芒砀之交,独异风土,而萧与众邑复为最阻……”[17]
11、秦、汉之县,固多灭古国为之者,一史有可稽,一虽无可稽,而其名为古国名,亦可推荐其为灭国所建。[18]
12、《始皇本纪》事在三十五年(前212).…综诸文观之,河南筑县移民。[19]
根据以上史料考证:我认为芒砀不是山名也不是叠加词,而是国家的名字,秦以前叫芒国和砀国。秦朝实行郡县制以后更名为芒县和砀县。根据清.康熙《萧县志.春秋记事篇》记载:春秋时期的萧县在芒国和砀国的交汇处,当时的砀国在今天的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芒国约在今天的萧县皇藏峪附近。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河南筑县移民,把芒县移居到现在的永城市。把砀县移居到现在的夏邑。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更名为梁国。公元8年,西汉灭亡,王莽篡位,建新朝,王莽元年。更名为博治。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更名为临睢,即今天的永城市。
综上所述:师古曰:“砀亦音宕。所言属沛国、梁国者,皆是注释之人据见在所属,非必本当时称号境界。他皆类此。”的说法应是正确的。
《史记》记载“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中的“芒”应在今天的萧县皇藏峪境内。高祖隐藏于此的民间传说和留下的历史足迹,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砀”即今天的永城市芒砀山。所以说刘邦隐藏在皇藏峪还是有充分历史依据的。





2016年12月本文刊登在“萧县文献”第四期【总第三十四期】第34-37页
[1] (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高祖本纪第八p256。)
[2] (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p156。)
[3] (2016年1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汉高祖刘邦传p1。)
[4] (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高祖本纪第八p260。)
[5] (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高祖本纪第八p274--p276。)
[6] (2014年1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古汉语常用词词典》p618。)
[7] (2015年3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古代汉语字典》p599。)
[8] (2015年3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古代汉语字典》p164。)
[9]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10] 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zhÙ,字师古,隋唐以字行,故城颜师古。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11] (1962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汉书》p8。)
[12] (199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简体二十四史《汉书》p1264—1265。)
[13] (199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简体二十四史《汉书》p2333。)
[14] (199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简体二十四史《后汉书》p2332—2333。)
[15] (199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简体二十四史《汉书》p1307。)
[16]摘自(西祠胡同网站徐州人在南京,作者琴台夜月于2014年2月24日转载《丰县报》历史专栏,许砚君的文章:“泗水郡,一个被讹传了千年之久的地名”。)
[17] 清.康熙《萧县志.春秋记事篇》。
[18] (2016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吕思勉注《先秦史.文明卷》p39)
[19] (2016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吕思勉注《秦汉史.政治卷》p12)
关于刘邦在皇藏峪避难的传说,民间有两个版本。一说:刘邦因避秦兵在皇藏峪避难。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和项羽打仗,兵败,在皇藏峪避难。
考证一、因避秦兵说:
1、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1]
2、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秦始皇东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2]
3、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刘邦30岁,[3]符合当时历史背景。
因此我推断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刘邦第一次因秦始皇追查“天子之气”而躲藏在皇藏峪。并且有瑞云寺为证,因为瑞云寺的前身叫皇藏寺。
4、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4]
因为这次战争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先屠灭的相城(也就是现在的萧县祖楼镇相山庙),然后又攻占了砀县(当时的砀县在今天的夏邑),然后东进,在萧县西与刘邦会战,刘邦大败。先是躲进了皇藏峪修整,在皇藏峪休整期间,碰到农夫王二之妻提供草药为受伤士兵救治,这也是“王二嫂子”的由来。并且为解决士兵饮水问题,留下了拔剑泉和马扒泉的传说,在皇藏峪修整后,刘邦带人退回留县(今山东省微山湖附近),聚集兵力后,出兵攻打砀县,三天攻下。
根据以上作战路线图,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刘邦为躲避秦兵追杀又藏于皇藏峪也是应该成立的。
考证二、和项羽打仗说: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璧东睢水上,大破汉军,------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5]
关于这次战争,《史记》明确记载:刘邦和项羽在萧县打仗就这一次,并且清晰记载刘邦兵败后向西逃跑。如果掉头躲进皇藏峪,就要经过项羽的防区,项羽会叫他过去吗?他也过不去啊!再说前面有两次躲藏皇藏峪的经历了(公元前218年和公元前208年)。项羽在和刘邦翻脸之前,都是楚怀王的部下,项羽能不知道或听说过刘邦曾经躲进皇藏峪的事吗?再说这次战争和刘邦最后一次躲进皇藏峪只间隔了4年,第三次还往那儿跑,不太可能?
所以说和项羽打仗兵败而躲进皇藏峪的说法是不符合逻辑的,也是不成立的。
综上所述,我推断,当时的情况应是这样的: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二十九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为避秦始皇追查“天子之气”而藏于皇藏峪。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的副将司马仁在萧县西大败刘邦。刘邦又藏于此。并留下众多名胜古迹和千古神话。
二、芒砀之谜:
考证一、芒砀释义:
1、《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芒砀:芒山、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6]
2、《古代汉语字典》:“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条形,可以用来编织草鞋。亡声。本义指草的叶子末端的尖刺。”[7]
3、《古代汉语字典》:“砀:本义指有花纹的石头。古地名,即今安徽省砀山县。”[8]
考证二、芒砀的历史渊源:
4、《汉书.卷一上》:“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应劭[9]曰:“芒属沛国。砀属梁国。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故隐其间。”苏林曰:“忙音忙遽之忙。砀音唐。”师古[10]曰:“砀亦音宕。所言属沛国、梁国者,皆是注释之人据见在所属,非必本当时称号境界。他皆类此。”[11]
5、《汉书卷二十八上》:相,莽曰吾符亭。萧,故萧叔国,宋别封附庸也。“芒,莽曰博治(公元8年,西汉亡,王莽篡位,建新朝,王莽元年。)。应劭曰:‘世祖更名临睢。睢水出焉。’师古曰:‘芒音莫郎反。睢音虽。”[12]
6、《汉书.郡国二》:临睢故芒,光武更名(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13]
7、《后汉书志第二十》:梁国,秦砀郡,高帝改。睢阳,本宋国阏(è)伯墟。地道记曰:“梁孝王筑城十二里,小鼓唱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14]
8、《汉书.地理志八下》: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莽曰陈定。属豫州。师古曰:“以有砀山,故名砀郡。”[15]
9、1995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秦宫区一部)内的相家巷南地,出土了数以千计、数百品种的秦封泥遗物。
在同一地点出土的与四川郡相关的县级封泥,均是县名加玺印字样,有:彭城丞印、丰玺、芒丞之印、砀丞之印(秦时芒、砀与丰紧邻,故列。)、下邑丞印、下相丞印、虹丞之印,徐丞之印、僮丞之印、吕丞之印、取虑丞印、犹丞印、符离、新城父丞、相丞之印等等。
秦代的四川省境内设巴、蜀二郡,文献凿凿,故此次出土封泥中的四川郡与今天的四川省毫无关联。唯一可以与四川郡封泥之字形对应相近的,记载最早也是最权威的文献就是《史记》的“泗川郡”。东汉班固《汉书》中的有关记载却让人匪夷所思,其中《高帝纪》载为”泗川郡“,其余见载三十五次之多,均为”泗水郡”。根据成书的年代先后,专家认定,《汉书.高祖纪》的“泗川郡”应该衍自《史记》。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沛国”条下为秦故“泗川郡”。唐徐谦益《初学记州郡部第一》却又记载为“四水郡”。故而专家们综合考证得出结论,“泗水郡”、“泗川郡”、“四水郡”皆是四川郡传写之误。[16]
10、康熙《萧县志.春秋记事》记载:“萧,古萧子国也,自商洛以东,兖郓以南,大都平原大陆,旷衍千里,无高山陂泽之阻,至于徐泗丰沛之间,则受南北之冲,扼江淮之会,外则大河奔注,波涛激射,亘古迄今,朝宗于海,内则崇山连绵,川谷蔽亏,田畴繍错,井邑紏缠,故芒砀之交,独异风土,而萧与众邑复为最阻……”[17]
11、秦、汉之县,固多灭古国为之者,一史有可稽,一虽无可稽,而其名为古国名,亦可推荐其为灭国所建。[18]
12、《始皇本纪》事在三十五年(前212).…综诸文观之,河南筑县移民。[19]
根据以上史料考证:我认为芒砀不是山名也不是叠加词,而是国家的名字,秦以前叫芒国和砀国。秦朝实行郡县制以后更名为芒县和砀县。根据清.康熙《萧县志.春秋记事篇》记载:春秋时期的萧县在芒国和砀国的交汇处,当时的砀国在今天的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芒国约在今天的萧县皇藏峪附近。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河南筑县移民,把芒县移居到现在的永城市。把砀县移居到现在的夏邑。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更名为梁国。公元8年,西汉灭亡,王莽篡位,建新朝,王莽元年。更名为博治。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更名为临睢,即今天的永城市。
综上所述:师古曰:“砀亦音宕。所言属沛国、梁国者,皆是注释之人据见在所属,非必本当时称号境界。他皆类此。”的说法应是正确的。
《史记》记载“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中的“芒”应在今天的萧县皇藏峪境内。高祖隐藏于此的民间传说和留下的历史足迹,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砀”即今天的永城市芒砀山。所以说刘邦隐藏在皇藏峪还是有充分历史依据的。





2016年12月本文刊登在“萧县文献”第四期【总第三十四期】第34-37页
[1] (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高祖本纪第八p256。)
[2] (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p156。)
[3] (2016年1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汉高祖刘邦传p1。)
[4] (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高祖本纪第八p260。)
[5] (2008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高祖本纪第八p274--p276。)
[6] (2014年1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古汉语常用词词典》p618。)
[7] (2015年3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古代汉语字典》p599。)
[8] (2015年3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古代汉语字典》p164。)
[9]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
[10] 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zhÙ,字师古,隋唐以字行,故城颜师古。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11] (1962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汉书》p8。)
[12] (199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简体二十四史《汉书》p1264—1265。)
[13] (199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简体二十四史《汉书》p2333。)
[14] (199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简体二十四史《后汉书》p2332—2333。)
[15] (1999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简体二十四史《汉书》p1307。)
[16]摘自(西祠胡同网站徐州人在南京,作者琴台夜月于2014年2月24日转载《丰县报》历史专栏,许砚君的文章:“泗水郡,一个被讹传了千年之久的地名”。)
[17] 清.康熙《萧县志.春秋记事篇》。
[18] (2016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吕思勉注《先秦史.文明卷》p39)
[19] (2016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吕思勉注《秦汉史.政治卷》p12)